杨慎《临江仙》的主要内容是?这首诗主要意思:是对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人生经历的感慨。【两代书香志为国】杨慎的父亲是明代著名大臣,历仕四朝(明宪...
杨慎《临江仙》的主要内容是?
这首诗主要意思:是对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人生经历的感慨。
【两代书香志为国】
杨慎的父亲是明代著名大臣,历仕四朝(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官居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杨廷和从小就被誉为神童。19岁就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而杨慎则更进一步,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所以这两代人可以称为书香门第,书香传家。另外,这父子两人都有治国的远大抱负,杨廷和历仕四朝,是明代中期最主要的政治家,杨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也是立志报国,不畏权贵。
【流滇立言多乡愁】
流滇是指杨慎被流放云南。杨慎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虽然年少成名,但在明世宗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事件中,坚决反对皇帝主张,策划和激化了皇帝与群臣的矛盾,深受嘉靖皇帝嫉恨。所以被廷杖后,直接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朝廷。
立言,是指杨慎在流放云南的30多年时间里,发奋著述,著作等身,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且都达到了卓越水平(比如《三国演义》篇首那一阙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杨慎的作品,在毛宗岗评刻《三国演义》时,直接拿来引用进去),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朽的作品,他才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现存杨慎诗稿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其中又以“思乡”和“怀归”的乡愁主题为主,所以是“多乡愁”。
【承父落笔惊四座】
这句是一个典故,相传有一天,杨慎的父亲和叔父们一起观画,回头询问杨慎说:“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辨析说明,杨慎略加思索,立即写诗道:“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当时的杨慎还不满13岁。所以当看到这个小孩能有如此文采,举座皆惊。
【病归不遂叹白头】
杨慎流放云南30多年后,每次遇到大赦,里面都没有他的名字。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乡,但他是皇帝嫉恨的人,所以无人敢同意他回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慎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举家迁蜀,寄寓江阳(泸州)。不久却被人告发,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被四川巡抚派四名指挥又押回云南永昌。一直到去世,也没能回到四川故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杨慎在云南昆明病逝,时年七十二岁。
所以是“病归不遂”(杨慎想以年老生病的名义回归故乡,却最终没能实现愿望)。当时他已经白发苍苍,只能是哀叹“白头”。
【两代书香志为国】
杨慎的父亲是明代著名大臣,历仕四朝(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官居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杨廷和从小就被誉为神童。19岁就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而杨慎则更进一步,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所以这两代人可以称为书香门第,书香传家。另外,这父子两人都有治国的远大抱负,杨廷和历仕四朝,是明代中期最主要的政治家,杨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也是立志报国,不畏权贵。
【流滇立言多乡愁】
流滇是指杨慎被流放云南。杨慎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虽然年少成名,但在明世宗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事件中,坚决反对皇帝主张,策划和激化了皇帝与群臣的矛盾,深受嘉靖皇帝嫉恨。所以被廷杖后,直接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朝廷。
立言,是指杨慎在流放云南的30多年时间里,发奋著述,著作等身,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且都达到了卓越水平(比如《三国演义》篇首那一阙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杨慎的作品,在毛宗岗评刻《三国演义》时,直接拿来引用进去),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朽的作品,他才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现存杨慎诗稿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其中又以“思乡”和“怀归”的乡愁主题为主,所以是“多乡愁”。
【承父落笔惊四座】
这句是一个典故,相传有一天,杨慎的父亲和叔父们一起观画,回头询问杨慎说:“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辨析说明,杨慎略加思索,立即写诗道:“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当时的杨慎还不满13岁。所以当看到这个小孩能有如此文采,举座皆惊。
【病归不遂叹白头】
杨慎流放云南30多年后,每次遇到大赦,里面都没有他的名字。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乡,但他是皇帝嫉恨的人,所以无人敢同意他回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慎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举家迁蜀,寄寓江阳(泸州)。不久却被人告发,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被四川巡抚派四名指挥又押回云南永昌。一直到去世,也没能回到四川故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杨慎在云南昆明病逝,时年七十二岁。
所以是“病归不遂”(杨慎想以年老生病的名义回归故乡,却最终没能实现愿望)。当时他已经白发苍苍,只能是哀叹“白头”。
杨慎对云南文化的贡献
杨慎(1488- -1567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出身于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好学,嗜读诗书。明正德六年(1511年),仅24岁就“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明嘉靖三年(1524 年),议大礼案,因支持其父杨廷和(内阁大学士)反对张璁、桂萼,两上疏并撼宫门哭谏,被逮下诏狱,两受廷杖,于嘉靖三年谪戍云南永昌卫(保山)。嘉靖七年(1528年)因瘟疫流行,从永昌徙居洱海,受到沐绍勋庇护,获得行动自由。此后,不断迁居安宁州、赵州、大理、阿密州、喜州等地,并数次回川省亲。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59岁时,定居昆明高晓。三十六年(1557年),悉其长子同仁及弟叙庵病亡,70岁的升庵回四川新都奔丧,被四川巡抚派人逮捕,押回云南戍所。推测押回云南后,被次子宁仁秘密接到泸州,云南沐氏及其文武官吏均予照顾,置之不问,传其已卒。隆庆元年(1567年),朱厚熄死,赠恤前朝建言已死诸臣,其夫人黄氏到泸州接宁仁- -家回新都,杨慎大约卒于此前后,卒后追赠光禄寺少卿。因此,杨慎卒年仍是个谜。
杨慎以风华正茂之年谪戍云南,心情自然痛苦抑郁,但在云南得到地方官吏庇护,可自由行动,四处考察、讲学,不仅为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而且被少数民族勤劳纯朴的民风所感染,便把仕途失意后的满腔抱负倾注到学术活动中来,他和云南各族名流都有广泛联系,与杨士云、李元阳、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琦等相互求教,有“杨门六学土”之称。加上吴懋,称为“杨门七子”。在杨慎的影响下,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杨慎说:“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他经常到各地讲学著书,实地考察,访朋会友,切磋问难,纵论古今,或流连胜迹,诗酒酬唱,穷搜博采,编纂史志,写下许多著作。如《滇载记》、《南诏野史》、《南中集》、《南中续集》、《滇记》、《滇程记》、《云南山川志》以及记载云南山川风物的重要著作等。还收集了《古今谚》、《古 今风谣》等民间文学;创作了描绘云南风光的大量诗文、杂著。也为云南各地作者编选诗文集,热情为他们撰写序言。总之,从谪戍到云南边疆后,他接触了广大边疆各族人民,扩大了眼界,获得了真知,探索摆脱理学正宗,开创新的学术道路,树立起一面唯物主义旗帜,在哲学、史学、美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获得重大成就;对云南地方文化史的探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哲学领域,在理气、道器、无人等关系上,他认为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东西,它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起源,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气尝辅理之美,理岂能救气之衰?”“器”也是客观事物,“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映象。他说:“道以器寓,人与天期。”就是说“道寓于器”,道只能是对"器”这客观事物的摹写、映象。“人与天期”,即人的主观只能是天的客观的反映,人可;以认识客观事物。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渭水之浊与泾水之清,玉石的洁白与瓦砾的灰暗,左辅右弼,善与恶等等,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他认识到矛盾的对立和转化,认识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认为“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也;刚胜柔,故金胜木也;专胜散,故木胜土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即矛盾统一体所固有的金、木、水、火、土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就是同-性和斗争性两方面互相作用的关系。他突破了宋明理学中形而上学的框子,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家朴素的辩证法。
他的认识论观点,也是唯物主义的。他说:“化赤渐乎邻丹,为黔资乎迩墨。”“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生止水中则背鳞黑。”“见睫者不若身历,滕口者不若目击。”这便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是由外而内,不是由内而外的。他主张“多才多艺,多见多闻”,一再讲“寡闻无约,寡见无卓”,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中才可获得真知。
在美学方面,他认为美的东西都是由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写过一篇《乐耕解》,深刻地赞美了乐耕主人的劳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请溯上世,何人不耕?何耕不贤?君籍千亩,卿有圭田,养则食其力,祭则告其虔,故驰束帛者在邱园,求干城者于中林,相殷者有莘之氏,伯齐者叩角之吟。自周章-荡,天子不省耕,牧伯不劝农,师众不服耒,庶人不安亩,是故“伐檀’ 有素飧之讥,‘鸨羽’有何食之叹,而使横议者坐享,任侠者暴殄,悲夫!以是论之,非治世无乐农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产生丰收后的喜悦,耕读合一,躬耕陇亩,“非治世无乐也”,才是美的理想、美的境界。
他认为美在自然之中,不能超越自然,“关关睢鸠出在何处?予答日:在河之洲,便是出处”。关关唯鸠之美,不是由人规定的,而是由在河之洲规定的。也不是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要有所选择,有所审美。
他重视艺术的风格,认为“左氏论女色曰美而艳。美犹骨也,艳犹风也。文章风骨兼全,如女色之美艳两致矣”。对人而言,美是内容,艳是形式;对文章而言,骨是内容,风是形式,艺术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自然统一。认为艺术美的个性表现,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经历、思想感情、作者的认识修养的自然统一的表现,要多方面吸取精华,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杨慎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所以《明史》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除哲学、美学有重大成就外,他在滇四十年,对云南民族的研究和地方史的研究,都有很大贡献。他热心于学术活动,讲学、结诗社、广交学人朋友,对提高云 南的学术水平,起了不少作用。直到现在,云南许多地方还留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是一个极有个性、极有成就的大学者。
杨慎以风华正茂之年谪戍云南,心情自然痛苦抑郁,但在云南得到地方官吏庇护,可自由行动,四处考察、讲学,不仅为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而且被少数民族勤劳纯朴的民风所感染,便把仕途失意后的满腔抱负倾注到学术活动中来,他和云南各族名流都有广泛联系,与杨士云、李元阳、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琦等相互求教,有“杨门六学土”之称。加上吴懋,称为“杨门七子”。在杨慎的影响下,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杨慎说:“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他经常到各地讲学著书,实地考察,访朋会友,切磋问难,纵论古今,或流连胜迹,诗酒酬唱,穷搜博采,编纂史志,写下许多著作。如《滇载记》、《南诏野史》、《南中集》、《南中续集》、《滇记》、《滇程记》、《云南山川志》以及记载云南山川风物的重要著作等。还收集了《古今谚》、《古 今风谣》等民间文学;创作了描绘云南风光的大量诗文、杂著。也为云南各地作者编选诗文集,热情为他们撰写序言。总之,从谪戍到云南边疆后,他接触了广大边疆各族人民,扩大了眼界,获得了真知,探索摆脱理学正宗,开创新的学术道路,树立起一面唯物主义旗帜,在哲学、史学、美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获得重大成就;对云南地方文化史的探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哲学领域,在理气、道器、无人等关系上,他认为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东西,它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起源,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气尝辅理之美,理岂能救气之衰?”“器”也是客观事物,“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映象。他说:“道以器寓,人与天期。”就是说“道寓于器”,道只能是对"器”这客观事物的摹写、映象。“人与天期”,即人的主观只能是天的客观的反映,人可;以认识客观事物。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渭水之浊与泾水之清,玉石的洁白与瓦砾的灰暗,左辅右弼,善与恶等等,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他认识到矛盾的对立和转化,认识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认为“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也;刚胜柔,故金胜木也;专胜散,故木胜土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即矛盾统一体所固有的金、木、水、火、土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就是同-性和斗争性两方面互相作用的关系。他突破了宋明理学中形而上学的框子,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家朴素的辩证法。
他的认识论观点,也是唯物主义的。他说:“化赤渐乎邻丹,为黔资乎迩墨。”“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生止水中则背鳞黑。”“见睫者不若身历,滕口者不若目击。”这便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是由外而内,不是由内而外的。他主张“多才多艺,多见多闻”,一再讲“寡闻无约,寡见无卓”,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中才可获得真知。
在美学方面,他认为美的东西都是由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写过一篇《乐耕解》,深刻地赞美了乐耕主人的劳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请溯上世,何人不耕?何耕不贤?君籍千亩,卿有圭田,养则食其力,祭则告其虔,故驰束帛者在邱园,求干城者于中林,相殷者有莘之氏,伯齐者叩角之吟。自周章-荡,天子不省耕,牧伯不劝农,师众不服耒,庶人不安亩,是故“伐檀’ 有素飧之讥,‘鸨羽’有何食之叹,而使横议者坐享,任侠者暴殄,悲夫!以是论之,非治世无乐农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产生丰收后的喜悦,耕读合一,躬耕陇亩,“非治世无乐也”,才是美的理想、美的境界。
他认为美在自然之中,不能超越自然,“关关睢鸠出在何处?予答日:在河之洲,便是出处”。关关唯鸠之美,不是由人规定的,而是由在河之洲规定的。也不是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要有所选择,有所审美。
他重视艺术的风格,认为“左氏论女色曰美而艳。美犹骨也,艳犹风也。文章风骨兼全,如女色之美艳两致矣”。对人而言,美是内容,艳是形式;对文章而言,骨是内容,风是形式,艺术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自然统一。认为艺术美的个性表现,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经历、思想感情、作者的认识修养的自然统一的表现,要多方面吸取精华,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杨慎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所以《明史》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除哲学、美学有重大成就外,他在滇四十年,对云南民族的研究和地方史的研究,都有很大贡献。他热心于学术活动,讲学、结诗社、广交学人朋友,对提高云 南的学术水平,起了不少作用。直到现在,云南许多地方还留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是一个极有个性、极有成就的大学者。
急需一篇800字的“三国演义前5回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西风秋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们要问这首词在这本书里的意义,我想它至少算得上是一个气势浩瀚文采风流的题记,它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是一个咒语--整本书逃不过这短短的六十字。
这六十字,它给我们的是一副立体的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面有现实的舞台和历史的抽象的角色,而作为作者,他或许就是那个“渔翁”,亦或许不是。他应该是一位“达人”,明于世,而隐于世。
很多看官都误会了,以为那首《临江仙》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这是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古人有三事最为看重,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其中的“立言”又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赳赳武夫所能做到的,所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惜,后人竟将这首词的作者搞错,作者若有知,岂不悲呛!
那么这首词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呢?近日在阅读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昨夜星辰》的时候,才偶然得知。原来这人名教杨慎,也是明朝中人,书载“其诗.词.曲样样精通,乃当朝名士也”。
真相终于是大白了。我在有愧于这位500年前的名士之余也不禁在想,明朝横亘历史二百余年矣,然大浪淘沙,在不计其数的名士中,作品和名字都能遗留下来为后人所知者却不是太多,就连能够写出这首《临江仙》的杨慎竟也不闻于世了。明朝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也是一个绘画的时代,偏偏就不是一个吟诗作词的时代,所以杨老先生是该感叹生不逢时了!
所幸毛宗岗父子在校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在书的开卷加上了这首词,这一加,书便横生了不少的妙趣,词也便为人人所能朗诵了。
历史有时很会开玩笑,会作弄人,譬如它对杨慎先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西风秋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们要问这首词在这本书里的意义,我想它至少算得上是一个气势浩瀚文采风流的题记,它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是一个咒语--整本书逃不过这短短的六十字。
这六十字,它给我们的是一副立体的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面有现实的舞台和历史的抽象的角色,而作为作者,他或许就是那个“渔翁”,亦或许不是。他应该是一位“达人”,明于世,而隐于世。
很多看官都误会了,以为那首《临江仙》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这是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古人有三事最为看重,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其中的“立言”又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赳赳武夫所能做到的,所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惜,后人竟将这首词的作者搞错,作者若有知,岂不悲呛!
那么这首词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呢?近日在阅读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昨夜星辰》的时候,才偶然得知。原来这人名教杨慎,也是明朝中人,书载“其诗.词.曲样样精通,乃当朝名士也”。
真相终于是大白了。我在有愧于这位500年前的名士之余也不禁在想,明朝横亘历史二百余年矣,然大浪淘沙,在不计其数的名士中,作品和名字都能遗留下来为后人所知者却不是太多,就连能够写出这首《临江仙》的杨慎竟也不闻于世了。明朝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也是一个绘画的时代,偏偏就不是一个吟诗作词的时代,所以杨老先生是该感叹生不逢时了!
所幸毛宗岗父子在校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在书的开卷加上了这首词,这一加,书便横生了不少的妙趣,词也便为人人所能朗诵了。
历史有时很会开玩笑,会作弄人,譬如它对杨慎先生
读《龙生九子》有感
“龙生九子”在明代以前并没有记载,直到明弘治年间,才开始出现。
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一麓堂后稿》卷十二)
李东阳的门生杨慎曾听他老师谈过“龙生九子”的事情,很钦佩老师“不蔽下臣之美”的“贤相之节”,根据自己的印象记下了九子的名目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杨慎所记的“九子名目”与李东阳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风,增加了饕餮和椒图,并改“性好坐”的狻猊为“性好烟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螭吻提为第一、二。三是在龙子的形状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在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因而后人论及“龙生九子”,多引述杨慎之说,早于杨慎的李东阳之说反倒不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东阳、杨慎的影响,“龙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胫而走,盛传一时。而且添枝加叶、愈传愈奇。说什么“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五杂俎》卷九)。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不特九种已也”;且云其中一子名“吉,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万历野获编》卷七)等等。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龙生九子”原无其说,只是因明孝宗提问“九子名目”,由大臣们拼凑出来的“假货”。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经许多名人传播,名人效应使它弄假成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一说了。
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一麓堂后稿》卷十二)
李东阳的门生杨慎曾听他老师谈过“龙生九子”的事情,很钦佩老师“不蔽下臣之美”的“贤相之节”,根据自己的印象记下了九子的名目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杨慎所记的“九子名目”与李东阳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风,增加了饕餮和椒图,并改“性好坐”的狻猊为“性好烟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螭吻提为第一、二。三是在龙子的形状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在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因而后人论及“龙生九子”,多引述杨慎之说,早于杨慎的李东阳之说反倒不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东阳、杨慎的影响,“龙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胫而走,盛传一时。而且添枝加叶、愈传愈奇。说什么“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五杂俎》卷九)。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不特九种已也”;且云其中一子名“吉,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万历野获编》卷七)等等。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龙生九子”原无其说,只是因明孝宗提问“九子名目”,由大臣们拼凑出来的“假货”。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经许多名人传播,名人效应使它弄假成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一说了。
本文标题: 杨慎与泸州读后感(《三国演义》开篇词作者杨慎的人生悲歌 谁人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15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