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的读后感300字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300字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中庸》读后感怎么写?
读《中庸》的感悟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其中一部,它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因在宋代大受尊崇,所以从中抽出作为独立的一篇。在学习过程中,中庸之道给当代青年学生更多感悟和思考。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喜欢讲“中庸之道”,那么所谓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看到“中庸”有个“庸”字,有人便把它理解为“庸俗”“平庸”这当然是不对的。“庸”字早在《说文解字》中就解释过了:“庸,用也。”《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中庸等同于通用,也可以这样大概理解。里面的“中”与中国说的“中”也大不相同,中国的“中”有“天地之中”的含义,而中庸里面的“中”则不然,它的意思为“最具可行性和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有点儿类似河南的“中”。程颐也曾说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恰到好处就是中,不变的品质持之以恒就是庸。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做事,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持之以恒。中庸之道是教人坚持正义的学问,
不是所谓的折中,和稀泥。也不是中庸而后平庸。中庸之道是见识得足够多时,再去践行理想目标正道的学问。
读完中庸你更多会发现它讲的是个修身之道。它不教你如何跟别人相处,更多的是你怎么跟自己相处。《中庸》的开篇孔子就说了喜怒哀乐是一个人的本性,但他说你不能放任情绪控制你,你应该学着合情合理的处理这些情绪,追求内心的平静安宁,并用这个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举一个舜的例子,他说舜做事隐恶扬善,这里的隐是指的审度。一个好的领导发现问题,会暗自观察和审度。让恶的这一方也不会做出过的行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说了,是因为舜掌握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因为你内心非常平静,所以遇到恶意和坏事的时候,你就可以非常冷静的审视这个恶,决定怎样去应对,所以整篇讲下来是讲你如何跟自己相处,而和一个能与自己相处好的人就能应对世界上的一切。
君子曰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不忌惮也。中庸不是折中,而是寻求真理。就如同黄金分割点不是0.5,而是0.618一样。中庸不是骑在城墙上,是两条腿走路,不是折中调好,是不走极端,是辩证处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智慧,智是勇气,中庸之人是智勇双全之人!
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我们可以用“时中”这个概念来解释。
在现代社会,对中庸的理解也是在不断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刻板的、不是教条主义的,而是不断运动,与时俱进的。
《中庸》讲人我关系: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讲学习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个人修为: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讲做事要做好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经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多多按照正道正义做事,帮助自己、自己身边的事物,顺应事物发展的本性,实现自我,依照中庸之道进行修身,但这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很有限,并没有对世间规律有全面的掌握,当去探求时会碰到各种问题,甚至做错许多事情。要坚守本心,保持反省,发现错误后勇于改正及时调整,才是根本之道。这是对“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较好的解释。
读了《中庸》,我从中学到众多,让我感觉到,一些书要多读,熟读,细读,才会在每次翻开时有新的领悟和体会。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其中一部,它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因在宋代大受尊崇,所以从中抽出作为独立的一篇。在学习过程中,中庸之道给当代青年学生更多感悟和思考。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喜欢讲“中庸之道”,那么所谓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看到“中庸”有个“庸”字,有人便把它理解为“庸俗”“平庸”这当然是不对的。“庸”字早在《说文解字》中就解释过了:“庸,用也。”《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中庸等同于通用,也可以这样大概理解。里面的“中”与中国说的“中”也大不相同,中国的“中”有“天地之中”的含义,而中庸里面的“中”则不然,它的意思为“最具可行性和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有点儿类似河南的“中”。程颐也曾说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恰到好处就是中,不变的品质持之以恒就是庸。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做事,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持之以恒。中庸之道是教人坚持正义的学问,
不是所谓的折中,和稀泥。也不是中庸而后平庸。中庸之道是见识得足够多时,再去践行理想目标正道的学问。
读完中庸你更多会发现它讲的是个修身之道。它不教你如何跟别人相处,更多的是你怎么跟自己相处。《中庸》的开篇孔子就说了喜怒哀乐是一个人的本性,但他说你不能放任情绪控制你,你应该学着合情合理的处理这些情绪,追求内心的平静安宁,并用这个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举一个舜的例子,他说舜做事隐恶扬善,这里的隐是指的审度。一个好的领导发现问题,会暗自观察和审度。让恶的这一方也不会做出过的行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说了,是因为舜掌握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因为你内心非常平静,所以遇到恶意和坏事的时候,你就可以非常冷静的审视这个恶,决定怎样去应对,所以整篇讲下来是讲你如何跟自己相处,而和一个能与自己相处好的人就能应对世界上的一切。
君子曰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不忌惮也。中庸不是折中,而是寻求真理。就如同黄金分割点不是0.5,而是0.618一样。中庸不是骑在城墙上,是两条腿走路,不是折中调好,是不走极端,是辩证处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智慧,智是勇气,中庸之人是智勇双全之人!
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我们可以用“时中”这个概念来解释。
在现代社会,对中庸的理解也是在不断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刻板的、不是教条主义的,而是不断运动,与时俱进的。
《中庸》讲人我关系: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讲学习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个人修为: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讲做事要做好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经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多多按照正道正义做事,帮助自己、自己身边的事物,顺应事物发展的本性,实现自我,依照中庸之道进行修身,但这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很有限,并没有对世间规律有全面的掌握,当去探求时会碰到各种问题,甚至做错许多事情。要坚守本心,保持反省,发现错误后勇于改正及时调整,才是根本之道。这是对“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较好的解释。
读了《中庸》,我从中学到众多,让我感觉到,一些书要多读,熟读,细读,才会在每次翻开时有新的领悟和体会。
本文标题: 中庸第一章读后感300字(《大学·中庸》的读后感3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84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