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古炉》读后感,字少点,急~~~~~贾平凹近几年的作品我基本上都看了,《秦腔》、《高家庄》、《怀念狼》、《高兴》等,这些作品轻松幽默,从来没...
跪求《古炉》读后感,字少点,急~~~~~
《古炉》开篇的“冬部”和“春部”,像电影的慢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穷苦但勤劳的陕西小山村,时间应该是1965年或者1966年,因为对文革知之甚少,此处只能猜测。作者就像电影的导演一样,想把村庄里的每一个人尽可能的展现到我们面前,一开始看,会觉得有点乱,人物太多,而且人物的名字太生活,不好记忆。作者不但试图让我们进入、了解这个村庄,也要让我们向村里人一样地生活在这里,所以前面的节奏异常地缓慢。
文化大革命先是像轻柔的风刮进了这个小村庄,人们虽然有耳闻,但还是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该下地的下地、该养牛的养牛、该烧窑的烧窑。但是消息闭塞的如此的一个村庄,仍然被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席卷了,霸槽成立了榔头队,天布成立了红大刀队,两厢攀比的厉害。在那一个思想闭塞,精神匮乏的年代,人们好像很容易就失去了对事物的判断,很容易就随风而动。当然也有一些人,能够保持中立,不是因为他们能够认识到运动的本质,而是得罪两方的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先是文斗,互相贴大字报,批斗对方拥护的人员,最后终于不可避免的上升到了武斗。以现在的角度看,两帮人不为财不为利,却对对方的人员下死手。也可以看出,当年那些失去理智的人们,曾经一起生活了祖祖辈辈,到这一天却全变了。作者通过一个村庄这样一个小小的窗口展现出了那时整个中国的景象。
作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生的我,没有经历过,但是,听村里人说过。凡是说到那个年代,人人都显出敬畏的神色,没有一个人愿意再经历一次。在一个精神生活严重匮乏的时代,人们的行为举止在现在看来几乎都有点病态。
可是反回头来,看我们现在这个年代,作为人,作为中国人,许许多多优良的传统都遗失殆尽。农民不好好种地,什么爆炸西瓜、毒黄瓜;建筑工人不好好盖房子,什么楼脆脆、楼倒倒;科研人员不好好搞科研,什么抄袭、剽窃;买药的卖假药;治病的治死人等等,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多种多样,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年代,人们对价值观的体现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挣钱才是硬道理。
贾平凹是全中国公认的一流作家,他以独特的视角、贴近生活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一个有一个故事。在他讲故事的同时,他的故事又会给我们很多启迪,很多思考。我身边很多八零后、九零后,可是他们不再欣赏这一批作家和这一批作品,他们不想认识历史,只想玩乐现在。其实我们的社会不管需要能够给我们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的作家,也需要能够摄取优质粮食的读者。
感谢贾平凹又给我们贡献了一部优秀的作品。
如何评价贾平凹?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他的小说经常出现在初高中的课程和试卷中。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等。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
毫无疑问,贾平凹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他的文笔非凡,妙笔生花,两人敬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