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读后感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它短小精悍,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她深深地吸引着我,不仅是它...
弟子规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它短小精悍,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她深深地吸引着我,不仅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弟子规》中,我有几句很欣赏,其中一句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早晨要早早地起床,晚上睡觉要晚一些.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从幼年到老年,是转瞬即至的事情,所以应加倍珍惜眼前的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珍惜时光,也就是珍惜生命.就像我们这个学期一样,时间像箭一样快地过去,很快就到学期末了,但有些同学磨磨蹭蹭,不珍惜时间,我真是为他们而担心.人的一生就是要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
这只不过是《弟子规》里面的一句而已,其实这里面所有句子都蕴含着一个道理,这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去领悟.
所以《弟子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建议所有的学生都来熟读《弟子规》,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争取做一名品德高尚的小公民. 大四毕业的暑假里我把蔡礼旭老师讲的《弟子规》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深感相见恨晚,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么宝贵的精神遗产?我对现在的教育模式,价值体系产生了很大怀疑。
《弟子规》讲述的是看似很浅显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可这些貌似浅显的语句做起来很不容易。如果从小时候就学习《弟子规》,会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小时候不懂具体的意思,会在以后生活中慢慢领悟到《弟子规》的正确性。《弟子规》是帮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这几句话:“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现在网络也好,电视也好,为了一己私利,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闻与广告,变相的宣传了“恶行”,他们要为社会大众负责啊!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于使用的,因为他往往是没有效果的工具。
后面两句是教人不要恶语伤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话说祸从口出,要人小心处世。
还有许多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践行,《弟子规》真是简单话明大道理,体现的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 丧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读了这本《弟子规》,真是受益匪浅!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 ”!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当我读到“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 丧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不是一篇啊,是好几篇拼起来的,每篇之间都有空格,想要哪篇你自己选吧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回答者: 小飞侠741 - 初入江湖 二级 5-13 22:17
传统文化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近几年掀起的这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使我们这些喜欢赶时髦生活,在网络时代、吃着洋快餐、穿着耐克的时代青年,开始反省自己:现代社会哪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李嘉诚不就是靠着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才从一个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拥有数百亿身家、誉满全球的成功商人吗?在如今处处讲求竞争,事事讲求效率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也许并不能为企业赢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浅的企业便丢弃诚信去追求所谓的丰厚利润。然而他们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这是好几篇,自己慢慢分吧。。。。
在《弟子规》中,我有几句很欣赏,其中一句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早晨要早早地起床,晚上睡觉要晚一些.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从幼年到老年,是转瞬即至的事情,所以应加倍珍惜眼前的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珍惜时光,也就是珍惜生命.就像我们这个学期一样,时间像箭一样快地过去,很快就到学期末了,但有些同学磨磨蹭蹭,不珍惜时间,我真是为他们而担心.人的一生就是要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
这只不过是《弟子规》里面的一句而已,其实这里面所有句子都蕴含着一个道理,这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去领悟.
所以《弟子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建议所有的学生都来熟读《弟子规》,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争取做一名品德高尚的小公民. 大四毕业的暑假里我把蔡礼旭老师讲的《弟子规》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深感相见恨晚,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么宝贵的精神遗产?我对现在的教育模式,价值体系产生了很大怀疑。
《弟子规》讲述的是看似很浅显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可这些貌似浅显的语句做起来很不容易。如果从小时候就学习《弟子规》,会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小时候不懂具体的意思,会在以后生活中慢慢领悟到《弟子规》的正确性。《弟子规》是帮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这几句话:“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现在网络也好,电视也好,为了一己私利,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闻与广告,变相的宣传了“恶行”,他们要为社会大众负责啊!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于使用的,因为他往往是没有效果的工具。
后面两句是教人不要恶语伤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话说祸从口出,要人小心处世。
还有许多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践行,《弟子规》真是简单话明大道理,体现的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 丧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读了这本《弟子规》,真是受益匪浅!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 ”!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当我读到“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 丧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不是一篇啊,是好几篇拼起来的,每篇之间都有空格,想要哪篇你自己选吧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回答者: 小飞侠741 - 初入江湖 二级 5-13 22:17
传统文化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近几年掀起的这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使我们这些喜欢赶时髦生活,在网络时代、吃着洋快餐、穿着耐克的时代青年,开始反省自己:现代社会哪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李嘉诚不就是靠着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才从一个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拥有数百亿身家、誉满全球的成功商人吗?在如今处处讲求竞争,事事讲求效率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也许并不能为企业赢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浅的企业便丢弃诚信去追求所谓的丰厚利润。然而他们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这是好几篇,自己慢慢分吧。。。。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
未学以前也零零星星的读过几本佛法方面的经典,对于学习实践《弟子规》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每天面对蔡老师亲切和蔼的笑容,聆听蔡老师的淳淳教导,让末学得到了重新反省、认识自己的机会,并日益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落实<<弟子规>>的重要性。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熏修,让末学获益良多、感悟颇深,在这里特此向学院的各位老师、大德、同修作一下修学报告,敬请慧鉴,批评指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的李毓秀先生,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并综合朱熹编著的《小学》中的文义,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
《弟子规》是专门教导我们扎稳孝敬德行的根,并具体到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并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我们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化一方,挽救当今伦理道德沦丧,社会种种危机的首要法宝。
尊敬的师傅上人净空老和尚及蔡老师也一再教导我们,学习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修学要从真实心中作,以恭敬谦卑的态度去学习落实。真正的道学问是要解行相应,信、解、行、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力行落实做到!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弟子规》的学习和落实,是让我们扎稳道德学问的根基,深刻认识到做人的根本是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奉事师长,仁爱、谦虚、诚实守信、恭敬一切。反观自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到,惭愧之至!今后一定依照古圣先贤、师傅上人的教诲,依教奉行,努力改过修善!!
第一、入则孝。
入则孝是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恭敬、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我们今天能够有幸认识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就应该首先尽心尽力做好我们为人子之道。
孝养父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1、养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养父母,恭敬孝顺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让父母会伤心难过。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时,应当全心全意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
2、养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稳定,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听父母给我们的意见。从今天起,我要立志,首先要好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不断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做一个真正让父母自豪的孝子!
3、养父母之志,我们要把孝落实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主要是父母对的意见,一定随顺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认知错误,我们也不能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找机会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办法规劝父母。
未学认为在孝道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想办法,用自己的德行孝道,用善巧方便,把父母早日领进佛门,好好念佛,今生能让父母往生极乐世界。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于一生成就佛道,了脱生死轮回的苦海,方是真正的大孝。
第二、出则悌。
出则悌是圣贤教导我们,首先要友爱兄弟姐妹,兄弟团结,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我们扩大自己的心量,常修布施,在财物上就会看淡,以谦卑、仁爱、智慧之心,言语上就会忍让,广结善缘。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做周围人的榜样,真诚、恭敬、忍辱以及智慧的善巧方便来化逆缘为善缘!
对长辈有礼貌,做到长幼有序,处处要谦虚礼让,对长辈要恭敬礼貌,见到长辈要恭敬问候,不可以随便就座,长辈坐我们才可以从坐,说话要注意要声音大小,谦恭礼貌。再把这份存心提升对待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恭敬与爱护,才算是做到出则悌。
第三、谨。
我们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帮助我们免掉许多坏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早睡早起,讲究卫生早起洗脸,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才能身体健康。穿着要整洁、稳重,适合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考虑家中的经济情况,不讲究名牌,华丽。对饮食不可以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过饥过饱。劝戒子女不要饮酒,对于成人的我们平时也不要饮酒,交际场合尽量不饮,或适当少饮、要坚决不醉酒,平时主要以素食为主。
2、家中以及公司、公共场合,一切物品的排列要整齐有序,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处,才不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生活中要求自己行、坐、站的形象要稳重,问候或礼拜长者时要真诚恭敬。走路做事要从容,不能急躁,动作恭敬温和,坐立要端正,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真诚、恭敬,要做到谨言慎行。
3、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要“敦伦尽分”,一个人要懂得尽到自己本份去完成人生,完成使命。处处为他人着想,进入别人房间先敲门,报上自己的名字。不要进入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场所,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借人东西时要先得到同意,不问而拿走,那和偷没有两样。借东西要注意及时归还。
第四、信。
“凡出言,信为先。孔老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在现在这个普遍没有信用的社会,我们要立志做圣贤,做他人的榜样,去掉以往的虚伪、不诚实,以诚实守信,仁义道德来处世,来感化周围的人。
只说好话、有益于人的话,修改掉一切不好的口头语,市井秽污之气。在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之前,不轻易发表言论,不论人是非,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守信。说话的语气、速度要适中,见到他人的善事、善行要赞叹学习。
衣服饮食都是次要的东西,唯有技艺以及德行才是立身之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天修善、积功累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以圣贤为榜样,看周围的人优点来学习,时时提醒自己,以别人为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要马上反照自己,是非也有类似的习性或其他过错,有则一定要改,时时提醒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修行。
听闻别人对自己批评指正,要欢喜改正,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叹称誉,要关照自己是否真的如此,要时刻谦卑、如履薄冰,努力修善,不可有丝毫的自高自大。
对于自己的以前坏习惯、不良习气,要发羞耻之心,做错了,不能故意去掩盖,如果故意去掩盖,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恶行,会污染自己的人格、遮蔽自己的智慧。
对于以往的过错、不良习气,要发勇猛之心,想办法对治,坚决改错!!!
第五、泛爱众,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地万物因为仁爱而生生不息,世间因为仁爱才能和平共处。纵然是现代这个以物质、功利主义的时代,众生因为愚痴贪爱、自私自利而迷惑颠倒,但是只要有真正德行的人,来以身作责,来教化,人们也是容易觉醒和向善的。
我们在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法师的教导下,自己以古圣先贤、大善知识为榜样,从基础开始修行,以孝敬友爱、德行仁爱为准则,身体力行,自己修好,别人才会起而相仿,从而带动周围的人,移风易俗,教化一方,促进社会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结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对于妻子、朋友、物品要做到不喜新不厌旧,珍惜自己的妻子、家庭、亲人、朋友,对新朋友或事物不贪恋。别人没有空闲的时候,不应该用事情去打扰他,朋友内心烦乱的时候,应该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表示一下关心,不要去话去打扰他,这些都是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该注意的礼貌和原则。
其次要善于守护自己的口业,在现实生活中,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只看别人的优点,不看人的缺点,以善心力行做到隐恶扬善,能修好自己的德行,则能以自己的行为唤醒他人的惭愧心。
蔡老师教导我们,对于不能劝说的人,而去劝说,是自己失言;对于应该劝导的而不去劝导,是自己没有尽到亲人、朋友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善巧的方法,“扬善于公堂,规劝于私室。”在人多的地方赞叹他人的优点,能鼓励他人更加向好处发展,劝化要顾及到他人面子。劝人也要先观察对方对我们的信任程度,以及是否能接受等,要有智慧去辨别和选择正确的时机,用对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时时反观自照,每天反省自己。与人相处,要多布施、多给予,惜物惜福,修福修慧。要求别人的事,要自己先做到。要时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能要求别人去做。时刻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找机会报答,和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化解掉,忘记别人的过失。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下属,贵在自己行事端正,仁慈而宽和。这样别人才会真正佩服尊重我们。
我要努力学会去从真心里爱别人,“看一切长者如自己的父母,视一切平辈如自己的兄弟姊妹,看一切小辈如自己的孩子。”我要不断历事炼心、不断努力。仁慈、悲悯一切众生,是圣人、菩萨的境界,我要从弟子规的基础开始,从做一个标准的好人开始,立志向、学圣贤,做菩萨。
第六、亲仁。
社会中,人们的迷惑有深浅不同,智慧与福德机缘也不一样,所以心智高低、德行素质也不一样。现实社会中受到风俗习气影响误导的人多,真正有德行、仁慈宽厚的君子圣贤人少。如果真正有德行的人,人们是会自然对他生敬畏之心。
道德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人生的历程上,圣贤教导我们要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以他们为榜样,皈依仁慈德行的善知识,跟他们学习智慧道德学问,来不断提升自己,并落实到生活中。
良师益友非常重要,良师可以指点我们正确的修学方向,益友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好伴侣,相互帮助,相互指正,共同进步!
经常亲近仁慈德行的,跟他学习,会使我们的德行越来越进步,过失也会越来越少。如果不亲近有德行的人,就会有无限的祸害,小人就会亲近我们,如流随俗,作种种的恶性,而不自知,来生必定轮回受苦。
第七、余力学文。
道德学问的增长,贵在力行,落实,我们把立身处事的行为落实生活中,德行都扎好。还有空余的时间,要努力学习经典和圣贤的教诲。
如果只是学习,而不能能力行做到,只是记问学问,会增长我们的浮华不实的习气,增长我慢之心,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对于人生多一些所知障罢了。如果只是遵守教诲,却不能够多读书学习圣贤的教诲,就不能真正明白事理,就容易依照自己认为的偏见去做事,造成了错误还不知道,这是愚痴的行为啊!
我们学习要做到心、眼、口,专 一,研究学问要先选择一本书的学习,忌讳贪多、贪快,学习期限要尽量宽松一些,但在学习期间要抓紧用功。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豁然开朗了。当我们学习过程当中,有疑惑、不明白的地方,要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要明白其中真实的意义。
其次,我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都要做到清净、整洁,写字的时候要先平心正义,写字要力求端正、恭敬,书籍看过以后都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对书籍要爱惜,有损缺的要及时认真补好。不是对我们的德行有意义的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都要自觉远离,以免自己的心智受到污染。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要努力精进学习,力行圣贤的教诲,我们只要立大志远,依教奉行,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圣人与贤人的境界,也是我们能够达到的。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弟子规》,使我感触很深,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知见,才知道自己具体的差距在那里,明确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应该从认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教诲以及种种准则去扎稳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爱、慎言慎行、诚信仁爱,并身体力行,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我也下决心坚决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习气!!
立志自己学习力行圣贤的教诲,正确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以身作责,希望能逐渐带动周围及当地学习圣贤教育的风气来,为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熏修,让末学获益良多、感悟颇深,在这里特此向学院的各位老师、大德、同修作一下修学报告,敬请慧鉴,批评指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的李毓秀先生,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并综合朱熹编著的《小学》中的文义,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
《弟子规》是专门教导我们扎稳孝敬德行的根,并具体到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并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我们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化一方,挽救当今伦理道德沦丧,社会种种危机的首要法宝。
尊敬的师傅上人净空老和尚及蔡老师也一再教导我们,学习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修学要从真实心中作,以恭敬谦卑的态度去学习落实。真正的道学问是要解行相应,信、解、行、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力行落实做到!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弟子规》的学习和落实,是让我们扎稳道德学问的根基,深刻认识到做人的根本是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奉事师长,仁爱、谦虚、诚实守信、恭敬一切。反观自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到,惭愧之至!今后一定依照古圣先贤、师傅上人的教诲,依教奉行,努力改过修善!!
第一、入则孝。
入则孝是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恭敬、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我们今天能够有幸认识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就应该首先尽心尽力做好我们为人子之道。
孝养父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1、养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养父母,恭敬孝顺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让父母会伤心难过。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时,应当全心全意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
2、养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稳定,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听父母给我们的意见。从今天起,我要立志,首先要好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不断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做一个真正让父母自豪的孝子!
3、养父母之志,我们要把孝落实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主要是父母对的意见,一定随顺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认知错误,我们也不能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找机会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办法规劝父母。
未学认为在孝道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想办法,用自己的德行孝道,用善巧方便,把父母早日领进佛门,好好念佛,今生能让父母往生极乐世界。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于一生成就佛道,了脱生死轮回的苦海,方是真正的大孝。
第二、出则悌。
出则悌是圣贤教导我们,首先要友爱兄弟姐妹,兄弟团结,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我们扩大自己的心量,常修布施,在财物上就会看淡,以谦卑、仁爱、智慧之心,言语上就会忍让,广结善缘。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做周围人的榜样,真诚、恭敬、忍辱以及智慧的善巧方便来化逆缘为善缘!
对长辈有礼貌,做到长幼有序,处处要谦虚礼让,对长辈要恭敬礼貌,见到长辈要恭敬问候,不可以随便就座,长辈坐我们才可以从坐,说话要注意要声音大小,谦恭礼貌。再把这份存心提升对待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恭敬与爱护,才算是做到出则悌。
第三、谨。
我们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帮助我们免掉许多坏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早睡早起,讲究卫生早起洗脸,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才能身体健康。穿着要整洁、稳重,适合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考虑家中的经济情况,不讲究名牌,华丽。对饮食不可以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过饥过饱。劝戒子女不要饮酒,对于成人的我们平时也不要饮酒,交际场合尽量不饮,或适当少饮、要坚决不醉酒,平时主要以素食为主。
2、家中以及公司、公共场合,一切物品的排列要整齐有序,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处,才不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生活中要求自己行、坐、站的形象要稳重,问候或礼拜长者时要真诚恭敬。走路做事要从容,不能急躁,动作恭敬温和,坐立要端正,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真诚、恭敬,要做到谨言慎行。
3、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要“敦伦尽分”,一个人要懂得尽到自己本份去完成人生,完成使命。处处为他人着想,进入别人房间先敲门,报上自己的名字。不要进入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场所,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借人东西时要先得到同意,不问而拿走,那和偷没有两样。借东西要注意及时归还。
第四、信。
“凡出言,信为先。孔老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在现在这个普遍没有信用的社会,我们要立志做圣贤,做他人的榜样,去掉以往的虚伪、不诚实,以诚实守信,仁义道德来处世,来感化周围的人。
只说好话、有益于人的话,修改掉一切不好的口头语,市井秽污之气。在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之前,不轻易发表言论,不论人是非,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守信。说话的语气、速度要适中,见到他人的善事、善行要赞叹学习。
衣服饮食都是次要的东西,唯有技艺以及德行才是立身之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天修善、积功累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以圣贤为榜样,看周围的人优点来学习,时时提醒自己,以别人为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要马上反照自己,是非也有类似的习性或其他过错,有则一定要改,时时提醒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修行。
听闻别人对自己批评指正,要欢喜改正,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叹称誉,要关照自己是否真的如此,要时刻谦卑、如履薄冰,努力修善,不可有丝毫的自高自大。
对于自己的以前坏习惯、不良习气,要发羞耻之心,做错了,不能故意去掩盖,如果故意去掩盖,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恶行,会污染自己的人格、遮蔽自己的智慧。
对于以往的过错、不良习气,要发勇猛之心,想办法对治,坚决改错!!!
第五、泛爱众,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地万物因为仁爱而生生不息,世间因为仁爱才能和平共处。纵然是现代这个以物质、功利主义的时代,众生因为愚痴贪爱、自私自利而迷惑颠倒,但是只要有真正德行的人,来以身作责,来教化,人们也是容易觉醒和向善的。
我们在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法师的教导下,自己以古圣先贤、大善知识为榜样,从基础开始修行,以孝敬友爱、德行仁爱为准则,身体力行,自己修好,别人才会起而相仿,从而带动周围的人,移风易俗,教化一方,促进社会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结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对于妻子、朋友、物品要做到不喜新不厌旧,珍惜自己的妻子、家庭、亲人、朋友,对新朋友或事物不贪恋。别人没有空闲的时候,不应该用事情去打扰他,朋友内心烦乱的时候,应该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表示一下关心,不要去话去打扰他,这些都是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该注意的礼貌和原则。
其次要善于守护自己的口业,在现实生活中,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只看别人的优点,不看人的缺点,以善心力行做到隐恶扬善,能修好自己的德行,则能以自己的行为唤醒他人的惭愧心。
蔡老师教导我们,对于不能劝说的人,而去劝说,是自己失言;对于应该劝导的而不去劝导,是自己没有尽到亲人、朋友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善巧的方法,“扬善于公堂,规劝于私室。”在人多的地方赞叹他人的优点,能鼓励他人更加向好处发展,劝化要顾及到他人面子。劝人也要先观察对方对我们的信任程度,以及是否能接受等,要有智慧去辨别和选择正确的时机,用对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时时反观自照,每天反省自己。与人相处,要多布施、多给予,惜物惜福,修福修慧。要求别人的事,要自己先做到。要时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能要求别人去做。时刻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找机会报答,和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化解掉,忘记别人的过失。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下属,贵在自己行事端正,仁慈而宽和。这样别人才会真正佩服尊重我们。
我要努力学会去从真心里爱别人,“看一切长者如自己的父母,视一切平辈如自己的兄弟姊妹,看一切小辈如自己的孩子。”我要不断历事炼心、不断努力。仁慈、悲悯一切众生,是圣人、菩萨的境界,我要从弟子规的基础开始,从做一个标准的好人开始,立志向、学圣贤,做菩萨。
第六、亲仁。
社会中,人们的迷惑有深浅不同,智慧与福德机缘也不一样,所以心智高低、德行素质也不一样。现实社会中受到风俗习气影响误导的人多,真正有德行、仁慈宽厚的君子圣贤人少。如果真正有德行的人,人们是会自然对他生敬畏之心。
道德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人生的历程上,圣贤教导我们要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以他们为榜样,皈依仁慈德行的善知识,跟他们学习智慧道德学问,来不断提升自己,并落实到生活中。
良师益友非常重要,良师可以指点我们正确的修学方向,益友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好伴侣,相互帮助,相互指正,共同进步!
经常亲近仁慈德行的,跟他学习,会使我们的德行越来越进步,过失也会越来越少。如果不亲近有德行的人,就会有无限的祸害,小人就会亲近我们,如流随俗,作种种的恶性,而不自知,来生必定轮回受苦。
第七、余力学文。
道德学问的增长,贵在力行,落实,我们把立身处事的行为落实生活中,德行都扎好。还有空余的时间,要努力学习经典和圣贤的教诲。
如果只是学习,而不能能力行做到,只是记问学问,会增长我们的浮华不实的习气,增长我慢之心,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对于人生多一些所知障罢了。如果只是遵守教诲,却不能够多读书学习圣贤的教诲,就不能真正明白事理,就容易依照自己认为的偏见去做事,造成了错误还不知道,这是愚痴的行为啊!
我们学习要做到心、眼、口,专 一,研究学问要先选择一本书的学习,忌讳贪多、贪快,学习期限要尽量宽松一些,但在学习期间要抓紧用功。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豁然开朗了。当我们学习过程当中,有疑惑、不明白的地方,要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要明白其中真实的意义。
其次,我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都要做到清净、整洁,写字的时候要先平心正义,写字要力求端正、恭敬,书籍看过以后都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对书籍要爱惜,有损缺的要及时认真补好。不是对我们的德行有意义的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都要自觉远离,以免自己的心智受到污染。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要努力精进学习,力行圣贤的教诲,我们只要立大志远,依教奉行,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圣人与贤人的境界,也是我们能够达到的。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弟子规》,使我感触很深,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知见,才知道自己具体的差距在那里,明确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应该从认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教诲以及种种准则去扎稳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爱、慎言慎行、诚信仁爱,并身体力行,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我也下决心坚决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习气!!
立志自己学习力行圣贤的教诲,正确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以身作责,希望能逐渐带动周围及当地学习圣贤教育的风气来,为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标题: 君子以仁存心原文读后感(小古文仁者爱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40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