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的读后感200字(《我们俩》的读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 2023-02-08 22:03: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我们仨读后感平凡日子的背后——《我们仨》读后感,7月15日,学校新一报名招生。临下班时赶到图书馆借书,那里正要关门,匆匆地抽了一本书,一看...

我们俩的读后感200字(《我们俩》的读后感400字)

我们仨读后感

平凡日子的背后——《我们仨》读后感

7月15日,学校新一报名招生。临下班时赶到图书馆借书,那里正要关门,匆匆地抽了一本书,一看来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曾在报上看过部分节选,心中曾有一丝莫名的情愫在流动。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2.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关于电影《我们俩》的观后感500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很有名的对联,也是林则徐一生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中的这两句诗,描述了一个物是人非的场景。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转眼又是重阳。
  重阳,虽说是中国的老人节,然而对我来说,似乎意义不大。并非我不是老人的缘故,而是我们家从来没有像汉人那样过重阳节的习惯。按照古代习俗,汉民族每逢重阳,必是登高、赏菊,喝黄花酒,但我家这些全没有了。现在我们家,过重阳节就是蒸糯米饭捶糍粑,去田里抓几条大鲤鱼,用酸汤来煮,放足辣椒,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好的,仅此而已,与“老人”二字全无关系。尽管我的祖辈是汉人,但为避官场之祸,早在十六七代以前便逃到贵州苗族山区,娶了苗家女子,从此和苗族联了姻,此后子孙后代就都成了苗人,习俗也基本上都随苗族的了,唯独丧葬“披麻戴孝”这一项不变,依旧遵循汉家礼法。
  以往在家的时候,过重阳也是极其简便的——处处都是高山,故不须登高;没有菊花可赏,故不用赏菊;可以喝酒,但只能喝自家酿的米酒,因为从来不知道有一味酒叫“黄花酒”,也不知道用菊花来酿酒这么一回事。在家里,虽说菊花是个稀缺之物,但偶尔见谁家种有一盆菊花,跟家里老人说了,老人也是不屑一顾,“不就是野花么”,冷冷的一句话扔过来,可见在我们那地方,菊花并不像在陶渊明眼里那样有地位。
  在上海读大学的这三年,离家千里,既喝不到家里奶奶亲手酿的米酒,也吃不上自家田里的红尾大鲤鱼,重阳节只能在学校里过。毕竟国家不设假日,所以碰上该上课的还得上课。
  重阳这天的课上,恰好是星期二,上的是《老年心理咨询》课程。因为是老人节,所以元元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老人的电影——《我们俩》。说的是一个九旬孤独老人和一个租房小女孩的故事。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看时感触颇多,唏嘘不已。但我看到最后,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开始时的颇多感触渐渐的消失了,只剩下一分感触——人活着,最好做个独立的个体,不要轻易对一些人或事动情。倘若一旦动情,就很容易受伤,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而影片中的九旬老太太正是如此。
  也许,看了上面这几句话,有人会跟我理论,说我在胡说八道:影片中一老一小,年纪悬殊如此之大,老太太怎么可能“动情”?其实,我没有在胡说八道,这老太太确实动了情。不仅是动了情,最后老太太还为“情”付出了生命作为代价,小姑娘也因老太太的离去而痛哭流涕,悲伤良久。我说这一老一小之间动了情,那也只是我的个人视角,只是个人感悟,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古语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想来这“情”,应该包括很多种,并不仅仅专指爱情。对于“情”,一般人认为只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三种。然而,我却觉得在此三种之外,还包括激情、热情、无情、离情、绝情等几种。
  “动情”二字常常被我们片面的理解成为“爱“动情,或此“动情”为爱情所霸占。其实,我们动的“情”不应该专指爱情,比如友情、亲情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偏偏局限于爱情呢?爱情果真有那么美好么?后面的哪几种,也是“情”中之一,为什么就被忽略?我想,可能后面的这几种比较短暂,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固定关系,所以容易被忽略吧!
  佛家说“有求皆苦”:求之不得,苦;求之得少,也苦;纵然得多,不能满足,还是苦;得到的,有一天终究会失去,怎么也留不住,依旧是苦。
  佛家还说,出家修行之人要断却七情六欲,方得六根清净,唯独清净证得菩提大道。尽管我这个世俗方内之人,不具慧根,从小到大忙忙碌碌只为将来的柴米油盐,不需要证得什么菩提大道,但我觉得,这“情”也算是“欲”里面的一部分。人一旦有了欲,动了情,就会变得脆弱,接下来就会挨苦。
  九十多岁的老太太,晚年虽然一个人住在四合院里,难免会感到孤独与寂寞,然而内心却很坚强,每天能吃好喝好,无忧无虑。闲得没事可做,就拄着拐杖坐在门外,看着院子,吹吹风,晒晒太阳。早晨和傍晚会来一个年龄稍小的邻居老太太,送来饭菜,两人一起吃吃饭,喝喝汤,唠几句家常,不用起心动念。尽管没什么话题可聊,但两个老人家身体也都硬朗,心理也没有什么剧烈的波动。
  《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老太太没有遇到小女孩之前,应该就是这么一种“无思虑、守神”的一种状态。可是,突然有那么一天,一个租房子的小女孩来了,老人家独自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磨合,到后来能够勉强相处,直到老人家为这个小女孩动了情。再后来,老人家为情而死。
  可能老太太年轻时当过兵,在部队里受过艰苦训练,所以年老了依旧坚强硬朗,一把铮铮铁骨。为人精明,十分会算计,九十多岁了脑子一点都不糊涂,拌嘴吵架,一般人还比不过老太太的阵势。
  这部影片,老太太为情而死,一个“情”字贯穿始终。从老太太的角度来看,老太太先是无情,后来有情,后来动情,后来离情,最后情“绝”而死。
  片中相处的点点滴滴,很实在也很朴实。乍一看影片开头那部分,老太太是多么的无情和冷漠,那么凶,没有一点点儿人情味。可那小姑娘也不是个好欺负的,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 “这女孩子好强悍,敢和这么厉害的老太太对着干”。
  作为人,无情固然不好,而轻易动情,也不好。个中取舍,自己把握,正如凡人饮水,只有喝了,水之冷暖方能自知。
  孤独,苦!寂寞,苦!起心动念,有所求,求之不得,更苦!
  还是那句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果老太太不是因为动了情,凭着硬朗的身体,兴许能尽享天年,活到一百二十岁也未可知。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恐怕只能是观者的遐思了……
本文标题: 我们俩的读后感200字(《我们俩》的读后感4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29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辣椒的读后感(红辣椒电影观后感)小学三年级翻越这座大山的读后感(翻过那座山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