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对的父与子读后感(《父与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1-09 20:45: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父与子读后感30字。《父与子》读后感400字当前位置:,广东高考网,常用文书,作文,时间:2021-05-15,10:27父与子-----...

敌对的父与子读后感(《父与子》读后感)

父与子读后感30字。

 

 

《父与子》读后感

400字
当前位置: 广东高考网 > 常用文书 > 作文 > 时间:2021-05-15 10:27
父与子
------分隔线----------------------------
父与子读后感500字
【第一篇】:父与子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父与子全集》的书,它出自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之手。这本书主人公是一对父子,爸爸幽默搞笑,儿子淘气可爱,是一对世界著名的欢喜冤家。虽然这本书里没有文字,但有有趣的漫画,可以让人懂得了漫画的内容。  
那我就给大家讲一讲父亲和儿子在这本书中,都有怎样的个性吧。  
先说说父亲好了:父亲是一位幽默搞笑的人,时而也很善良,整个儿看上去总是带那么一点傻乎乎的感觉。哦,差点忘了,父亲有时候儿子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就拿起棍子打儿子。不过这个就可以看出父亲爱儿子嘛,都说“骂是亲,打是爱”,所以父亲也是一位非常爱自己儿子的人。  
后面再说说儿子吧:儿子是一位调皮可爱、聪明伶俐的小孩,还经常喜欢“捉弄”几下父亲,父亲有时就连忙拿起棍子去打儿子。说一说他的聪明吧,儿子有时在父亲心情很烦恼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小聪明来替爸爸解决烦恼。  
真是一对快乐的父与子啊!!!  
【第二篇】:《父与子》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父与子》一书,这本书没有文字,只有让人目瞪口呆的图画。一幅幅幽默有趣的画面,蕴含着一个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哲理。
父亲是一个胖乎乎的人,秃着头,慈爱而亲切;儿子长着刺猬头,调皮而可爱。
父亲是一个像小孩子一样的人,儿子让他做狗,他就做狗,让他爬,他就爬。有一次,儿子为了节前的秘密不让父亲发现,就把门锁上了,可父亲偷偷从门缝里望进去,儿子见了,忙在画板上画了一个父亲,画了一扇门,上面写着“不许偷看!”父亲爱儿子,但有时候父亲爱的方式有一点愚蠢,他看到儿子不会做作业,就代替儿子做,第二天,被老师发现了,就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儿子也爱父亲,虽然他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乖巧的性格,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却有调皮、淘气的性格。他还有一点儿小聪明,却常常坏事。有一次,父亲在抽烟,儿子以为失火了,然后拿来一桶水往房子里倒,父亲拿着烟说:“我在抽烟!”真让人啼笑皆非。
我合上书,结束了这次漫画之旅,但这一对快乐的父子,幽默的父子,淘气的父子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屠格涅夫父与子读后感1000字

假期于图书馆借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二书读之。这两本书可以算作是屠氏的代表作,能够反映屠格涅夫所处年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及内涵。1861年前后,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当时俄国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主要是俄国的旧式地主同农奴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对农奴制度的废除上。虽然后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这场改革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父与子》这部长篇所反映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父辈为代表的旧的势力同以子辈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之间的对抗斗争。
巴扎罗夫,一个接受新思想、能够用新的眼光看生活看社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也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在对他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无疑是成功的。小说通过他短暂的一生的描写,表现出了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虽然他的思想是自由主义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旧的封建农奴制的克星而存在。因此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他的进步性。从思想性格来看,巴扎罗夫属于桀骜不驯的那一类人,虽然在小说中实在看不出他究竟做了哪些实际的工作,但在当时有“破坏者”的思想就已经非常可贵了,而且能够用这种思想使那些旧贵族们瞧着“不舒服”,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和力量。当然完全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俄国社会的现状,而他的几个信徒又令他非常失望,基于此,就使他变得孤傲、清高、瞧不起人。可以说,小说的前半部分始终是以他的这种性格为中心来描写的。
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分,巴扎罗夫以果敢、刚毅的性格为主,那么后半部分则完全暴露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小说中巴扎罗夫性格的改变(其实不能说叫改变,而是在他原来的性格中融入了另一面)是在遇到贵妇人奥金左娃之后。巴扎罗夫爱上了她。恋爱中的巴扎罗夫完全变了一个人。有读者认为在这样一部优秀的揭露俄国社会腐朽和黑暗的长篇小说中,让主人公去爱上一个贵妇人,是作者处理不当,是败笔,是小说的一大缺憾。还有人认为之所以出想这样的情况,是小说作者的世界观局限所造成的……读者的质疑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恰恰是作者的这一处理,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而且更好的体现了“人性”这一小说描写的永恒话题。
马克思主义指出:文学应以表现人性为永恒的主题。《父与子》的创作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作者不仅让巴扎罗夫具有异于别人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在作者创造的典型环境中使其表现出普通人的心理特点。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作者让巴扎罗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正是一般人的心态,是一种有别于前一种性格的另一方面。这时体现的是他揭去冷酷面纱后的人性的回归,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他对奥金左娃产生爱慕的过程,是正常的男女之间感情的自然宣泄。按照刘再复先生的“性格的双向逆反和多重组和”原理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遇到奥金左娃是偶然的,但是这个偶然事件却必然的要反映和揭示巴扎罗夫的另一面,这正是巴扎罗夫性格的双向逆反运动,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只有他既具有前一种性格又具有后一种心态,才能真正成为“这一个”巴扎罗夫,而不是机械化的巴扎罗夫。他的突然不像他自己,正是他性格的双向对抗运动的结果。在双重性格的交锋中,爱情的力量暂时取得了优势。
巴扎罗夫的死因是偶然的,但他的死又是必然的:黑暗的俄国容不下这样一个哪怕仅仅是在思想上具有叛逆的人。
总之,小说在塑造主人公的性格上是十分成功的。作者不仅展现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和俄国社会的黑暗,而且塑造了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本文标题: 敌对的父与子读后感(《父与子》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45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匹诺曹越狱记读后感(匹诺曹历险记观后感英文)戊戌运动史读后感(读戊戌变法史论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