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洛唐诗之读后感(一篇《怅望千秋》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1-10 06:54: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一篇《怅望千秋》的读后感《怅望千秋》读后感,感杜甫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

李元洛唐诗之读后感(一篇《怅望千秋》的读后感)

一篇《怅望千秋》的读后感

《怅望千秋》读后感
感杜甫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对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仅仅悲伤与自己的身世际遇,还忧国忧民,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
在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中,我对杜甫又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他一边细说他眼中的杜甫,一边将杜甫的诗拿来体会,虽说这些诗无一是我曾经学过或者读到过的,但是,在心头默默的多念几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来,杜甫又给了我一些感伤!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种,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猥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杜甫就选择了担忧国家担忧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没有停过,他留下了他的绝唱,他在流浪中绝望地悲歌,留下诗坛上抹不去的灿烂,那一句“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似乎仍穿越过楚云湘水穿越过朔风`寒雨穿越过一千年的岁月隐隐传来……
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还值得考证,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苍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怅望千秋中说道:“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怅望千秋,也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中的那句诗,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
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会你再次翻开书页已经微微泛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失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
思武才人
在如同慢慢长夜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庙堂与语文场,是获得专利权的男人趋骛与驰骋的场所,而女子的才华却如同种子,被埋没在冰封雪裹得冻土层下,无法破土萌芽,更不要说成长枝繁叶茂的绿树了!但是,在唐诗中,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女子留下的佳作!在《全唐诗》中记录了将近一百多位女诗人的名字,尽管宋代的李清照和清代的秋瑾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但毕竟还是一支独秀,唐代的诗坛群雌竞鸣的景象再也未能出现。
尚且不说一些不知名的女流之作,在我映像之中最为深刻的是那个在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武则天。我曾经就已经读过《武则天传》,那个女人年仅十四就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才人”,赐号“武媚”,而年方二十八的武昭仪就早早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然后又一步步大权独揽,享年八十一岁的她前后执掌政权达五十年之久,然而这个争论颇多,中国的第一个女皇的功过无需再此争议,但她留下的诗文却值得我们品味,这一首《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一个人品读这诗或许一时有些云雾迷幻,无法理解,纵观一下历史,在李元洛的文笔中忽然也体会到诗中那所表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闺思闺怨,和引人共鸣的没有完全异化的人性人情。我不知道这是她在那个不眠之夜写得,我不知道她写时有多少情怀,我不知道她一生的所作所为到底有多残忍,但是,我想她仍然是有才华的,她无论在唐朝的诗坛还是历史都有无法忽略的作用,都体现了一个女子在那一时代的才华!都体现了唐朝,不仅仅演绎着男人的才华,诗赋,更有女子用她们的智慧,她们的纤纤素手写出一篇篇动人的诗章!
……
怅望千秋,怅望了唐朝的诗史,我看到了李元洛对唐诗的热爱,我看到了他告诉我的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应为他那深入人心的文字,我也看到了自己对唐诗那璀璨文化的喜爱和认识!一页一页的读完整本书,我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限于了解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人,知道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事,品读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绝唱和佳作!而更加了解到唐诗,它是要我们去探索,诵读,欣赏,想象的,就像作者李元洛一样,他那对唐诗深深的喜爱才会如此细心的去分析唐诗,去追寻他被人遗忘的背景历史,去理解它每一个诗词所包含作者的感情!这样的喜欢,更让我为之震撼!
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们去追寻千年之前的文化,我们去体验千年之前古人心境豪气,去承接那千百年流传的文化……
唐诗,有无数的绝唱,而所谓的绝唱,不是绝响的唱永,而是绝佳的唱永,要永远我们流传不绝

<怅望千秋>的读后感!!急求!!!!!

的读后感或者赏析都行!!!不少于600字!!谢谢~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今人湖南李元洛先生用他的慧心妙笔做过一次“唐诗之旅”,他把这次旅行的题目叫做《怅望千秋》。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
当代诗人西川先生也听到这呼号声了吗?
你的深仁大爱容纳下了
那么多的太阳和雨水;那么多的悲苦
被你最终转化为歌吟
无数个秋天指向今夜
我终于爱上了眼前褪色的
街道和松林
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的
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
一种声音:磅礴,结实又沉稳
有如茁壮的牡丹迟开于长安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
你是唯一的灵魂
美丽的山河必须信赖
你的清瘦,这易于毁灭的文明
必须经过你的触摸然后得以保存
你有近乎愚蠢的勇气
倾听内心倾斜的烛火
你甚至从未听说过济慈和叶芝
秋风,吹亮了山巅的明月
乌鸦,撞开了你的门扉
皇帝的车马隆隆驰过
继之而来的是饥饿和土匪
但伟大的艺术不是刀枪
它出于善,趋向于纯粹
千万间广厦遮住了地平线
是你建造了它们,以便怀念那些
流浪途中的妇女和男人
而拯救是徒劳,你比我们更清楚
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
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
——西川《杜甫》

李元洛的采访李元洛

“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种无为,铸就一个诗人
记者:据说您一家人在抗战中流亡湘西,请问您的童年对您后来的文学创作与研究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爱文学的?
李元洛:我大概是在小学开始(喜欢文学的)。因为我父亲是个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个旧体诗写得很不错的一个诗人,但是在我们小时候父亲从来不管我们,他让我们自己成长。因为他自己写旧体诗,有很多解放以前的唐诗宋词的版本都放在他的抽屉里或桌子上。他不教我,我自己拿来看,那当然就似懂非懂了,所以像李清照、李后主、陆游、辛弃疾等当时我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我在几年以前给我父亲写的一篇文章是用了杜甫的诗句,就叫“润物细无声”,好像春雨滋润了我,但他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概是从这个时候,从我的幼年开始喜欢文学。
记者:您曾经在北师大读大二的时候就立下大志:此生要写十本诗歌理论著作,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就出此狂言呢?还记得当时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下说出来的吗?
李元洛:我上北师大的时候,当时北师大中文系的老师是全国一流的,可以和北大的老师相媲美,像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启功先生,他当时还是副教授,他教我《红楼梦》,当然还有很多名家先生。因为从小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我当时就立下志愿要成为诗论家。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努力,并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诗刊》上发表了大学时代的处女作。当时《诗刊》的编辑以为我是老师,就把信寄到了中文系,中文系再把信转交给我。另外一篇是发表在《文艺月报》(现在的《上海文学》),那是我的学生时代开始发表的最早的两篇。从那以后,因为历次的政治等原因,大学毕业之后,也就是1960~1962年,我到了青海。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整天饥肠辘辘,深度的天气严寒,唯一支持我的就是文学,就是写作。在那艰辛的条件下我也很多文章,发表在当时的《解放文艺》、《湖南文学》、《四川文学》等刊物上。
记者:在您的讲座中多次听您提到余光中先生,知道您同他的关系非同一般,您也很喜欢他的散文,那么您觉得在散文创作上余光中先生给了您什么样的影响?
李元洛:我最早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在1980年,那是在福建参加诗人舒婷的研讨会,在泉州的一张小报上读到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和《乡愁四韵》。当时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作品,写得非常的好,当时我很激动。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海外游子的恋歌——读台湾诗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发表在1982山西的《名作欣赏》,这大概也是余光中先生在文章里提到的大陆最早介绍他的作品中两个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四川的流沙河,一个就是我,这样我就开始和他通信。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他要离开执教11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回台湾,我就赶到香港在他离港的前夕和他见面,从此以后我们就保持了长期的文学友谊。
当然我很喜欢他的散文,我认为他的散文在当代的中国是第一流的,我自己也受到他的影响。他的散文有一个很大特点是有“诗意”。他自己说他是诗人,但是他的诗有一部分在他的散文里面,一部分在他的评论里面。我自己本来也很喜欢古典诗歌和新诗,因而我写散文也很希望自己的散文能够具有诗意,再加上余先生的散文也是散文和诗的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受到他很深的影响。
“我从创作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一路体验,得到一份幸福
记者:请问您从诗歌理论研究到散文创做的转变,影响您转变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李元洛:我说过,从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成为一个诗论家,好像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当时我已经出了10本左右的诗歌理论著作。有很多原因促使我转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创作完全是自己的,我可以从创作中得到审美的愉悦,而评论和理论有一半是别人的,你只是阐述别人的优缺点,或者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建构一些诗歌理论,那比较枯燥,也不完全是自己的。总之,自己写散文搞创作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就是它完全属于个人,第二点是它有创作的审美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搞评论和搞理论所不具备的。
记者:现在文坛中“艺术散文”比较冷落,大部分散文作家都改投文化大散文、随笔之类,您对这一现状有何看法?您个人偏好于哪一类?
李元洛:我是这样看的,艺术散文是一种提法,这种散文比较强调艺术审美,但是所有的文化大散文,包括随笔,写得好的话同样可以称艺术散文,写得好的文化大散文、好的随笔不可能不是艺术的,两者在概念上有差别,但是内在还是有联系的。像我写的唐诗、宋词、元曲这类散文,当然仍称其为文化散文或者诗化散文,也有很多人对我的作品作了评论,但是我自己还是追求一种艺术的境界和艺术的美质,我没有把他们截然分开,我觉得我写得比较好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艺术散文。
“文学是永远不会衰亡的”——一份坚定,把守一块阵地
记者:昨晚在您讲座中读到《汨罗奖江之祭》一文中,感觉您对一些古代文人比如杜甫有着深切的同情和悲悯之心,那么您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不公、弱肉蚕食等现象是否仍然有着如此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呢?
李元洛:按照我的文学观点,一个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当代感,像我们目前的处境还算得上处于一种小康水平,但中国还有很多人徘徊在贫困边缘,还远远没有脱贫。我们的社会最大的问题也是贫富不均的问题,这是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真正的作家至少应该有一种同情心,至少应该继承自屈原以来的忧国忧民的精神,继承范仲淹以来的先忧后乐的精神,我觉得如果没有一点这样的精神,完全把文学当成自己个人扬名立万、安身立命的手段或一种职业,那我觉得这个作家在道德上是有很大的欠缺的。
记者:当下很多青年对古典文学诗词、散文似乎不太热衷,这是否代表着古典文学在走向衰落?
李元洛:古典文学永远是不会衰落的,她作为一种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精华,她是不朽的,是永恒的,古典文学本身不存在衰落的问题,只是当下社会是一个商业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娱乐比如网络、电视、电影能够让年轻人来寄托和发泄,这不仅是年轻人,很多青年作家同样对中国古典文学知之甚少,这影响了他们创作的质量和高度。我们作为一个中国的作家,一定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就好象一棵大树一定要根植在深厚的土壤里才能根深叶茂、大树参天一样,假如连自己的土壤都是贫瘠的怎么能让树茁壮成长,这是不可能的。
记者:湖南在中国文学史上诞生过沈从文、丁玲、周立波等有影响的作家,新时期以来也涌现出了如古华、韩少功、残雪等一大批优秀作家。目前文学湘军处于何种地位也是众说纷纭,您是如何评价的?您对未来湖南文学的发展如何看待?
李元洛: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文学已经从万众瞩目的中心转移到一个边缘地带,已经被政治和经济取代,尤其是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心任务,所以说文学退到边缘地带是个必然现象。文学湘军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未来的发展我觉得还是可以期待,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在全世界只要有人类,只要有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文学是永远不会衰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湖南的文学是值得期待的,何况目前湖南有一大批老中年青作家写出了不少不错的作品。
后记:李元洛先生曾经在岳阳师专(理工前身)中文系任教,调走之后他还曾多次来我院,与师生交流,为我院师生学子开堂讲座。当记者问及他来岳阳的感想时,他说,这里是他的母校,我们不应该说他来岳阳,而应该说他回岳阳。

本文标题: 李元洛唐诗之读后感(一篇《怅望千秋》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72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根读后感400(有哪些读后感作文400字)读父母规100天读后感(父母规40篇读后感怎样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