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mmmghjdfjtrghgfxfdhrtesre5ertgfeggggggrrrrrttteeeeeeewrtgffffh...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
mmmghjdfjtrghgfxfdhrtesre5ertgfeggggggrrrrrttteeeeeeewrtgffffhgrddddddddddayyys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李大钊同志,您是多么的伟大,在危险下毫不畏惧;在狱中您即使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依旧坚强;在法庭上,您以沉着与安定让亲人把悲痛化作力量;您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把一些文件与一些书籍烧掉。当您的女儿来过问时,一贯慈祥的您,骂了自己的女儿。在1927年2月28日,您被绞杀。您虽然走了,但几十年后我们迎来了您口中的光荣的胜利!
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确实是好丈夫,好父亲,尽管可能平时由于革命工作不能总在妻子孩子身边,但是,可以从一些片段分析:
李大钊焚烧资料的时候用于对比的几句插叙: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可见李大钊平时的慈祥以及对子女的循循善诱。
在法庭上的话,意在保护妻子孩子。可见李大钊在自己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仍关心妻子孩子的安全
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我从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看出来的,因为李大钊不因家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要用‘安定’‘沉着’影想亲人,是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在我读六年级下学期时学过一篇课文,叫做《 十六年前的回忆 》,大概内容讲的是:李大钊同志是一个爱国 、忠于革命事业的人.为了革命的安危,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到处奔波 . 后来即使局势越来越严重,他也坚决不离开北京.可怕的一天来临了,李大钊一家都被抓了.但他依然显得十分沉着,安定.因为他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终于在那一年的4月28号的那天,他的家人被放了回来,他被绞刑了.
这篇文章给我的不只是感动,还有李大钊的伟大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革命的事业,他不惜一切,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就在遇到危险的同时,也依然显得那么沉着,冷静,保持他呢一贯的严峻态度,没有丝毫畏惧.
为了革命的事业,到处奔波,在重要时刻,即使遇到危险也不逃亡,并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是多么了不起,又是多么的伟大啊!一般人也是做不到的.当然现在世界和平,生活安定,不需要我们去与敌人斗争,不需要我们献出生命,可是最起码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靠自己的智慧 、聪明才干去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学了这篇课文,使我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那就是好好学习,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赞同10|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49699012 | 二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回答 共7条 2021-4-4 15:07 asd6552296 | 三级
今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其中,我被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钊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见了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共产党,他把一些重要文件烧掉了。局势越来越严重,一群宪兵、侦探、警察把李大钊抓走了,而作者、作者的妈妈和妹妹也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法庭上,李大钊临危不惧,安定、沉着地和敌人作斗争,直至被绞刑牺牲。
读完文章,我对李大钊这位伟大人物敬佩不已。他那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了了两,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有些人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钱财,背叛了党,与敌人勾结,把一些党的秘密和重要的资料传给了敌人,造成了党的巨大损失。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顾集体的行为是人们最痛恨的,是最可耻的。他们与李大钊相比,是多么渺小、丑陋啊。
江姐和李大钊都是伟大的人,他们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我们中国这个地方,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对于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职责,我们又是否高度负责、竭尽全力去完成呢?我们要为别人照相,为集体着想,但我们绝不能为自己的方便,为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集体遭受更大的损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江姐、李大钊多么的伟大,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只有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的死才是轻于鸿毛的。而我们呢?我相信,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任务、职责高度负责,尽心尽力却完成,虽然不及泰山重,但也决不会比鸿毛轻,而是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激励着别人前进。
(把我选成最佳答案哦)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867944.html?si=2
赞同34| 评论(3) 2021-3-2 21:34 ldxczk | 一级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2)对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需强化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因为课文长,要分段进行朗读指导,但要避免从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两句话练习朗读,违背朗读的情境性。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相关链接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以后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历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赞同6| 评论 2021-3-4 19:10 热心网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2007年07月09日 星期一 10:17前几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其中,我被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钊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介绍了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共产党,他把一些重要文件烧掉了。局势越来越严重,一群宪兵、侦探、警察把李大钊抓走了,而作者、作者的妈妈和妹妹也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法庭上,李大钊临危不惧,安定、沉着地和敌人作斗争,直至被绞刑牺牲。
读完文章,我对李大钊这位伟大人物敬佩不已。他那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可是,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有些人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钱财,背叛了党,与敌人勾结,把一些党的秘密和重要的资料传给了敌人,造成了党的巨大损失。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顾集体的行为是人们最痛恨的,是最可耻的。他们与李大钊相比,是多么渺小、丑陋啊!
不过,那时,也有一些人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生死置之度外。女共产党员江竹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江姐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后,关在渣滓洞中,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可是她面对洞中黑暗的生活,面对敌人的严问拷打,忍受着竹签插入指尖的巨大痛苦,不但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而且对于共产党的秘密、资料只字不提。一位女共产党员,有着这样顽强的意志力,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他对共产党所谓是忠心耿耿啊!
江姐和李大钊都是伟大的人,他们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我们中国这个地方,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对于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职责,我们又是否高度负责、竭尽全力去完成呢?我们要为别人照相,为集体着想,但我们绝不能为自己的方便,为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集体遭受更大的损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江姐、李大钊多么的伟大,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只有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李大钊同志,您是多么的伟大,在危险下毫不畏惧;在狱中您即使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依旧坚强;在法庭上,您以沉着与安定让亲人把悲痛化作力量;您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把一些文件与一些书籍烧掉。当您的女儿来过问时,一贯慈祥的您,骂了自己的女儿。在1927年2月28日,您被绞杀。您虽然走了,但几十年后我们迎来了您口中的光荣的胜利!
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确实是好丈夫,好父亲,尽管可能平时由于革命工作不能总在妻子孩子身边,但是,可以从一些片段分析:
李大钊焚烧资料的时候用于对比的几句插叙: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可见李大钊平时的慈祥以及对子女的循循善诱。
在法庭上的话,意在保护妻子孩子。可见李大钊在自己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仍关心妻子孩子的安全
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我从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看出来的,因为李大钊不因家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要用‘安定’‘沉着’影想亲人,是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在我读六年级下学期时学过一篇课文,叫做《 十六年前的回忆 》,大概内容讲的是:李大钊同志是一个爱国 、忠于革命事业的人.为了革命的安危,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到处奔波 . 后来即使局势越来越严重,他也坚决不离开北京.可怕的一天来临了,李大钊一家都被抓了.但他依然显得十分沉着,安定.因为他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终于在那一年的4月28号的那天,他的家人被放了回来,他被绞刑了.
这篇文章给我的不只是感动,还有李大钊的伟大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革命的事业,他不惜一切,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就在遇到危险的同时,也依然显得那么沉着,冷静,保持他呢一贯的严峻态度,没有丝毫畏惧.
为了革命的事业,到处奔波,在重要时刻,即使遇到危险也不逃亡,并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是多么了不起,又是多么的伟大啊!一般人也是做不到的.当然现在世界和平,生活安定,不需要我们去与敌人斗争,不需要我们献出生命,可是最起码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靠自己的智慧 、聪明才干去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学了这篇课文,使我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那就是好好学习,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赞同10|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49699012 | 二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回答 共7条 2021-4-4 15:07 asd6552296 | 三级
今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其中,我被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钊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见了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共产党,他把一些重要文件烧掉了。局势越来越严重,一群宪兵、侦探、警察把李大钊抓走了,而作者、作者的妈妈和妹妹也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法庭上,李大钊临危不惧,安定、沉着地和敌人作斗争,直至被绞刑牺牲。
读完文章,我对李大钊这位伟大人物敬佩不已。他那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了了两,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有些人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钱财,背叛了党,与敌人勾结,把一些党的秘密和重要的资料传给了敌人,造成了党的巨大损失。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顾集体的行为是人们最痛恨的,是最可耻的。他们与李大钊相比,是多么渺小、丑陋啊。
江姐和李大钊都是伟大的人,他们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我们中国这个地方,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对于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职责,我们又是否高度负责、竭尽全力去完成呢?我们要为别人照相,为集体着想,但我们绝不能为自己的方便,为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集体遭受更大的损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江姐、李大钊多么的伟大,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只有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的死才是轻于鸿毛的。而我们呢?我相信,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任务、职责高度负责,尽心尽力却完成,虽然不及泰山重,但也决不会比鸿毛轻,而是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激励着别人前进。
(把我选成最佳答案哦)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867944.html?si=2
赞同34| 评论(3) 2021-3-2 21:34 ldxczk | 一级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2)对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需强化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因为课文长,要分段进行朗读指导,但要避免从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两句话练习朗读,违背朗读的情境性。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相关链接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以后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历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赞同6| 评论 2021-3-4 19:10 热心网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2007年07月09日 星期一 10:17前几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其中,我被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钊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介绍了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共产党,他把一些重要文件烧掉了。局势越来越严重,一群宪兵、侦探、警察把李大钊抓走了,而作者、作者的妈妈和妹妹也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法庭上,李大钊临危不惧,安定、沉着地和敌人作斗争,直至被绞刑牺牲。
读完文章,我对李大钊这位伟大人物敬佩不已。他那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可是,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有些人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钱财,背叛了党,与敌人勾结,把一些党的秘密和重要的资料传给了敌人,造成了党的巨大损失。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顾集体的行为是人们最痛恨的,是最可耻的。他们与李大钊相比,是多么渺小、丑陋啊!
不过,那时,也有一些人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生死置之度外。女共产党员江竹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江姐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后,关在渣滓洞中,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可是她面对洞中黑暗的生活,面对敌人的严问拷打,忍受着竹签插入指尖的巨大痛苦,不但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而且对于共产党的秘密、资料只字不提。一位女共产党员,有着这样顽强的意志力,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他对共产党所谓是忠心耿耿啊!
江姐和李大钊都是伟大的人,他们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我们中国这个地方,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对于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职责,我们又是否高度负责、竭尽全力去完成呢?我们要为别人照相,为集体着想,但我们绝不能为自己的方便,为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集体遭受更大的损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江姐、李大钊多么的伟大,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只有
建国大业观后感600字
中国人的脊梁
——粗看《建国伟业》
我最爱中国的历史,爱古代史时的辉煌壮观,爱近代史的顽强壮观,爱近代史的强盛壮观。
看韩三平、黄建新导演的《建国伟业》,感触颇多。本片讲述的是自辛亥革命胜利到共产党成立期间的伟大历史片段。向我们再现了那段屈辱、反抗、进步的岁月,那段国人毕生需铭记的岁月。
影片前段是南北和谈后,皇帝退位。年幼的溥仪正在上朝时玩蝈蝈,隆裕太后扔掉蝈蝈,溥仪哭着说:“为什么”,太后说:“因为你是皇帝。”另一个场景,一大臣在朝廷上夸张的大哭,说“他们欺负皇上是个孩子。”之后瑾太妃在飞机炮轰中抱着溥仪说:“你们就别逼他这个皇上啦,只要我们平安就好啦。”一代皇上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却又从未实现,平安就好。当年的溥仪只是个孩童,却成了整个中国的皇帝,让一个孩童来治理、拯救国家,堪称笑话。溥仪更是悲惨,因此失去了童年之乐,被人所利用、摆布。他说为什么,我也想说为什么,为什么封建社会强加给孩子这样的痛苦?为什么当时人与人之间满是尔虞我诈?为什么当时中国要受尽帝国的侮辱、蹂躏、欺压,满身疮痍,血痕累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因为社会要进步,要进步啊。
从1915年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胡适说:“文化总该革新的,因为时间在前行。有人讲文言文,文雅古朴,而白话文,却粗鄙简陋。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文言,八股文做得再好,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不会做事,只会考试,我们的国家需要实干人才,脚踏实地,强健国力。”陈独秀说:“这是新文化和旧文化的问题,要振兴民国,启发民智,就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如此变化,国家民族才有新生。”李大钊说:“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是无产者的胜利,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最最伟大的第一次!”电影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出现了一批追随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时出现了一个让我很敬佩的人——辜鸿铭。当他在北京大学就职时,众人嘲笑他的长辫子,他说:“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并“请诸公尽兴的欣赏”。这种宽大的胸怀,这种独具一格的性格,实在令小生佩服不已。当陈独秀批判孔夫子时,他又开口了:“陈独秀先生大言不惭,借推崇新文化,埋葬旧文化之名,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孔家旧学。试问,两千年之孔子,何罪之有呢?孔子教人之方法,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自家不精将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若这也算新文化,那就是瞎扯!”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致命错误:对东西文化的绝对否定或肯定。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括一切美德。他还主张“爱人”“为政以德”。试问,讲美德何错之有?只是这一学说不适用于处于危难之中的中国罢了,中国需要的是先保国、救国,而儒家之道则是保国、救国之后要借鉴的。就连和他意见相反的陈独秀也不得不佩服说:“虽是诡辩,却难掩其才华。”当讨论该学哪个国家时,他又说:“纵观世界,哪个国家统治的精神,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他拥有公正的灵魂、犀利的言语,可怜他却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格格不入,最终被排出局。谈起新文化运动,很少有人提起他,也可能有不少人厌恶他、批判他,但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我看到的是他不随波逐流的一面。怀才不遇,有满脑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被人所赏识,冤也!
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青岛人,最让我感动的、激动的还属五四爱国运动。一战结束,14万华工浴血奋战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身份,得以出席巴黎和会,没想到外交失败。愤怒的北大学生组织游行,街上是愤怒的学生、阻拦却也内心愤恨的军警、血写的标语、不可抑制的怒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这些铿锵有力的标语吐出了四万万中国人的心声。邓中夏在街上大喊:“这就是威尔逊之流的公平和正义,同胞们,列强在德国出卖了我们,他们出卖了中国,出卖了四万万中国人,出卖了公理和正义。如此明白的事实,这北洋政府居然看不明白;如此赤裸裸的羞辱,这北洋政府居然可以忍受。他们根本就不是我们的政府,他们就是列强的帮凶,是倭寇的走狗!我们要让民众知道巴黎的阴谋;我们要让民众,知道我们的主张!无论是谁,要是敢忘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谢绍敏喊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今天,我们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李大钊怒吼道:“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所以,此刻,今日,能够亲身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我们感到无上的荣幸和光荣!”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商,一夜之间,举国上下,群情鼎沸!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原因倒不只是因为历史震撼了我,更震撼我的是中国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反抗、努力。我们不服,不服!中国,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他拥有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群人民,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力量!沉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也有儿女情长、兄弟情义、师生之恩,但这些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祖国统一、稳定、强盛。
经历过辉煌,才有向前的经验和能力;经历过苦难,才有向前的动力和决心。如今的中国,身披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怀抱神圣高贵的民族精神,等待他的,将是彻彻底底的光明。
中国人,有傲骨。我们的脊梁,永远是直直的,竖直笔直地立着,顶天立地,从不倒下,即使倒下,也会再直起千万个脊梁。
结语: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的光辉道路。中华民族开启了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五千年文明古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选自《建国伟业》)
——粗看《建国伟业》
我最爱中国的历史,爱古代史时的辉煌壮观,爱近代史的顽强壮观,爱近代史的强盛壮观。
看韩三平、黄建新导演的《建国伟业》,感触颇多。本片讲述的是自辛亥革命胜利到共产党成立期间的伟大历史片段。向我们再现了那段屈辱、反抗、进步的岁月,那段国人毕生需铭记的岁月。
影片前段是南北和谈后,皇帝退位。年幼的溥仪正在上朝时玩蝈蝈,隆裕太后扔掉蝈蝈,溥仪哭着说:“为什么”,太后说:“因为你是皇帝。”另一个场景,一大臣在朝廷上夸张的大哭,说“他们欺负皇上是个孩子。”之后瑾太妃在飞机炮轰中抱着溥仪说:“你们就别逼他这个皇上啦,只要我们平安就好啦。”一代皇上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却又从未实现,平安就好。当年的溥仪只是个孩童,却成了整个中国的皇帝,让一个孩童来治理、拯救国家,堪称笑话。溥仪更是悲惨,因此失去了童年之乐,被人所利用、摆布。他说为什么,我也想说为什么,为什么封建社会强加给孩子这样的痛苦?为什么当时人与人之间满是尔虞我诈?为什么当时中国要受尽帝国的侮辱、蹂躏、欺压,满身疮痍,血痕累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因为社会要进步,要进步啊。
从1915年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胡适说:“文化总该革新的,因为时间在前行。有人讲文言文,文雅古朴,而白话文,却粗鄙简陋。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文言,八股文做得再好,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不会做事,只会考试,我们的国家需要实干人才,脚踏实地,强健国力。”陈独秀说:“这是新文化和旧文化的问题,要振兴民国,启发民智,就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如此变化,国家民族才有新生。”李大钊说:“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是无产者的胜利,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最最伟大的第一次!”电影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出现了一批追随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时出现了一个让我很敬佩的人——辜鸿铭。当他在北京大学就职时,众人嘲笑他的长辫子,他说:“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并“请诸公尽兴的欣赏”。这种宽大的胸怀,这种独具一格的性格,实在令小生佩服不已。当陈独秀批判孔夫子时,他又开口了:“陈独秀先生大言不惭,借推崇新文化,埋葬旧文化之名,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孔家旧学。试问,两千年之孔子,何罪之有呢?孔子教人之方法,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自家不精将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若这也算新文化,那就是瞎扯!”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致命错误:对东西文化的绝对否定或肯定。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括一切美德。他还主张“爱人”“为政以德”。试问,讲美德何错之有?只是这一学说不适用于处于危难之中的中国罢了,中国需要的是先保国、救国,而儒家之道则是保国、救国之后要借鉴的。就连和他意见相反的陈独秀也不得不佩服说:“虽是诡辩,却难掩其才华。”当讨论该学哪个国家时,他又说:“纵观世界,哪个国家统治的精神,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他拥有公正的灵魂、犀利的言语,可怜他却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格格不入,最终被排出局。谈起新文化运动,很少有人提起他,也可能有不少人厌恶他、批判他,但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我看到的是他不随波逐流的一面。怀才不遇,有满脑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被人所赏识,冤也!
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青岛人,最让我感动的、激动的还属五四爱国运动。一战结束,14万华工浴血奋战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身份,得以出席巴黎和会,没想到外交失败。愤怒的北大学生组织游行,街上是愤怒的学生、阻拦却也内心愤恨的军警、血写的标语、不可抑制的怒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这些铿锵有力的标语吐出了四万万中国人的心声。邓中夏在街上大喊:“这就是威尔逊之流的公平和正义,同胞们,列强在德国出卖了我们,他们出卖了中国,出卖了四万万中国人,出卖了公理和正义。如此明白的事实,这北洋政府居然看不明白;如此赤裸裸的羞辱,这北洋政府居然可以忍受。他们根本就不是我们的政府,他们就是列强的帮凶,是倭寇的走狗!我们要让民众知道巴黎的阴谋;我们要让民众,知道我们的主张!无论是谁,要是敢忘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谢绍敏喊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今天,我们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李大钊怒吼道:“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所以,此刻,今日,能够亲身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我们感到无上的荣幸和光荣!”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商,一夜之间,举国上下,群情鼎沸!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原因倒不只是因为历史震撼了我,更震撼我的是中国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反抗、努力。我们不服,不服!中国,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他拥有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群人民,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力量!沉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也有儿女情长、兄弟情义、师生之恩,但这些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祖国统一、稳定、强盛。
经历过辉煌,才有向前的经验和能力;经历过苦难,才有向前的动力和决心。如今的中国,身披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怀抱神圣高贵的民族精神,等待他的,将是彻彻底底的光明。
中国人,有傲骨。我们的脊梁,永远是直直的,竖直笔直地立着,顶天立地,从不倒下,即使倒下,也会再直起千万个脊梁。
结语: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的光辉道路。中华民族开启了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五千年文明古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选自《建国伟业》)
本文标题: 庶民的胜利读后感800(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69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