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写的梅圣俞诗集序的阅读答案5.C(作为:比如)6.D7.A8。(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
欧阳修写的梅圣俞诗集序的阅读答案
5.C(作为:比如)
6.D
7.A
8。(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
6.D
7.A
8。(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
请翻译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关于《梅圣俞诗集序》的问题
文中:“不得奋见于事业”的“奋见”“幼习于诗”中的“于”“亦不果荐也”中的“果”“荐之清庙”这句话分别什么意思?不要译文!!!读《梅圣俞诗集序》有感
零凝
在欧阳修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是其“文穷而后工”的思想!这不但是对中国古代社会身处穷境文仕之“发愤著书”的美学概括,也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仍然很值得我们思考。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开篇说道:“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人一开篇便就诗歌创作解说了文学创作中“穷而后工”现象。文中,作者重点强调诗人之穷与诗之工的因果关系,前者决定后者。诗人之“穷”主要指其不能施理想抱负于社会政治,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却造成了“诗工”的条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观照大自然的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认识;一是能更有利于深入社会人生,了解普通民众的苦闷愤懑,并蓄积、激发自已的“忧思感愤”之情;而且愈穷则生活感受愈丰富,体验愈深入,愤怨愈浓厚,因此可以“写人情之难言”,产生优秀感人产作品。这类作品呢,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涉及到对文学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和情感活动情况的认识,它的确包含着深刻的启示。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印证了这一思想!真所谓源远而流长……
在先秦,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爱国反被谗见疏,发愤之情可谓强也!他说过“惜诵以致愍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说到“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又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的观点不无道理,正是这些政治的拙折,促使屈原作成《离骚》!正是由于屈原这样正直忠介之士厄运之“穷”这客观现实而产生了“怨”“愤”的主观感情,进而著诗文抒发之,后“工”也。
象屈原之样遭遇的文人在古代岂是少数?!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诗人们。李白,仕途始终不得志,政治包负更是难以实现,最终是落湖自尽,其遭遇亦可谓“穷”了,结果呢,成为了后人无法岂及的大诗人!他有诗云“哀怨起骚人”(《古风》)更有切身的体会:“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承之东都序》)
文中“挥斥幽愤”当然就是“发愤”,其“愤”与“愁”含义相通,愁极生穷啊,正所谓“白发三千尺,言愁似个长”!
李白之后的杜甫,又是另一位“文穷而后工”的实践家,他大量忧国伤民的成功之作,正是在抒发个人之忧愤,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忧愤之中产生。试想,如果没有杜甫的遭遇,他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吗?!可见是“文穷”而“后工”啊!
在中国古代类似“文穷而后工”的文人还有很多,如司马迁受宫而作《史记》;柳宗元因政治之穷,而发愤工文;刘禹锡仕途多舛,“凝瞳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蚤发》);陆游因“穷”而力“工”……这一都印证了欧阳修的“文穷后工”说。
怀古罢了,还看今朝。现当代作家忧民忧国以文救国也可看是“文穷而后工”的另一种例子。时光流逝,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文学在世界范围不同程度的没落,人们的思维渐渐的被肤浅的经济表面同化,越来越少的人能够耐下心来探讨自已或者他人的心灵世界。文学几乎成为有用无用的东西。“文穷而后工”非常悲哀的变成了这样的禅释:文人因“穷”不得不弃“文”而从“工商”了!!
零凝
在欧阳修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是其“文穷而后工”的思想!这不但是对中国古代社会身处穷境文仕之“发愤著书”的美学概括,也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仍然很值得我们思考。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开篇说道:“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人一开篇便就诗歌创作解说了文学创作中“穷而后工”现象。文中,作者重点强调诗人之穷与诗之工的因果关系,前者决定后者。诗人之“穷”主要指其不能施理想抱负于社会政治,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却造成了“诗工”的条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观照大自然的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认识;一是能更有利于深入社会人生,了解普通民众的苦闷愤懑,并蓄积、激发自已的“忧思感愤”之情;而且愈穷则生活感受愈丰富,体验愈深入,愤怨愈浓厚,因此可以“写人情之难言”,产生优秀感人产作品。这类作品呢,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涉及到对文学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和情感活动情况的认识,它的确包含着深刻的启示。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印证了这一思想!真所谓源远而流长……
在先秦,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爱国反被谗见疏,发愤之情可谓强也!他说过“惜诵以致愍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说到“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又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的观点不无道理,正是这些政治的拙折,促使屈原作成《离骚》!正是由于屈原这样正直忠介之士厄运之“穷”这客观现实而产生了“怨”“愤”的主观感情,进而著诗文抒发之,后“工”也。
象屈原之样遭遇的文人在古代岂是少数?!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诗人们。李白,仕途始终不得志,政治包负更是难以实现,最终是落湖自尽,其遭遇亦可谓“穷”了,结果呢,成为了后人无法岂及的大诗人!他有诗云“哀怨起骚人”(《古风》)更有切身的体会:“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承之东都序》)
文中“挥斥幽愤”当然就是“发愤”,其“愤”与“愁”含义相通,愁极生穷啊,正所谓“白发三千尺,言愁似个长”!
李白之后的杜甫,又是另一位“文穷而后工”的实践家,他大量忧国伤民的成功之作,正是在抒发个人之忧愤,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忧愤之中产生。试想,如果没有杜甫的遭遇,他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吗?!可见是“文穷”而“后工”啊!
在中国古代类似“文穷而后工”的文人还有很多,如司马迁受宫而作《史记》;柳宗元因政治之穷,而发愤工文;刘禹锡仕途多舛,“凝瞳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蚤发》);陆游因“穷”而力“工”……这一都印证了欧阳修的“文穷后工”说。
怀古罢了,还看今朝。现当代作家忧民忧国以文救国也可看是“文穷而后工”的另一种例子。时光流逝,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文学在世界范围不同程度的没落,人们的思维渐渐的被肤浅的经济表面同化,越来越少的人能够耐下心来探讨自已或者他人的心灵世界。文学几乎成为有用无用的东西。“文穷而后工”非常悲哀的变成了这样的禅释:文人因“穷”不得不弃“文”而从“工商”了!!
本文标题: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读后感(梅圣俞诗集序最后一句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89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