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晓松奇谈后感600字这几天发生比较多的事,有点烦躁,也不怎么想写文字。最近在爱奇艺上追看《晓松奇谈》“南明悲歌”的那几期,越来越对高晓松刮目相...
观晓松奇谈后感600字
这几天发生比较多的事,有点烦躁,也不怎么想写文字。最近在爱奇艺上追看《晓松奇谈》“南明悲歌”的那几期,越来越对高晓松刮目相看。
一开始知道高晓松是看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他作为一个评委出现。至于对他的第一印象,一方面以貌取人,另一方面他是混娱乐圈的,所以对他并无什么好感。后来发生了酒驾的事情,对他的评价就脑满肠肥一词。
万没想到他之后在优酷上推出了一档《晓说》的脱口秀节目,看了几集,感觉受益匪浅,对他的印象彻底180度大转弯。学识渊博,言谈风趣,印证了人不可貌相这一句话。高晓松他是88年高考考上清华大学雷达专业,尽管他家世不凡,但他凭的是自身实力,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60多分,那时高考用的还是全国卷,之后却退学转投了音乐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也算是人生赢家,仅凭这几点就够让人对其高看好几眼。可他居然还对历史、军事、文化等都很有研究,任何一个话题他都轻松驾驭,尤其喜欢从宏观角度解读一些历史事件,增长了不少大局观。
关于南明这个主题,我对于这段历史还真是不太了解,因为存在时间太短,原以为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明朝这就算亡了,等到清兵入关,清朝这就算建立了,还是想简单了。
首先说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农民起义,可真正以平民身份造反最后成功建立王朝的只有两位,刘邦和朱元璋。究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位身边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安邦定国。再更进一步探究知识分子聚集的原因,高晓松提到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有三起和三落。
第一“起”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国的君王都十分重视人才,以礼相待,整个环境也十分宽松自由,诸子百家,互相启发学习,甘罗12岁能拜相。之后第一“落”就是秦朝,焚书坑儒,汉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依旧很低,司马迁为一名罪臣说几句好话都能被处以宫刑。庙堂之上主要还是由权门势族把控,通过察举制做官,普通知识分子无法发挥才能和提高社会地位,只能纵情山水,给人以癫狂的感觉。
第二“起”是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这下知识分子都明确知道怎样才能出仕做官,文官之首宰相的权力也十分的大,出现了“唐宋八大家”的盛况。第二“落”是元朝的时候,蒙元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的地位分为十等,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娼妓之下,乞丐之上,这也是将知识分子骂为“臭老九”的由来,可见地位之低,以至于知识分子只能为戏子妓女写写戏曲谋生,所以元曲出名,唐宋那时知识分子专注于做官,所以只能写写短小的诗词。元之后明朝,文官们忙于各种党争,互相往死里整,不再有宋时“刑不上士大夫”那般地位了,以前看唐诗宋词赏析时经常会看到解析里说这是作者被贬之时所做等等,原因是唐宋时的文官们即使政见不同也不会弄死你,只会将你贬到别处去。至于清朝,奴才的地位能有多高?
第三“起”是民国,第三“落”是文革。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和朱元璋起义之时的秦末和元末都是知识分子地位最为低下的时候,这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庙堂之上供职,散落在民间,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所以起义大旗一举,这些知识分子闻风而动,辅佐农民领袖。刘邦有张良、萧何,朱元璋有刘伯温、李善长,而明末李自成造反时身边有名的两个谋士一个是举人,一个是算命的,因为知识分子都在为朝廷出力。
要想起义成功建立王朝首先要会打仗,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其次要有知识分子帮你造势,收买民心,笼络人才,最后领袖的个人素质也很重要。TG初始时的军事力量也不强大,却能坚持到最后成功,依靠的就是知识分子各种手段拉拢民心,对内做思想工作,对外宣传占据道德制高点。
南明灭亡实实在在是被自己作死的,相比于东晋和南宋,南明所处的境地要好得多,可最后非但没有收复失地甚至只坚持了短短十几年,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满人,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一方面文官们的党争消耗了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思想僵化,不懂变通。高晓松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贬义,是批评明王朝喜欢花最大的代价取得最小的成果,毕竟你作为一名君王是要以国家、民众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的喜好、气节,但不得不说明朝皇帝的骨气还是很硬的。
明亡之后就是满人统治的清朝,“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耻辱之至。“五胡乱华”汉人没被征服,蒙元除外,总人口区区几十万、6万满族兵入关居然能灭掉并统治几亿人口的汉人帝国,真是让人不忿。清朝绝对是中国历史的灾难,它的奴化统治让汉人没有了骨气,高度集权统治令举国上下都没了思想,麻木不仁,同时学习暴秦,大兴文字狱相当于“坑儒”,编纂《四库全书》相当于“焚书”。好几年不看清宫剧,对其极度反感,原以为所谓的“康乾盛世”是清朝的功绩,真相却让人触目惊心。
至于为什么官方一直宣称清朝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承认清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而不是将其视作一段耻辱的侵略史,我觉得主要还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毕竟如果将满人驱逐到关外回到其原有的领土,那是不是就得将东三省分裂出去。你不承认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那蒙古族、藏族是不是也会自发或是被外国扶植下闹独立?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五族共和”和五色旗为什么只提这五个民族汉、满、蒙、回、藏,而不是56个民族共和?原因是这4个少数民族代表着实实在在的利益啊,东三省=满族、外蒙+内蒙=蒙族、新疆+宁夏=回族(泛指信仰伊斯兰的诸多民族)、西藏+青海=藏族,至于其他民族,像有许多少数民族聚集的云贵地区,向来是汉人政权统治下的地盘,所以没有苗族、壮族什么事,单单宣扬“五族共和“。
一开始知道高晓松是看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他作为一个评委出现。至于对他的第一印象,一方面以貌取人,另一方面他是混娱乐圈的,所以对他并无什么好感。后来发生了酒驾的事情,对他的评价就脑满肠肥一词。
万没想到他之后在优酷上推出了一档《晓说》的脱口秀节目,看了几集,感觉受益匪浅,对他的印象彻底180度大转弯。学识渊博,言谈风趣,印证了人不可貌相这一句话。高晓松他是88年高考考上清华大学雷达专业,尽管他家世不凡,但他凭的是自身实力,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60多分,那时高考用的还是全国卷,之后却退学转投了音乐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也算是人生赢家,仅凭这几点就够让人对其高看好几眼。可他居然还对历史、军事、文化等都很有研究,任何一个话题他都轻松驾驭,尤其喜欢从宏观角度解读一些历史事件,增长了不少大局观。
关于南明这个主题,我对于这段历史还真是不太了解,因为存在时间太短,原以为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明朝这就算亡了,等到清兵入关,清朝这就算建立了,还是想简单了。
首先说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农民起义,可真正以平民身份造反最后成功建立王朝的只有两位,刘邦和朱元璋。究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位身边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安邦定国。再更进一步探究知识分子聚集的原因,高晓松提到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有三起和三落。
第一“起”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国的君王都十分重视人才,以礼相待,整个环境也十分宽松自由,诸子百家,互相启发学习,甘罗12岁能拜相。之后第一“落”就是秦朝,焚书坑儒,汉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依旧很低,司马迁为一名罪臣说几句好话都能被处以宫刑。庙堂之上主要还是由权门势族把控,通过察举制做官,普通知识分子无法发挥才能和提高社会地位,只能纵情山水,给人以癫狂的感觉。
第二“起”是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这下知识分子都明确知道怎样才能出仕做官,文官之首宰相的权力也十分的大,出现了“唐宋八大家”的盛况。第二“落”是元朝的时候,蒙元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的地位分为十等,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娼妓之下,乞丐之上,这也是将知识分子骂为“臭老九”的由来,可见地位之低,以至于知识分子只能为戏子妓女写写戏曲谋生,所以元曲出名,唐宋那时知识分子专注于做官,所以只能写写短小的诗词。元之后明朝,文官们忙于各种党争,互相往死里整,不再有宋时“刑不上士大夫”那般地位了,以前看唐诗宋词赏析时经常会看到解析里说这是作者被贬之时所做等等,原因是唐宋时的文官们即使政见不同也不会弄死你,只会将你贬到别处去。至于清朝,奴才的地位能有多高?
第三“起”是民国,第三“落”是文革。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和朱元璋起义之时的秦末和元末都是知识分子地位最为低下的时候,这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庙堂之上供职,散落在民间,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所以起义大旗一举,这些知识分子闻风而动,辅佐农民领袖。刘邦有张良、萧何,朱元璋有刘伯温、李善长,而明末李自成造反时身边有名的两个谋士一个是举人,一个是算命的,因为知识分子都在为朝廷出力。
要想起义成功建立王朝首先要会打仗,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其次要有知识分子帮你造势,收买民心,笼络人才,最后领袖的个人素质也很重要。TG初始时的军事力量也不强大,却能坚持到最后成功,依靠的就是知识分子各种手段拉拢民心,对内做思想工作,对外宣传占据道德制高点。
南明灭亡实实在在是被自己作死的,相比于东晋和南宋,南明所处的境地要好得多,可最后非但没有收复失地甚至只坚持了短短十几年,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满人,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一方面文官们的党争消耗了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思想僵化,不懂变通。高晓松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贬义,是批评明王朝喜欢花最大的代价取得最小的成果,毕竟你作为一名君王是要以国家、民众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的喜好、气节,但不得不说明朝皇帝的骨气还是很硬的。
明亡之后就是满人统治的清朝,“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耻辱之至。“五胡乱华”汉人没被征服,蒙元除外,总人口区区几十万、6万满族兵入关居然能灭掉并统治几亿人口的汉人帝国,真是让人不忿。清朝绝对是中国历史的灾难,它的奴化统治让汉人没有了骨气,高度集权统治令举国上下都没了思想,麻木不仁,同时学习暴秦,大兴文字狱相当于“坑儒”,编纂《四库全书》相当于“焚书”。好几年不看清宫剧,对其极度反感,原以为所谓的“康乾盛世”是清朝的功绩,真相却让人触目惊心。
至于为什么官方一直宣称清朝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承认清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而不是将其视作一段耻辱的侵略史,我觉得主要还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毕竟如果将满人驱逐到关外回到其原有的领土,那是不是就得将东三省分裂出去。你不承认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那蒙古族、藏族是不是也会自发或是被外国扶植下闹独立?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五族共和”和五色旗为什么只提这五个民族汉、满、蒙、回、藏,而不是56个民族共和?原因是这4个少数民族代表着实实在在的利益啊,东三省=满族、外蒙+内蒙=蒙族、新疆+宁夏=回族(泛指信仰伊斯兰的诸多民族)、西藏+青海=藏族,至于其他民族,像有许多少数民族聚集的云贵地区,向来是汉人政权统治下的地盘,所以没有苗族、壮族什么事,单单宣扬“五族共和“。
《晓松奇谈》看过觉得怎样
还不错,是个很有内涵的节目,姐姐也喜欢这个节目,准时观看的主。
本文标题: 高晓松奇谈读后感(观晓松奇谈后感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44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