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醒民的《什么是科学》

发布时间: 2022-10-01 13:01: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批判学派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物理学革命前夕和初期活跃于物理学舞台上的一个科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马赫、彭加...

如何评价李醒民的《什么是科学》

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

批判学派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物理学革命前夕和初期活跃于物理学舞台上的一个科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皮埃尔·迪昂(Pierre Duhem)、卡尔·皮尔逊。批判学派的对立面是当时的主流学派——力学学派(机械学派)。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把世纪之交物理学危机与革命中的马赫等哲学思想的共性归之于“哲学唯心主义”,并命名为“‘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李醒民在八十年代初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即“力学学派”或“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实现了对《唯批》第五章、"物理学危机与革命"和批判学派的再认识,推动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研究。

中文名
批判学派
产生时间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学科领域
物理学
代表人物
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皮埃尔·迪昂、卡尔·皮尔逊
对立学派
力学学派(机械学派)
快速
导航
代表人物

对中国学界影响

研究论著
学派简介
批判学派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物理学革命前夕和初期活跃于物理学舞台上的一个科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皮埃尔·迪昂(Pierre Duhem)、卡尔·皮尔逊。批判学派的对立面是当时的主流学派——力学学派(机械学派)。[1] 该学派是2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先驱[2] 。爱因斯坦的思想与该学派有渊源关系,爱因斯坦本人对其又有新的拓展和创造,成为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3]
代表人物
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皮埃尔·迪昂(Pierre Duhem)、卡尔·皮尔逊[1] [4]
对中国学界影响
列宁在《唯批》中,从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出发划分19世纪20世纪之交物理学危机与革命中的两个派别,明确提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概念,把马赫、彭加勒、皮埃尔·迪昂、奥斯特瓦尔德、卡尔·皮尔逊哲学思想的共性归之于“哲学唯心主义”,并正式命名为“‘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中国学者李醒民在八十年代初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即“力学学派”或“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与“‘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所指人物相同,但哲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截然相反。八十年代中国的科学哲学界通过对批判学派的重新认识,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5]
1949年以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唯批》第五章从"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两条哲学路线"的观点来认识"物理学危机与革命",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批判自然科学理论和改造科学家的理论依据。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上以《唯批》为指导是有问题的。1978以来在政治和思想变革的环境下,主要通过李醒民的学术研究工作,对《唯批》第五章的理论研究取得六个方面的突破,实现了对"物理学危机与革命"的再认识。这项工作具有学术研究和思想解放的双重意义。[6]
研究论著
博士论文
批判学派与现代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作者 郝苑,导师 李醒民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7]
论文
李醒民,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中的两个学派,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8]
李醒民,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马赫在《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中对经典力学的批判,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9]
李醒民,恩斯特·马赫:启蒙哲学家和自由思想家,大自然探索,1990年;[10]

李醒民: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反映科学发展内在要求并体现在科学工作者身上的一种精神状态。作为精神状态,如科学探索者的信念、勇气、意志、工作态度、理性思维、人文关怀和牺牲精神等,内涵极为丰富,互相贯通性和可塑性很强,不具备“1是1,2是2”或“1+1=2”这样简单明了的确定性。

试谈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试谈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摘 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哲学的不断丰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哲学的发展也制约和影响着科学的发展,两者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与哲学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对两者关系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关键词:科学;哲学;辩证;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与哲学呈现出分离的发展状态:哲学家认为具体的科学家总是被限制在某项具体的技术研究范围内,研究总是限于很小的领域内,而哲学则是统筹整个世界;而具体的科学家则认为哲学家无所事事,一直局限于某种空想的理论当中,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没有太多的现实作用和价值,而具体的某一项科学技术则能够直接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两种思想对于科学家和哲学家无疑都是有害无益的,他们没有真正的把握科学与哲学的内在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对科学与哲学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一、哲学与科学分别什么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philosophia”,是“爱智慧”的意思,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哲学即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策略论的统一。西方的哲学最早始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判断依据是其区别于迷信,并且以理性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进一步奠定了哲学的基础,他们提出了形而上学、知识论和伦理学理由,一直沿用至今。

  “哲”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哲”或“哲人”是指善于思辨以及学问精深者。我国的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代表人物为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还有法家,然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易经》一书中易经讨论了诸多的哲学理由。1874年,日本的启蒙家西周最先在《百一新论》中用汉子字“哲学”来翻译philosophia,后经康有为等将这一译称带回国内,并逐渐通行。在十九实际末二十实际初,“哲学”一词在我国书报杂志上频繁出现,逐渐取代了过去的“玄学”、“形而上学”等不准确的名词。

  2、科学是什么

  “科学”英文翻译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是“知识”、“学问”的意思。科学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解释为“科举之学”。在明治时代,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首先用汉字“科学”来翻译“science”,之后由我国进步人士康有为等带入国内,并且被广泛的运用。“Science”主要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科学总是在人们的“争议”中,一次次地取得胜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总结和反思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1、科学与哲学的内涵不同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观察和体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所表示的是人的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哲学的基本理由主要有: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为本源,主要依据是是否承认物质的第一性;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大部分的哲学学者都赞同这一观点,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阵营在这一理由的解决策略上各有不同。两个基本理由也就构成了哲学的主要内涵。从古至今,人们对科学内涵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一书中这样写道: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同时也有人说科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非知识本身。然而,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就是不断的问“为什么、怎么办”。这与哲学的内涵具有着较大的区别。

  科学与哲学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即科学是线性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科学必定超过古代的;而哲学则是钟摆式的运动,它以一个中线为轴回来摆动,这个中线就是人的存在理由,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不存在现代优越于古代的理由,现代人也不比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聪明,甚至现代人比他们离那根中线更远。

  2、科学与哲学的地位及作用不同

  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科学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而哲学发展是科学进步的指导。哲学是统筹整个人类、甚至整个世界真理的知识体系。普遍理性体系构成了高层哲学体系,哲学对包括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应用范围广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始终是在正确的哲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哲学在指导科学发展的同时也逐渐的指导着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获取知识的认识与研究活动,是哲学发展进步的基础。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和自然界,不断的追求真理为目的,最终为人类的存活和发展提供具体的某一方面技术上的服务,因此科学的使用范围与哲学相比要小的多。科学的发展能够更加直观的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

  3、 科学与哲学属性不同

  科学始终追求的是客观真理,无论出于怎样的地域或时代背景,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科学没有阶级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点。科学主张通过经验和理论的结合去探索客观世界各种食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以不断的追求真理为目的,为全人类服务。而哲学的发展却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烙印。哲学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例如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而我国从古至今的哲学思想都以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主。另外,哲学的发展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西方哲学的天赋人权思想,主要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产生。

  三、科学与哲学的共性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都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和逻辑的展开性的三方面特征,都具有解释性、规范性、批判性和理想性的四种基本功能。

  科学与哲学在理论上都有三个基本内涵:1、两者都是由诸多的概念、范畴和原理组成的知识体系。在客观上有利于人类了解现实世界,又为人类提供了转变世界的理论。2、两者的知识体系在构成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3、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科学和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人类智慧力量的体现,两者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邬 焜 试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1)

  [2] 魏一霞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比较[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03)

  [3] 李醒民 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 2021(01) ;

弄清科学与技术的本质特征有什么意义,人们为什么对科学、技术有着不同的理解?

正确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董川 张三香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众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更不知道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如:一提到“科技”,除学术界外几乎所有公众都误认为是技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的科学与技术越来越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进一步弄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科学与技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知道,科学与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的说,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李醒民同志指出: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比科学的历史久远得多,某些技术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脱离科学自主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基于科学的发展,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科学与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是预见性方面的区别。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可以树立目标,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其次是规划方面的区别。由于科学是难以预料的,所以科学也是难以进行规划的。如20世纪50年代的学科规划只不过是规划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工作。现在我们可以做的也无非是和半个世纪以前一样,勾划出各个学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但是如前所说,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我们现在看见的主攻方向是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态势所认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个科学发生变化,重要方向也会随之变化。如果我们硬性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机会。我们认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须随时修正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试想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还没有提上日程时,我们如果在当时制定规划,在生物学领域内我们能够预见到蛋白质组学,能够预见到生物信息学吗?技术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特别是国际上已经实现的技术,我们做一个具体的规划,安排一定的力量,经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是可以做到的。如建国初期所进行的“科学规划”,实际上应该说是“技术规划”,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如原子弹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导体工业建立起来了)。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议下制定的发展高技术规划,在总体上也同样顺利实现了。但是要实现国际上还从未实现过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包含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就很难预见何时可以实现了。

其三是积累方面的区别 科学和原创性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常是波浪式前进的。在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之后,会出现一件重大突破性贡献而给有关领域带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突破性进展常常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大量工作积累的结果。我们都读过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故事,即使这些故事是真实的,现代科学也已经不是阿基米德和牛顿的时代了,不是靠灵机一动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了。现代科学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长期工作的积累,有时是个人工作的积累,有时甚至是一个研究集体或几个研究集体几代人长期工作的积累。不用说佩鲁兹和肯特鲁关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的工作是经过长期努力才开花结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实际上如果没有剑桥关于X-射线衍射研究几十年的积累和威尔金森等人长期关于DNA衍射数据的收集,这一突破也不可能从天而降。这就是诺贝尔奖为什么经常出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些实验室的原因。技术不需要长期的积累。由于技术(原创性技术除外)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的。所以它一般都可以按规划的时间在短期内顺利实现。

如上所述,科学与技术虽然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质的差异,所以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参考资料: 百度一下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李醒民的《什么是科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68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格林童话中三个伙伴的读后感(格林童话三兄弟读后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peanut)认爹读后感(写错认爹娘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