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十人桥读后感(十人桥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8-07 03:58: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2

人桥的读后感踏着‘‘人桥’’消灭敌人淮海战役中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那一幕,已被永远凝固下来——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一座石头桥立...

窑湾十人桥读后感(十人桥的故事)

人桥的读后感

踏着‘‘人桥’’消灭敌人
淮海战役中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那一幕,已被永远凝固下来——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一座石头桥立在河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十人桥”。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纵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拦住了道路。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敌人已经开始逃跑。 这时,副排长范学福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扛着!”2连3班的战士们在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纷纷跳进激流里,两人一组,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 10名战士在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了浮桥。 部队飞快上桥,十七八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同时在桥上奔跑。桥身突然一歪,四、五个战士掉下河。这时,有人一声大喊:“拉开距离过桥!”部队分散通过,桥又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脚步声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机枪连的战友们过来了。他们觉得机枪太沉,怕桥下的同志们顶不住,有人说:“走,趟水过河。”桥头的孙书贤顿时急了:“快过吧,同志,打仗还心软什么!我们扛得一个又一个连队从人桥上通过。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已和敌人接上火了。冻得嘴唇发乌的架桥勇士们仍然紧咬着嘴唇支撑着。 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敌人两个团。 这个事迹被称为“十人桥”,后来曾被写进新中国的小学教科书。 十人桥所在部队今天成了维护一方平安稳定的武警部队某部,部队政委孙建平说,“泡在11月的河水里,还要用肩膀扛着桥,我始终难以想像他们当时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当年的9纵司令员聂凤智将军在回忆文章中,高度评价了这一壮举,“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 这次战斗,2连3班英勇架设人桥,被授予“河上勇士”的光荣称号。“十人桥”的英雄事迹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并随着新华社记者黎明的通讯《十人桥》而蜚声全国。 当年的英雄之师,今天依然保留着十人一班的编制,并一直沿用“十人桥班”的班名。

《十图桥》 读后感怎么写?

《十图桥》是“少年寻根小说三部曲”的第1部。随着农村生活的变化,一切都变了,所有人,包括孩子的生活都变了。刘敢因为家庭变故成了孤儿,最后变得性格暴戾,搞恶作剧、打架、偷窃……似乎坏事做了不少,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却是那么向往温情、友谊和真诚。泉子是“移民”,他来到一所陌生的学校,也成了一个被欺侮的对象,然而泉子却以一颗宽容的心面对,认真学习,成绩仍名列前茅。一个颇有学识,但在村里人眼里有些另类的单身汉刘起,却十分关心他们。在他倾注了无限的爱心后,终于唤醒了刘敢原先的善良,也使家庭陷入困境的泉子得以继续上学念书。他们在这座老桥上,演绎了一段社会变革时代背景下的人间真情。

十人桥的故事

淮海战役中十人桥的故事
1948年11月7日,淮海战役,粟裕查明了黄百韬兵团的西撤行动,又获悉何、张即将起义,立即下令各部分头追击,要求各部不怕建制混乱,谁先到达,谁就先切断敌向徐州退路。华野担任突击任务的第1、4、6、8、9纵队分路南下,向运河东岸挺进;第7、10、13纵队穿过第3绥靖区起义部队防区,直取曹八集、大许家;第2、12纵队南越陇海路,向徐州东南攻击前进,迂回堵截西撤之敌;第11纵队及江淮军区两个旅,经皂河向大许家前进,与突击集团协同堵截西撤之敌。
11月8日黄昏,第4纵队在运河车站以北与黄百韬兵团后卫第100军44师遭遇,激战一夜后,4纵未与敌纠缠,向西强渡运河,继续追击黄百韬兵团。当天午夜,第9纵队在沂河边的埝头集追上了黄百韬兵团担任侧翼掩护的第63军后卫两个团,在战斗中为了迅速渡过沂河迂回包围敌人,9纵27师79团1营2连的十个战士跳下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浮桥,保障部队完成了任务。这个事迹被称为“十人桥”,后来写进了新中国的小学教科书。激战至次日拂晓,全歼63军后卫两个团。
在军事博物馆近日重新开放的全国解放战争馆中,陈列着一个看似寻常的杉木梯。透过战争岁月留下的斑斑痕迹,它见证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光辉历史。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共60万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猛出点部署的刘峙集团80万重兵肢解成几个孤立的部分。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后,驻防在陇海铁路东段新安镇地区的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第7兵团)如丧家之犬,急忙由运河东岸往西向徐州方向逃窜。歼灭该敌,是党中央、中央军委预定的战役第一阶段作战重心。华东野战军领导命令所属部队:“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饿,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河流所阻,勇猛追击、截击,力求迅速围歼第7兵团,并拖住援敌,粉碎其总撤退的计划”。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围追战在江淮大地上展开了。
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27师奉命追击黄百韬兵团第63军。11月8日,当27师的先头部队赶到新安镇时,当地群众反映:“老广(敌63军)走了不到两个钟头”。为了快速追击敌人,27师官兵不顾连日急行军的疲劳,继续穷追不舍。夜幕降临后,我军终于在沂河东岸追上了敌63军的后卫警戒分队,并将这股敌人一举歼灭。当获悉沂河对岸堰头镇(今江苏埝头集)还有敌人2个团时,27师领导果断决定部队分数路抢渡沂堰头镇。
堰头镇位于沂河西岸。黑夜中,敌人在河边点燃了照明柴火,并用火力封锁河岸。为了让我军主力部队尽快过河,79团1营尖刀连连长命令3班火速架设浮桥。已随部队百里急行军追敌且又带病参战的3班长马选云,立即带领战士潘福全、河中,把2个木梯连接起来并在上面绑扎些木板,架起了一座很不稳固的浮桥。这时,对岸敌人的火力不时地朝河面扫射,没有桥墩的浮桥在水面上晃晃悠悠,很难保证主力部队的顺利通过。在此紧要关头,副排长范学福大喊一声:“没有桥腿,我们当桥腿!”3班的战士们纷纷响应,争先恐后地跳入河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人桥”。由于河床深浅不一,战士潘福全、见用肩膀抬桥太高了,便一条腿跪在水里,一条腿支撑着桥。战士孙树赞发现梯子不平,就用双手抬着梯子,保持平衡。战士宋协国和范副排长站在河水的最深处扛桥。就这样,以10位勇士为桥墩的“十人桥”终于架成了。他们兴奋地朝东岸我军的突击队员高喊:“大胆地过吧,同志们!过吧!我们保险!”这喊声像一道命令,我军指战员迅速依次通过“十人桥”冲向对岸。
初冬之夜的江淮大地寒风四起,沂水冰冷刺骨。随着战斗的进行,当桥墩的10位勇士浸泡在水中饥寒交迫,他们被冻得嘴唇发紫,上下牙齿相互打架,体力渐渐不支,浮桥开始颤抖,桥面也比先前低了下来。这时,只听年轻的共产党员宋协国大声喊道:“同志们,闭住嘴,咬紧牙,挺起腰来完成任务。”他还响亮地唱起了动员歌:“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的困难吓不倒咱……不怕水深到腰,再深再大,扛得了……”就这样,我军一个营的兵力安全通过“十人桥”,迅速投入了战斗。堰头镇的围歼战从午夜开始,激战至翌日拂晓,我军歼灭国民党第63军152师454团和456团1个营及军直卫生队、通讯连等共2000余人,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敌63军军长陈章也在这场激战中狼狈地逃窜到窑湾,在那里连同他的63军一起被歼。此次战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0位勇士在冰冷的河水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用自己的身躯勇架“十人桥”的先进事迹在部队中广为传颂,它极大地鼓舞着战友们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解放战争的光荣任务。当年任第9纵队司令员的聂凤智将军,在日后的回忆章中高度评价了“十人桥”的举:“其,大大超过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为充分利用军事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1959年,南京军区将这个架设“十人桥”的木梯,捐赠给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
本文标题: 窑湾十人桥读后感(十人桥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989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爱犬宾狗读后感(《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的读后感)中国文化课读后感500字800字(了解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作文五百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