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越高,预期回报越高,这是一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在投资股票的时候,所要求的回报率要比投资债券的时候高出许多。...
风险越高,预期回报越高,这是一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在投资股票的时候,所要求的回报率要比投资债券的时候高出许多。Mehra和Prescott在1985年发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股票的回报率比国库券的回报率(通常视为无风险利率)要高出6%,而根据理论模型的测算,这一回报率差额最高只有0.35%。Mehra和Prescott将这一发现称为股票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
既然称为“谜”,传统的经济学难以解释股票和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为何如此最大,或者说,人们为何如此厌恶风险。塞勒和本纳茨在1995年利用展望理论和心理账户中的损失规避原理,对股票溢价之谜提出了一个行为经济学的解释。在他们看来,此“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存在“短视的损失规避”,股票的波动性使得短期内出现投资损失的概率远大于债券,人们由于频繁的查看投资业绩,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损失,而不愿意投资股票。股票必须以高得多的预期收益率才能补偿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并提高投资的吸引力。
如果人们不是那么频繁地查看投资业绩,那么就能避免“短视的损失规避”误区,他们投资于股票的意愿要显著更高,而长期投资业绩也会更高。因此,塞勒对投资人,尤其是年轻投资人的建议是,选一个分散化的股票组合,买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买了以后就不要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