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3、文化传承与理解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
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
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
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首先,语言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要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包括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语法的正确运用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使用语文工具进行学习和表达。
其次,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学生要能够独立阅读各类文本,并能够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意义和思想。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如速读、精读、泛读等。同时,还需要培养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如文言文、现代文、新闻报道等。
再次,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生要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方式进行写作。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积累,并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优秀的作品。此外,写作能力还包括写作思维的培养,即思考问题和整理逻辑的能力。
最后,批评思辨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级层次。学生要能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够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对比。批评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基础素养,还需要学生具备批评思辨能力等高级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核心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并将其应用到真正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1. 文学素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的作品,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美感。
2. 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高水平的写作能力,能够准确、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3.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课文、诗歌、文章等,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4. 文化素养: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等,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5. 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的见解。
6. 创新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意,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
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语法、词汇和句法结构,能够流畅地朗读和理解各种文本。
阅读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熟练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课本、诗歌、小说、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够组织合理的文章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写出清晰、连贯、有逻辑性的文章。
文学素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批判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合理的论据和证据进行论述和辩证。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世界,提升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表达得体”除正确使用一些谦辞、敬语之外,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教养、生活阅历,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也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地点、话题气氛,表达载体的语体风格等。试题形式既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青年学生容易受网络语言的冲击,加之对传统文化词语的陌生,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某些词语在理解或表达上的错乱,导致语言使用不合“得体”的要求。专门考查“表达得体”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温儒敏教授认为:“别小看这区区3分,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
(2)高度重视与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
语言与逻辑关系密切,语言表达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语言表达不只是有结构搭配和表意明确方面的问题,还应该有逻辑推断的问题。与逻辑思维相关的语言表达内容很多,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到方法,切合点很多。同一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是逻辑思维不严密,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表达不严谨。例如全国卷Ⅱ第21题。
(3)“警惕”在作文命题和文本阅读题中加入对语言运用的考查。
在作文的命题指向中加入语言运用的目标要求,是2021年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如全国卷Ⅱ作文题明确要求“合理引用”两三句名句,其中就含有语言运用的指令要求。(语用修辞就包括“用典”。作文命题要求“引用”,就是明确考生必须采用用典的修辞手法以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是语言运用、语言表达的要求。)
在文本阅读题中加入语言运用的考查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目前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欣赏只是要求考生用简答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没有向考生提出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要求。那么,2021年高考语文是否会将简答题的语言表达运用也作为评分的一个依据呢?值得重视和期待!
针对2021年高考语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2021年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对“阅读思维”的训练:
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1)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它在写作上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意(包括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情绪、意念……),作者心意是阅读者在“读懂作者”这个层面要攻克的最终“堡垒”。
(2)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作者表达心意,除了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总要凭借某些载体或经由某些媒介来传达这种心意。我们将这种“载体”或“媒介”称为“触媒”——它是触发、寄寓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意念的土壤。一般而言,一个阅读文本的“触媒”可以表现为四类:人,事,景,物。
(3)如果一个文本比较简单,则由某一触媒直接导出作者心意;如果一个文本较为复杂,触媒还可分出主次,前者是主角,后者是配角,它们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这些基本的思维原理,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它们体现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等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阅读文本之中,阅读训练要靠一次次将其激活,才能符合每一个文本的具体情况,也才能切实提高考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如同数学的定理公式,只有进入到具体的试题中,它们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运用与阅读思维,还有审美与文化,但是,语文素养的底层根基是对语言的感知和对思维的构建。没有这个根基,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承都成了空中楼阁,因为语文高考毕竟是从读懂一篇文字、想清楚一个问题开始的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现今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关键性的素养,让孩子们能够健康的发展幸福的生活,成功的融入未来社会。
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素养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核心素养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素养是知识、技能、能力,在相关工作领域与个体特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学习经验的整合,并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
核心的素养就是重要的、最为基础的、不可欠缺的、共同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入手,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方面设定框架。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扩展资料: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第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另外,还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第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里应当关注的是“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的提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的提示应当给一线教学提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第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里值得关注的是,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语文的核心是什么?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语言(口头、书面)和文学(表达、写作)。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