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不一定得瓜——2021年上海春考作文试写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让我想起了有句俗话: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不错的,不能想象...
种瓜不一定得瓜——2021年上海春考作文试写
比如说,有人相信了这个“真理”,在春天把瓜的种子种在地里,之后就干等着吃瓜,我想这种等待恐怕是要落空的。为什么?因为种瓜只是吃瓜前的准备工作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比如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等等,哪一样做不到位,都有吃不到瓜的可能。种瓜得瓜这句话,如果理解为“只有种瓜,才能得瓜”是真理,如果理解为“只要种瓜,就能得瓜”便是谬论。
种瓜如此,成人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有一个人只是某一个早晨心血来潮,冒出了某一个宏图大念,觉得自己具备某种特质,应该成为某某者或某某家。试一试身手,果然像那么回事。从此以后便以某某者或某某家自许,却没有人家那样的辛苦劳作。这样的人,真的能够成为某某家吗?鬼才信!
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不是坚持不懈的结果?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不朽的《红楼梦》,成为伟大的小说家;居里夫人从成吨的废料中才提炼0.1克镭,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经过了3万多人的试验才宣告成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有一个目标,只有坚持不懈地朝着它努力,才有达到的可能;只在某一天种下一颗种子,然后就不管不顾,到吃瓜的时候,恐怕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大快朵颐的份了。
需要澄清的是,我这里反对的只是那些浅尝辄止便自以为是的人,其实,我并不完全赞同所有的人对待所有的事情都一条道跑到黑,即使没有什么前途也不肯回转。当你在种下瓜之后,发现自己这块地原来并不适合种瓜而更合适种豆,那么及时转圜,重新种豆,也未尝不可,到了秋天,你即使收获不到瓜,但也不意味着吃不到瓜,因为你收获了豆子,完全可以卖掉豆子买瓜吃。一个本来想做瓜农的人,最后做了豆农。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初心,但是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不违背“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理。
种瓜不一定得瓜,勤奋加智慧结出的果实一定是甜的。让我们在理想的指引下,踏踏实实地做下去吧!(906)
附:材料和要求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如何评价2021年上海语文春考作文
题目提供需要考思考行,指社既态度歧考要题目提供现象进行充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充满变数背景考察预测行现原及背景预测效影响,需要联系自身发展、社等面思考待预测所应采取态度题目内容定历史,关乎实际,思考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呈现式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达写作指令前核概念做必要界定思考向引导呈现式利于考尽快适应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应试作文模式,更落实作文所要求测量目标
2021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目出炉及点评
1月4日上午9:00,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语文科目考试在全市19个考区70个考点顺利开考;同时,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科目考试也在全市19个考点顺利开考。
春考于1月4日至6日进行,其中4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5日上午考外语笔试(含听力),6日考外语听说测试。此外,1月5日至6日还将进行2021年统一高考外语科目考试(1月)。合格考于1月4日、5日、11日、12日进行,其中4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5日上午考外语笔试,下午考外语听说测试;11日至12日还将进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春考语文科目写作题目如下:
点评专家:姚为洲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2021年春考上海卷作文题是:“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这依旧是一道“命意式”作文题。
春考上海卷作文题的题型自成体系。2021—连续三年“命意式”作文题:“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2021)“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2021)“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2021)。今年依旧——试题给考生一个立意,由考生作诠释。
“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考生必须据此对“事实”与“看法”的关系作阐释。我们对社会或人生中的一些“事实”,在思考、言谈、演讲、辩论、写作等各种场合,总要有“看法”。一方面,我们在思考和发表“看法”的时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没有“事实”或者没有弄清楚“事实”,不要发表没有依据的“看法”;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或人生中的那些“事实”,我们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发表出来,不肯发表和人云亦云也是“没有看法”的表现。
秋考上海卷作文题的体式已于2021年由“命意式”变为“评论式”,又于变为“感悟式”。而春考上海卷作文题的体式,还停留于秋考2021—2021年的“命意式”。这种题提供观点或立意,而这种观点或立意是明确的、单一的,写作时必须诠释试题提供的观点或立意,带有“扩写”性质,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我们希望春考为秋考“探路”,出现具有“前瞻性”的作文题,而不要步秋考之后尘。
点评专家:李新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高级教师“有人说”,这是给对话提供了前提,这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对话。我们先要尊重“有人说”,看看它的理据在哪里。
“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看法”是一个人的主观判断,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事实呢,要有“看法”,就是要有甄别、判断、独立思考,不然那是无力的。
这个“有人说”,不能简单地以“事实胜于雄辩”来判断,而是要在“看法”和“事实”之间进行有力思辨。
“看法”一般是指观点,事实一般是指支撑观点的论据,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是区分不清楚事实和观点的。我们的看法要以事实作依据,同时我们在转述事实时,要有自己清晰的理性判断。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唯有独立思考才能成其为人,不然就是一群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因为是“有人说”,针对“有人说”谈自己的思考,不一定非要完全认同,可以谈“有人说”对你的启发,可以质疑,可以延伸,可以补充,如果思维品质超高的话,推倒了再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也可以,比如比起事实来,逻辑的力量是最丰沛和有力的。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考生的思考空间是广阔的。材料比较平和,允许思辨的空间比较大,但可以比较出思维的高下。
点评专家:俞超 上海中学教师、市语文教学之星本年度春考作文题承续上海高考命题的传统路径:提供看似相互对立的立场,让考生思考内在的逻辑关联。这对于考生临场审题立意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这个题目涉及认识论范畴,人们如何看待事实和观念之间的关系。偏执于所谓事实,有落入实证主义窠臼的嫌疑,事物一直在那里,可是没有观念和想法,它们只能是一堆混乱的信息,却不能够成为有意义的知识,所谓事实也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为什么有的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背后的认识论基础就是如此,不同观念指导下的人,对于历史“事实”的解读可以不同,于是历史“事实”的长相也就不同了。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可以从财经报刊上看到无数的讯息,企业的兴亡,股市的涨落,似乎事实就摆在我们眼前,可是对于绝大多数公众而言,面对这些所谓事实,我们茫然无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解读它们。于是我们去各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去寻找“专家”们的看法,这些看法放在一起,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人们就是在专家们的众说纷纭中确立自己面对“事实”的“看法”,指导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古代的人们面对浩瀚的星空与复杂的人事,无所措手足,智慧的人们——古人称之为“圣贤”,他们发明了一套套理论来说明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五行”解释世界的运转,“天人感应”解释社会何以如此的理由,今天看来何其荒诞不经,但是古人却会郑重其事,统治者们甚至据此为自己的不当行径向苍天乞求谅解——罪己。没有看法的事实确实是无力的,它们不能说明任何东西,不能指导人们去正确的行动。
但是,没有事实的看法也有可能沦为毫无根据的“臆想”。“人间天堂”的梦,人类做了几千年了,从桃花源到乌托邦,古代思想者们不断地构造一个个理想的世界供人们去追寻,可是那个“别有天地”的“非人间”,从来没有降临过,原因在于这些想法没有“事实”的根据。通往美丽新世界的金桥,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接地气的实际和实践。有“实践”基础的“事实”,成为看法能够落到实处,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行动指导。
人之所以为人,乃在于人有认知能力,能够做出判断,能够理智的决定。所谓理智,就是把“看法”立基于“事实”,用“看法”赋予“事实”以价值,用“看法”指导行动,用行动创造新的“事实”。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