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一、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以往的写作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在写作课上讲一些写作方面...
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写作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在写作课上讲一些写作方面的理论,解释概念以后,举个事例了事。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自然也听得非常认真,似乎有所收获。可是学生依然写不好作文,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或者说,轻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训练。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联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即培养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二是进行与写作过程有关的认知能力的训练,如观察、想象、分析、概括等的能力。只有进行上面两个方面的训练,纠正以往教材的体例,纠正教师讲课的程式,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
二、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
跟以传授写作知识为纲的教学模式相适应,传统的写作教学在方法上往往讲述各种“文体”的特征,如“应用文”,则讲述“应用文的含义”、“应用文的特点”、“应用文的类别”等,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加以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学生能力。但这种方法训练的只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说,写作过程是涉及写作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写作个体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他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关,而且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在因素也有关。所以,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的强化,而忽视个体的“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习惯于范文模式,也就是说,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的模式,面对要求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写作活动,写作个体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说,这种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的训练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注重“写作”,轻视“说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高惠莹也说:“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看来,我们应该重视口头作文的写作。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只重视“写作”而轻视“说话”的方法,实际上不仅会影响写作个体口头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体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那种把“说”和“写”对立起来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 四、注重“理论”,忽视“情感”。
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写作“理论”、“理性”,或者说“规律”、“方法”的讲授,而忽视写作个体的“情感”、“思想”这样的重要因素。如教师只讲授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提炼主题等,而不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之有感而发。
五、重视“内容”讲解,忽视“情境”创设。
教师重视对写作范文从“文字”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范文里所描绘的“情境”的创设。如一些教师在分析范文时,都是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六大块进行讲解,而没有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形成真实的气氛,以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命题写作也是如此,教师既不考虑尽量地选取贴近个体日常生活的材料,也不考虑个体的情感世界,自然也不创设跟题意有关联的真实情境,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写作个体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触发写作个体丰富的联想,锻炼写作个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写作个体自然地产生写作欲望,从而写出好的文章。
以往的写作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在写作课上讲一些写作方面的理论,解释概念以后,举个事例了事。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自然也听得非常认真,似乎有所收获。可是学生依然写不好作文,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或者说,轻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训练。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联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即培养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二是进行与写作过程有关的认知能力的训练,如观察、想象、分析、概括等的能力。只有进行上面两个方面的训练,纠正以往教材的体例,纠正教师讲课的程式,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
二、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
跟以传授写作知识为纲的教学模式相适应,传统的写作教学在方法上往往讲述各种“文体”的特征,如“应用文”,则讲述“应用文的含义”、“应用文的特点”、“应用文的类别”等,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加以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学生能力。但这种方法训练的只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说,写作过程是涉及写作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写作个体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他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关,而且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在因素也有关。所以,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的强化,而忽视个体的“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习惯于范文模式,也就是说,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的模式,面对要求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写作活动,写作个体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说,这种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的训练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注重“写作”,轻视“说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高惠莹也说:“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看来,我们应该重视口头作文的写作。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只重视“写作”而轻视“说话”的方法,实际上不仅会影响写作个体口头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体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那种把“说”和“写”对立起来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 四、注重“理论”,忽视“情感”。
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写作“理论”、“理性”,或者说“规律”、“方法”的讲授,而忽视写作个体的“情感”、“思想”这样的重要因素。如教师只讲授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提炼主题等,而不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之有感而发。
五、重视“内容”讲解,忽视“情境”创设。
教师重视对写作范文从“文字”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范文里所描绘的“情境”的创设。如一些教师在分析范文时,都是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六大块进行讲解,而没有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形成真实的气氛,以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命题写作也是如此,教师既不考虑尽量地选取贴近个体日常生活的材料,也不考虑个体的情感世界,自然也不创设跟题意有关联的真实情境,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写作个体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触发写作个体丰富的联想,锻炼写作个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写作个体自然地产生写作欲望,从而写出好的文章。
不真实,实在太虚伪
没有那些问题
作文写的有点飘意思是跑题了吗?
就像放风筝,风筝飘得太高了,绳子虽然还在你手上,但你想收回来,己经很吃力了。作文写得有点飘,也是说你离开主题有点远了,你能不能收回来,就要看你的把控能力了,你能够把控得了,就是一个好作文,把控不了,就是确实跑题了。
应该就是没有太多实际的那一种,比如说具体的例子之类的。应该也不算跑题。
作文写得有点飘不等于跑题,飘的意思是夸大了。
如果老师给你的评语是这样的,就是说你的作文虽然没有跑题,但是也是写的华而不实,没有写出什么实际内容。
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你有哪些问题或困惑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困惑一:文体
我们教什么文体?我们考什么文体?如何理解教、考与课标的公然背离?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阅读教学领域还是写作教学领域,总有一个挥之不去回避不了的、为广大一线教师头痛不已的、似乎是“无解”的问题,即“文体之惑”。
阅读方面,我们教的教材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小说”、“诗歌”、“剧本”、“散文”,还有“寓言”、“童话”、“书信”、“演讲稿”等等;我们的教参、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考试,也是将以上“文体”一锅煮。可我们的写作呢,情况似乎就有点不一样了,面对学生们的作文,老师们经常困惑的是:到底什么样的文章叫“记叙文”,什么样的文章是“规范的议论文”?如何区别“记叙文”和“散文”、“记叙文”和“小说”?每年高考、中考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对作文文体的质疑和问难?
再看一看我们的高考、中考试题。各省市高考卷,除文言文外,阅读分别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细加比较,不难发现,这三类文本也根本无法与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这传统的三大文体一一对应。再看各地市中考卷,有的考三道大阅读题(文言文除外),有的只考两道大阅读题。考三道大阅读的,一道是说明文,一道是议论文,还有一道呢,是记叙文吗?几乎不是,要么是散文,要么是小小说。考两道大阅读的,一道要么是说明文要么是议论文,另一道呢,是记叙文吗?也不是,还是散文或者小小说。至于写作,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文体更是饱受诟病,十年来一直主持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卷工作的陈果安教授曾说:“湖南省2004年38万考生,2005年42万考生,我在评卷中竟没有发现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或记叙文。”①
于是,便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教学生阅读记叙文,可是考试又不考记叙文阅读,而是考“文学作品”(小说、散文)阅读;我们教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考试也要求学生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可是在实际考试中,又有大量的学生不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者不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而去写“文学作品”,写所谓的“议论性散文”甚至“四不像”。
更令人困惑的是,2004年普通高中进入课程实验,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下子就把传统的、经典的、权威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个概念“踢”进了历史垃圾堆,而改称为“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可是,没过几年,大家突然发现,高中毕业生写出来的文章居然“文体”大都不规范,于是,一些省市比如福建、江西等又“冒课标之大不韪”,明确在高考作文中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课程标准”被称为语文课程的“宪法”,可我们的高考命题者们居然无视“宪法”,甚至“知法犯法”,还堂而皇之地要求考生把“宪法”废除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写得“规范”,写得“中规中矩”,岂不荒谬?
如今,2021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似乎也在步高中新课标之后尘,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取代此前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在“文体”上的不对等和种种疑问继续蔓延,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负而影响。
困惑二:阅读教学的指向
为读而读?为写而读?为语文素养而读?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耗时最多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读而读”,还是“为写而读”,抑或是“为素养而读”,广大一线教师都心知肚明吗?
就现代语文传统而言,阅读教学的指向恐怕更多是“为读而读”。叶圣陶曾撰文指出:“咱们不妨凭实际的经验想一想,关于写作固然是咱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可是阅读仅仅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吗?关于阅读不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吗?”在此基础上.经由张志公、吕叔湘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导致现代语文教学中“阅读本位”思想的确立。于是,阅读教学被简单地等同于“精读”教学,其要求,一是“讲透”,一是“多练”。叶圣陶为此还说过:“精读的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最终,讲读教学一统天下,阅读课堂成为一个又一个废话垃圾场,也就造成了吕叔湘所批评的2700多课时劳而无功的状况。
在此背景下,202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似乎有了“新动作”。2021年版课标将旧课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校定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虽然是一处看似细微的修改,但这一修改一方面延续并体现了新课标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重新定义了阅读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任务、目标,即: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标明确地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一举确立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即“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无疑将为“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新课标的这一改动,我们是不是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即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当由此前的“为读而读”的教学转变为以写作为指向的阅读教学。换句话说,就是要从重阅读转变为重写作,努力做到潘新和教授所言“为写而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由读悟写、读以致写”。
另外,只要稍微翻阅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无处不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的阅读教学,当然不能缺席。但令人遗憾的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确过于笼统,其外延与内涵都过于“丰富”:既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包括“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和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甚至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面对如此“语文素养”,广大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语文素养”于不知不觉间成为空中楼阁,几近虚无。
困惑三:作文文风
要华丽还是要朴实?教、考与课标为何错位?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作文文风的批评及争论从未停止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深深地迷失在“华丽”还是“质朴”的困惑中。
首先,考纲与课标要求产生莫名其妙的错位。义务教育语文2001年版课标对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021年版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新旧课标对写作教学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这一点,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的要求显然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初高中语文课标才希望“表达力求有创意”、“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与课标要求相对应的“考纲”,情形却是另一番模样。无论中考考试说明还是高考考试说明,抑或依照考试说明制订的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但具有浓郁的应试味道,而且多与课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写作要求相抵牾。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虽然大体上都采取“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法,却在“内容”与“表达”中附加了诸多要求:比如立意(审题)、情感、中心,比如文体、结构、字迹,等等。其结果就是,评价角度过于“多维”,“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写作核心要求往往被其他评价角度遮蔽。而“发展等级”对“有文采”的“诱导”更是导致作文文风趋向华丽的“温床”。
其次,教师教学行为不可选择地发生异化和错位。如上所述,尽管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历历在目”,可是,由于“考纲”的“有法不依”,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讲美文”(或日欣赏美文)、“写美文”自然成为教学常态。更加之我们现有的教材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全曰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以,教师的目光,自然会更多地流连于教材中随处可见的“文美”之上;至于那数量少得可怜的“朴实”且“质美”的文章,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往往不是分析、揣摩、习得朴实的语言,而是立足“质美”大讲特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或“顾左右而言他”。写作教学的情形似乎更糟,试问有多少写作课堂回旋着作文语言要“质朴”要“平实”的倡导之声?
质朴或是华丽,或许本身就不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地机械分割,或许二者就是有机的整体。时至今日,中学生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样的作文,我们感到的除了困惑,可能还是困惑。
我们教什么文体?我们考什么文体?如何理解教、考与课标的公然背离?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阅读教学领域还是写作教学领域,总有一个挥之不去回避不了的、为广大一线教师头痛不已的、似乎是“无解”的问题,即“文体之惑”。
阅读方面,我们教的教材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小说”、“诗歌”、“剧本”、“散文”,还有“寓言”、“童话”、“书信”、“演讲稿”等等;我们的教参、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考试,也是将以上“文体”一锅煮。可我们的写作呢,情况似乎就有点不一样了,面对学生们的作文,老师们经常困惑的是:到底什么样的文章叫“记叙文”,什么样的文章是“规范的议论文”?如何区别“记叙文”和“散文”、“记叙文”和“小说”?每年高考、中考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对作文文体的质疑和问难?
再看一看我们的高考、中考试题。各省市高考卷,除文言文外,阅读分别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细加比较,不难发现,这三类文本也根本无法与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这传统的三大文体一一对应。再看各地市中考卷,有的考三道大阅读题(文言文除外),有的只考两道大阅读题。考三道大阅读的,一道是说明文,一道是议论文,还有一道呢,是记叙文吗?几乎不是,要么是散文,要么是小小说。考两道大阅读的,一道要么是说明文要么是议论文,另一道呢,是记叙文吗?也不是,还是散文或者小小说。至于写作,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文体更是饱受诟病,十年来一直主持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卷工作的陈果安教授曾说:“湖南省2004年38万考生,2005年42万考生,我在评卷中竟没有发现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或记叙文。”①
于是,便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教学生阅读记叙文,可是考试又不考记叙文阅读,而是考“文学作品”(小说、散文)阅读;我们教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考试也要求学生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可是在实际考试中,又有大量的学生不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者不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而去写“文学作品”,写所谓的“议论性散文”甚至“四不像”。
更令人困惑的是,2004年普通高中进入课程实验,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下子就把传统的、经典的、权威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个概念“踢”进了历史垃圾堆,而改称为“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可是,没过几年,大家突然发现,高中毕业生写出来的文章居然“文体”大都不规范,于是,一些省市比如福建、江西等又“冒课标之大不韪”,明确在高考作文中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课程标准”被称为语文课程的“宪法”,可我们的高考命题者们居然无视“宪法”,甚至“知法犯法”,还堂而皇之地要求考生把“宪法”废除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写得“规范”,写得“中规中矩”,岂不荒谬?
如今,2021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似乎也在步高中新课标之后尘,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取代此前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在“文体”上的不对等和种种疑问继续蔓延,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负而影响。
困惑二:阅读教学的指向
为读而读?为写而读?为语文素养而读?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耗时最多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读而读”,还是“为写而读”,抑或是“为素养而读”,广大一线教师都心知肚明吗?
就现代语文传统而言,阅读教学的指向恐怕更多是“为读而读”。叶圣陶曾撰文指出:“咱们不妨凭实际的经验想一想,关于写作固然是咱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可是阅读仅仅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吗?关于阅读不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吗?”在此基础上.经由张志公、吕叔湘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导致现代语文教学中“阅读本位”思想的确立。于是,阅读教学被简单地等同于“精读”教学,其要求,一是“讲透”,一是“多练”。叶圣陶为此还说过:“精读的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最终,讲读教学一统天下,阅读课堂成为一个又一个废话垃圾场,也就造成了吕叔湘所批评的2700多课时劳而无功的状况。
在此背景下,202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似乎有了“新动作”。2021年版课标将旧课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校定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虽然是一处看似细微的修改,但这一修改一方面延续并体现了新课标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重新定义了阅读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任务、目标,即: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标明确地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一举确立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即“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无疑将为“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新课标的这一改动,我们是不是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即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当由此前的“为读而读”的教学转变为以写作为指向的阅读教学。换句话说,就是要从重阅读转变为重写作,努力做到潘新和教授所言“为写而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由读悟写、读以致写”。
另外,只要稍微翻阅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无处不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的阅读教学,当然不能缺席。但令人遗憾的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确过于笼统,其外延与内涵都过于“丰富”:既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包括“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和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甚至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面对如此“语文素养”,广大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语文素养”于不知不觉间成为空中楼阁,几近虚无。
困惑三:作文文风
要华丽还是要朴实?教、考与课标为何错位?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作文文风的批评及争论从未停止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深深地迷失在“华丽”还是“质朴”的困惑中。
首先,考纲与课标要求产生莫名其妙的错位。义务教育语文2001年版课标对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021年版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新旧课标对写作教学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这一点,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的要求显然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初高中语文课标才希望“表达力求有创意”、“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与课标要求相对应的“考纲”,情形却是另一番模样。无论中考考试说明还是高考考试说明,抑或依照考试说明制订的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但具有浓郁的应试味道,而且多与课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写作要求相抵牾。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虽然大体上都采取“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法,却在“内容”与“表达”中附加了诸多要求:比如立意(审题)、情感、中心,比如文体、结构、字迹,等等。其结果就是,评价角度过于“多维”,“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写作核心要求往往被其他评价角度遮蔽。而“发展等级”对“有文采”的“诱导”更是导致作文文风趋向华丽的“温床”。
其次,教师教学行为不可选择地发生异化和错位。如上所述,尽管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历历在目”,可是,由于“考纲”的“有法不依”,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讲美文”(或日欣赏美文)、“写美文”自然成为教学常态。更加之我们现有的教材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全曰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以,教师的目光,自然会更多地流连于教材中随处可见的“文美”之上;至于那数量少得可怜的“朴实”且“质美”的文章,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往往不是分析、揣摩、习得朴实的语言,而是立足“质美”大讲特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或“顾左右而言他”。写作教学的情形似乎更糟,试问有多少写作课堂回旋着作文语言要“质朴”要“平实”的倡导之声?
质朴或是华丽,或许本身就不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地机械分割,或许二者就是有机的整体。时至今日,中学生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样的作文,我们感到的除了困惑,可能还是困惑。
学生生活
圈子太窄,很难引导学生选材
立意
,
我的学生
大多是本地(广东人),说起普通话和不规范,怎样才能培养她们会说话,说生动有趣的话,使
作文
的
语感
尽快提高。
圈子太窄,很难引导学生选材
立意
,
我的学生
大多是本地(广东人),说起普通话和不规范,怎样才能培养她们会说话,说生动有趣的话,使
作文
的
语感
尽快提高。
老师说孩子写作文立意不好,作文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美的彩虹.(四)立意要深刻.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本文标题: 语文老师说作文太飘是作文存在哪些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zuowen/2438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