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事例论据老师叫我们五一收集这些内容的事例论据~~~谁可以帮下啊不回答完也可以,知道多少就回答多少~~~谢谢拉~~写不完我3...
议论文事例论据
老师叫我们五一收集这些内容的事例论据~~~谁可以帮下啊不回答完也可以,知道多少就回答多少~~~谢谢拉~~写不完我3号开始上课要被老师骂啊~~rn1.爱国rn2.理想rn3.奋斗rn4.爱岗敬业rn5.伸张正义rn6.热爱生命rn7.惜时rn8.读书rn9.诚信rn10.感恩rn11.奉献rn12.创新rn13.反腐倡廉rn14.责任rn15.知荣辱rn16.慎独rn17.毅志rn18.挫折理想与立志:
1.人生最富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差耻。(奥斯特洛夫斯基)
2.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鸟最要紧的是翅膀,人最要紧的是理想。(谚语)
7.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人挖土时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不惜牺牲,做了几百次实验。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崇高精神,发明了炸药。
8.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年轻时便立下“探奇于名山大川”的宏愿。后来多次遇险,几乎丧命,但他始终没有畏惧,最终给人留下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9.周恩来上小学时回答校长为什么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明代李时珍,发现以前药物书中有很多错误,立志要编写一部药物书籍。走了上万里,用了三十多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1.陈涉年轻时,曾经给人作雇工。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
教育问题:
1.曾参杀猪教子。
2.在韩国已悄悄进行了11年的以社会上层人物为中心的“不给子女留遗产”的运动,已被公开。这一运动突出向社会做奉献,把财产奉献给社会福利机构,有的会员甚至把自己数亿元的土地捐献给公共机关。
3.统计资料表明,各国小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差距不小:美国1.2小时,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相当多的城市中小学生,上学由父母接送,不会划火柴,不敢开煤气,所谓的劳动只是擦桌子、扫地。
4.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父亲伸手,而是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5.狐狸母亲:冷酷中的温情。电影《狐狸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小狐狸长大了,可以外出谋生了,狐狸母亲便开始发了疯似的驱赶它们,不许一只留在身边。
勤奋治学: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天才出自勤奋。(高尔基)
4.A=X+Y+Z
A代表成功,X代艰苦的工作,Y代正确的方法,Z代少说废话。(爱因斯坦)
5.司马光是宋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历时19年之久。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贪睡。当他枕在这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就会翻滚,将他唤醒。然后,立刻坐起,继续奋笔疾书。
6.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7.诗人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8.西汉学者匡衡家贫而好学,夜晚无灯,凿壁偷光,终成知识渊博的学者。
9.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却每天作画5幅。他说:“不叫一日闲过。”他把这句话写出来,挂在墙上以自勉。
学习与思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清代大学者、思想家戴震,在老师讲解《大学章句》时,就问朱熹是何时的人,他何以知道二千多年前的事。
3.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
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 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
1、失败是成功之母。 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时间
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
作者: 酷拉皮卡(curar) 时间:2005-11-27 11:52:27 留言 个人文集
编辑 编辑器 引用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3、《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内容。
4、将相和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
5、寓言:天鹅、梭鱼和虾在一起共同运送一辆装了行李却不很重的小车。它们三个拼命地拉,可车子丝毫不动——天鹅一个劲儿的往天上飞,梭鱼拼命往水里钻,虾使劲往后面拖。
十、自尊
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心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尊心的人,决不会有自信心。自尊是做人的灵魂,是自信、自强的支撑点。只有尊重别人,自尊的法码才能加重。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
3、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辞官不做。
5、谢甫琴科是俄国著名诗人。有次沙皇召见他,其他人都弯腰鞠躬,唯有他凛然站立不动。沙皇大怒,责问他。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这些人一样,在你面前深深弯腰,那么你怎能看清我呢?”
自尊要有一个尺度,面对自己的错误,当别人指出或批评时,不要为了“自尊”、“面子”而坚持错误。
十一、自信
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能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创造奇迹。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事业成功,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自信,是冷静的自我评估而非妄自尊大。
1、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哀莫大于心死。——《庄子》
4、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迪生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定。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普希金
6、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有人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爱因斯坦对此不屑一顾:“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足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7、小泽征尔敢于说“不”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有次赴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演奏中发现乐谱出现了错误。但在场的音乐家、作曲家、评委都郑重申明没问题,说是他自己的错觉。他考虑再三,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原来,这是评委故意设置的考题,他也因为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而夺魁。
人生在世,凡事唯唯诺诺似乎是最容易了。人在许多场合,能毫不含糊地说一声“不”,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8、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居里夫人坚信能提炼出镭;爱迪生发明电灯;中国历史上的有成就者,哪个不是在信心的支撑下获得成就的呢?
十二、进取
倾心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进取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进取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进取心意味着超越平庸;进取应该成为终身之事。
1、只有每天战斗的人,才能享受自由和人生。——歌德
2、贝多芬的事例
3、保尔·柯察金的事例
4、“拼搏”、“勤奋”栏中的一些事例
十三、好问
对不解的问题积极发问。勤学与好问总是联在一起的。
1、学而知,问而广。
2、不耻下问
3、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4、“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郑板桥
5、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于发问。(第五册《怀疑与学问》)
6、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发问的精神》。
十四、求知
指探求知识,研究学问。
①求知意味着给黑暗的心灵点起光明的圣火;求知是现代社会参与竞争,成名成才的需要;求知的最大障碍是坐井观天,自命不凡。
②求知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屠格涅夫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学无止境
4、在学问上每前进一步,就更接近真理一步。——托尔斯泰
5、人们勤奋读书学习的事均可作为“求知”的事实论据,也可作为“勤奋”的论据:
①头悬梁,锥刺股。②凿壁借光。
1.人生最富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差耻。(奥斯特洛夫斯基)
2.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鸟最要紧的是翅膀,人最要紧的是理想。(谚语)
7.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人挖土时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不惜牺牲,做了几百次实验。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崇高精神,发明了炸药。
8.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年轻时便立下“探奇于名山大川”的宏愿。后来多次遇险,几乎丧命,但他始终没有畏惧,最终给人留下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9.周恩来上小学时回答校长为什么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明代李时珍,发现以前药物书中有很多错误,立志要编写一部药物书籍。走了上万里,用了三十多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1.陈涉年轻时,曾经给人作雇工。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
教育问题:
1.曾参杀猪教子。
2.在韩国已悄悄进行了11年的以社会上层人物为中心的“不给子女留遗产”的运动,已被公开。这一运动突出向社会做奉献,把财产奉献给社会福利机构,有的会员甚至把自己数亿元的土地捐献给公共机关。
3.统计资料表明,各国小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差距不小:美国1.2小时,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相当多的城市中小学生,上学由父母接送,不会划火柴,不敢开煤气,所谓的劳动只是擦桌子、扫地。
4.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父亲伸手,而是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5.狐狸母亲:冷酷中的温情。电影《狐狸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小狐狸长大了,可以外出谋生了,狐狸母亲便开始发了疯似的驱赶它们,不许一只留在身边。
勤奋治学: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天才出自勤奋。(高尔基)
4.A=X+Y+Z
A代表成功,X代艰苦的工作,Y代正确的方法,Z代少说废话。(爱因斯坦)
5.司马光是宋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历时19年之久。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贪睡。当他枕在这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就会翻滚,将他唤醒。然后,立刻坐起,继续奋笔疾书。
6.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7.诗人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8.西汉学者匡衡家贫而好学,夜晚无灯,凿壁偷光,终成知识渊博的学者。
9.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却每天作画5幅。他说:“不叫一日闲过。”他把这句话写出来,挂在墙上以自勉。
学习与思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清代大学者、思想家戴震,在老师讲解《大学章句》时,就问朱熹是何时的人,他何以知道二千多年前的事。
3.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
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 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
1、失败是成功之母。 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时间
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
作者: 酷拉皮卡(curar) 时间:2005-11-27 11:52:27 留言 个人文集
编辑 编辑器 引用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3、《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内容。
4、将相和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
5、寓言:天鹅、梭鱼和虾在一起共同运送一辆装了行李却不很重的小车。它们三个拼命地拉,可车子丝毫不动——天鹅一个劲儿的往天上飞,梭鱼拼命往水里钻,虾使劲往后面拖。
十、自尊
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心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尊心的人,决不会有自信心。自尊是做人的灵魂,是自信、自强的支撑点。只有尊重别人,自尊的法码才能加重。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
3、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辞官不做。
5、谢甫琴科是俄国著名诗人。有次沙皇召见他,其他人都弯腰鞠躬,唯有他凛然站立不动。沙皇大怒,责问他。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这些人一样,在你面前深深弯腰,那么你怎能看清我呢?”
自尊要有一个尺度,面对自己的错误,当别人指出或批评时,不要为了“自尊”、“面子”而坚持错误。
十一、自信
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能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创造奇迹。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事业成功,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自信,是冷静的自我评估而非妄自尊大。
1、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哀莫大于心死。——《庄子》
4、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迪生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定。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普希金
6、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有人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爱因斯坦对此不屑一顾:“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足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7、小泽征尔敢于说“不”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有次赴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演奏中发现乐谱出现了错误。但在场的音乐家、作曲家、评委都郑重申明没问题,说是他自己的错觉。他考虑再三,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原来,这是评委故意设置的考题,他也因为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而夺魁。
人生在世,凡事唯唯诺诺似乎是最容易了。人在许多场合,能毫不含糊地说一声“不”,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8、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居里夫人坚信能提炼出镭;爱迪生发明电灯;中国历史上的有成就者,哪个不是在信心的支撑下获得成就的呢?
十二、进取
倾心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进取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进取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进取心意味着超越平庸;进取应该成为终身之事。
1、只有每天战斗的人,才能享受自由和人生。——歌德
2、贝多芬的事例
3、保尔·柯察金的事例
4、“拼搏”、“勤奋”栏中的一些事例
十三、好问
对不解的问题积极发问。勤学与好问总是联在一起的。
1、学而知,问而广。
2、不耻下问
3、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4、“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郑板桥
5、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于发问。(第五册《怀疑与学问》)
6、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发问的精神》。
十四、求知
指探求知识,研究学问。
①求知意味着给黑暗的心灵点起光明的圣火;求知是现代社会参与竞争,成名成才的需要;求知的最大障碍是坐井观天,自命不凡。
②求知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屠格涅夫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学无止境
4、在学问上每前进一步,就更接近真理一步。——托尔斯泰
5、人们勤奋读书学习的事均可作为“求知”的事实论据,也可作为“勤奋”的论据:
①头悬梁,锥刺股。②凿壁借光。
1.爱国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1.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2.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3.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4.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5.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6.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7.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8.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9.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10.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11.80美元环游世界
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罗伯特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话题:“成功的魔杖”“梦想与坚持”“信念”
12.我竭尽全力
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诚的信徒能背诵的也很少有,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尔·盖茨。
分析:人们在做事之前,往往总是强调困难的因素,而不愿动手,其实,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一个借口。大多数时候,不成功仅仅是因为努力得还不够罢了。
话题:“立志与成功”“人生的奋斗”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2.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3.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4.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5.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6.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7.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8.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9.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10.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11.80美元环游世界
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罗伯特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话题:“成功的魔杖”“梦想与坚持”“信念”
12.我竭尽全力
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诚的信徒能背诵的也很少有,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尔·盖茨。
分析:人们在做事之前,往往总是强调困难的因素,而不愿动手,其实,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一个借口。大多数时候,不成功仅仅是因为努力得还不够罢了。
话题:“立志与成功”“人生的奋斗”
渡者之言的议论文
要快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尽仍有生命力的。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一、要善于选择论据
1、吻合性原则
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2、新颖性原则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3、分析性原则
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认为有了事实,就能自然地证明观点了,其实不然。有了论点和论据,还须进行论证,阐述论点与论证的内在联系,使论点统领论椐,论据支撑论点,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更具说服力。如果缺少论证或论证不充分,文章的论点与论据就油水分离,无法产生使人信服的力量。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分析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这样的分析就是因果分析。我们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如《想和做》中“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
(2)条件分析法:
《勤能补拙》:“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对其条件进行的分析,用的是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是:只要……就……。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无论……都……”等句式来分析条件。
(3)假设分析法:
《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话:“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这段是从危害的角度来进行假设分析的。关联词语是:如果……那么……,其他句式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
(4)对比分析法:
《想和做》:“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此段是从意义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正反分析的。正面用的是因果分析,反面用的是假设分析。由此可见,一段分析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令人信服!
4、充分性原则
(1)正反例结合
A.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B.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雨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2)不同时空事例组合
文中常用“纵贯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等字句。也可用现实生活中日常现象作为论据来写以强化论证效果。例:
诚信是买东西忘记带钱时,老板仍将货物塞在你手中送你出门时的轻轻一笑。诚信是在一连串失败后,朋友们主动伸出的那一双双温热的手。诚信是为徘徊在路边的陌生人指路后,看到他脸上的粲然一笑。诚信可以是从前百年老店里赊帐的帐单,也可以是今天人们手中的信用卡。
(3)详略事例组合
二、善于剪裁论据
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我们用得比较多的事实论据,又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不同论点,所以使用时是需要剪裁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
(一)了解同一材料可以多角度立论
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并请学生阅读例文。
(二)明确剪裁原则
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突出这个点而其它则都省略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点而省略其它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三)探讨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从鲁庄公的角度确定一个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请看例文: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例文: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
再看例文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例文: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是因。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扩充来突出这个吻合点的。
再看例文三:位卑末敢忘忧国。
例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突出吻合点。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那么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又有什么方法呢?
明确: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四)实例训练
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就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和巩固这个方法,
练习之一:修改病例。
题目:《谈“伯乐”精神》
论点: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
材料: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一匹千里马,无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个人才被无端埋设,能不令人惋惜吗?所以当代领导者应该学做伯乐争做伯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发现人才多举荐人才。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只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明确:
病因:照抄材料,没有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剪裁。
处方:找准徐悲鸿发现人才这个吻合点,进行扩充,对无关内容要略述概述
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只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找到了建功立业大好时机。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练习之二:用孔乙己的故事作材料论证“坚持未必胜利”的观点。
展示例文:
坚持未必胜利
君不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青灯黄卷,寒窗苦读,口疮舌茧,兀兀穷年,每日诵习“之乎者也”,沥尽心血地坚持科举考试,然而科举考试并没有垂青于他,“结果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穷困潦倒,“断腿”而死,他失败了,败得很惨!真是“科场末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个中原因,不难明白:人生目标错误,即便坚持到海枯石烂,也必然胜利无望。
练习之三:请以《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论据写一篇议论文。
观点:说也要讲究方法。
要求:运用议论文事实论据剪裁方法对材料进行剪裁。字数800左右。
练习之四: 瑞典女足是“业余队” 只为荣誉没有奖金
据新华社电:主要由业余选手组成的瑞典队负于德国队,获得第四届女足世界杯亚军。不过,即使瑞典队夺得冠军,她们也不会拿到分文奖金,她们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瑞典队除了10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都是业余足球选手。她们有各自不同的谋生职业,足球只是她们共同的爱好。5号本特森是包裹邮递员,她每天下班之后才能参加国家队的训练,6号队长莫斯特罗姆是学历最高的队员,这位金融学硕士是瑞典一家银行的分析师。
近日,本特森告诉记者:“瑞典足协只是把我们组织在一起来比赛,没钱给我们发奖金。我很喜欢踢球,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18号队员弗里达告诉记者,她们全家都喜欢足球,她从4岁开始跟父母学踢球,已经有超过20年的球龄。整个瑞典队只有永贝里靠足球吃饭,她每月可以从足协那里领取大约500美元的津贴。
(1)爱好(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范例:一只获得世界杯亚军的队伍,球员居然都是业余的,第四届女子世界杯瑞典队勇夺银牌,战果骄人,但其队中除10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是业余球员,各有职业,如五号本森特是包裹邮递员,6号队长则是一家银行的分析师,她们只能在下班之后参与国家队的训练,但她们共同一点就是“足球是他们的至爱“,是兴趣将她们聚集在绿茵场上,并以业余队的身份勇夺亚军,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分析:本论点应强调——(1)业余,(2)困难,(3)巨大成功
强调了(1)(2)才说明(3)的巨大意义,才说明兴趣之力量
(2) 荣誉
一只夺取了世界杯亚军的队伍,队员们竟然没有分文经济上的收益,勇夺本届女足世界杯亚瑞典女足,除10号永贝里可以从足协每月领取区区500美元,其他队员分文全无,那么她们图个啥?太傻了吧!还是5号球员本森特一语道破天机: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荣誉高于一切。
练习之五:(根据不同观点来处理下面一则材料)
贝利从小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就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练习,有一天,一个足球教练发现他很有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后来又对贝利进行专业训练,经过努力,贝利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1)逆境出人才
一提起贝利无人不知,可有谁知道鼎鼎有名的贝利小时候家境贫寒,竟然买不起他心爱的足球,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来当成足球来进行练习,对球王贝利来说,逆境不但没有消蚀其斗志,反而成为激励他奋斗的动力,看来,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和动力,逆境就是人才成长之摇篮。
(2)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球王贝利从小家境贫寒,尽管他爱足球,但连心爱的足球都买不起,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来代替,后来,多亏一位教练无意中发现了小球王的天分,送给他足球,指点他,最终对他进行专门培训,终于将他造就成一代球王,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假如不是有了教练这个伯乐,也许贝利这匹千里马,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尽仍有生命力的。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一、要善于选择论据
1、吻合性原则
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2、新颖性原则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3、分析性原则
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认为有了事实,就能自然地证明观点了,其实不然。有了论点和论据,还须进行论证,阐述论点与论证的内在联系,使论点统领论椐,论据支撑论点,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更具说服力。如果缺少论证或论证不充分,文章的论点与论据就油水分离,无法产生使人信服的力量。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分析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这样的分析就是因果分析。我们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如《想和做》中“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
(2)条件分析法:
《勤能补拙》:“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对其条件进行的分析,用的是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是:只要……就……。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无论……都……”等句式来分析条件。
(3)假设分析法:
《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话:“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这段是从危害的角度来进行假设分析的。关联词语是:如果……那么……,其他句式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
(4)对比分析法:
《想和做》:“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此段是从意义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正反分析的。正面用的是因果分析,反面用的是假设分析。由此可见,一段分析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令人信服!
4、充分性原则
(1)正反例结合
A.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B.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雨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2)不同时空事例组合
文中常用“纵贯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等字句。也可用现实生活中日常现象作为论据来写以强化论证效果。例:
诚信是买东西忘记带钱时,老板仍将货物塞在你手中送你出门时的轻轻一笑。诚信是在一连串失败后,朋友们主动伸出的那一双双温热的手。诚信是为徘徊在路边的陌生人指路后,看到他脸上的粲然一笑。诚信可以是从前百年老店里赊帐的帐单,也可以是今天人们手中的信用卡。
(3)详略事例组合
二、善于剪裁论据
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我们用得比较多的事实论据,又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不同论点,所以使用时是需要剪裁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
(一)了解同一材料可以多角度立论
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并请学生阅读例文。
(二)明确剪裁原则
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突出这个点而其它则都省略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点而省略其它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三)探讨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从鲁庄公的角度确定一个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请看例文: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例文: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
再看例文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例文: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是因。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扩充来突出这个吻合点的。
再看例文三:位卑末敢忘忧国。
例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突出吻合点。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那么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又有什么方法呢?
明确: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四)实例训练
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就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和巩固这个方法,
练习之一:修改病例。
题目:《谈“伯乐”精神》
论点: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
材料: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一匹千里马,无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个人才被无端埋设,能不令人惋惜吗?所以当代领导者应该学做伯乐争做伯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发现人才多举荐人才。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只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明确:
病因:照抄材料,没有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剪裁。
处方:找准徐悲鸿发现人才这个吻合点,进行扩充,对无关内容要略述概述
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只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找到了建功立业大好时机。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练习之二:用孔乙己的故事作材料论证“坚持未必胜利”的观点。
展示例文:
坚持未必胜利
君不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青灯黄卷,寒窗苦读,口疮舌茧,兀兀穷年,每日诵习“之乎者也”,沥尽心血地坚持科举考试,然而科举考试并没有垂青于他,“结果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穷困潦倒,“断腿”而死,他失败了,败得很惨!真是“科场末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个中原因,不难明白:人生目标错误,即便坚持到海枯石烂,也必然胜利无望。
练习之三:请以《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论据写一篇议论文。
观点:说也要讲究方法。
要求:运用议论文事实论据剪裁方法对材料进行剪裁。字数800左右。
练习之四: 瑞典女足是“业余队” 只为荣誉没有奖金
据新华社电:主要由业余选手组成的瑞典队负于德国队,获得第四届女足世界杯亚军。不过,即使瑞典队夺得冠军,她们也不会拿到分文奖金,她们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瑞典队除了10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都是业余足球选手。她们有各自不同的谋生职业,足球只是她们共同的爱好。5号本特森是包裹邮递员,她每天下班之后才能参加国家队的训练,6号队长莫斯特罗姆是学历最高的队员,这位金融学硕士是瑞典一家银行的分析师。
近日,本特森告诉记者:“瑞典足协只是把我们组织在一起来比赛,没钱给我们发奖金。我很喜欢踢球,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18号队员弗里达告诉记者,她们全家都喜欢足球,她从4岁开始跟父母学踢球,已经有超过20年的球龄。整个瑞典队只有永贝里靠足球吃饭,她每月可以从足协那里领取大约500美元的津贴。
(1)爱好(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范例:一只获得世界杯亚军的队伍,球员居然都是业余的,第四届女子世界杯瑞典队勇夺银牌,战果骄人,但其队中除10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是业余球员,各有职业,如五号本森特是包裹邮递员,6号队长则是一家银行的分析师,她们只能在下班之后参与国家队的训练,但她们共同一点就是“足球是他们的至爱“,是兴趣将她们聚集在绿茵场上,并以业余队的身份勇夺亚军,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分析:本论点应强调——(1)业余,(2)困难,(3)巨大成功
强调了(1)(2)才说明(3)的巨大意义,才说明兴趣之力量
(2) 荣誉
一只夺取了世界杯亚军的队伍,队员们竟然没有分文经济上的收益,勇夺本届女足世界杯亚瑞典女足,除10号永贝里可以从足协每月领取区区500美元,其他队员分文全无,那么她们图个啥?太傻了吧!还是5号球员本森特一语道破天机: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荣誉高于一切。
练习之五:(根据不同观点来处理下面一则材料)
贝利从小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就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练习,有一天,一个足球教练发现他很有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后来又对贝利进行专业训练,经过努力,贝利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1)逆境出人才
一提起贝利无人不知,可有谁知道鼎鼎有名的贝利小时候家境贫寒,竟然买不起他心爱的足球,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来当成足球来进行练习,对球王贝利来说,逆境不但没有消蚀其斗志,反而成为激励他奋斗的动力,看来,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和动力,逆境就是人才成长之摇篮。
(2)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球王贝利从小家境贫寒,尽管他爱足球,但连心爱的足球都买不起,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来代替,后来,多亏一位教练无意中发现了小球王的天分,送给他足球,指点他,最终对他进行专门培训,终于将他造就成一代球王,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假如不是有了教练这个伯乐,也许贝利这匹千里马,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求一篇议论文,八百字,关于如何面对别人的求助,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自己应该怎么选择?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禅师上了一只小船,正准备自渡。一个叫花子上了船,要与老禅师同船过渡。老禅师赶紧下船,坐到岸边石块上。叫花子说:“你不渡我,我来渡你,你上船吧!”老禅师说:“我不渡人,也不要人渡,我要自渡。”叫花子明白了老禅师偈语中的含义,从此告别乞讨生活。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
请以“渡人、人渡与自渡”为话题,写一篇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的文章。可以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也可以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一语破的】
明确老禅师偈语的含义,是写作此话题作文的关键。老禅师偈语的含义是:我不帮助别人,也不要人家帮助,我要自力更生。文章的内容要紧扣这几点。
【素材超市】
1、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
2、 一片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谚 语
3、 不靠壁垒,不靠城墙,人人都依靠自己。
——歌 德
4、 你自己就是自己命运和幸福的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
5、“万事不求人”的人,认真地说起来是没有的,包括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在内。只要活着,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梁 知
6、刘备从一个以贩屦织席的凡夫俗子变成了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声名显赫的人物,是因为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尤其是诸葛亮的鼎力相助。
7、张海迪在全身三分之二瘫痪的困厄环境中,刻苦自学,成了当代青年自学成才的楷模。
8、一项不记名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对待别人的麻烦,选择的答案是“悄悄走开”。
9、大地震后的唐山人民,在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建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
10、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走进寺庙去求观音菩萨点化。走进庙里,发现观音像前已经有一个人在拜,那人长得和观音菩萨一模一样。“你是观音吗?”那人问。“是!”那人回答。“那你为什么还拜自己?”“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那人笑道,“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可以从“渡人”即“帮助别人”的角度来阐明帮助别人的重要意义。写作时可以从挖掘帮助别人对自身、对别人、对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入手。最后分析一下我们该如何去帮助别人。
(思路设计二)可以从“人渡”即“寻求别人的帮助”的角度来阐明得到别人的帮助的重要性。写作时不妨从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个人的发展、对事业的成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论证入手。
(思路设计三)可以从“自渡”即“自力更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写作时可以从依赖别人和依靠自己两方面的对比分析入手。
(思路设计四)可以从“人渡”与“自渡”即“依靠别人”与“依靠自己”的辨证关系入手,来阐明“依靠别人”与“依靠自己”都要适“度”的问题。
【精品走廊】
范文1
从老禅师拒绝“渡人”说起
看了这则材料,对老禅师拒绝“渡”乞丐的行为甚为不解。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而老禅师却拒绝“渡”乞丐。虽然他是一个乞丐,但他也是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怎么可以在他要求同船过渡时拒绝“渡”他呢?
普渡众生,广泛地帮助别人,虽然付出的是自己的辛勤劳动,但收获的是他人的赞誉和公众的好评。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数不清的帮助别人的好事。正因为如此,他也获得了人们对他的盛誉和社会上对他的一致公认。帮助别人首先有利的是自己。
人在困难之中,尤其是在危难之中,是切盼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的。在人家处于困境中的时候,你的一句安慰的话、一件体恤的东西、一次义务的援手,甚至一种同情的表情,对他人来说都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渡过难关。帮助别人其次有利的是别人。
假如能在社会上形成人人互相帮助的好风气,那么就会使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体会到人间的美好与幸福。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帮助别人再次有利的是社会。
明确了帮助别人的意义,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去帮助别人了。帮助别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面对面一对一的帮助,也有通过第三者转达的间接的帮助;有表示援助的正面的帮助,也有表示刺激的反面的帮助,后者谓之“激将法”是也。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老禅师拒绝“渡”乞丐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真正体会到老禅师的一番苦心。老禅师虽然拒绝了“渡”乞丐过河,但是却以他的行为刺激了乞丐,使他从此告别乞讨的生活,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老禅师的一番话点醒了乞丐,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从而告别乞讨走向新生。老禅师拒绝“渡”乞丐过河这个“名”,导致的是帮助乞丐获得新生这个“实”。“名”不渡而“实”渡也。
当着别人有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时,你是伸出援助之手,还是“悄悄走开”呢?相信大家从老禅师“渡人”的行为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点评]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首先从材料中间接地引出观点“要帮助别人”,其次从有利自己、有利别人、有利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帮助别人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如何去帮助别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十分清晰。
在论据的运用上,既有名言,也有事实;时而名言,时而歌词。但在事实论据方面稍嫌不足。
本文的亮点在于首尾呼应。这个守尾呼应的过程其实也是设疑与解疑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范文2
“人渡”还是“自渡”?
“人渡”还是“自渡”?按照老禅师偈语的意思,他是主张“自渡”而舍弃“人渡”的。
主张“自渡”是有一定道理的。歌德曾经说过:“不靠壁垒,不靠城墙,人人都依靠自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你自己就是自己命运和幸福的创造者。”《国际歌》的歌词里也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正是靠着“自渡”,我国人民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苏联老大哥”翻脸,撤走专家,停止援助的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也正是靠着“自渡”,张海迪在全身三分之二瘫痪的困厄环境中,刻苦自学,成了当代青年自学成才的楷模。像这样的“自渡”的例子举不胜举。
假如有人提出与老禅师相反的观点,即主张“人渡”而舍弃“自渡”,同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话说:“一片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梁知也说过:“‘万事不求人’的人,认真地说起来是没有的,包括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在内。只要活着,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大地震后的唐山人民,正是在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建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刘备从一个以贩屦织席的凡夫俗子变成了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声名显赫的人物,是因为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尤其是诸葛亮的鼎力相助。像这样的“人渡”的例子同样举不胜举。
虽然“人渡”与“自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假如我们把它们绝对化,走到一个极端上去的话,则无论“人渡”还是“自渡”,都会变得十分荒谬。社会上不是有人因为主张“自渡”,从而对各种违法乱纪的现象坐视不理吗?不是有人因为主张“自渡”,从而拒绝对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吗?同样,社会上不是有人因为主张“人渡”,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别人的依赖心理,靠吃“扶贫款”和“救济粮”度日吗?不是有人因为主张“人渡”,从而在大灾之年坐等着“天上掉馅饼”吗?
看来,“人渡”还是“自渡”的问题,不在于到底谁对谁错,关键的还要看我们如何把握它们的“度”。适度的“人渡”和“自渡”是必要的,过度的“人渡”和“自渡”则是荒谬的。
[点评]本文的最大亮点是它能辨证地看待“人渡”与“自渡”的问题,从而得出了“不在于谁对谁错,关键的还要看我们如何把握它们的‘度’。”这样一个较为深刻的结论。
其次,本文的论据相当充分。名言和事例虽多,却不会给人以“堆砌”的感觉,这是作者注意了论据应用的“适度”问题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禅师上了一只小船,正准备自渡。一个叫花子上了船,要与老禅师同船过渡。老禅师赶紧下船,坐到岸边石块上。叫花子说:“你不渡我,我来渡你,你上船吧!”老禅师说:“我不渡人,也不要人渡,我要自渡。”叫花子明白了老禅师偈语中的含义,从此告别乞讨生活。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
请以“渡人、人渡与自渡”为话题,写一篇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的文章。可以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也可以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一语破的】
明确老禅师偈语的含义,是写作此话题作文的关键。老禅师偈语的含义是:我不帮助别人,也不要人家帮助,我要自力更生。文章的内容要紧扣这几点。
【素材超市】
1、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
2、 一片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谚 语
3、 不靠壁垒,不靠城墙,人人都依靠自己。
——歌 德
4、 你自己就是自己命运和幸福的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
5、“万事不求人”的人,认真地说起来是没有的,包括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在内。只要活着,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梁 知
6、刘备从一个以贩屦织席的凡夫俗子变成了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声名显赫的人物,是因为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尤其是诸葛亮的鼎力相助。
7、张海迪在全身三分之二瘫痪的困厄环境中,刻苦自学,成了当代青年自学成才的楷模。
8、一项不记名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对待别人的麻烦,选择的答案是“悄悄走开”。
9、大地震后的唐山人民,在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建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
10、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走进寺庙去求观音菩萨点化。走进庙里,发现观音像前已经有一个人在拜,那人长得和观音菩萨一模一样。“你是观音吗?”那人问。“是!”那人回答。“那你为什么还拜自己?”“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那人笑道,“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可以从“渡人”即“帮助别人”的角度来阐明帮助别人的重要意义。写作时可以从挖掘帮助别人对自身、对别人、对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入手。最后分析一下我们该如何去帮助别人。
(思路设计二)可以从“人渡”即“寻求别人的帮助”的角度来阐明得到别人的帮助的重要性。写作时不妨从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个人的发展、对事业的成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论证入手。
(思路设计三)可以从“自渡”即“自力更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写作时可以从依赖别人和依靠自己两方面的对比分析入手。
(思路设计四)可以从“人渡”与“自渡”即“依靠别人”与“依靠自己”的辨证关系入手,来阐明“依靠别人”与“依靠自己”都要适“度”的问题。
【精品走廊】
范文1
从老禅师拒绝“渡人”说起
看了这则材料,对老禅师拒绝“渡”乞丐的行为甚为不解。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而老禅师却拒绝“渡”乞丐。虽然他是一个乞丐,但他也是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怎么可以在他要求同船过渡时拒绝“渡”他呢?
普渡众生,广泛地帮助别人,虽然付出的是自己的辛勤劳动,但收获的是他人的赞誉和公众的好评。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数不清的帮助别人的好事。正因为如此,他也获得了人们对他的盛誉和社会上对他的一致公认。帮助别人首先有利的是自己。
人在困难之中,尤其是在危难之中,是切盼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的。在人家处于困境中的时候,你的一句安慰的话、一件体恤的东西、一次义务的援手,甚至一种同情的表情,对他人来说都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渡过难关。帮助别人其次有利的是别人。
假如能在社会上形成人人互相帮助的好风气,那么就会使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体会到人间的美好与幸福。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帮助别人再次有利的是社会。
明确了帮助别人的意义,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去帮助别人了。帮助别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面对面一对一的帮助,也有通过第三者转达的间接的帮助;有表示援助的正面的帮助,也有表示刺激的反面的帮助,后者谓之“激将法”是也。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老禅师拒绝“渡”乞丐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真正体会到老禅师的一番苦心。老禅师虽然拒绝了“渡”乞丐过河,但是却以他的行为刺激了乞丐,使他从此告别乞讨的生活,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老禅师的一番话点醒了乞丐,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从而告别乞讨走向新生。老禅师拒绝“渡”乞丐过河这个“名”,导致的是帮助乞丐获得新生这个“实”。“名”不渡而“实”渡也。
当着别人有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时,你是伸出援助之手,还是“悄悄走开”呢?相信大家从老禅师“渡人”的行为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点评]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首先从材料中间接地引出观点“要帮助别人”,其次从有利自己、有利别人、有利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帮助别人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如何去帮助别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十分清晰。
在论据的运用上,既有名言,也有事实;时而名言,时而歌词。但在事实论据方面稍嫌不足。
本文的亮点在于首尾呼应。这个守尾呼应的过程其实也是设疑与解疑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范文2
“人渡”还是“自渡”?
“人渡”还是“自渡”?按照老禅师偈语的意思,他是主张“自渡”而舍弃“人渡”的。
主张“自渡”是有一定道理的。歌德曾经说过:“不靠壁垒,不靠城墙,人人都依靠自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你自己就是自己命运和幸福的创造者。”《国际歌》的歌词里也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正是靠着“自渡”,我国人民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苏联老大哥”翻脸,撤走专家,停止援助的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也正是靠着“自渡”,张海迪在全身三分之二瘫痪的困厄环境中,刻苦自学,成了当代青年自学成才的楷模。像这样的“自渡”的例子举不胜举。
假如有人提出与老禅师相反的观点,即主张“人渡”而舍弃“自渡”,同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话说:“一片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梁知也说过:“‘万事不求人’的人,认真地说起来是没有的,包括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在内。只要活着,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大地震后的唐山人民,正是在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建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刘备从一个以贩屦织席的凡夫俗子变成了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声名显赫的人物,是因为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尤其是诸葛亮的鼎力相助。像这样的“人渡”的例子同样举不胜举。
虽然“人渡”与“自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假如我们把它们绝对化,走到一个极端上去的话,则无论“人渡”还是“自渡”,都会变得十分荒谬。社会上不是有人因为主张“自渡”,从而对各种违法乱纪的现象坐视不理吗?不是有人因为主张“自渡”,从而拒绝对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吗?同样,社会上不是有人因为主张“人渡”,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别人的依赖心理,靠吃“扶贫款”和“救济粮”度日吗?不是有人因为主张“人渡”,从而在大灾之年坐等着“天上掉馅饼”吗?
看来,“人渡”还是“自渡”的问题,不在于到底谁对谁错,关键的还要看我们如何把握它们的“度”。适度的“人渡”和“自渡”是必要的,过度的“人渡”和“自渡”则是荒谬的。
[点评]本文的最大亮点是它能辨证地看待“人渡”与“自渡”的问题,从而得出了“不在于谁对谁错,关键的还要看我们如何把握它们的‘度’。”这样一个较为深刻的结论。
其次,本文的论据相当充分。名言和事例虽多,却不会给人以“堆砌”的感觉,这是作者注意了论据应用的“适度”问题的结果。
求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
求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不要理论论据,要事实论据。rn有以下几个分类:合作 诚信 创新 发展 沟通 互助 立志 平等 和谐 竞争 感恩 换位思考 尊重他人 追求真理 等等rn每个分类3-5个论据,谢谢rn或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分类,不要网上乱七八糟随便复制来的。整理后发给我。如果素材好的话 我可以开5个问题送1000分 rn不要直接回答,请发邮件416003611@qq.com 或者直接加扣扣~~~~高中议论文素材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团队精神的胜利
(合作需要牺牲精神)
在第27届奥运会上,女子20公里竞走开始了。我国的刘宏宇和王丽萍参加了比赛。刘宏宇以自己的实力,走在了第一集团,但她已吃了2张红牌,按规定,受到3次红牌警告,运动员将退出比赛。刘宏宇想要在不吃牌的情况下追上领先的3位外国选手是不可能的事,但她观察到队友王丽萍处于第二集团的领先位置,决定采用牺牲自己的战术。尚未到最后冲刺的阶段,刘宏宇突然奋力向前猛冲,领先的外国运动员的战术被打乱了,她们有的由于拼光了体力无法继续领先,有的因体力消耗过大,技术动作变形被罚出场。王丽萍最终捧得金牌。
合作无间
(合作才能成功)
希尔顿集团是当今旅店业中的翘楚,在五大洲都有它的分布,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遍布世界各都市。希尔顿集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最值得称道的是集团上下团结一致。唐拉德?希尔顿曾这样说过:“我可能是得克萨斯州最幸运的人,是福中之人,这种福来自于友谊,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永远与同僚相处愉快,合作无间,因为我的福来自于他们。”
不仅希尔顿集团是这样,其实,当今世界,加强合作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要求。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各种形式的合作。
阿豺折箭
(合作可使自己的力量变强)
南朝刘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20个儿子。有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个人给我拿一枝箭来。”阿豺接了箭就一一折断了扔在地下。隔了一会儿,阿豺叫来他的弟弟慕利延,对他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把那支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这回拿19支箭把它们一块儿折断。”慕利延办不到。阿豺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是容易折断的,许多箭合在一起就很难折断了。所以,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巩固。”
吐谷浑首领阿豺临终之前,用“单者易折,重则难摧”设喻,告诫他的儿子们要齐心协力,共同把国家治理好。
第谷与开普勒的合作
(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科学发现的两大武器是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简单说来,就是“试”和“想”。我们通过观察或实验,或者向大自然索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发现新现象,经过思维,把这些分散的资料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验与思维,二者不可偏废。
前人说:“一艺之学,智行两尽”。智指思维,行即实践。要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唐甄在《潜书》中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可见前人深知脑子越用越灵之妙。英国哈雷(1656—1742)问牛顿(1642—1727):“你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发现?”牛顿说:“由于不断思索的结果。”有些人长于实验,有些人善于思维,兼备这两种才能,甚为重要,但却很不容易。历史上有些重大发现,是这两种人共同协作的产物。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是这方面的范例。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546—1601)用了30年的时间,长期观察行星的运动,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的观察才能非常出色,却不幸短于理论分析。幸运的是,在他逝世的前一年,请到一位德国青年开普勒(1571—1630)当助手。后者恰好相反,观察技术并不高明,但理论研究却很有才华,而且酷爱数学。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分析,他起初假设太阳绕地球转,误差总是很大,与观察不符。于是改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计算结果仍不理想。最后他大胆创新,提出了“火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的假设,结果与观察资料符合很好。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引导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
生物的团队精神
(合作可使弱者变成强者)
生物学家发现,互助互援是各种动物战胜强敌的最锐利的武器。一个单独生活的昆虫、野兽,很难逃脱彻底毁灭的命运。蚂蚁有许多天敌,它的卵和幼虫是许多动物的美食,一只蚂蚁的防御没有多大价值,但成千上万的蚂蚁并没有受到鸟类或食蚁兽的太大摧残,而且为许多虫、兽所畏惧。蜜蜂由于实行了集体生活、共同工作,使它们的个体力量、安全系数都增加了若干倍。鹦鹉是极其合群的鸟,它们互相依恋,患难与共,除了人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敌人,很少有猛禽或哺乳动物敢去攻击它。草原狼常常二三十只结成一群去追逐偶尔离群的野牛,成群结队的野狗能够战胜熊和老虎,一匹马只要不离群,无论熊、虎或狮子都不能伤害它。
互助团结的合群生活,能使动物由弱变强,由愚变智,有利于抵御强敌和适应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
现代气象预报的诞生
(培养合作意识,解决世界难题)
天气的变化源于全球大气的运动,冷暖干湿空气的你来我往造成了雨雪风霜、阴晴冷暖的气象变化,对全球大气连续的、全方位的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劳仑兹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全球大气的一体性:今天纽约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十几天后会导致北京的倾盆大雨。大气的无国界运动使得全球气象合作成为准确的天气预报的前提,也使得气象成为全球合作的典范。
1855年法国科学家莱伐尔奉命追索克里米亚战争时出现的风暴,发现了风暴移动的奥秘,指出只要将不同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收集起来就可以制作风暴预报,揭示了气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从而拉开了现代天气预报发展的序幕。
1872年在莱比锡举行了国际间气象会议,次年在维也纳又举行了第一次气象大会,会后成立了国际气象组织(IMO)。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1951年国际气象组织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MO),成为与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政府间(即各国气象局间)的国际机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改进世界气象业务和有关活动,促进建立气象、水文测站网及传输、交换观测记录、资料等方面的全球合作等。从此,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各国气象部门一直相互无偿交换气象资料。
可以说,全球合作促进了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类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没有现代高科技和全球气象工作者的密切合作,天气预报就不可能成为现实。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气象问题的研究古已有之,而天气预报、或者说称得上准确的天气预报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
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合作取得胜利)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唐代朔方节度使的两员部将。他们因成见太深,长久不和。在安禄山叛乱时,郭子仪升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了他的下属后,怕他乘机报复,便找到他请求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郭子仪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戮力同心,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李光弼见他心胸坦荡,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叛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两家渔业公司的发展结果
(不要盲目合作)
1985年,我国渔业部门同非洲某国合资办了两个渔业公司 ,我国向这两个公司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条件是相同的。但是这两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却大相径庭。一个管理好,效益高;另一个管理混乱,亏损严重,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破产倒闭,原来有关部门在签订合资合同之前,对两个伙伴的情况并不了解。前者基础好,人员配备恰当,所以经营状况良好;而后者原来只是一个空壳公司,负责人是个不懂业务的莽汉,其他人员都是临时凑合的。因为事先不了解对方的底细,盲目与之合作,所以吃了大亏。
一个实验
(学会与同伴合作)
几年前,有一个外国教育代表团在参观上海一所学校时,一位教育家邀请几个同学做了一个“瓶中抽球”的实验。将7个彩球放在一个窄口瓶子里,每个彩球都系着线,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每个人拉住一根引线。这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失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生存的可能。教育家请这7位同学听到哨声便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瓶子的口径很小,一次无法通过两个彩球。实验开始了,只见这7位同学一个接一个地从瓶里抽出了自己的彩球,才用了3秒钟!这位外国教育专家连呼:“太了不起!我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至多能逃出一两个人,多数情况下是几个彩球卡住了瓶口。”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学会与人共处。懂得合作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从波音飞机看社会分工
(现代社会合作更加重要)
一架波音747客机需要一万多个零部件,其中的绝大部分并非波音公司独自生产或者美国国内公司为其提供的,而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众多公司,特别是新加坡和韩国,咱中国还为他们提供飞机的平衡尾翼呢。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齐集美国,由波音公司组装。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互补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就会像波音公司与各零部件生产公司的关系一样,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世界将逐渐成为人们所说的“地球村”。
意林故事
鱼和钓钩
甲乙二人遇到了一个仙人,他们向仙人寻求帮助,仙人拿出一筐鱼和一根钓竿让他们挑选。甲要了那筐鱼,乙要了钓竿。甲用木柴把这筐鱼烧着吃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弄到吃的,很快饿死在空空的鱼筐前。乙忍饥挨饿拿着钓竿往海边走,但大海太遥远了,他还没走到海边就饿死了。
丙丁二人也遇到了仙人,也得到了仙人送给他们的一筐鱼和一根钓竿。他们接受了甲乙二人的教训,两个人商定一起向海边走,饿了只煮一条鱼吃,不把那筐鱼一顿吃完。等到鱼快吃完的时候,他们也看到了海。他们用钓竿钓鱼,吃不了就拿去卖,慢慢地攒了一笔钱。他们用这笔钱买了一条船,买渔网,乘船下海打鱼,赚了更多的钱。后来他们盖了房子,安居乐业,生活过得很幸福。
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很简单:互助共存,单干皆亡。
天堂和地狱的故事
一个传教士对上帝说他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上帝答应了,先领他去看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只煮食物的大锅坐着。锅里有饭,足够他们吃的。每个人面前有一个汤匙,但汤匙柄太长,他们无法将食物送进嘴里,他们又渴又饿,面对吃不到的食物,他们又悲伤又失望。“现在我带你去看天堂。”上帝带着传教士进入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摆设跟地狱里一模一样,也是一群人围着一口大锅坐着,每人面前也有一个汤匙,汤匙柄也非常长。但这里的人看起来很快乐,毫无悲伤情绪。传教士觉得奇怪:“天堂和地狱的情况相同,为什么一个快乐,一个悲伤呢?”上帝回答:“你没看到,天堂里的人都学会互相喂对方吗?”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团结互助,只要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地狱也可以变成天堂。
落网之鸟
有一个捕鸟人,在湖上架了一张网,放了一些食物在网中捕鸟。众鸟看到网中有食物,都来争食,并且呼朋引伴来吃网中的食物,捕鸟人看到来了许多鸟,立刻在岸边收网。没有想到网里的鸟,一起振翅飞去,一飞冲天,往湖外的树林飞去。捕鸟人立刻跟着空中飞鸟的影子追去,苦苦追赶,旁边不明就里的人就问:“你到底是为了什么事,跑得如此仓皇?”捕鸟人指着天上说:“我正在追逐天上的那群鸟呢?”问的人抬头一看,鸟已经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剩几个小点,忍不住劝他说:“鸟在天上飞得那么快,你在地上跑得这么慢,怎么可能追上呢?你这不是愚蠢的行为吗?”捕鸟人说:“你看那些鸟虽然飞得高、飞得远,但是它们并不同心,只要太阳一下山,鸟群就会各自回家栖息,那时四处乱飞,鸟网就会掉下来。所以,只要它们不飞出我的视力范围,我迟早可以捕到它们。”捕鸟人说完,继续跟着群鸟的方向追踪。
天色渐渐晚了,鸟群也飞得累了。有的鸟要向东,有的鸟要向西。有的鸟想飞向树林,有的鸟想飞向山涧。它们一边展翅飞翔,一边争吵着要去的方向。但是,它们哪里也去不成,一起连同网子落了下来。锲而不舍的捕鸟人,终于捉到了那些鸟。
在我们的人生里,不免有身陷罗网的时候,在身陷罗网之际,与我们因缘深刻的亲朋好友也都会随着受苦,这时飞出罗网惟一的方向就是同心协力,而不是在网内互相抱怨,消耗生命的能量。
生命本来就是一张大罗网,在罗网中飞翔的我们,只要同心同向,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如果我们飞得够高够远,说不定可以飞出猎人的视线呢!
插向自己的刀
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最后要从3位应聘者中选出两个。他们给出的题目是这样的:假如你们3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的途中,车子抛锚了,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你们3个人只能从7样东西中选出4样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7样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而其中帐篷只能住下两个人,水也只是一瓶矿泉水。
甲选择的是:刀、帐篷、水、火柴。负责面试的经理问他,你为什么第一个选刀?甲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只有一瓶,万一要争起来,女孩子我可以让着点,那个男的要是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于把主动权控制在了手中。”
乙和丙选的四样物品相同:水、帐篷、火柴、绳子。
乙解释说:“镜子在沙漠里没什么用,不能要;指南针可以用手表代替,只要有太阳就行;刀不必要,在这茫茫的沙漠上,没有生物,更别说是对人有攻击性的动物了;而水是必需品,虽然只够两个人喝,但可以省着点,相信也能够3个人一起坚持到最后;帐篷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3个人轮换着来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绳子可以用来把3个人绑在一起,这样在风沙很大目不见物的时候,就不会失散了队伍,而且如果遇到沙崩,有同伴被埋到到沙堆底下,还可以用绳子把他拉回来。”丙的解释与乙相同。
最后,3位候选人获聘的是乙和丙两位。甲为什么会被淘汰呢?很简单,现在的企业都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甲在紧要关头只顾自己,把团队里同伴都当成假想的敌人。其实,他可以和两位同伴通力协作,把本来只够两个人利用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最终让整个团队一起度过难关,走出死亡的沙漠。
当他在选择了那把刀来防备别人,甚至准备在关键时刻把它插向同伴的胸膛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把那刀先插向了自己。
漂流的“蚁球”
黄昏时候,洪水最终撕开了江堤。一个个小院子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清晨,受灾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站在堤上,凝望着水中的家园。忽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
一个黑点正顺着波浪漂过来,一沉一浮,像一个人,有人“嗖”地跳下水去,很快就靠上了黑点,但见他只停了一下,掉头回游,转瞬上了岸。“一个蚁球。”那人说。“蚁球?”人们不解。
说话间蚁球正漂过来,越来越近,看清了:一个小足球大的蚁球!黑糊糊的蚂蚁密匝匝地紧紧抱在一起。风起浪涌,蚁球漂流,不断有小团蚂蚁被浪头打开,像铁器上的油漆片儿剥离开去。
人们看得惊心动魄。
蚁球靠岸了。蚁球一层层散开,像打开的登陆艇。蚁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冲向堤岸,胜利登陆了。岸边水中仍留下了不小的一团蚁球,那是英勇的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上来了,但它们的尸体,仍然紧紧地抱结在一起。
两尊佛像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座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座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而韦陀铁面无私,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经过两个人的分工合作,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去城里吃人
有一则新寓言,说的是两只老虎,商量着到哪儿去寻找食物。年幼的那只说:“我们去附近的村子里吃人吧,那里人少。”年长的摇头反对:“不可,村子里虽然人少,但那里的人十分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冒险了。要吃人,我们最好上城里去。”年幼的老虎不解地问:“城里人多,恐怕更危险吧?”年长的说:“城里虽然人多,可是邻居间互不相识,各人自扫门前雪。我们吃一个,别人也不会管的。”
天鹅、梭鱼和大虾
有一次,天鹅、梭鱼和大虾,它们一起承担运送一车行李。它们三个一起套上大车,拼命地拉。
它们用尽了力气,但是大车还是停留在原地,丝毫不动。对它们来说,行李根本不重,可是天鹅一个劲儿要飞上云霄,大虾使劲向后退,梭鱼一心要向水里钻———它们当中究竟是谁对谁不对,这用不着我们来评说,不过这辆车直到现在还留在原地。
大红鱼的故事
在日本小学生的课本中有这样一则童话。
在浩瀚的大海里,生活着一群小红鱼,它们体形瘦小,游动缓慢,是大海中无力自保的一族。当一片小红鱼游过来,一条虎头鲨悄悄地跟在它们的身后,小红鱼发现了危险,它们拼命潜逃,可是鲨鱼张开它巨大的嘴,许多小红鱼被吞进去。一条小黑鱼告诉大家:“不要怕,我们应该聚集起来。”小黑鱼边游边说,让小红鱼们慢慢聚成一条“大红鱼”,然后,小黑鱼游到“大红鱼”的头部,成为这条大鱼的眼睛,一条黑眼睛体大无比浑身发光的“大红鱼”出现了。虎头鲨看到它们远远地游走了,连大鲸鱼也惊恐地逃走了。
不合作的代价
有个商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到城里去卖货。驴的体力没有马好,走了一段时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它请求马帮它担一些货物,马却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后来,驴体力不支,死在半路上。主人于是扒下了驴皮,连同所有的货物都放在了马背上。这时,马才后悔地说:“我不愿意替驴分担一点儿负担,现在不但驮上了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
强者与弱者应该互相扶持、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应用与创新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不合作运动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和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时,不合作反而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只要它符合人民利益,维护国家尊严,不合作也让人尊敬。
(合作需要牺牲精神)
在第27届奥运会上,女子20公里竞走开始了。我国的刘宏宇和王丽萍参加了比赛。刘宏宇以自己的实力,走在了第一集团,但她已吃了2张红牌,按规定,受到3次红牌警告,运动员将退出比赛。刘宏宇想要在不吃牌的情况下追上领先的3位外国选手是不可能的事,但她观察到队友王丽萍处于第二集团的领先位置,决定采用牺牲自己的战术。尚未到最后冲刺的阶段,刘宏宇突然奋力向前猛冲,领先的外国运动员的战术被打乱了,她们有的由于拼光了体力无法继续领先,有的因体力消耗过大,技术动作变形被罚出场。王丽萍最终捧得金牌。
合作无间
(合作才能成功)
希尔顿集团是当今旅店业中的翘楚,在五大洲都有它的分布,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遍布世界各都市。希尔顿集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最值得称道的是集团上下团结一致。唐拉德?希尔顿曾这样说过:“我可能是得克萨斯州最幸运的人,是福中之人,这种福来自于友谊,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永远与同僚相处愉快,合作无间,因为我的福来自于他们。”
不仅希尔顿集团是这样,其实,当今世界,加强合作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要求。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各种形式的合作。
阿豺折箭
(合作可使自己的力量变强)
南朝刘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20个儿子。有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个人给我拿一枝箭来。”阿豺接了箭就一一折断了扔在地下。隔了一会儿,阿豺叫来他的弟弟慕利延,对他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把那支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这回拿19支箭把它们一块儿折断。”慕利延办不到。阿豺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是容易折断的,许多箭合在一起就很难折断了。所以,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巩固。”
吐谷浑首领阿豺临终之前,用“单者易折,重则难摧”设喻,告诫他的儿子们要齐心协力,共同把国家治理好。
第谷与开普勒的合作
(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科学发现的两大武器是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简单说来,就是“试”和“想”。我们通过观察或实验,或者向大自然索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发现新现象,经过思维,把这些分散的资料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验与思维,二者不可偏废。
前人说:“一艺之学,智行两尽”。智指思维,行即实践。要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唐甄在《潜书》中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可见前人深知脑子越用越灵之妙。英国哈雷(1656—1742)问牛顿(1642—1727):“你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发现?”牛顿说:“由于不断思索的结果。”有些人长于实验,有些人善于思维,兼备这两种才能,甚为重要,但却很不容易。历史上有些重大发现,是这两种人共同协作的产物。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是这方面的范例。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546—1601)用了30年的时间,长期观察行星的运动,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的观察才能非常出色,却不幸短于理论分析。幸运的是,在他逝世的前一年,请到一位德国青年开普勒(1571—1630)当助手。后者恰好相反,观察技术并不高明,但理论研究却很有才华,而且酷爱数学。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分析,他起初假设太阳绕地球转,误差总是很大,与观察不符。于是改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计算结果仍不理想。最后他大胆创新,提出了“火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的假设,结果与观察资料符合很好。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引导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
生物的团队精神
(合作可使弱者变成强者)
生物学家发现,互助互援是各种动物战胜强敌的最锐利的武器。一个单独生活的昆虫、野兽,很难逃脱彻底毁灭的命运。蚂蚁有许多天敌,它的卵和幼虫是许多动物的美食,一只蚂蚁的防御没有多大价值,但成千上万的蚂蚁并没有受到鸟类或食蚁兽的太大摧残,而且为许多虫、兽所畏惧。蜜蜂由于实行了集体生活、共同工作,使它们的个体力量、安全系数都增加了若干倍。鹦鹉是极其合群的鸟,它们互相依恋,患难与共,除了人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敌人,很少有猛禽或哺乳动物敢去攻击它。草原狼常常二三十只结成一群去追逐偶尔离群的野牛,成群结队的野狗能够战胜熊和老虎,一匹马只要不离群,无论熊、虎或狮子都不能伤害它。
互助团结的合群生活,能使动物由弱变强,由愚变智,有利于抵御强敌和适应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
现代气象预报的诞生
(培养合作意识,解决世界难题)
天气的变化源于全球大气的运动,冷暖干湿空气的你来我往造成了雨雪风霜、阴晴冷暖的气象变化,对全球大气连续的、全方位的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劳仑兹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全球大气的一体性:今天纽约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十几天后会导致北京的倾盆大雨。大气的无国界运动使得全球气象合作成为准确的天气预报的前提,也使得气象成为全球合作的典范。
1855年法国科学家莱伐尔奉命追索克里米亚战争时出现的风暴,发现了风暴移动的奥秘,指出只要将不同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收集起来就可以制作风暴预报,揭示了气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从而拉开了现代天气预报发展的序幕。
1872年在莱比锡举行了国际间气象会议,次年在维也纳又举行了第一次气象大会,会后成立了国际气象组织(IMO)。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1951年国际气象组织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MO),成为与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政府间(即各国气象局间)的国际机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改进世界气象业务和有关活动,促进建立气象、水文测站网及传输、交换观测记录、资料等方面的全球合作等。从此,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各国气象部门一直相互无偿交换气象资料。
可以说,全球合作促进了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类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没有现代高科技和全球气象工作者的密切合作,天气预报就不可能成为现实。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气象问题的研究古已有之,而天气预报、或者说称得上准确的天气预报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
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合作取得胜利)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唐代朔方节度使的两员部将。他们因成见太深,长久不和。在安禄山叛乱时,郭子仪升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了他的下属后,怕他乘机报复,便找到他请求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郭子仪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戮力同心,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李光弼见他心胸坦荡,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叛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两家渔业公司的发展结果
(不要盲目合作)
1985年,我国渔业部门同非洲某国合资办了两个渔业公司 ,我国向这两个公司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条件是相同的。但是这两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却大相径庭。一个管理好,效益高;另一个管理混乱,亏损严重,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破产倒闭,原来有关部门在签订合资合同之前,对两个伙伴的情况并不了解。前者基础好,人员配备恰当,所以经营状况良好;而后者原来只是一个空壳公司,负责人是个不懂业务的莽汉,其他人员都是临时凑合的。因为事先不了解对方的底细,盲目与之合作,所以吃了大亏。
一个实验
(学会与同伴合作)
几年前,有一个外国教育代表团在参观上海一所学校时,一位教育家邀请几个同学做了一个“瓶中抽球”的实验。将7个彩球放在一个窄口瓶子里,每个彩球都系着线,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每个人拉住一根引线。这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失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生存的可能。教育家请这7位同学听到哨声便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瓶子的口径很小,一次无法通过两个彩球。实验开始了,只见这7位同学一个接一个地从瓶里抽出了自己的彩球,才用了3秒钟!这位外国教育专家连呼:“太了不起!我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至多能逃出一两个人,多数情况下是几个彩球卡住了瓶口。”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学会与人共处。懂得合作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从波音飞机看社会分工
(现代社会合作更加重要)
一架波音747客机需要一万多个零部件,其中的绝大部分并非波音公司独自生产或者美国国内公司为其提供的,而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众多公司,特别是新加坡和韩国,咱中国还为他们提供飞机的平衡尾翼呢。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齐集美国,由波音公司组装。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互补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就会像波音公司与各零部件生产公司的关系一样,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世界将逐渐成为人们所说的“地球村”。
意林故事
鱼和钓钩
甲乙二人遇到了一个仙人,他们向仙人寻求帮助,仙人拿出一筐鱼和一根钓竿让他们挑选。甲要了那筐鱼,乙要了钓竿。甲用木柴把这筐鱼烧着吃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弄到吃的,很快饿死在空空的鱼筐前。乙忍饥挨饿拿着钓竿往海边走,但大海太遥远了,他还没走到海边就饿死了。
丙丁二人也遇到了仙人,也得到了仙人送给他们的一筐鱼和一根钓竿。他们接受了甲乙二人的教训,两个人商定一起向海边走,饿了只煮一条鱼吃,不把那筐鱼一顿吃完。等到鱼快吃完的时候,他们也看到了海。他们用钓竿钓鱼,吃不了就拿去卖,慢慢地攒了一笔钱。他们用这笔钱买了一条船,买渔网,乘船下海打鱼,赚了更多的钱。后来他们盖了房子,安居乐业,生活过得很幸福。
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很简单:互助共存,单干皆亡。
天堂和地狱的故事
一个传教士对上帝说他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上帝答应了,先领他去看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只煮食物的大锅坐着。锅里有饭,足够他们吃的。每个人面前有一个汤匙,但汤匙柄太长,他们无法将食物送进嘴里,他们又渴又饿,面对吃不到的食物,他们又悲伤又失望。“现在我带你去看天堂。”上帝带着传教士进入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摆设跟地狱里一模一样,也是一群人围着一口大锅坐着,每人面前也有一个汤匙,汤匙柄也非常长。但这里的人看起来很快乐,毫无悲伤情绪。传教士觉得奇怪:“天堂和地狱的情况相同,为什么一个快乐,一个悲伤呢?”上帝回答:“你没看到,天堂里的人都学会互相喂对方吗?”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团结互助,只要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地狱也可以变成天堂。
落网之鸟
有一个捕鸟人,在湖上架了一张网,放了一些食物在网中捕鸟。众鸟看到网中有食物,都来争食,并且呼朋引伴来吃网中的食物,捕鸟人看到来了许多鸟,立刻在岸边收网。没有想到网里的鸟,一起振翅飞去,一飞冲天,往湖外的树林飞去。捕鸟人立刻跟着空中飞鸟的影子追去,苦苦追赶,旁边不明就里的人就问:“你到底是为了什么事,跑得如此仓皇?”捕鸟人指着天上说:“我正在追逐天上的那群鸟呢?”问的人抬头一看,鸟已经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剩几个小点,忍不住劝他说:“鸟在天上飞得那么快,你在地上跑得这么慢,怎么可能追上呢?你这不是愚蠢的行为吗?”捕鸟人说:“你看那些鸟虽然飞得高、飞得远,但是它们并不同心,只要太阳一下山,鸟群就会各自回家栖息,那时四处乱飞,鸟网就会掉下来。所以,只要它们不飞出我的视力范围,我迟早可以捕到它们。”捕鸟人说完,继续跟着群鸟的方向追踪。
天色渐渐晚了,鸟群也飞得累了。有的鸟要向东,有的鸟要向西。有的鸟想飞向树林,有的鸟想飞向山涧。它们一边展翅飞翔,一边争吵着要去的方向。但是,它们哪里也去不成,一起连同网子落了下来。锲而不舍的捕鸟人,终于捉到了那些鸟。
在我们的人生里,不免有身陷罗网的时候,在身陷罗网之际,与我们因缘深刻的亲朋好友也都会随着受苦,这时飞出罗网惟一的方向就是同心协力,而不是在网内互相抱怨,消耗生命的能量。
生命本来就是一张大罗网,在罗网中飞翔的我们,只要同心同向,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如果我们飞得够高够远,说不定可以飞出猎人的视线呢!
插向自己的刀
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最后要从3位应聘者中选出两个。他们给出的题目是这样的:假如你们3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的途中,车子抛锚了,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你们3个人只能从7样东西中选出4样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7样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而其中帐篷只能住下两个人,水也只是一瓶矿泉水。
甲选择的是:刀、帐篷、水、火柴。负责面试的经理问他,你为什么第一个选刀?甲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只有一瓶,万一要争起来,女孩子我可以让着点,那个男的要是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于把主动权控制在了手中。”
乙和丙选的四样物品相同:水、帐篷、火柴、绳子。
乙解释说:“镜子在沙漠里没什么用,不能要;指南针可以用手表代替,只要有太阳就行;刀不必要,在这茫茫的沙漠上,没有生物,更别说是对人有攻击性的动物了;而水是必需品,虽然只够两个人喝,但可以省着点,相信也能够3个人一起坚持到最后;帐篷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3个人轮换着来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绳子可以用来把3个人绑在一起,这样在风沙很大目不见物的时候,就不会失散了队伍,而且如果遇到沙崩,有同伴被埋到到沙堆底下,还可以用绳子把他拉回来。”丙的解释与乙相同。
最后,3位候选人获聘的是乙和丙两位。甲为什么会被淘汰呢?很简单,现在的企业都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甲在紧要关头只顾自己,把团队里同伴都当成假想的敌人。其实,他可以和两位同伴通力协作,把本来只够两个人利用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最终让整个团队一起度过难关,走出死亡的沙漠。
当他在选择了那把刀来防备别人,甚至准备在关键时刻把它插向同伴的胸膛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把那刀先插向了自己。
漂流的“蚁球”
黄昏时候,洪水最终撕开了江堤。一个个小院子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清晨,受灾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站在堤上,凝望着水中的家园。忽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
一个黑点正顺着波浪漂过来,一沉一浮,像一个人,有人“嗖”地跳下水去,很快就靠上了黑点,但见他只停了一下,掉头回游,转瞬上了岸。“一个蚁球。”那人说。“蚁球?”人们不解。
说话间蚁球正漂过来,越来越近,看清了:一个小足球大的蚁球!黑糊糊的蚂蚁密匝匝地紧紧抱在一起。风起浪涌,蚁球漂流,不断有小团蚂蚁被浪头打开,像铁器上的油漆片儿剥离开去。
人们看得惊心动魄。
蚁球靠岸了。蚁球一层层散开,像打开的登陆艇。蚁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冲向堤岸,胜利登陆了。岸边水中仍留下了不小的一团蚁球,那是英勇的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上来了,但它们的尸体,仍然紧紧地抱结在一起。
两尊佛像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座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座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而韦陀铁面无私,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经过两个人的分工合作,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去城里吃人
有一则新寓言,说的是两只老虎,商量着到哪儿去寻找食物。年幼的那只说:“我们去附近的村子里吃人吧,那里人少。”年长的摇头反对:“不可,村子里虽然人少,但那里的人十分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冒险了。要吃人,我们最好上城里去。”年幼的老虎不解地问:“城里人多,恐怕更危险吧?”年长的说:“城里虽然人多,可是邻居间互不相识,各人自扫门前雪。我们吃一个,别人也不会管的。”
天鹅、梭鱼和大虾
有一次,天鹅、梭鱼和大虾,它们一起承担运送一车行李。它们三个一起套上大车,拼命地拉。
它们用尽了力气,但是大车还是停留在原地,丝毫不动。对它们来说,行李根本不重,可是天鹅一个劲儿要飞上云霄,大虾使劲向后退,梭鱼一心要向水里钻———它们当中究竟是谁对谁不对,这用不着我们来评说,不过这辆车直到现在还留在原地。
大红鱼的故事
在日本小学生的课本中有这样一则童话。
在浩瀚的大海里,生活着一群小红鱼,它们体形瘦小,游动缓慢,是大海中无力自保的一族。当一片小红鱼游过来,一条虎头鲨悄悄地跟在它们的身后,小红鱼发现了危险,它们拼命潜逃,可是鲨鱼张开它巨大的嘴,许多小红鱼被吞进去。一条小黑鱼告诉大家:“不要怕,我们应该聚集起来。”小黑鱼边游边说,让小红鱼们慢慢聚成一条“大红鱼”,然后,小黑鱼游到“大红鱼”的头部,成为这条大鱼的眼睛,一条黑眼睛体大无比浑身发光的“大红鱼”出现了。虎头鲨看到它们远远地游走了,连大鲸鱼也惊恐地逃走了。
不合作的代价
有个商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到城里去卖货。驴的体力没有马好,走了一段时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它请求马帮它担一些货物,马却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后来,驴体力不支,死在半路上。主人于是扒下了驴皮,连同所有的货物都放在了马背上。这时,马才后悔地说:“我不愿意替驴分担一点儿负担,现在不但驮上了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
强者与弱者应该互相扶持、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应用与创新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不合作运动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和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时,不合作反而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只要它符合人民利益,维护国家尊严,不合作也让人尊敬。
LZ~~~发了~~请查收~~~~
从前,有通天塔缘何半途而废?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异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他们决定在巴比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以免分散。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因为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们这样统一强大,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
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就难免出现互相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这就是人类之间误解的开始。
有一个装扮像魔术师的人来到一个村庄,他向迎面而来的妇人说:“我有一颗汤石,如果将他放入烧开的水中,会立刻变出美味的汤来,我现在就煮给大家喝。”
这时,有人就找了一个大锅子,也有人提了一桶水,并且架上炉子和木材,就在广场煮了起来。这个陌生人很小心的把汤石放入滚烫的锅中,然后用汤匙尝了一口,很兴奋的说:“太美味了,如果再加入一点洋葱就更好了。”立刻有人冲回家拿了一堆洋葱。陌生人又尝了一口:“太棒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又一个妇人快速回家端了一盘肉来。“再有一些蔬菜就完美无缺了。“陌生人又建议道。在陌生人的指挥下,有人拿了盐,有人拿了酱油,也有人棒了其它材料,当大家一人一碗蹲在那里享用时,他们发现这真是天底下最美味好喝的汤。
启示:
那不过是陌生人在路边随手捡到的一颗石头。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煮出一锅如此美味的汤。当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众志成城,汤石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异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他们决定在巴比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以免分散。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因为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们这样统一强大,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
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就难免出现互相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这就是人类之间误解的开始。
有一个装扮像魔术师的人来到一个村庄,他向迎面而来的妇人说:“我有一颗汤石,如果将他放入烧开的水中,会立刻变出美味的汤来,我现在就煮给大家喝。”
这时,有人就找了一个大锅子,也有人提了一桶水,并且架上炉子和木材,就在广场煮了起来。这个陌生人很小心的把汤石放入滚烫的锅中,然后用汤匙尝了一口,很兴奋的说:“太美味了,如果再加入一点洋葱就更好了。”立刻有人冲回家拿了一堆洋葱。陌生人又尝了一口:“太棒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又一个妇人快速回家端了一盘肉来。“再有一些蔬菜就完美无缺了。“陌生人又建议道。在陌生人的指挥下,有人拿了盐,有人拿了酱油,也有人棒了其它材料,当大家一人一碗蹲在那里享用时,他们发现这真是天底下最美味好喝的汤。
启示:
那不过是陌生人在路边随手捡到的一颗石头。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煮出一锅如此美味的汤。当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众志成城,汤石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发了
如何写好议论文?是否题目能为论点?
很多学生在写议论文时,都不太重视如何把中心论点写得更好一些,而是随便提出一个观点后就展开论述,他们从不想到这个中心论点在整篇文章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这篇议论文的核心,是整篇文章的统帅,是忽视不得的。一个好的中心论点是一篇好议论文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相反,如果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写偏了或写错了,那么整篇文章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零分的下场。因此,我们在写议论文时,要特别注意把中心论点写得正确一些,写得精彩一些,让这个中心论点成为这篇议论文的一个亮点之一。那么,我们在写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时,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论点要绝对正确。这里所说的正确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原则,符合国家法律制度所倡导的内容,符合国情民意,符合社会公德与民族优良传统等等;二是要扣紧命题者的要求。例如在写《谈忍让》这篇议论文时,有一位学生的中心论点是这样写的:“忍让是一种懦弱的行为,是一种下劣的为人处世手段……”。这个中心论点就有点不太正确了,因为它违背了我们民族所提倡的忍让、宽容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要把改为正确的,应这样改:“忍让,有时看似一种懦弱的行为,是一种下劣的为人处世方法,但很多时候,它却是我们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好方法”。这样一改,这个中心论点就比较能令人信服与接受了,不失为一种好观点。
二是论点要态度鲜明。所谓的态度鲜明,就是要求作者在文章论点当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是作者对某人某事的见解是怎么样,都要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模糊其辞,不能似隐似现。例如,一位学生在写《纪律是我们进步的保证》这篇议论文时,他的中心论点是这样的:“有好的纪律才能有好班级,可是,遵守纪律的未必都是好的,有一些人遵守纪律,可也不见进步多少……”。他的这个中心论点对“纪律与学习进步”的关系的态度是不太明确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是不太明确的,可以把它改为这样:“一个好的班级没有好的纪律是不行的,只有在一个好的班级里,我们的学习才能更容易进步”。
三是论点要有点辩证意识。就是指我们对某人某物的认识与理解要正确与科学,给读者一种比较全面的、深刻的、广泛的认识与理解,而不是一已之偏见或个人某种情绪的随意倾诉,要给读者能够比较清楚、理解、科学地认识事物,给读者一种比较正确、科学的意识导向。例如在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二)的满分作文《位置与价值》的论点是这样的“位置之于价值,也是一把双刃剑,高的位置可以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庄山小’,却也会使我们‘高处不胜寒’、‘浮云遮望眼’;一方面高位能使人们如鱼得水,才华尽展;另一方面,它也会让人心存自满,不思进取。”这个观点,对“位置与价值”的关系作为比较科学的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议论,观点比较正确、科学,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比较成熟、科学、合理、理智、全面的认识与见解,其不偏不激的辩证意识,给人们作了比较好的导向,是一个难得的好论点。
四是论点要新颖独到。这个新颖独到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这个新颖是相对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在一篇文章里,假如许多人都从这个角度去写,而你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写,那么,相对于别人来说,你的观点就多有新颖性。例如在写《谈友情》这篇议论文时,许多人都从正面去议论,如果你从反面来议论,那么,你的观点就比较新颖了。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新颖独到是指对某人某物的认识与见解比较深刻、新鲜、独到、全面。例如,在写《谈文明》这篇议论文时,一位学生的论点是这样的“对于一些歹徒与残暴者,如果一味的讲文明,那是要吃亏的,必要时要以暴制暴,别管什么文明不文明”。这个观点比一般人的更加深刻、独到一些,因此是一个好的中心论点。要做这一点,就是在写中心论点时,应先从多个方面去考虑、去分析,列出若干个中心论点,然后再选择那个第三、第四种角度的,这样的论点就比较有新颖性了。
五是论点要有针对性。就是指我们的中心论点要“就事论事”,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要把握准命题者的意图,不能言东而写西,不能这也写,那也说。在写材料作文里,要分析材料最核心的内容,然后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去写,不要兼顾其他;在写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时,中心论点最好要扣住这个话题或这个作文题目的关键词,这样的中心论点就比较有针对性了。例如在写“拼搏”为话题的这篇议论文时,一个学生的中心论点是这样的“我们要多坚强一些,多执着一些,我们的理想才容易实现……”这个中心论点就不太有针对性,应改为:“为了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要学会拼搏,学会坚强……”这个中心论点比上面的那个有针对性,因为中心论点已经点到了这个话题的关键词:“拼搏”。
总之,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关键部分,是一篇议论文的统帅,我们要尽可能把它写对、写好、写妙,否则,我们的议论文就成为无帅之兵,无王之国,不管往下的写得多好,都没有多大意义了。
议论文如何阐释论点
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常常遇到两大难点,一是有了论点,如何展开论证,阐释论点;二是有了论据,如何根据论据说理,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
这里说说第一个问题。当审题立意提出论点后,我们马上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展开论证?文无定法,但有常规。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可以操作的方法。
方法一:纵向阐释论点
抓住论题或论点,采用追问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照此来展开论证。
例:以“红绿灯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红绿灯”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设施,“红绿灯”下的众生相也让大家熟视无睹。它的存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可以如此展开思路:
是什么:红绿灯是什么?是提高十字路口穿行速度和保证安全的设施。
为什么:为什么能提高速度与保证安全?红灯停,绿灯行,大家都按规则行事。
怎么样:红绿灯下的情况怎么样?公众有的按规则行事,有的不按规则行事。
会怎样:从红绿灯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按规则行事有哪些好处?效率最大化。不按规则办事有哪些害处?效率低,不安全。
结论:遵守规则,以追求效率最大化。
纵向阐释论点,适合于给材料作文或比喻性题意的作文。追问法能够拓展思路,想下去再想开去,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红绿灯”现象到社会规则,最终得出结论或证明观点。
方法二:横向阐释论点
针对一个内涵丰富的论点或论题,我们可以针对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采用平行结构或递进结构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这几个方面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
例:2006年的高考作文当中,有考生写的第一句话就是:司马迁,我想握住你的手。
论证思路可以围绕构成一个优秀人物的几个侧面来展开:司马迁为民请命的大义正直;司马迁以生载义的责任意识;司马迁广闻博志的文史才华。
平行展开的思路应注意虽角度不同,但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都应指向一个中心,每个分论点之间也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方法三:对比阐释论点
通过与相关或相对的人或事物的比较,或求同,或求异,以正确认识事物,把道理讲透。
我们来看一则作文材料:雷格尼是爱尔兰的一个神职人员,1861年他在新西兰的南岛奥塔哥的金矿区发现了一具年轻人的尸体,他安葬了这具尸体并在其坟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刻了几个字:“别人的心肝宝贝。”这个埋尸地点如今已成为一个风景点,叫做“孤坟”。
论点:宝贝每一个生命。
论证思路: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应宝贝每一个生命。先从反面论证——人类不尊重生命的现实,如残杀动物,破坏环境;人类不尊重自己,如漠视生命,战争不断。再从正面论证——成为风景点的原因是人性的需要,关爱生命的意义。最后作出结论:生命是唯一的,我们要宝贝每一个生命。
对比阐释论点适用性最广,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有所偏重。比如上文的论证应偏重于反面论证,强调人类对生命的漠视,以此来凸显“宝贝每一个生命”论点的正确性及这种行为的重要意义。
方法四:辩证阐释论点
确立一个观点,阐述一个道理,要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甚至对立面。要经得起自我反驳,使说理周密,不带片面性。
例:以“快乐的另一种诠释”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作家周洪有一本书《我平庸,我快乐》,我们就用其书名为论点,写一篇议论文。书中提出的观点“我平庸,我快乐”颠覆了传统的以追求成功为快乐标准的价值观,对这种有争议的论点,在论证时有必要辩证说理,使观点经得起别人的反驳。
论证思路:先提出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快乐观是追求卓越,出类拔萃;再从反面立意,提出观点,即我平庸,我快乐!
阐释观点时,指出平庸是为人处事的平常心,是健康人格,健全心态;平庸不是放弃,更不是对现实的逃避,但不强求成功。
最后总结:我平庸,我快乐,提出了成功的新标准,并非是否优秀,而是是否快乐。
辩证阐释论点,适合于创新立意的论点,在“反弹琵琶”时能辩证论证,使论证严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一是论点要绝对正确。这里所说的正确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原则,符合国家法律制度所倡导的内容,符合国情民意,符合社会公德与民族优良传统等等;二是要扣紧命题者的要求。例如在写《谈忍让》这篇议论文时,有一位学生的中心论点是这样写的:“忍让是一种懦弱的行为,是一种下劣的为人处世手段……”。这个中心论点就有点不太正确了,因为它违背了我们民族所提倡的忍让、宽容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要把改为正确的,应这样改:“忍让,有时看似一种懦弱的行为,是一种下劣的为人处世方法,但很多时候,它却是我们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好方法”。这样一改,这个中心论点就比较能令人信服与接受了,不失为一种好观点。
二是论点要态度鲜明。所谓的态度鲜明,就是要求作者在文章论点当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是作者对某人某事的见解是怎么样,都要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模糊其辞,不能似隐似现。例如,一位学生在写《纪律是我们进步的保证》这篇议论文时,他的中心论点是这样的:“有好的纪律才能有好班级,可是,遵守纪律的未必都是好的,有一些人遵守纪律,可也不见进步多少……”。他的这个中心论点对“纪律与学习进步”的关系的态度是不太明确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是不太明确的,可以把它改为这样:“一个好的班级没有好的纪律是不行的,只有在一个好的班级里,我们的学习才能更容易进步”。
三是论点要有点辩证意识。就是指我们对某人某物的认识与理解要正确与科学,给读者一种比较全面的、深刻的、广泛的认识与理解,而不是一已之偏见或个人某种情绪的随意倾诉,要给读者能够比较清楚、理解、科学地认识事物,给读者一种比较正确、科学的意识导向。例如在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二)的满分作文《位置与价值》的论点是这样的“位置之于价值,也是一把双刃剑,高的位置可以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庄山小’,却也会使我们‘高处不胜寒’、‘浮云遮望眼’;一方面高位能使人们如鱼得水,才华尽展;另一方面,它也会让人心存自满,不思进取。”这个观点,对“位置与价值”的关系作为比较科学的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议论,观点比较正确、科学,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比较成熟、科学、合理、理智、全面的认识与见解,其不偏不激的辩证意识,给人们作了比较好的导向,是一个难得的好论点。
四是论点要新颖独到。这个新颖独到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这个新颖是相对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在一篇文章里,假如许多人都从这个角度去写,而你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写,那么,相对于别人来说,你的观点就多有新颖性。例如在写《谈友情》这篇议论文时,许多人都从正面去议论,如果你从反面来议论,那么,你的观点就比较新颖了。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新颖独到是指对某人某物的认识与见解比较深刻、新鲜、独到、全面。例如,在写《谈文明》这篇议论文时,一位学生的论点是这样的“对于一些歹徒与残暴者,如果一味的讲文明,那是要吃亏的,必要时要以暴制暴,别管什么文明不文明”。这个观点比一般人的更加深刻、独到一些,因此是一个好的中心论点。要做这一点,就是在写中心论点时,应先从多个方面去考虑、去分析,列出若干个中心论点,然后再选择那个第三、第四种角度的,这样的论点就比较有新颖性了。
五是论点要有针对性。就是指我们的中心论点要“就事论事”,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要把握准命题者的意图,不能言东而写西,不能这也写,那也说。在写材料作文里,要分析材料最核心的内容,然后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去写,不要兼顾其他;在写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时,中心论点最好要扣住这个话题或这个作文题目的关键词,这样的中心论点就比较有针对性了。例如在写“拼搏”为话题的这篇议论文时,一个学生的中心论点是这样的“我们要多坚强一些,多执着一些,我们的理想才容易实现……”这个中心论点就不太有针对性,应改为:“为了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要学会拼搏,学会坚强……”这个中心论点比上面的那个有针对性,因为中心论点已经点到了这个话题的关键词:“拼搏”。
总之,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关键部分,是一篇议论文的统帅,我们要尽可能把它写对、写好、写妙,否则,我们的议论文就成为无帅之兵,无王之国,不管往下的写得多好,都没有多大意义了。
议论文如何阐释论点
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常常遇到两大难点,一是有了论点,如何展开论证,阐释论点;二是有了论据,如何根据论据说理,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
这里说说第一个问题。当审题立意提出论点后,我们马上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展开论证?文无定法,但有常规。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可以操作的方法。
方法一:纵向阐释论点
抓住论题或论点,采用追问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照此来展开论证。
例:以“红绿灯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红绿灯”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设施,“红绿灯”下的众生相也让大家熟视无睹。它的存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可以如此展开思路:
是什么:红绿灯是什么?是提高十字路口穿行速度和保证安全的设施。
为什么:为什么能提高速度与保证安全?红灯停,绿灯行,大家都按规则行事。
怎么样:红绿灯下的情况怎么样?公众有的按规则行事,有的不按规则行事。
会怎样:从红绿灯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按规则行事有哪些好处?效率最大化。不按规则办事有哪些害处?效率低,不安全。
结论:遵守规则,以追求效率最大化。
纵向阐释论点,适合于给材料作文或比喻性题意的作文。追问法能够拓展思路,想下去再想开去,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红绿灯”现象到社会规则,最终得出结论或证明观点。
方法二:横向阐释论点
针对一个内涵丰富的论点或论题,我们可以针对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采用平行结构或递进结构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这几个方面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
例:2006年的高考作文当中,有考生写的第一句话就是:司马迁,我想握住你的手。
论证思路可以围绕构成一个优秀人物的几个侧面来展开:司马迁为民请命的大义正直;司马迁以生载义的责任意识;司马迁广闻博志的文史才华。
平行展开的思路应注意虽角度不同,但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都应指向一个中心,每个分论点之间也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方法三:对比阐释论点
通过与相关或相对的人或事物的比较,或求同,或求异,以正确认识事物,把道理讲透。
我们来看一则作文材料:雷格尼是爱尔兰的一个神职人员,1861年他在新西兰的南岛奥塔哥的金矿区发现了一具年轻人的尸体,他安葬了这具尸体并在其坟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刻了几个字:“别人的心肝宝贝。”这个埋尸地点如今已成为一个风景点,叫做“孤坟”。
论点:宝贝每一个生命。
论证思路: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应宝贝每一个生命。先从反面论证——人类不尊重生命的现实,如残杀动物,破坏环境;人类不尊重自己,如漠视生命,战争不断。再从正面论证——成为风景点的原因是人性的需要,关爱生命的意义。最后作出结论:生命是唯一的,我们要宝贝每一个生命。
对比阐释论点适用性最广,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有所偏重。比如上文的论证应偏重于反面论证,强调人类对生命的漠视,以此来凸显“宝贝每一个生命”论点的正确性及这种行为的重要意义。
方法四:辩证阐释论点
确立一个观点,阐述一个道理,要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甚至对立面。要经得起自我反驳,使说理周密,不带片面性。
例:以“快乐的另一种诠释”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作家周洪有一本书《我平庸,我快乐》,我们就用其书名为论点,写一篇议论文。书中提出的观点“我平庸,我快乐”颠覆了传统的以追求成功为快乐标准的价值观,对这种有争议的论点,在论证时有必要辩证说理,使观点经得起别人的反驳。
论证思路:先提出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快乐观是追求卓越,出类拔萃;再从反面立意,提出观点,即我平庸,我快乐!
阐释观点时,指出平庸是为人处事的平常心,是健康人格,健全心态;平庸不是放弃,更不是对现实的逃避,但不强求成功。
最后总结:我平庸,我快乐,提出了成功的新标准,并非是否优秀,而是是否快乐。
辩证阐释论点,适合于创新立意的论点,在“反弹琵琶”时能辩证论证,使论证严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议论文好的标题要紧扣论点,一句或两句对仗,写出自己感情倾向
本文标题: 假如以 有言之美 为题目 作议论文 有什么好的论据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zuowen/1488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