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线的风筝

有谁在束缚着你吗?没有,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总感觉到压抑,甚至不能呼吸?有谁在控制你吗?没有!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总会感觉到无所适从,身不由己。 崇尚自由,是每个人的天性。可是我们谁又能过真正自由的生活呢?我说的自由并不是说信马由缰 ...

四知路感怀

在简阳市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有一条“工”字形横街,长约100米左右,连接着正中街和马号街,名叫“四知路”。对于这条街,简城人可谓老幼皆知。至于为什么叫“四知路”,恐怕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追溯历史长河,简城四知路的得名,来自东汉学者杨震。 东汉时,陕西人 ...

行走

“我们拖着箱子进沙漠真的好吗?”郎记源面色稍带苍白,看来乏力之极。 “我书包你背吧,箱子给我就行。”郎记源晕车,上车前忘了备些晕车片,在车上已经吐了两回。于宏烨看了眼这片望不到边的轻细银沙还有前头零零散散徐徐行走的旅人,接着说,“领队说不远就到营地了 ...

杨绛散文集《记杨必》

杨必是我的小妹妹,小我十一岁。她行八。我父亲像一般研究古音韵学的人,爱用古字。杨必命名必,因为必是八的古音:家里就称阿必。她小时候,和我年龄差距很大。她渐渐长大,就和我一般儿大。后来竟颠倒了长幼,阿必抢先做了古人。她是一九六八年睡梦里去世的,至今已 ...

母亲节一个想娘的日子

闲逛的时候,在热闹的超市里看到有两个漂亮的女孩在为母亲精心挑选礼物,此时,自己才猛然想起,在时光匆匆中,又迎来了母亲的节日。 然而,母亲节对我而言,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而每一个母亲节,都会让我想起自己的娘亲,娘亲也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娘亲走得早,那 ...

石库门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 一脚踏进石库门,天井,角角落落盆盆罐罐,当然在盆盆罐罐里也载些花花草草。晾着衣服当心头上水珠滴滴答答。跨过天井进客堂,客堂两边是厢房,左边左厢房,右边右厢房;厢房分前后,前面前厢房,后面后厢房。穿过厨房是后门。后门紧闭, ...

冬日农家

冬日,天空看不到雪的影子,牛毛小雨绵绵不断的下着。清早,起来做饭,出去抱柴火淋了一身的小雨,有点让人微颤,放下柴火,看一眼熟睡的家人,坐在灶膛前的小凳子上,刹时,眼前又浮现一幅幅久远的画面…… 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没有钟,妈妈起早看星星估摸着时间起来做 ...

喜欢

喜欢 这条路我们走得太匆忙/拥抱着并不真实的欲望/来不及等不及回头欣赏/木兰香遮不住伤…….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漂浮出一位长发飘飘的美女,身穿一袭白衣,站在海的岸边眺望,似乎在等待什么?想念什么?歌词里透露出坚定与执着,歌声中流露出忧愁与渴望 ...

杨绛散文集《顺姐的“自由恋爱”》

那天恰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我在卧房窗前伏案工作。顺姐在屋里拖地,墩布作在地下,她倚着把儿,一心要引诱我和她说话。 太太(她很固执,定要把这个过时的尊称强加于我),你今晚去吃喜酒吗? 我说:没请我。 新娘子已经来了,你没看见吗? 没看。 新郎五十,新娘子才 ...

杨绛散文集《第一次观礼—旧事拾零》

一九五五年四月底,我得到一个绿色的观礼条,五月一日劳动节可到天安门广场观礼。绿条儿是末等的,别人不要,不知谁想到给我。我领受了非常高兴,因为是第一次得到的政治待遇。我知道头等是大红色,次等好像是粉红,我记不清了。有一人级别比我低,他得的条儿是橙黄色 ...

杨绛散文集《风》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 ...

杨绛散文集《花花儿》

我大概不能算是爱猫的,因为我只爱个别的一只两只,而且只因为它不像一般的猫而似乎超出了猫类。 我从前苏州的家里养许多猫,我喜欢一只名叫大白的,它大概是波斯种,个儿比一般的猫大,浑身白毛,圆脸,一对蓝眼睛非常妩媚灵秀,性情又很温和。我常胡想,童话里美女变 ...

杨绛散文集《第一次下乡》

一、受社会主义教育 我们初下乡,同伙一位老先生遥指着一个农村姑娘说:瞧!她像不像蒙娜丽莎? 像!真像! 我们就称她蒙娜丽莎。 打麦场上,一个三角窝棚旁边,有位高高瘦瘦的老者,撑着一支长竹竿,撅着一撮胡子,正仰头望天。另一位老先生说: 瞧!堂吉诃德先生! ...

杨绛散文集《我们仨》

我们第一次到伦敦时,钟书的堂弟钟韩带我们参观大英博物馆和几个有名的画廊以及蜡人馆等处。这个暑假他一人骑了一辆自行车旅游德国和北欧,并到工厂实习。钟书只有佩服的份儿。他绝没这等本领,也没有这样的兴趣。他只会可怜巴巴地和我一起探险:从寓所到海德公园,又 ...

杨绛散文集《控诉大会》

三反运动期间,我在清华任教。当时,有的大学举办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图书展览,陈列出一批思想腐朽的书籍。不过参观者只能隔着绳索圈定的范围,遥遥望见几个书题和几个人名,无从体会书籍如何腐朽,我校举行的控诉大会就不同了。全校师生员工大约三千人都参加,大礼 ...

杨绛散文集《怀念石华父》

石华父是陈麟瑞同志的笔名。他和夫人柳无非同志是我们夫妇的老友。抗战期间,两家都在上海,住在同一条街上,相去不过五分钟的路程,彼此往来很密。我学写剧本就是受了麟瑞同志的鼓励,并由他启蒙的。 在我们夫妇的记忆里,麟瑞同志是最随和、最宽容的一位朋友。他曾笑 ...

清浅

浅旧木窗,浅绿树叶,叶下,是穿落而过,打入凡间的浅雨,轻且清。 我轻推开吱呀的老旧木窗,瞧着窗外疏疏落落的雨丝,将尘世清洗,干净而青绿,如梦,如花,如画。此刻的心,出奇的平静祥和,想至苏先生诗词里的“微雨竹窗夜话”,蒙尘的心境倏地开出了花,便盎然找来 ...

杨绛散文集《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 ...

写在浅\影淡烟的烟火袅袅的半岛之夜夜的文章后面

写在浅影淡烟烟火袅袅的半岛之夜文章后面(2019-05-1617:00:32)[编辑][删除]转载▼ 写在浅影淡烟烟火袅袅的半岛之夜的文章后面 我到过几个海滨城市.读着兰友您温情妙曼的文章,又勾起了我的回忆,海滩上的记忆在我脑海里又重新泛起了涟漪,浅影淡烟般的画面,如海市蜃楼 ...

我用心的爱着这个世界

作者:娇杨 每一天,给自己一份好心情,怀揣无限的诗意,看金色的阳光洒满窗台,轻嗅饱蘸露珠的花儿的芬芳,听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跳跃歌唱。生活不仅仅只是你侬我侬,苟且偷生,生活中还有诗意,有美好和远方。每天都及时清理思想上的垃圾和死角,不要让我们的心灵蒙上 ...

杨绛散文集《遇仙记》

事情有点蹊跷,所以我得把琐碎的细节交代清楚。 我初上大学,女生宿舍还没有建好。女生也不多,住一所小洋楼,原是一位美国教授的住宅。我第一年住在楼上朝南的大房间里,四五人住一屋。第二年的下学期,我分配得一间小房间,只住两人。同屋是我中学的同班朋友,我称她 ...

喜欢和爱上一个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其实喜欢一个人和爱上一个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不论你对她做什么?只要你心中有就足矣。没有什么所求的,爱就是这样的麻木,会叫你措手不及,也会叫你受宠若惊,不是吗?因为喜欢才有爱,因为喜欢才去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出于自己喜欢的本能。就象第一眼就看 ...

杨绛散文集《大王庙》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那年,我在北京女师大附属小学上学。那时学校为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的女学生创出种新服装。当时成年的女学生梳头,穿黑裙子;小女孩子梳一条或两条辫子、穿裤子。按这种新兴的服装,十二三到十五岁的女学生穿蓝色短裙,梳一条辫子。我记得我们在大操 ...

杨绛散文集《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

高先生是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大家承认他业务很好,可是说他脾气不太好,落落难合。高太太善交际,所以我们夫妇尽管不善交际,也和他们有些来往。我们发现高先生脾气并不坏,和他很合得来。 大约一九五○年,清华附近建立了一所化工厂,高先生当厂长。他们夫妇迁进工厂 ...

杨绛散文集《窗帘》

人不怕挤。尽管摩肩接踵,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