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余光中的《乡愁》总感觉平淡,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意象,体味不到真正的诗情。外婆的死让我感触颇多,一段关于菜心粥的记忆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乡愁。 那时我还不认识菜心这种蔬菜,第一次去连州外婆家在后山看到那几畦大叶黄花的植物时,外婆说,这就是菜心。我
少时读余光中的《乡愁》总感觉平淡,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意象,体味不到真正的诗情。外婆的死让我感触颇多,一段关于菜心粥的记忆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乡愁。
那时我还不认识“菜心”这种蔬菜,第一次去连州外婆家在后山看到那几畦大叶黄花的植物时,外婆说,这就是菜心。我尽管记住了却并不在意,因为我晓得植物都是有名字的,就像自家菜园里的韭菜、番茄,以及西红柿、雪里蕻什么的,不同的称呼罢了。可外婆说,这不是一般的蔬菜,好多年前就出名呢,过去皇帝都吃过。
听着外婆的话,我就有些惊奇,于是就瞪圆了眼睛看。这唤作“菜心”的蔬菜确实与一般蔬菜不同,既像菜,又像花,叶色青翠、碧绿、新鲜,菜花金黄灿灿,如秋菊般养眼。这能吃吗?外婆说,能吃的,这山麓下的土地肥沃,温度和水分很是适宜菜心生长,从地里把菜心摘回去,无论怎么做,吃起来都感到细嫩、香甜、爽口,包你吃了还想吃。外婆这一说,我似乎还真的就闻到了菜心的香味。
我能感觉到,外婆对菜心很有感情。以后的日子,我经常看见外婆蹲在地里一边抚摸着菜心一边望着山下很远的地方,绵绵的视线里似有轻声的叹息。我纳闷,外婆莫不是有什么心事?
虽说菜心有好多种做法,可外婆做得最多的还是“菜心粥”。每天早晨,外婆似乎都在重复着一样的程序:先把大米洗干净,放入砂锅里,加入水。用大火煮,小火熬,约莫三十分钟,等白粥熬的粘稠后,把洗干净切碎了的菜心放入锅中,添加少许芝麻油,再中火炖上十分钟,灭火等凉。
外婆的动作很熟练,似是演练了千万次轮回,这让我怀疑外婆对菜心是不是还会其他的做法?不过,这菜心粥确实色香味诱人:白白的米粥稠而不黏,碧绿的菜心色泽不变,一勺入口,清香沁肺,的确是吃了还想吃。
不过,令我奇怪的是外婆每天早晨照例总是要盛一碗菜心粥放在灶间的饭台子上。是用的那种蓝边瓷碗盛的,凉着,一直凉到没了热气。起先,我还以为是留给什么人吃的,可我在的那些日子家里一直没人来,最后每次都是重新倒回锅里。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问外婆。外婆却不说,只是叹气,一边叹气一边又望着门外,似是真的在等什么人。
回到安徽我问母亲。母亲说,是想你舅舅。舅舅?我纳闷,在外婆家不曾见过舅舅啊?于是,母亲就和我说了舅舅的事。
连州外婆家所住的山村宁静而偏远。外公过世的早,外婆带着舅舅和母亲,靠着两亩薄地,以及屋后的一片菜园地,勤俭持家,过着清苦的日子。母亲告诉我,日子虽然清苦,但她和舅舅感到最欣慰的是,每天都能吃上一碗清香可口的菜心粥。舅舅长大后也是一把种菜的好手,屋后的一片菜园地硬是让他当持的青翠翠,绿油油,种出来的菜心在周围一带是大拇指一甩。苔茎圆长,粗细均匀,色泽一致,茎叶鲜绿,叶形完整,无凋谢、无黄叶、无病虫害,很受吃客们的青睐,镇上的大户人家和饭庄都愿意买。舅舅在菜心上市的时候几乎每天早晨都挑着新鲜的菜心去镇上卖,回到家外婆盛好的菜心粥正好温热上口。
然而好景不长,一九四九年的秋天,也就是舅舅十九岁那年,舅舅在去镇上卖菜的途中遭遇国民党的溃败部队,被抓去充了兵源。
真是晴天霹雳,外婆听到消息后顿时泪如泉涌,端着还没凉透的菜心粥凄惨地呼叫着舅舅的名字,受不了打击一下子病倒了。这些年守寡不嫁,辛辛苦苦,就是为了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可眼看着儿子翅膀就要硬起来,日子有了盼头,却不想祸从天降,连个招呼都没打人就不见了。外婆想去找,可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再说上哪儿去找呢,这阵儿外面一直在打仗,兵荒马乱的,丢人、死人的事屡见不鲜。于是外婆身体稍一好转,就托人四处打探消息,还时常牵着我母亲的手站在村子的路口,有时也去村外的河边,眼睁睁的盼着舅舅回来。
但期盼的心情一次次被冷却,焦虑的心绪慢慢变成久远的等待。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尽的思念就像小河里的水,经久不息。外婆长期伫立的身影就像后山上的望子石,模糊了棱角。渐渐的,相思成茧,满头斑白。
时光在菜心地春秋轮回中堆积,思念在菜心粥冷冷热热中凝结,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日子在变,生活也在变,唯有不变的是外婆日夜守在村口,守着始终不渝的祈盼与等待。
大概是一九八五年的秋天,外婆忽然接到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拆开一看,竟是舅舅写来的。从来信的日期看,信在路途走了好些个时日。
舅舅还活着,外婆惊喜万分。舅舅在信上说,那年秋后他便随部队去了台湾,由于音讯阻隔,这几十年他不晓得家里情况怎么样了?在台湾,他生活还好,在部队服役了几年便退伍做了一家洗澡堂的门房。这些年他虽人在台湾,心却始终在大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外婆,思念故乡,思念外婆做的那碗菜心粥。
外婆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她望着遥遥天宇,凄凄地说,儿啊,娘也想你,快回来吧,娘给你做最好吃的菜心粥……
然而,尽管舅舅来信了,但要回来却不是很容易的事,那时台湾当局还不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就是写信也是要通过第三地辗转迂回,还要隐蔽,不能涉及敏感话题。舅舅在信中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大陆,回到外婆的身边,再吃上一碗外婆亲手做的菜心粥。
相思成疾。一九八七年的春上,外婆突发癌症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我以为,这是外婆长时间期盼的心绪凝结所致。这时,外婆想见舅舅的心情更加迫切,嘴里总是喃喃地说,自己是不是等不到舅舅归来的那一天?
这年的秋上,台湾当局终于开禁,允许老兵分批回大陆探亲,但控制很紧。舅舅通过关系,算是第一批获准成行。由于没有“三通”,需要绕道,回归的旅程也要许多的时日。我不晓得归心似箭的舅舅悬在路上的是怎样一种心情?
然而,外婆病情突然恶化,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外婆是清醒的,坚持要回老屋,说要回家最后为舅舅做一碗菜心粥。那个阴雨凄凄的傍晚,她望着东南的方向,望着盛好的菜心粥,带着终身的遗憾,死不瞑目。
寒山肃穆,秋雨湿襟。跪在外婆的坟前,已白发早生的舅舅手捧着那碗早已凉透的菜心粥,悲惨的泣不成声。他依旧乡音浓浓地喊道,娘,儿子回来了。您等得了一生,怎的就等不得一时,儿子还没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懂得了许多——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