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的哪些情诗和你产生了共鸣?现在网上流传很火的《你见或者不见我》其实是收录在《疑似风月集》内的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扎西拉姆多...
仓央嘉措的哪些情诗和你产生了共鸣?
现在网上流传很火的《你见或者不见我》其实是收录在《疑似风月集》内的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现在以讹传讹的太多这里必须要更正下。如果真想了解仓央嘉措的情诗,我倒是可以推荐另辟蹊径听听五色石楠叶的《情*紫禅》--记仓央嘉措,作曲者对这位尊贵的诗人写的情诗有独到的见解,就像歌曲里描述的一段:
满腹惆怅 / 人佛两难我心迷惘
空有念想 / 不坐佛床只做情郎
不要今朝 / 万人朝拜 / 只想轻狂 / 寄情诗行
一生一世 / 相依偎 / 不负不忘
不怕日后 / 青衫空袖 / 你唱我和 / 厮守故乡
在雪山巅 / 圣湖边 / 绵绵回响
引人入胜,精彩绝美,两人只要相爱,哪怕青衫空袖,不负不忘。不管世间再多纷繁,不为世俗所羁绊。这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向往的,仓央嘉措的这种写诗风格,必然引起对爱求真的青年男女共鸣。
如果今生未曾相见,我们就不会心生爱恋。
如果今生未曾相知,我们就不会彼此相思。
如果今生未曾相伴,我们就不会彼此相欠。
如果我们未曾相爱,我们就不会彼此抛弃。
如果今生未曾相对,我们就不会就此相逢。
如果今生未曾相误,我们就不会彼此相负。
如果今生未曾相许,我们就不会继续此缘。
如果今生未曾相依,我们就不会彼此眷恋。
如果今生未曾相遇,我们就不会再次相聚。
可是我们偏偏相见相识,造就了今生的情缘。
怎样才能斩断这缠绵的缘分,才不至于受这生死爱恋的苦缠。
写的真的很美,在感情中过得那男女往往都是盲目的,会被爱慕冲昏了眼睛,那种渴望和对方一生相伴的心情是如此的强烈,但是现实却总是那么的残忍,分开时的痛苦真的让人难以承受。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曾经,我也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爱的人就在不远,但是我们之家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我们都有家庭。深爱对方,却为着对方着想:倘若偏离如今的生活轨道,一切从头开始,需要让两个家庭甚至家族的众多人跟着受到牵连,尤其是孩子。
我们都是成年人,都能克制自己。世界上有太多好的东西,以及好的人,但是我们都不一定要据为己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克制,所以就常常用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这种方式看似酸楚,但有一种哀伤之美。世界上有一种美就是缺陷美,爱情常常如此——王子与公主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那只是童话而已。
仓颉嘉措是个僧侣,但是他有了凡尘之爱。太多的无奈,在他所经历的情感之中。
常人也是。
这一首真的是特别让人感动,尤其是里面的一句: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动了情,就负了如来(佛法),不动情,就辜负了她(爱情)。这种两难抉择,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体会。有时候人生确实如此,在一个个艰难的抉择中,做出最终的选择。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爱情”成了无数文人墨客爱恨交织的一个话题,有哪些经典的爱情诗?
爱情成了无数文人墨客爱恨交织的一个话题,有哪些经典的爱情诗?
首先就不提不得入选高中必背课文和高考大纲里的《氓》,所以读书真的会教人很多知识,不止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哪怕是高中明令禁止的爱情观也会有涉足。它的作用对于很多情窦初开的人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氓》出自《诗经》、也不是一首爱情诗,它讲述的是一个女子在爱情过后清醒的思考和措施。《氓》用简单的笔触三言两语就描述尽了相爱前,等待爱人,以及爱意正浓时,到最后的想看两生厌。最重要的时女主人公清醒地一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也是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学习的地方,敢爱敢恨,爱得起放得下;干脆利落,拒绝藕断丝连。大家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清醒的爱情观。
再者,西汉时期的著名爱情故事——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作为“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可谓是才情艳艳,风华绝代。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世背景都顶好的一个女子却离经叛道似地看上了还是穷书生的司马相如。好在结局并没有亏待两人,两人的感情如胶似漆,夫唱妇随。但是没有经历过考验的爱情不会流芳百世,得到世人的称赞。后来卓文君写出的一首《白头吟》,紧接着司马相如回赠的一首《凤求凰》不仅让两人的爱情更加牢固,也让世人更加赞叹夫妻两人的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也让这两首诗谱了曲在人们口中流传称赞。
“爱情”这个话题一直都是各个艺术形式偏好的表达,千百年来,歌颂爱情的诗歌,戏曲,绘画等等仍在不停的创作中。而先前文人墨客们关于爱情的诗仍值得今天的我们去领悟和学习。
《致橡树》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谈谈你的看法
《致橡树》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从而表达了自己“应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爱情观。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致橡树》表达的是独立的、平等的、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爱情观。只有这种爱情才可能是相依为命的、高尚而深挚的、恒久的爱情。“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一个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一个在硕大的红花中显出女性的青春美。
全诗洋溢着一种冲决封建伦理羁绊的刚毅情绪,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诗人自由平等的爱情观,表达了现代人的美好心灵和情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