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味道,腊月亦然如此。 腊月的味道属于亲情的味道。小时候,孙女媛媛是在老黄身边长大的,爷爷的脾气、爱好、气味,她都熟识如己。因为读书已有几年不回家了,一入腊月她就打来电话:“爷爷,我们1月6日期末考,考完就放假,我想你和奶奶、姑妈啦!考完试我就回
万物皆有味道,腊月亦然如此。
腊月的味道属于亲情的味道。小时候,孙女媛媛是在老黄身边长大的,爷爷的脾气、爱好、气味,她都熟识如己。因为读书已有几年不回家了,一入腊月她就打来电话:“爷爷,我们1月6日期末考,考完就放假,我想你和奶奶、姑妈啦!考完试我就回家陪你们过年……”老黄呢?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再也坐不住了,就数天天着过日子,企盼媛媛能突然飞回家中……我的孙女王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日前也在微信上说:“我要回家过年,但还没有抢下动车票,万一不行,就先坐动车到太原,再转车回家里。”外孙毕小文和媳妇晓伟也在北京干事,今年还为我们生下了一个外重孙,也在微信上告诉我:“三、四号我们一家就开车回家,让您和乐乐(外重孙)亨受亨受天伧之乐……”空中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不是儿子传给父母的,就是孙子传给爷爷奶奶的,要不就是丈夫传给媳妇的……一入腊月,人们的思乡情绪便迅速蔓延开来,身在异乡的人们,纷纷揣着一张回乡车票,急着赶回家过年。“幽幽盼儿归,归来喜欢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盼的就是个这个全家团圆的亲情日子。
腊月的味道有着悠长的岁月风情。“腊”,本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而在民间却有着许多悠长的岁月风情,比如初五吃五豆,初八喝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二十七宰鸡赶大集,二十八蒸馍炸麻花,二十九过小除夕,大年三十熬一宿……而且每个风俗都能说下来龙去脉。比如初五吃五豆。传说中,当年欧阳修已经穷到流落破庙的地步,但仍坚持读书。后被李大员外女儿看中,在选婿打彩时击中,结为夫妻。婚后,欧阳修读书少了,妻子便说:“我嫁给你就是图你有文才,勤奋好学,如今你只知道夫妻恩爱却荒废了学业”,便商量着要行使老婆特别权:“今后你把卖诗文的钱都交给我,一切家务由我负责,你就安心读书好了。”临近京城开科时,欧阳修发愁没有盘缠,妻子便用他平时卖诗文的钱和她背着他种瓜瓜豆豆的钱为他准备了足够的盘缠。做了大官后,他又开始散懒,妻子便在腊月初五做了一顿五豆饭,说:“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欧阳修听后幡然醒悟,从此认真做官,不但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廉,而且继续读书写文章,后来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给家里立了一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都要吃顿五豆饭,以示提醒。事情传到民间,大家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再如腊月二十三,传说中的灶王爷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善行或恶行的日子,人们就在入夜之时,先到灶房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之所以用饴糖供奉灶王爷,就是要让他老人家到天上后,给玉皇大帝“好话多说,不好话不说。”
腊月的味道弥漫着丰富的文化芬芳。比如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购年画、买鞭炮……整个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辞旧迎新的场面,而且到处涌动着中国的传统红色文化,比如红鞭炮,放出了人们的欢乐;红灯笼,挂出了居家的吉祥;红福字,倒出了美好的愿望;红春联,贴出了大吉大利;红剪纸,剪出了大富大贵……每一个人都被幸福欢乐陶醉着,每一句话都沾满着福气和财气,每一个日子都流淌着蜜一样的甜。
“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热闹的腊月是一个多情的月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喜气洋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鸡鸭鱼肉的醇香,油炸食品的脆香,过年花馍的麦香,油酥麻花的清香……合在一起,香味就更浓更厚,我这才意识到,这才是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母亲的味道。反转来,这些浓厚的味道又把精彩的腊月烘托得令人神往,感叹不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