荑的象征意义旧时多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故借指女子的手,比如“柔荑”。yí,喻纽、脂部;以纽、脂韵,以脂切。,[1],tí,...
荑的象征意义
tí 定纽、脂部; 定纽、齐韵、杜奚切。 [1]
形声字。从艸,夷声。本义是指初生茅草的嫩芽。《说文》:“荑,艸也。” 《玉篇·艸部》:“荑,始生茅也。”《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毛传:“荑,茅之始生也。”这种意义的“荑”今天读tí。“荑”又是一种草名,即“莁荑”。 《尔雅·释草》:“莁荑,。”郭璞注:“一名白蒉。”这种意义的“荑”今天读yí。 [1]
详细释义编辑
自牧归荑。——《诗·邶风·静女》
1、《诗经》上的“荑”是植物初春生发于芽心的管柱状花穗苞的专称;“彤管”是因它长出茅草芽心之后颜色转红而言的一种代称。
2、语言学要解决字义问题一方面可以采取搜求专题书籍的考据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不妨从我们日常应用的语言现象(字典与方言--学界与民间--文字与语音)着手进行推究,可以称为现象学的方法;考虑到《诗经》的民歌起源,民间的方言语音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很值得我们发掘利用。如有必要,也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的一些常识,如诗歌创作心理体验(或曰诗歌发生学),金文知识,植物学知识等。——《<诗经>“荑”字字义及“彤管”语意的探索与结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孟子·告子上》
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风俗通》
又如:夕阳谁换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纳兰词》
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后汉书·方术传》
生繁华于枯荑。——《晋书·元帝纪》
荑枯(即“枯杨生稊”之意。喻绝处逢生;起死回生);荑稗(荑、稗为二草名,似禾,实比谷小,亦可食)
荑
tí
〈动〉
发芽 [germinate]
草陆生曰荑。——《通俗文》
陵罔掇丹荑。——郭璞《游仙诗》
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一首》
另见yí
荑
yí
<动>
割去田地里野草 [clear the field of weeds;weed]
凡稼泽,夏以殄草而芟荑之。——《周礼》
另见tí
“荑”,是茅草的嫩芽,形容美人手的洁白柔嫩。《诗经·硕人》中有“手如柔荑”之喻。
《诗经 静女》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以后多象征爱情,作为少年男女的定情信物。
古籍释义编辑
康熙字典
《广韵》杜奚切《集韵》《韵会》田黎切,𠀤音啼。《玉篇》始生茆也。《诗·邶风》自牧归荑。《衞风》手如柔荑。
又草木初生貌。《晋书·郭璞传》兰荑争翘。《谢灵运诗》原隰荑绿柳。
又草也。《孟子》苟为不熟,不如荑稗。通作稊。
又《广韵》以脂切《集韵》延知切,𠀤音夷。《尔雅·释草》莁荑,蔱蘠。《注》莁荑,草名。一名白蒉。
又芟刈曰荑。《周礼·地官》凡稼泽,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或作䄺。 [
诗经《静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静女》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国风·邶风·静女》,原诗为: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白话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一般的说法都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作品出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静女
第一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国风·邶风·静女》,原诗为: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白话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一般的说法都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作品出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静女
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逼真、生动。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刻画出人物性格,即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写出了两千多年前男女之间的纯洁的爱情。
静女诗歌中出现了两种所赠之物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静女诗歌中出现了两种所赠之物分别是红彤管和荑草,其含义如下:
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这是因为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赏析
《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全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如何解读诗经里面的《静女》这首诗?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诗经·邶风》里面的《静女》这首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关于《静女》的诗旨,旧时各家之说多有曲解。《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进一步解释说:“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宋儒又多将其解读为“淫奔期会之诗”,这已经比较接近诗旨,但将男女正常的恋爱活动指为“淫奔”,仍有迂腐之嫌。现代学者一般都将这首诗看作一首单纯的爱情诗来解读。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续写了一次恋人的约会。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城。
第一章中,美丽的姑娘与主人公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地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不停地在等待的地方来回徘徊。“搔首踟蹰”四字,塑造出一位栩栩如生的如痴如醉的恋人形象。
后两章的内容很有可能是主人公在等待的时候忍不住回忆起的甜蜜往事。第二章写静女送了主人公彤管,这彤管鲜艳的色泽就如静女一样,令人赏心悦目。第三章写静女送了小伙子荑草,小伙子对这荑草大加赞赏,说它“洵美且异”,为什么呢?诗的最后一句有明确的解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小小的荑草是静女亲自从野外的牧地带回相赠,其中包含了深厚的情谊,因此更受主人公的青睐。从彤管到荑草,从对外表的迷恋到追求内心世界的相通相谐,感情得到了升华。
全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吟诵此诗,读者亦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感动,而诚心祝愿这位憨厚实诚的小伙子和静女幸福美满,就如荑草一样,一步步长成茂盛的草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