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的平仄语音是发展的,当我们诵读古诗词时,怎样区别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古诗中的平仄介绍: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关于古诗中的平仄
语音是发展的,当我们诵读古诗词时,怎样区别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古诗中的平仄介绍: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扩展资料:
古诗中平仄的辨别: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一、平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二、仄
1、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2、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3、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
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五律】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
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
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
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
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个字左右,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普通话第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普通话第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二)古(旧)声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收藏,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请问这四句可以算绝句吗?
白居易的 游园不值
诗的意思,白居易生平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谙(音安):熟悉。这句说,过去就曾熟悉江南的风景。胜:胜过.蓝:靛青。能不:怎么能够不。
这首词以鲜明的比喻以及红绿的鲜艳色彩,把江南明媚的春光写得鲜明突出,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现在常用三、四句来表现祖国江南春天的优美风光。
--------------------------------------------------------------------------------
放言(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诀:判定。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钻角:古代占卜,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定吉凶。视蓍(音师):也是占卜。蓍:蓍草,古人用它的茎占卜。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淑真》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分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这两句说;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经过七年。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未篡”,一作“下士”。向使:如果。复:又。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
--------------------------------------------------------------------------------
涧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洞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注释:涧底松:生长在山涧边的松树。西晋诗人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诗题下作者自注,“念寒俊也。”寒俊:地位孤残的有才之士。百尺:指树高。大十围:有十围粗。围: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即两手之间合拱的粗细。寒:孤寒。卑:低下。度.度量。这句说:到老死也得不到良工的赏识。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举行朝会等大典的地方。这里指宫殿。欠,缺少。梁木:栋梁之材。喻:明了。苍苍:深青色,此指天。造物意:造就对物的用意。但:只。地:地位。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金口(石单)(章密低)、张安世,他们二人同时显贵,所以后来便用“金、张”代表贵族。世禄:世代俸禄优厚,指官做得大。金家自汉武帝时起,至汉平帝时止,七代为内侍。张安世子孙相继,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做侍中等高官者凡十余人。左思《咏史》说:“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原宪”一作“黄实”。黄实;东汉名士,家贫,父为牛医。)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用乱麻或草编成。也指贫者的衣服。貂蝉:冠上的装饰品。汉时侍中、中常侍等武官冠上插貂尾,附以金蝉。这句说:牛衣的寒贱哪能比貂蝉的高贵。高下:高指地位高,富有;下指地位低,贫穷。沉沉:深沉、幽深。珊瑚:多产于热带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所分泌的右灰质骨骼,状如树枝,多为红色,可做装饰品。历历。分明的样子。白榆:星名。这里把白榆当作榆树。古乐府:“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以上两句说。珊瑚生长在深深的海底,而榆树却种在高高的天上。意即榆是一种质料不好的树,当然不能与珊瑚相比,但它却种在天上,可见高者不一定贤,下者不一定愚了。
这首诗取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意,故明了“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为出身寒微而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鸣不平。诗的前八句写高大的松树这种栋梁之材却生于涧底无人过问,派不上用场。这里是以松喻人。诗的后八句从物写到人,有历史事实,又有生动的比喻,突出了“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的主旨。这两句诗,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封建社会的现实写照,而且富于深刻的哲理。高贵的人不一定有本事。低下的人不见得没有头脑。因此,“用人唯贤”,才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保证。
--------------------------------------------------------------------------------
放言(其一)
朝真暮伪为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元稹在唐宪宗元和五年( 810)被贬为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士曹掾,写了《放言》诗五首。元和十年( 81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司马,途中效法元稹也写了五首《放言》。这是第一首。辨:辨别。底:何,哪。这两句意思说:真真假假什么人能够辨别,从古至今有哪件事不是这样,但:只。臧生:名纥,字武仲,春秋时代人,曾任鲁国司寇。诈圣:诡诈有智慧。圣:通晓一切,智慧。宁子:名俞,字武子,卫国人。解:懂得。佯愚:装着愚蠢。《论语·公冶长》说,国家治理得好时宁子就“智”,治理得不好时他就“愚”。以上两句说:人们只喜爱臧生那样诡诈聪明,可知道宁子却懂得在一定时候要装着愚蠢。草萤:即萤火虫。古人误认为它是由腐草变化成,故称草萤。耀:亮光。荷:荷叶。露:露珠。团:圆。燔柴:把柴火放在祭坛上,把玉和牲体放在上面烧。此指烧柴。照乘:一种能照明的珠子。《史记》上记载:魏王有直径一寸的宝珠,车前后各放十二枚照着车子。可怜。可爱。殊:不同,区别。以上两句说:如果不把燔柴的火光同“照乘”珠的光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那么它们发出的光彩又怎样区别呢?
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哲理诗。首联说古往今来真伪到处有。颔联举历史人物说明。颈联举自然现象说明。最后又用比喻说明辨别真伪的方法。全诗以凌厉的笔触,确凿的事实,说明必须辨别真伪,而且能够辨别真伪。“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它以确切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外表与别的事物相似,但假的就是假的,以假充真只能蒙混一时。在说明任何伪装、冒牌货终会被识破时可以引用这两句诗。
--------------------------------------------------------------------------------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柳枝词:唐教坊(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曲名。这首诗大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 844)左右。树:指柳树。永丰:永丰坊,在唐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城东南处,当时作者在此闲居,家有庭园。尽日:整天。属阿谁。即属谁,属何人.
这是一首以柳喻人的诗,据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之句,以柳比小蛮。(见《云溪友议》)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柔软风姿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惋惜情绪。诗的前两句抓住初春以及柳枝的“嫩”和“软”(色泽和动态)特点,把早春的景象表现得十分引人。在赞美早春的柳枝鲜嫩可爱和婀娜多姿的情态时,可引用此诗句。
--------------------------------------------------------------------------------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释:张员外:指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吟玩:吟诵玩味。淡烟:淡淡的烟雾。间斜阳:不一会斜阳射出光芒。蜃:大蛤。古人误认为蜃吐气成“蜃景”,亦称“海市蜃楼”。其实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诗中“蜃散”即“蜃景”散了。破楼阁:空中楼阁破灭消失。断桥梁:虹象曲桥状,虹残则曲桥断。字一行,大雁飞时有时在空中排成“一“字形。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用的颜料。图画取:用画画下来。水曹郎:即张籍。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写景诗。作者抓住时间、地点、季节、景物等特点,上下远眺,把雨后夕阳中景物的颜色、动态等写得鲜奇无比。张籍读到这首寄给他的诗后,对诗中写景之妙大为赞叹,在答白居易的诗中写出“乍惊物色从诗出”的句子。“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写白浪,写雁行,把天上地上秋末冬初的景色写得明丽、开阔、清新、鲜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参考资料:白居易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哪位能把《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诗意融合在一起改写为另一首诗?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人人网
新浪微博
开心网
MSN
QQ空间
对我有帮助
9回答时间:2021-3-7 19:01 | 我来评论 | 检举
向TA求助 回答者: 珉亦 | 一级
擅长领域: 社会民生 社会民生 历史话题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Thanks!太感谢了!
PS:其实其他网友的回答也不错,可惜我要的是诗~O(∩_∩)O
相关内容
2009-2-13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都是什么类型的诗 25 2021-4-3 学完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学完这三首诗,你从中体会到的乐趣是? 2008-3-1 《牧童》(吕岩) 《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这... 458 2021-3-30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71 2008-3-8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诗意。 374 更多关于从《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一首改写成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del0回答赛尔号雷祭的命中率是不是变低了del0回答15命相 查询。 性别:男 农历1991年十月十五 晚上8点-0点生的。del0回答求高手给我外甥女起个名字 出生日期2021年 3月9日 农历2月初5 早上6点...del0回答100阴历 庚午(1990)年5月7日辰时 命宫 - 寅 身宫 - 戌 命主 - 禄存 身主 ...del1回答作文 我是一只丑小鸭del2回答80梦见一个女鬼抱住我的背部,貌似是鬼上身del1回答5求一篇有关云的作文 600字的del2回答我的烦恼作文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试试换一批
其他回答 共17条
对不起,我只知道牧童的诗意: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回答者: 军训时空 | 一级 | 2021-3-3 19:09 | 检举
fsdsfddsdsdfsfdsdsafdasfsdfsfsrsfsresddfg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21-3-3 19:21 | 检举
请uhiGIU2GQ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21-3-3 20:13 | 检举
法国风格 回答者: p00037 | 三级 | 2021-3-3 20:16 | 检举
我只知道牧童的诗意: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回答者: →座右铭← | 一级 | 2021-3-4 12:53 | 检举
舟 过 安 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清平乐 村居
天晴雨霁,风暖朝霞丽。菡萏飘香迷旧地,僻壤金鸡啼喜。 泉清自有龙藏,花鲜又惹蜂忙。人面桃花相映,村乡洒满熙光。 回答者: 甜晶宝石 | 一级 | 2021-3-4 18:53 | 检举
只要把所有诗意的七个句号改成逗号就ok了!50! 回答者: 玉娥之伱 | 一级 | 2021-3-4 20:08 | 检举
牧童
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草地上躺着一个身影,你猜猜他是谁?先不告诉你,等会再揭晓。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望无垠繁天的星星使人看了眼花缭乱。月明如水的月光照在一个小男孩的身体,这使他无比幸福与温馨,并且为充实的一天而感到欣慰。他拿起笛子,笛子的声音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宛若在寂静无声的原野上划过一条绚丽的弧线,歌声悠扬悦耳,听了訫人心脾,如痴如醉。美妙的笛声加上树的伴奏更是如虎添翼了。小男孩放牧回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了草地上,看着天空上的明月,想:我真是自由!真是无忧无虑啊!在清风的抚摸之下,他进入了梦乡......
舟 过 安 仁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波光粼粼,水草随着流水微微摆动,小鱼和小虾自由地在水中游来游去。金色的阳光柔和地照射着水,鱼鳞闪闪的亮光显得格外美丽。河岸上,绿茵茵的野草密密麻麻,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突然,一阵嬉笑声打破了寂静的风景。远处漂来一只小船,小船上坐着两个谈笑的小孩。他们一个穿着红肚兜,一个穿着白衬衫,两个人都赤着脚。一个大一点的小孩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突然,一个小孩撑起了一顶伞,可并没有下雨呀?原来他们用伞作船帆,让风带船前进呀。船在缓缓地前进,两个小孩“嘻嘻哈哈”地打闹,他们真聪明呀
清平乐.村居
(故事)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村居(改写)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绿地、暖阳、翠柳、红花,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屋檐上,一对小鸟正用那银铃般清脆悦耳的嗓音唱着美妙动听的春之歌。
屋子内,刚刚还沉浸在美梦中的诗人高鼎被鸟儿的歌声惊醒了,他揉揉惺忪的睡眼,这才发现:天已大亮了。于是高鼎立即穿衣起床。当他打开房门的那一瞬,就完全被眼前春暖花开的大好景象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深吸着春天醉人的气息,仿佛自己也融入了其中。此时此刻的高鼎,面对如此的大好春光,立即萌发了写生的念头。
一番整理之后,高鼎便背起行囊出发了。
一路上,鸟儿和他同歌,蝴蝶与他共舞。那拂面的柔风,扑鼻的花香,更使他兴致倍增。来到一块离河堤不远的空地上,高鼎停下了脚步。“此处实乃作画之宝地啊!”他一边兴奋地自语一边高兴地拿出工具,专心致志地绘起了眼前的美景。
翠绿的草儿在阳光的沐浴下茂盛地生长;成群的黄莺在天空中欢快地追逐嬉戏。岸边的杨柳也情不自禁地摆动柔枝,随着春天的节奏跳起了舞。这时,一阵和煦的东风拂面而来,吹来了一片欢声笑语,吹来了一群活蹦乱跳的身影。原来孩子们今天学放得早,大家一致决定趁着吹东风这一大好时机去放风筝。“放风筝喽!”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五彩缤纷的风筝一个接一个地飞上了蓝天。此刻的孩子们像一个个春天的精灵,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着……
高鼎看看眼前天人合一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在画上写下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回答者: 樱妮咪 | 二级 | 2021-3-5 16:08 | 检举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50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21-3-6 17:34 | 检举
清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织:编织。
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译词】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面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
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
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说明】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回答者: 就撒和发 | 一级 | 2021-3-6 21:07 | 检举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舟过安仁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清平乐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回答者: 花瓣的清香 | 二级 | 2021-3-7 18:42 | 检举
sadgadhk 回答者: 121583303a | 一级 | 2021-3-8 20:04 | 检举
《牧童》: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清平乐·村居>>: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21-3-8 20:07 | 检举
6句诗 回答者: wumaohong1 | 二级 | 2021-3-8 20:38 | 检举
牧童
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草地上躺着一个身影,你猜猜他是谁?先不告诉你,等会再揭晓。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望无垠繁天的星星使人看了眼花缭乱。月明如水的月光照在一个小男孩的身体,这使他无比幸福与温馨,并且为充实的一天而感到欣慰。他拿起笛子,笛子的声音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宛若在寂静无声的原野上划过一条绚丽的弧线,歌声悠扬悦耳,听了訫人心脾,如痴如醉。美妙的笛声加上树的伴奏更是如虎添翼了。小男孩放牧回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了草地上,看着天空上的明月,想:我真是自由!真是无忧无虑啊!在清风的抚摸之下,他进入了梦乡......
舟 过 安 仁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波光粼粼,水草随着流水微微摆动,小鱼和小虾自由地在水中游来游去。金色的阳光柔和地照射着水,鱼鳞闪闪的亮光显得格外美丽。河岸上,绿茵茵的野草密密麻麻,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突然,一阵嬉笑声打破了寂静的风景。远处漂来一只小船,小船上坐着两个谈笑的小孩。他们一个穿着红肚兜,一个穿着白衬衫,两个人都赤着脚。一个大一点的小孩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突然,一个小孩撑起了一顶伞,可并没有下雨呀?原来他们用伞作船帆,让风带船前进呀。船在缓缓地前进,两个小孩“嘻嘻哈哈”地打闹,他们真聪明呀
清平乐.村居
(故事)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村居(改写)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绿地、暖阳、翠柳、红花,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屋檐上,一对小鸟正用那银铃般清脆悦耳的嗓音唱着美妙动听的春之歌。
屋子内,刚刚还沉浸在美梦中的诗人高鼎被鸟儿的歌声惊醒了,他揉揉惺忪的睡眼,这才发现:天已大亮了。于是高鼎立即穿衣起床。当他打开房门的那一瞬,就完全被眼前春暖花开的大好景象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深吸着春天醉人的气息,仿佛自己也融入了其中。此时此刻的高鼎,面对如此的大好春光,立即萌发了写生的念头。
一番整理之后,高鼎便背起行囊出发了。
一路上,鸟儿和他同歌,蝴蝶与他共舞。那拂面的柔风,扑鼻的花香,更使他兴致倍增。来到一块离河堤不远的空地上,高鼎停下了脚步。“此处实乃作画之宝地啊!”他一边兴奋地自语一边高兴地拿出工具,专心致志地绘起了眼前的美景。
翠绿的草儿在阳光的沐浴下茂盛地生长;成群的黄莺在天空中欢快地追逐嬉戏。岸边的杨柳也情不自禁地摆动柔枝,随着春天的节奏跳起了舞。这时,一阵和煦的东风拂面而来,吹来了一片欢声笑语,吹来了一群活蹦乱跳的身影。原来孩子们今天学放得早,大家一致决定趁着吹东风这一大好时机去放风筝。“放风筝喽!”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五彩缤纷的风筝一个接一个地飞上了蓝天。此刻的孩子们像一个个春天的精灵,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着……
高鼎看看眼前天人合一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在画上写下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21-3-10 19:24 | 检举
注释: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吕岩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21-3-11 21:12 | 检举
xzhKLAjdhga;s 回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原无边际,河上一渔船。县市趣说笑,乡间劳事忙。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