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平仄格律中国的诗歌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和词牌。词牌我们讲完格律诗有时间再说,这里只说古代诗歌。...
我们为什么要学平仄格律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和词牌。词牌我们讲完格律诗有时间再说,这里只说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又分为两种范畴:古体诗和近体诗。而这两种诗的划分标准就是平仄格律。
所以,凡遵守平仄格律的诗(绝句、律诗、排律)都是近体诗,这是在唐朝发明平仄格律之后,为了区别唐以前风格的作品,唐人称之为“今体诗”。而到了宋朝对唐诗和以前的作品进行整理时,自然不能称为“今体诗”,就改称“近体诗”,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诗歌就是古体诗了,又称“古风”。
既然古风和格律诗都在齐头并进,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习平仄格律知识?
其实不是必要的。
这就像我们在大海里航行,战风斗浪,惬意无比。忽然看见一座港口,灯火通明,繁华热闹。咱们要不要上岸?
其实不是必要的。你依旧可以在海洋中汪洋恣肆、任性平生。
可是文明却在岸上传承。那些上了岸的人,在岸上更新了装备,再进入大海和你争锋,你说谁更加潇洒?
我们现在写近体诗到底要不要遵守那严格刻板的格律?
第三,不遵守格律,就别叫上’近体诗‘这个体裁,至于应当是什么体裁我不知道。
最后,希望你收回’刻板‘两个字,我学近体诗这么久以来,只觉得格律是一个好东西,而不是所谓的刻板,说它刻板简直就是侮辱近体诗。
如上所说,不喜欢格律你可以只看近体诗不写近体诗,写其他体裁的就行,就比如有人喜欢看足球但却很讨厌在球场上跑得腿酸一样,你不能适应它的全部,就无法完全融入它,你也就无权利批评它麻烦刻板。
写诗一定要写格律诗吗?
如果不是 在平仄上还有什么其他要求?现代诗、自由诗、散文诗,大致上都是一类。有节奏感,有韵律感,有现实意义,当然,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写出真实的感情,就是好诗啦!
凡是格律的东西,都可以在现代诗中应用,越是没有痕迹,越是从容,诗的效果就会更好!要说清楚这个关系,需要列出许多,恕不一一。
仅供参考!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要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狭义的诗,就是从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以来,尤其是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以来,几千年一直被创作、传播和鉴赏着的,在中国近代以前一直被奉为文学正宗的那种文体。
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诗的分类
古代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现代诗歌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我们知道了诗的定义和分类,就会明白,写诗没有必要一定要写格律诗。格律诗仅仅是诗的一种,写作条框较多而已。
诗,长的洋洋洒洒成卷,短的寥寥一字即成,同样意境隽永。
好诗,没有必要非去讲究平仄。有韵,会感觉语句上口,但不能代表相对完美的诗意。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严格,格律诗讲究平仄,填词要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总结即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以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注意平仄,作古体诗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即可。
扩展资料:
古体诗要注意押韵符合要求即可,押韵的字要注意平仄,例如李白静夜思的韵脚都是平声:光、霜、乡,都是平声韵,第1句韵脚要求不严、平仄无所谓,但是2、4句的韵脚平仄一定要一致,例如这首静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出现仄声韵,就不是旧体诗了。
在齐梁以前的古诗中,诗人也同样注意到了押韵时平仄的统一,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双数句都是押仄韵。
古体诗还有换韵,但是要注意的是换韵至少要两句一组,也有三句一组、四句一组、多于四句一组的情况。要记住:每一组的韵,必须平仄相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的一段,老街按照换韵的情况分成了五组,每一组的韵脚平仄都是一致的。
古体诗的除了韵脚以外,不需要注意平仄。用不用律句是随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不是律句。六宫粉黛无颜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标准律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格,古诗词中的律诗、绝句等必须讲究平仄,古体诗可以不讲究平仄。
一、讲究平仄的原因
①节奏感
所谓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仅仅是中国诗,西方诗也有这种东西,莎翁十四行诗,有一种叫“音步”的东西,是符合英语的固有特点的。
而汉语要有节奏感,自然也是利用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经过永明诸位的发现,大概是这样的:
“平声长,仄声短”。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
②音乐感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二、平仄的概念
从汉字的拼音讲起。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发音有四个声调,即第一、二、三、四声。
套到平仄上来讲,平声包括第一和第二声,即为阴平和阳平;第三、四声则为仄声,其中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是去声。
扩展资料
平仄的应用: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交错的规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
诗词的种类不同,对平仄的要求也不同。古风相对自由,近体诗相对要求严格。不以词害意,是诗词创作的共识。什么叫做以词害意,就是发明一些大家不懂的词语,表达不出相应的意思。
一。沈宋使格律诗的定型。
先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文章四友”热衷于诗艺的研练,文辞华美,五言律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随后的沈佺期、宋之问日臻完善,最终推动了五言、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诗歌艺术逐渐成熟,格律诗体正式形成。
沈宋在诗歌上的主要贡献是促成了格律诗的定型。沈宋在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总结出诗歌高低抑扬的平仄变化规律,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
===~引自《光明日报》
二。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
如果按照今天对格律的认识,崔颢的《黄鹤楼》是不符合平仄格律的,可宋朝的严羽却说:“崔颢的《登黄鹤楼》为唐人律诗第一。‘,可见古今对平仄的认识略有差异。今人有意引进西洋语法,把诗词对平仄的要求限制得过严,这一点和古人在认识上有差距。
===~引自《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
三,结合我的创作来说吧
要严格符合平仄格律不难,只要使用变格语法,适当地压缩词语就行。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不符合平仄规律的佳作。如果词语不能压缩,不合平仄也无妨。
除了平仄合律的近体诗词外,还有相对自由的古风体诗词。刘树勇在《画出心中的向往》黄华华在《生活颂》中都说,格律诗词表现今天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是相当乏味的。合律也好,出律无碍。
平仄格律是人为发明,创作中可以调整对平仄格律的要求。平仄就是把四声分成两类,优势是增加作品的曲折感,缺点是表现范围比较少。诗词创作可以走格律派路线,也可以直抒性灵。
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一首诗是绝句、或是律诗?
古诗词不分规则,主要分为五言古诗词和七言古诗词两大类,五字句是五古,七字句是七古。
在区分律诗与绝句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的类别。诗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古诗词不分规则,主要分为五言古诗词和七言古诗词两大类。五字句是五古,七字句是七古。此外,若一首诗,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它既有五字句,亦有七字句,甚至有三、四、六、八、九字句,这叫杂言诗,归类到七言古诗。另一种是现代风格的诗歌。现代体诗是唐代一种不同于古代体诗的新诗它要求诗人用“紧穴咒”来写作。我们应该注意规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泽”,以及字数、押韵等。本文所提到的节奏诗和绝句属于现代风格的诗歌。
至于五定律,也有一个五字长的定律。字数是五个。然而,这首诗中有十二首或更多的诗。然而,这样的诗是罕见的。绝句也可以分为两类: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然而,不管是五句还是七句,只有四句话。五字绝句每句五个字,整首诗20个字。
在对诗歌的分类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本文将讨论节奏诗和四行诗的区别方法。读过一首诗之后,有必要区分节奏诗和四行诗可以看出这首诗有多少句话,一般八句是韵律诗,四句是绝句。我们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和记忆辨别法。绝句一般是五七个字,只有四八句是节奏诗,绝句的对仗要求非常严格,对仗句非常明显。一般说来,古诗词无论在字数、句号、对句还是语气上都不严格。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唐朝以前,大部分是古诗词,唐朝以后,大部分是绝句。
节奏和绝句都是格律诗,所谓音阶,是指音韵学中有固定的模式和一定的规范,说到平泽,在音韵和音色上都有音乐的节奏美。
绝句4句,律诗8句 实际上绝句是截律诗的一半得来的 绝句分为5绝和7绝,律诗也分为5律和7律.就是每一行的字数分别为5个或7个 但是绝句只有4句,也就是4行 律诗有8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十四言(上下联各七字)或十言(上下联各五字),分半断句成联,颔联与颈联必成对偶(对仗),而首联与尾联可以对偶(对仗)也可不对偶(不对仗),大多情况下是不对偶(不对仗),
因此,一般的如果把首联或尾联截取而成的绝句是不对偶(不对仗)的,相反如果从颔联和颈联截取而成的绝句就是对偶(对仗)的;如果是把首联或颔联截取的绝句,或者是把颈联和尾联截取的绝句,则是有不对偶(对仗)和有对偶(对仗)这种情况.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