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朝著名诗人什么?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什么?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什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朝著名诗人什么?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什么?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什么?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情感,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扩展资料: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巜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象,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感悟。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情感】
PS: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
天衣无缝,物竞天择,归咎,得体,珍爱
组句天衣无缝 ( tiān yī wú fèng )
[编辑本段]解 释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编辑本段]出 处
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编辑本段]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编辑本段]示 例
1.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这一番话说得多么~,又多么干净利索。”
2.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完美无缺、浑然一体
[编辑本段]反义词
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编辑本段]典 故
徐视其衣并无缝,输向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释义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没有缝,后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出处前蜀·牛娇《灵怪录·郭翰》
[编辑本段]电影
——天衣无缝
中文片名:天衣无缝
英文片名:Seamless: Kidz Rule
别 名:Seamless
导 演:Debrah LeMattre
主 演:沙隆·伊丽莎白 Shannon Elizabeth
Darryl Stephens
Kentaro Seagal
类 型:剧情
片 长:91 min
对白语言:英语
发行公司:Tri Vision Entertainment
上映日期:1999年1月 美国
级 别:USA:R
剧情介绍
年轻的服装设计师J.B.,和朋友辛克在洛杉矶市区开了一间流行服饰店,但他们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问题少年的「监护人」。原来J.B.来自一个破碎家庭,从小饱受虐待,期盼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而这间店就是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成员包括了曾是妓女的小芝、同性恋的戴文、怪怪的男女朋友「水星」和瑞芙、以及年仅13岁的艾默…。这群曾经迷失的年轻人,不仅在这里找回自我,并享受从来没有过的关爱和谅解!原本以为幸福人生就要开始,却没想到麻烦接踵而来,他们将如何摆脱过去的恶梦?J.B.又能否战胜现实并坚持他的梦想?
[编辑本段]电视剧
——天衣无缝
影片导演:陈可辛
领衔主演:Ray Liotta Virginia Madsen Simon Baker Franky G Amy Smart
影片集数:3碟
影片类型:欧美剧
出产地区:欧美地区
影片长度:45分种/集
上映时间:2006-9-21
影片简介
在Smith这部剧中,艾美奖得主Ray Liotta扮演一个犯罪集团的智囊人物Bobby,该集团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精密、高风险、堪称完美的抢劫案。Bobby Stevens (Liotta饰演)表面上是一个朝九晚五的普通家居男人,而实际上他是手段高明的神偷,目前他想再做几起大案子,之后就金盆洗手,和妻儿过舒适、安分守己的日子。妻子Hope (Virginia Madsen饰演)虽然从没有过问Bobby的违法行径,却已经厌倦了这种不真实的生活。
这个犯罪集团中,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专长,从而他们可以共同策划完成最复杂最宏大的案子。Joe (Franky G饰演)负责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一切事宜。Jeff (Simon Baker饰演)是最卤莽的一个,他负责火力。Tom (Jonny Lee Miller饰演)的上一份“工作”搞砸了,现被假释出狱。Tom的情人Annie (Amy Smart)善于伪装,她能够用她的美貌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Dodd已经追踪调查这个集团多时了,他想一举抓获全部犯罪成员, 而他最感兴趣的是抓住足智多谋的“Smith”,该集团幕后的神秘首领。
Bobby能够如愿的“退休”与家人享受生活吗,还是会在牢房里度过余生呢?一切即待揭晓。
漫画
---- 网球王子
在网球王子漫画370—378话中,幸村的正式比赛:全国大赛决赛,轻松击溃前来挑战的远山金太郎后,单打1对阵越前龙马。
幸村先是以压倒性的4:0领先;然后越前龙马在绝境中开启了“天衣无缝”,连追6分,最后幸村落败。
不知道对不对,看看吧
白日依山尽的整首古诗
快1.古诗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作者:王之涣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诗的上句与下句衔接顺序完全正确的是( )《越细致越好》
上句:1 落红不是无情物 2 我寄愁心与明月 3商女不知亡国恨 不畏浮云遮望眼rnrn下句:1 随风直到夜郎西 2 休将白发唱黄鸡 3 映日荷花别样红 4 隔江犹唱后庭花 5 尚思为国戎轮台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7 却话巴山夜雨时 8 自缘身在最高层下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上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下句:随风直到夜郎西
上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下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上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句:自缘身在最高层
上句:门前流水尚能西
下句: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下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上句:僵卧孤村不自哀
下句:尚思为国戍(不是戎)轮台
上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下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上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下句:随风直到夜郎西
上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下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上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句:自缘身在最高层
上句:门前流水尚能西
下句: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下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上句:僵卧孤村不自哀
下句:尚思为国戍(不是戎)轮台
上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下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上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下句:随风直到夜郎西
上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下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上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句:自缘身在最高层
上句:门前流水尚能西
下句: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下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上句:僵卧孤村不自哀
下句:尚思为国戍(不是戎)轮台
上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下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个也能勉强算对:上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下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上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下句:随风直到夜郎西
上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下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上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句:自缘身在最高层
上句:门前流水尚能西
下句: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下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上句:僵卧孤村不自哀
下句:尚思为国戍(不是戎)轮台
上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下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飞来峰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身在最高层。(版本不同)
【朝代】:
北宋
【体裁】:
七言绝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峰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简评】: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基本信息
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作者简介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