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诗歌日像三月的风扑击明亮的草垛,春天在每个夜晚数她的花朵。童年该是什么样的?像是清晨在阳光下不断变幻色彩的露珠,被天真、梦想...
世界诗歌日
像三月的风扑击明亮的草垛,
春天在每个夜晚数她的花朵。
童年该是什么样的?像是清晨在阳光下不断变幻色彩的露珠,被天真、梦想填满,多姿多彩、光芒短暂,永远闪耀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
如清晨的露珠终将蒸发,每个人也都将告别自己的童年时代,迈向成年人的江湖。这样的转变是成长的必然,但也是童年意义的体现。
在女儿阿宝十四岁那年,丰子恺写了一篇文章为《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看着曾经调皮、天真的阿宝,逐渐变得懂事、谦让,丰子恺不禁感叹,“你往日的一切雄心和梦想已经宣告失败,开始在遏制自己的要求,忍耐自己的欲望,而谋他人的幸福了;你已将走出惟我独尊的黄金时代,开始在尝人类之爱的辛味了。”
孩子该读什么?
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的叶嘉莹先生,一生以诗词为伍,是中国古典诗词孕育出的女儿。诗礼之家的熏陶,以及对诗词自觉地吸纳与融会,成就了她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缘分。
据先生自述,她三岁时候开始在客人面前摇头晃脑背诵《长歌行》,虽不解此间深意,凭借着孩子超强的记忆力,也能完整背诵下来。到正式开始认字学习之后,便开始背唐诗,《唐诗三百首》,按着编选顺序,一首一首背。
在她看来,即使一个孩子在背诵诗词的时候不能理解字里行间的内涵与情感,但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起来,如同智慧库,为一个人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因此,在92岁高龄的时候,叶嘉莹先生还亲自编选了《给孩子的古诗词》。诗集共收录作品218首,包含177首诗和41首词,以适合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选编原则。想让孩子们在诗词的背诵中,逐渐与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对我们的下一代来说,他们都将承担起传承古典文学的重任,从阅读开始,他们就在延续古典文学的生命。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发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孩子该接受什么样的诗歌教育?
在诗人北岛看来,诗歌对于孩子们的作用,是缓慢而持久的。“诗歌会渗透到血液中,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有所领悟。”
因苦于市场上没有适合孩子读的现代诗读本,北岛决定自己选编。历时两三年的时间,以自己多年的对诗歌的感受,加上经验与理性,把自己想让孩子们在成长的旅途上阅读的诗歌,北岛选择了包括了70首外国诗,31首中文诗,合成了诗集。
在诗集中,北岛并不回避例如叶芝《当你老了》、里克尔《严重的时刻》等有关生命、死亡这类宏大命题的作品,因为在他看来,“生老病死、爱情、孤独,是孩子真实的人生体验,不应该被屏蔽掉”。
从小偏爱诗词的北岛,从高中毕业之后曾做了十一年的建筑工人。21岁那年,他开始尝试写诗,年轻时的艰难岁月,他依然记得,“众人睡通铺,唯我独醒。微光下,读书做笔记。夜静,照亮尊严的时刻。”
有关诗歌与文学的梦,与所有的人类共通的情感一起,成为了北岛选择诗歌的理由,而这,也是他对孩子们的期许。
孩子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大人看来,孩子们不过是在懵懂地看这个世界,关于成人世界中的伤痛与离别,他们不过是一无所知。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蓝天。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时遇到心事,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
这些诗歌表明,事实或许不一样,孩子们早已在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塑造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切,有花开花落,有生老病死。
或许,我们并不能用成年人的方式改写每个孩子的童年,但诗歌,却是他们精神上的另一种共鸣。
以阅读对抗无意义,以诗歌洗涤灵魂。从阅读开始,一起陪孩子读一首好诗,等待春暖花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