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歌,怎么搜索我在百度里怎么搜索散文,诗歌就搜索关键字【散文】或者是【诗歌】或者搜【散文,诗歌,】晕.你打上这个你要搜的散...
散文 诗歌 怎么搜索
我在百度里怎么搜索散文 诗歌就搜索关键字【散文】或者是【诗歌】
或者搜【散文 诗歌 】
或者搜【散文 诗歌 】
晕.你打上这个你要搜的散文名字,或者上专门的散文网站
可以输你想要的散文或诗歌的名字
或直接输“散文 ”“诗歌”
或直接输“散文 ”“诗歌”
http://shi.sanwen8.cn/ 上这个网址能找到你满意的文章
怎么写散文、散文诗
看着散文诗集意境很美自己心里也有种感觉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谁告诉我下怎么写、我主要想写抒情类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告诉我现代有哪些散文诗人谢谢了。很多人觉得现代诗少了格律的束缚
往往更容易写
其实不然
这样反而要求更高
要有真东西
平时多读
多游历,增加自己的胸襟和经历才是根本之道
否则文字再优美也只是无病呻吟
让人看了反感
所以不妨从自己的身边做起
一点一滴记录自己的感受
再去丰富自己的生活
适当阅读些文学作品
如何学写现代诗
近来上网翻阅网络写手的古诗和现代诗,觉得几点:
1。虽然鲁迅说,唐宋后再无诗词,但是不可否认,现代很多优秀的民间诗人,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写出了不少精品。但是,只是局限于古诗。现代诗的质量明显不如古诗。
为何?这和古诗的独特性有关。中国人的方块字一字一音,有形声、会意等结构,字的语意模糊性很强,很合适创作需要意会的古诗。很多古诗译成现代诗后味道全无,说明古诗的写作主要重在意境,而意境的创造主要靠单个字的语意模糊,比如“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推窗千年雪”;等等,读者可以联想出无穷的内涵;而现代诗由于有相对明确的话语结构和词的语意,因此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较少,在意境的刻画上明显先天不足,所以要求作者更加高的写作技巧来弥补;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写出优秀的现代诗,相对需要更大的文学修养。“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故意用“绿”,这就是古诗的优势,如国翻译成现代诗,一定会翻成“吹绿了”让人无法有想象空间的具体动词,意境大大消失了。
当然,古诗的写作要写好,也一样需要,只是他的入门在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功底后,相对容易 。 因此,古诗在现代网络上的繁荣,并不意外。但是,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在继承的同时,如何发扬光大,和现代的语言更好的一致呢?我们决不能满足于重复老祖宗说过的东西,已经存在的事务,永远这样,中国诗歌将没有前途,失去创新。而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庞德,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勇于创新,吸收了王维等诗人的优点,创作了意向派诗歌。而我们自己,却没有继承和创新,要么一直跟在外国人后面,写出了什么朦胧诗、象征派等等,要么一直跟在古人后面,写来写去就是一些古人早就玩过的玩意儿,却没有自己的好东西。这一点,日本人做的比我们更好,他们学习了我们的唐诗,却创作了俳句;他们吸收了法国象征派,却保持着古诗格律的风格。
有人曾说,中国无诗人,有某个网络诗人大声反驳,“我,就是!”很好,中国需要诗人,但是他还只是一个写作古诗的现代作者。缺乏创新,他的诗歌注定将湮没无闻,要是有创作现代诗歌的人能勇敢地站出来,说,“我,是中国真正的诗人!”那么,中国的诗歌才有希望。
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
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颂》、《怀沙》《离骚》、《橘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讲究了格律了呢?其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音乐韵律同样是非常出色的。格律的无所限制影响了它们作为千古名篇的地位吗?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其伟大。为何我们对此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中国古代这样的不为形式所限的诗歌在唐代后受风潮的影响直接没落了,没有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铟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律诗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极其残酷地限制了现代诗的发展,以至于中国自由诗歌的创作最终没有形成气候,几近绝迹,被中国古体格律诗的成规制约并扼杀,及至到了清代,几乎完全走向了没落,落日的余霞也见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国,现代诗居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足见其贻害之深,可是,这一点,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前有谁看到过?当代中国诗坛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什么是真正好的诗歌?当我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想了又想,我觉得还是这样把握比较合适: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真正反映灵魂对生活,生命,现实的体验并且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考与共鸣的诗歌,才可能成为优秀诗篇。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呻吟,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当然,在对待创作态度不严谨的诗歌上,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诗歌本身存在的不足,毕竟这有利于交流与提高。
至于不同读者对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读者层次与解读诗歌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我记得某位诗歌大师在不同时期读自己的同一首诗歌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诗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至于前些时日有朋友告诉我说某位获一等奖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维,幼稚的说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对他获奖的作品彻底理解之后,再谈其它。
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的区别。简单的说,散文表达的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思绪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小说是角色的经历,而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串串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当它们被组合起来并被读者整体感知后,才获得了价值,这时文字成了作者的工具,成了承载意义的载体,所以在评判散文和小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写要表达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构思,然后才是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词语被表达出来的。好的构思加准确、优美的词语构成了好的作品,意识是作品根本的目的。
但现代诗是什么呢?它的作者抽离出了由文字构成的意义世界,并俯视和欣赏文字。正如我们来到了大花园,仔细凝视每一朵盛开的鲜花。此时的作者成了园艺师,将自己喜欢的各色花朵收集起来,编织出好看的图案。至于这图案代表什么,他并不在乎。
现代诗歌也是由一个个作者觉得好看好听的文字组成的,每个字都给人美好的感觉。也许他们背后也有着被人们赋予的各种价值和意义,但这巧妙的组合并不是靠意义支撑的,同时,它们组成的整体也不代表某个意义或价值。这又如同一首歌曲一样 ,音符组成了美好的旋律,但它不指向某个特定的意义,关键在于好听。这也难怪诗和歌被别人组成了一个词:诗歌。很显然,文字本身就成了现代诗的目的。
所以,评价一首现代诗,我们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够给我们自然的美感,然后它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可以自由的赋予。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如何写散文?
A、感受生活 觉察幸福
——散文写作应有丰富感受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个十岁的小胖墩对着满桌的美味佳肴,突然大叫:“我想去死,所有的菜都吃过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妈妈听了感到震惊,就去向心理医生咨询,大夫开了一贴药“粗茶淡饭”,并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觉察不到幸福。现在得这种病的还不少”。读了这只故事,我们不禁感慨,母亲的心是伟大的,但她的伟大已被一些过度的关心与爱护湮没了。为人子、为人女都已习惯了这种关心与爱护,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麻木。小胖墩生在福中不知福,丝毫不知道母亲的爱,更无幸福可言。同学门是否有小胖墩现象呢?要写好散文,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今中学生的生活似乎比较枯燥,三点一线,家庭(宿舍)——教师——食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很容易陷入机械、麻木状态。同学们也许会说,有什么可感受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海洋中不乏美丽的感觉浪花,重要的是,如何敏感地去捕捉它。“师生之间”就是学校生活中的永恒的话题。课内外师生间林林总总的事何其多,日久天长师生间结成的友谊何其深厚,但为什么就不能“动于衷而形于言”呢?因为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从未细细品味过。同学们一定记得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中的几个细节吧,作者的感受是多么细腻。他就真切地写出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到蔡老师爱他们,所以蔡老师鞭子高高举起带最后却轻轻落在石板上。其实,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特定的场景,都会给学生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只是平时你不去注意罢了。
如何写好一篇散文呢?作为一个作者,得有一些必备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兴趣,第二个条件也是兴趣,第三个条件还是兴趣。
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名家名篇,那些堪称得上“美”的散文直接渗透着作者的情趣、灵魂。
其次,就是要有丰富的感情以及对人生的阅历。写散文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的感触,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因为感情,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就会产生一分同理心,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潮汐起落、阴晴圆缺……都成了抒发感怀的课题,更有“事实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够关心,就会观察,要尽可能做到无微不至,明察秋毫。一颗敏锐的心,能够听到别人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感受到社会的脉动,然后抽丝剥茧地探讨其根由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其三,写出具有自我风格散文的重要修养,是我心写我口,而绝不能随波逐流。具体而言,需切切注意五点:①写真人真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②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一般不强求完整的情节。③自由多样,形散神不散。④言简意深,短小精悍。⑤语言精练优美,朴素自然。
往往更容易写
其实不然
这样反而要求更高
要有真东西
平时多读
多游历,增加自己的胸襟和经历才是根本之道
否则文字再优美也只是无病呻吟
让人看了反感
所以不妨从自己的身边做起
一点一滴记录自己的感受
再去丰富自己的生活
适当阅读些文学作品
如何学写现代诗
近来上网翻阅网络写手的古诗和现代诗,觉得几点:
1。虽然鲁迅说,唐宋后再无诗词,但是不可否认,现代很多优秀的民间诗人,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写出了不少精品。但是,只是局限于古诗。现代诗的质量明显不如古诗。
为何?这和古诗的独特性有关。中国人的方块字一字一音,有形声、会意等结构,字的语意模糊性很强,很合适创作需要意会的古诗。很多古诗译成现代诗后味道全无,说明古诗的写作主要重在意境,而意境的创造主要靠单个字的语意模糊,比如“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推窗千年雪”;等等,读者可以联想出无穷的内涵;而现代诗由于有相对明确的话语结构和词的语意,因此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较少,在意境的刻画上明显先天不足,所以要求作者更加高的写作技巧来弥补;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写出优秀的现代诗,相对需要更大的文学修养。“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故意用“绿”,这就是古诗的优势,如国翻译成现代诗,一定会翻成“吹绿了”让人无法有想象空间的具体动词,意境大大消失了。
当然,古诗的写作要写好,也一样需要,只是他的入门在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功底后,相对容易 。 因此,古诗在现代网络上的繁荣,并不意外。但是,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在继承的同时,如何发扬光大,和现代的语言更好的一致呢?我们决不能满足于重复老祖宗说过的东西,已经存在的事务,永远这样,中国诗歌将没有前途,失去创新。而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庞德,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勇于创新,吸收了王维等诗人的优点,创作了意向派诗歌。而我们自己,却没有继承和创新,要么一直跟在外国人后面,写出了什么朦胧诗、象征派等等,要么一直跟在古人后面,写来写去就是一些古人早就玩过的玩意儿,却没有自己的好东西。这一点,日本人做的比我们更好,他们学习了我们的唐诗,却创作了俳句;他们吸收了法国象征派,却保持着古诗格律的风格。
有人曾说,中国无诗人,有某个网络诗人大声反驳,“我,就是!”很好,中国需要诗人,但是他还只是一个写作古诗的现代作者。缺乏创新,他的诗歌注定将湮没无闻,要是有创作现代诗歌的人能勇敢地站出来,说,“我,是中国真正的诗人!”那么,中国的诗歌才有希望。
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
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颂》、《怀沙》《离骚》、《橘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讲究了格律了呢?其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音乐韵律同样是非常出色的。格律的无所限制影响了它们作为千古名篇的地位吗?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其伟大。为何我们对此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中国古代这样的不为形式所限的诗歌在唐代后受风潮的影响直接没落了,没有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铟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律诗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极其残酷地限制了现代诗的发展,以至于中国自由诗歌的创作最终没有形成气候,几近绝迹,被中国古体格律诗的成规制约并扼杀,及至到了清代,几乎完全走向了没落,落日的余霞也见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国,现代诗居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足见其贻害之深,可是,这一点,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前有谁看到过?当代中国诗坛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什么是真正好的诗歌?当我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想了又想,我觉得还是这样把握比较合适: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真正反映灵魂对生活,生命,现实的体验并且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考与共鸣的诗歌,才可能成为优秀诗篇。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呻吟,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当然,在对待创作态度不严谨的诗歌上,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诗歌本身存在的不足,毕竟这有利于交流与提高。
至于不同读者对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读者层次与解读诗歌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我记得某位诗歌大师在不同时期读自己的同一首诗歌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诗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至于前些时日有朋友告诉我说某位获一等奖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维,幼稚的说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对他获奖的作品彻底理解之后,再谈其它。
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的区别。简单的说,散文表达的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思绪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小说是角色的经历,而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串串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当它们被组合起来并被读者整体感知后,才获得了价值,这时文字成了作者的工具,成了承载意义的载体,所以在评判散文和小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写要表达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构思,然后才是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词语被表达出来的。好的构思加准确、优美的词语构成了好的作品,意识是作品根本的目的。
但现代诗是什么呢?它的作者抽离出了由文字构成的意义世界,并俯视和欣赏文字。正如我们来到了大花园,仔细凝视每一朵盛开的鲜花。此时的作者成了园艺师,将自己喜欢的各色花朵收集起来,编织出好看的图案。至于这图案代表什么,他并不在乎。
现代诗歌也是由一个个作者觉得好看好听的文字组成的,每个字都给人美好的感觉。也许他们背后也有着被人们赋予的各种价值和意义,但这巧妙的组合并不是靠意义支撑的,同时,它们组成的整体也不代表某个意义或价值。这又如同一首歌曲一样 ,音符组成了美好的旋律,但它不指向某个特定的意义,关键在于好听。这也难怪诗和歌被别人组成了一个词:诗歌。很显然,文字本身就成了现代诗的目的。
所以,评价一首现代诗,我们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够给我们自然的美感,然后它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可以自由的赋予。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如何写散文?
A、感受生活 觉察幸福
——散文写作应有丰富感受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个十岁的小胖墩对着满桌的美味佳肴,突然大叫:“我想去死,所有的菜都吃过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妈妈听了感到震惊,就去向心理医生咨询,大夫开了一贴药“粗茶淡饭”,并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觉察不到幸福。现在得这种病的还不少”。读了这只故事,我们不禁感慨,母亲的心是伟大的,但她的伟大已被一些过度的关心与爱护湮没了。为人子、为人女都已习惯了这种关心与爱护,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麻木。小胖墩生在福中不知福,丝毫不知道母亲的爱,更无幸福可言。同学门是否有小胖墩现象呢?要写好散文,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今中学生的生活似乎比较枯燥,三点一线,家庭(宿舍)——教师——食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很容易陷入机械、麻木状态。同学们也许会说,有什么可感受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海洋中不乏美丽的感觉浪花,重要的是,如何敏感地去捕捉它。“师生之间”就是学校生活中的永恒的话题。课内外师生间林林总总的事何其多,日久天长师生间结成的友谊何其深厚,但为什么就不能“动于衷而形于言”呢?因为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从未细细品味过。同学们一定记得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中的几个细节吧,作者的感受是多么细腻。他就真切地写出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到蔡老师爱他们,所以蔡老师鞭子高高举起带最后却轻轻落在石板上。其实,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特定的场景,都会给学生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只是平时你不去注意罢了。
如何写好一篇散文呢?作为一个作者,得有一些必备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兴趣,第二个条件也是兴趣,第三个条件还是兴趣。
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名家名篇,那些堪称得上“美”的散文直接渗透着作者的情趣、灵魂。
其次,就是要有丰富的感情以及对人生的阅历。写散文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的感触,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因为感情,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就会产生一分同理心,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潮汐起落、阴晴圆缺……都成了抒发感怀的课题,更有“事实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够关心,就会观察,要尽可能做到无微不至,明察秋毫。一颗敏锐的心,能够听到别人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感受到社会的脉动,然后抽丝剥茧地探讨其根由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其三,写出具有自我风格散文的重要修养,是我心写我口,而绝不能随波逐流。具体而言,需切切注意五点:①写真人真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②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一般不强求完整的情节。③自由多样,形散神不散。④言简意深,短小精悍。⑤语言精练优美,朴素自然。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我·觉得·散文·余秋雨的不错。。你可以看看。。比如高中教材上的道士塔是他写的。。很优美的句子。。我有他的散文集。。还有郭敬明的 幻城 句子也很好 很能触动人的感情。。诗嘛。徐志摩。。顾城的都很不错。。。你可以看看,至于怎么写好散文 和诗,这个用俩句话说不清楚。。从高中到大学。。不是都在学习中么。。哈哈。多读多看多写。。只要你的感情足够深。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特色。。加油吧。。~!
散文诗,你可以跳跃思维去写,比如是童年里的桥段,我们有糖果、童话故事、门前的树等,将你脑子里的美好画面用文字串联,其实不一定要前后连接,只要你群表达出来的那份感情是一致的就好,因为散文说的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好好闭起眼睛勾画你心中的美好画面……
散文和诗歌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自己发现 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是区别之处自己感觉不怎么明显 希望各位点明所谓散文,从广义说,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体;从狭义说,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实感情的文体。 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称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物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入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是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感情。 散文具有精于立意、善于构思、创造意境、感情具体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通常从以下几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样才会写出好的随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用一种最直接最明白的话来说:诗人是天堂与人间的沟通者,是天堂的使者,诗歌是上天赐予凡人的精灵,诗歌的灵魂是超凡脱俗的;散文是人间的杰作,吃尽人间烟火,表达的是人间的情感与情绪,散文的灵魂是人间烟火里的古典美人。所以散文可以有诗意,却成不了诗,顶多是散文诗,而诗却永远是纯粹的诗。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诗与散文的区别。
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请看下面的总括: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 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 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 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 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 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 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 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 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 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 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 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 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 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 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 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本文标题: 诗歌怎么了 散文又怎么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313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