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精神与文化复兴

发布时间: 2019-11-04 22:41: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15

一、缘起 济南老商埠,百年沧桑里隐藏着济南历史上第一座公园——中山公园。像我这样的老济南,自然是曾经的常客,恍然间已是三十年没有来过。洒满阳光的记忆中,有哈哈镜、有旋转木马,第一次喝酸奶、第一次开电动车,留下了最真纯的记忆。仿佛记得从人民公园到中山公

中山精神与文化复兴

  一、缘起

  济南老商埠,百年沧桑里隐藏着济南历史上第一座公园——中山公园。像我这样的老济南,自然是曾经的常客,恍然间已是三十年没有来过。洒满阳光的记忆中,有哈哈镜、有旋转木马,第一次喝酸奶、第一次开电动车,留下了最真纯的记忆。仿佛记得从人民公园到中山公园,名称有些变化,至于其中的纷扰,就不是孩子们考虑的问题了。偶然的机会,让我与公园再次结缘,留下的乃是全新的感受。

  从南门甫入公园,首先来到逸仙轩,见到的是记忆中从没有过的中山半身像。藤蔓之下,传统与现代合璧的回廊里,悬挂着中山先生的介绍,回归了公园的精神内涵,让生活在城市的人民,有机会想起国父。前行不远,是一方庭院,树立着中山先生的立像:一身传统的民族服装,手持煌煌方策,凝眸远方。给我印象最强烈的,则是八角形基座上的几行大字:从八目、八德到天下为公,无非传统儒家的纲领,昭示着中华民族赖以光大的精神。原来如此。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不仅在于革命,更在于在历史转折点上,继承了中华民族赖以自立的道统,守住了民族的精神命脉。所谓国父,不仅是一代政权的开拓者,而是为我们指引了民族的航向,开辟了历史的进程。

  二、大道

  从《大学》开篇中“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到“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心性修养,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再到《礼运》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文化的大思路,从“尽己之性”到“尽物之性”,直到“赞天地之化育”,人本主义的底色在精诚中展开。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乃人类文明的大道。我想所谓道统,只有守住自己的根和魂,才能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中山先生提倡的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构建着东方文明的人文精神和伦理秩序,来自于人类的良知与五千年积淀,足以成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文化源泉。《管子》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而今这些赖以自立的中国精神,似乎变得模糊,但又流淌在血液中。曾几何时,汹汹而来的“打倒孔家店”,摧毁中华文化的支柱,使文明古国丧失文明。而今,我们可以不知道什么叫八德,但倘若走向它的反面,便只剩下卑微。

  继承中华民族的道统——中山先生以此归纳从事革命的意义,在现代中国重构之际,既守住脉络,又顺应潮流,这正是中山思想的伟大之处。孔子说:“道之不行也,归之于天”,伟人的生前也许无力回天,但伟人所以成为伟人,不在于一时鞭笞宇宙,而在于为民族启示的大道终将光大。我曾经疑惑,为什么塑像的基座不是刻上三民主义,而是儒家信条?充满现代精神的三民主义纲领,与中华道统又有何关系?而今看来,中山先生所谓“顺乎天理,应乎人情,合乎人群之需要,适应世界之潮流”,所谓道统来自于文化的内核,至于文化的范式,则在与时消息乃至相反相成之中。

  中华文化立足于人性,从人的良知开始,推到天下太平,既富有现世精神,又憧憬大同的彼岸。这种博大而平易的文化气度,随着人文精神的觉醒与科技文明的昌明,必将愈加光大。与西方文明不同,主宰中国人灵魂的不是幽冥中的上帝,中国文化不是立足于天堂地狱、灵魂救赎,而是始终以人为本。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维系与发展,立足于伦理道德,儒家的礼义德化而非宗教的信仰,支撑起了中华文明的殿堂。

  于是,在中山先生的阐扬中,恢复全部国粹,恢复传统文化中的固有道德和固有能力,成为唤醒中国精神的重要主张。中山先生说:“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又说:“有了良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久治安。”现在看来,倘若失去固有精神的支撑,丧失共同信条的维系,一个社会便譬如建于沙堆之上。董仲舒所谓:“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益无益也。”中山先生以德为本的立政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相结合,得到了印证。走过历史的歧途,国人对国父的记忆已经模糊,但经过时光的筛选,才发现其中的珍贵。

  三、转折

  近代以来,雄踞东方的中华文明,不可阻挡的卷入了全球化潮流。面对西方物质文明,国人始而不屑一顾,终而信心瓦解。国民心理,或泥古而不知变,或媚外而不知本,在中华文明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折中进退失据。诚如中山先生所言:“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清民之际,数十年间,人心骚动,九州幅裂。在国家道路阻绝、文化自信丧失的中国大地上,各种思潮汹涌澎湃,一时间背离国情、脱离实际的思想大行其道。思想的分裂,文化的崩塌,又从深处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危机。向西方认祖归宗——中华文化的道统不绝若缕,一幕幕文化自戕的惨剧正在上演。

  在中华文化存亡继绝的关头,中山先生浩然以道统自任,明确提出:“予之革命也,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中山先生的一生,周游列国,博览群书,洞察中外得失、文明利弊,当国家危若累卵之际,自信的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我们学欧洲,要学中国没有的东西。中国没有的东西是科学,至于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历史证明,这种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气魄,正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选择。

  从历史来看,没有那个民族的复兴可以脱离自己的文化根基,必然向历史源流寻求力量。远在汉武时代的复古更化、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王政复古,开创了历史的新篇。开启西方近代文明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也是向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寻求力量。历史不可能倒退,但历史的发展不能脱离本源,没有谁能凭一时的铁腕改天换地。文化复兴不是复古泥古,中华文化也绝不等同于古典文化:“三王不同礼,五帝不同乐”,何古之循?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开放包容,随时损益,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削足适履,凝滞于文化的范式。其中总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因为不变的乃人的天性,董仲舒所谓“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换个西方的说法:便是自然法,如希腊三哲所言,存在永恒不变的标准,或者说是马克思的普遍规律。

  而今历经文化的浩劫,中华文化的复兴,成为当代重大课题。中华文化的发展,除了以海纳百川之势,吸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最根本的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山先生的启示得到了印证。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早就说过:“中山先生不愧是近代中国一先知先觉者,我深信他的思想里,终要发生出一种大力量。”用中华文化的话语说,就是道和道统的力量。

  四、追梦

  纵观中山先生为中华文明制定的方案,从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维度,囊括政治文明、社会经济建设,展开了一整套的建国方略。文化传统与世界潮流、文化继承与创新转化的当代命题,早已融汇其间。其中的思想,久而弥光,只是在不同的历史进程有不同的发展与表达。

  《易经-同人》云:“君子以族类辩物”,民族精神乃人类天然的情感。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族主义精神,在那个一盘散沙的年代,唤醒着国人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自觉。中山先生早已预见,面对人类文化的激荡,“如果民族主义不能存在,到了世界主义发达之后,我们就不能存在,就要被人淘汰。”纵观百年以来中国人民的中国梦,首先便是民族意识的觉醒。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复兴最伟大的精神力量。

  天下为公、民贵君轻的中国政治理想,贯通于中山先生民权主义的主张。从以党治国到依宪执政,现代中国政治文明正在漫漫重构之中。其中,坚持执政党的统一领导和以法治国,实现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治理与民主参与,应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而这些大思路,都可以在中山先生哪里找到源头。

  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主义的思想,扎根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精髓,把民生——人的需要,当做社会进化、国家治理的根本,浸透着“博爱”的儒家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回以经济建设为根本的正途,正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号召,实现了经济腾飞与国力恢复。民族复兴,取决于道路选择与文化自觉。

  五、结语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从道统的继承,到文明的重构,国父的伟大,在于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必由之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使文化复兴展现出光辉的前景。只要我们继承中山先生以来的伟大理想,坚持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定能重现中华文化的辉煌!

本文标题: 中山精神与文化复兴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001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石头班长那棵黄桷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