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汉武帝刘彻的求贤令2.来自《吕氏春秋》的一句摘录3.列宁对于“偏见”的看法4.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美国非洲裔医生对...
目录
1. 汉武帝刘彻的求贤令
2. 来自《吕氏春秋》的一句摘录
3. 列宁对于“偏见”的看法
4.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美国非洲裔医生对于同胞的感同身受
5.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7.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次牢骚
8. 杀君马者路旁儿也
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经典名句
10.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另一种解读
11.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12. 如果要从正确与善良中选择,请选择善良
13. 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在《将心注入》中的好句(1)
14. 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在《将心注入》中的好句(2)
1. 汉武帝刘彻的求贤令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06年发布的求贤令。
从这篇求贤令中,我能看到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不仅求贤若渴,更是深知凡是有才之人,必有异能,也会有一定的恃才傲物,不愿甘做傀儡,这样的人,自然需要更为厉害的伯乐来“御”。
很多人才之所以没有发挥其最大潜力,有一部分原因是就是没有真正尊重这些人才,用心去用。对于一些商人而言,人才只是资源和成本,所以只是从“能为我做什么”考虑,而不是用心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投入资源去提升人才,这样的商人,也只是商人,和汉武帝这样的政治家无任何可比性。
在汉武帝时代,大才辈出,文有董仲舒,武有卫青、霍去病,财有桑弘羊,可谓是名臣云集。当然,汉武帝也曾辜负过一些人才,比如被匈奴尊为“汉之飞将军”的李广,就陷入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尴尬境地,最后以自杀结束生命,但从整体上来说,汉武帝还是尊才爱才的,这也能从其治国成果中看出来。
从这篇求贤令中,我能看到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不仅求贤若渴,更是深知凡是有才之人,必有异能,也会有一定的恃才傲物,不愿甘做傀儡,这样的人,自然需要更为厉害的伯乐来“御”。
2. 来自《吕氏春秋》的一句摘录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前阵子电视剧《大秦赋》热播,我也跟着看了几集。该剧主要呈现了从秦昭襄王末期至秦始皇灭六国的断代史,大气磅礴,其中有大量镜头聚焦在了吕不韦身上。
作为一位完整读完超大部头的《大秦帝国》(大秦赋原著)的人,我认为吕不韦在秦国统一中国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他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流传至今。
近来在《吕氏春秋》上读到这样一段,会心一笑,因为这句话放到现代也是完全适用的。其实古代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哲理的正解,只可惜并不是所有人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秘和精髓,反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犯着同样的错误。
这句话的精髓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无所不知的,需要正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要正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要对任何事物抱以客观严谨的态度,需要在任何时候虚心向专家请教,而在请教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否则可能会反过来将专家带偏。
这里的“专家”可以是任何人,可以是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上级,你的师长,你那些在基层摸爬滚打、最接近前线的下属,甚至你遇到的陌生人,书本里作者的一句话,这些都可以是你请教的对象。
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切勿自己欺骗自己,当然,自我欺骗的危害性尚小,可一旦以自己的无知去指挥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才是最为可怕的。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3. 列宁对于“偏见”的看法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我们一开始读这句话,可能会有点疑惑,但多读几遍之后,你会发现这句话蕴含的本身就是真理。
无知,可以看作是对于特定领域的无知,但是只要态度端正,认真去学,那么无论花费的时间是长是短,总有一天会达到真理的巅峰,而偏见就不一样了,偏见是一种对于事物的主观臆断,将事物经过自己大脑过滤后,用有色眼镜看待,那么自然就会离真理越来越远,唯一的真理是自己大脑中认为的真理,换一句话就是,活在自己的平行宇宙中。
在管理学中有这样的说法,好的管理者从来不会给下属贴标签。贴标签这个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偏见。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往往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判断,认为通过一两件事或者短时间的观察就能看清一个人,然后这个人在很长时间内都要被这个标签带着,但其实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如果用标签对每个人都是一以贯之的判断,那么你根本无法真正了解每个人,自然也是无法做好管理的。
另外,现在有很多职业偏见,比如这个职业对另一个职业报以偏见,这个也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每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位从业人员都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不是依靠薪酬或者显露在外的成就感所决定的。
“偏见”这个词之所以有“偏”,是因为偏见会让我们进入一个“全局偏”的怪圈,不仅让我们自己偏离真理,还让我们从人生的正道偏离、从任何正能量的事物偏离,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的偏见转移到他人的头上,以为别人在看待相同事物时,也会和自己抱有相同的偏见,这个是任何正人君子都极端反感的。
4.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美国非洲裔医生对于同胞的感同身受
It’s like being hit on all sides, (Black) people giving care, like myself, feel this incredible glass ceiling bearing down upon us. And then at the same time, the (Black) patients have it much worse – without jobs or health insurance, without food security, without appropriate telecommunications to make appointments.
这是一位正直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医生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其非洲裔同胞遭受的各种歧视和艰难困苦所做的实景描述。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苍穹”之下,无人能够幸免,而新冠肺炎疫情有如一面照妖镜,将原有的民生问题彻底放大、正如这位医生所说,美国非洲裔人民正遭受着更为前所未有的煎熬,面临着失业、缺医少药、食品短缺,甚至无法预约医疗资源的威胁。
任何问题的暴露都会推动问题的解决,不过对于美国非洲裔人民而言,未免时间太久,未免代价过大,无数生命撒手人寰,离开了自己的妻儿、父母,抱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美国对于非洲裔或其他少数族裔人民的歧视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一歧视从普通的非洲裔百姓蔓延到了非洲裔医生。
前不久新闻里一段视频引用了美国非洲裔内科医生苏珊·摩尔对于歧视的控诉,如缺医少药,无法得到和白人同等的就职等,令人心酸。非常不幸的是,在经过了漫长的呼吸机维持阶段后,这位医生也离开了人世。
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悲惨遭遇值得同情,但我们作为第三方其实改变不了什么,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美国人民自身的努力,当然,现在有很多正直的美国人民早已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美国非洲裔黑人的生存空间能达到真正的改善。
再回到我们自己,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幸福的时代。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党和政府迅速响应,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医务人员、人民警察、志愿者都敢为天下先,带着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和情怀,冲向了第一线,在医院、在社区、在机场,无不看是们的身影,正是在他们的勇往直前和力挽狂澜下,才让此次抗疫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才让我们能够继续幸福安康地生活,我们对此感到无比幸福。
感谢此次抗疫中无私奉献的所有工作人员,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真正战胜这次疫情!
5.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这是战国时代末期韩非子在其著作《五蠹》中的三句名言,由于都是不同段落的结论句,且相互关联,我就将其放在了一起。
这三句所要表达的共同意思是:当时代发生变化时,很多情况会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采取的措施也要随之变化,充分适应变化的时代。
韩非子是战国最后一位法家大才,胸怀天下,为抵抗强秦吞并六国而四处奔走,虽然最后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挡住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蠹》是韩非子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提出的见解,但其实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也有参考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巨变的时代,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面之大,前所未有,很多人的职业也不再从一而终,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主业的变化。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会有不少职业走向下坡路,并逐步淘汰,而与此同时,更多的新型职业横空出世,跨界发展和跨职业发展成为每个人都会大概率遇到的阶段,无论是主动求进还是被动倒逼。
我以前有位同事,原本大学里学的是地理专业的,也从事了地理相关的工作,后来看到了IT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空间,然后就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钻研,成为了一位软件工程师,目前做到了既管产品又管研发的CPO。为了这样的转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但一旦成功了,可以改变后续的人生轨迹,向着自己希望的道路前进。
第二是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变化。
无论当前职业是否变化,你的知识、能力和底层思维需要不断升级换代,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时代。
比如翻译工作,过去的翻译只强调过硬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准,完成最终的语言转换即可,现在还需要其他能力,如翻译辅助软件的快速学习和使用,翻译语料库的管理等。如果不拥抱变化,加快学习,那么传统的翻译能力无法适应当前的行业发展。
未来,随着机器翻译的逐步兴起,翻译的生态将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比如如何将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和翻译辅助软件翻译结合起来,如何“训练”翻译机器人等将成为翻译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
第三是副业的变化。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选择至少一种副业,动机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或是为了赚更多钱,或是降低自己的主业风险,或是为了延伸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可能是纯粹的兴趣爱好。
无论如何,副业的选择本身就是为应对变化所采取的措施,所以说能够开启自己的副业,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开始,后面要做的就是将副业升维,拥抱变化。比如过去是以翻译、设计等为代表的知识转换类副业为主,而现在是强调生态和共享,使知识发挥出来,造福于更多人,比如自媒体和培训工作。
我们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巨变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唯有以变应变,方能成为每个时代的佼佼者。
6.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本句摘自《孙子兵法·形篇》。
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对于一位好的将帅,在指挥任何一场战役之前,都需要做好充足的规划和准备,并在有十足的胜利把握之后,再寻求敌方开战。若没有胜利把握,或是即使胜利几率比较大,但同时也有极大可能成为一种“皮洛士的胜利”,那么这时候宁愿按兵不动,等待战机。
这里说一下“皮洛士的胜利”,皮洛士是罗马初期的劲敌-古希腊伊庇鲁斯的国王,有一次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赢得了对罗马的胜利,国力大损,这个是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是从古到今军事界极力避免的。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回答我们职场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即在执行一项任务时,是先把任务规划好后再开始执行,还是先执行,然后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
在常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先规划,后执行”,深入探寻任务的目标和背景,正如我在设计一篇文档时,会先搞清楚读者、需求和背景信息,然后严格按照我自己总结的流程设计出文档。
而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则需要变通,可以视情况采取“先执行,后优化”的策略,但也并不是说没有任何规划,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规划,形成“最小可行性方案”。
最小可行性方案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其前提是,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专业能力,更要有足够多的“先规划,后执行”的积累,达到“胸中有万局”,甚至是“肌肉记忆”的境界,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应对自如。
我曾经和多个不同团队共同参加过一次极为紧急的通宵任务,需要我并行设计和优化多篇完全不同的文档,这个工作实在过于紧急,更为致命的是,我无法从当晚的负责人手中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文档数量,以及其他团队将文档交付到我这里的时间节点等,可以说处在相当不利的境地。
在此情况下,我一方面主动询问了各个团队的大致交付时间,另一方面快速做了工作安排,即以主要内容的设计为主,同时基于我“胸中的万局”进行快速匹配,跳过以往的一些环节,选择最佳的设计,以保证高质量的快速输出。
过了1小时左右,出现了多团队同步交付的情况,在这时,我进一步采取了其他方法,我快速判断各文档中内容的逻辑关系,针对具有相同规律的文档,我采取了分发的形式,即由我设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章节,然后快速和我的下属沟通大致的设计方式,由我的下属参照后完成其他章节的设计。
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很多情况下,战局的发展往往会超出原本意料和规划的,同样,我们在执行任务时也会如此。
正如我参加的这次紧急通宵任务,其紧急程度相当于敌人夜袭营寨,而作为一位成熟的将军,一方面应该提前准备好营寨的防御措施,另一方面,即使没有任何准备,也需要在敌军来临的第一时间能够乱中取静,冷静指挥自己手下的将士奋勇抗敌,并根据实际的战场状态,选择全力防御,还是临时性的撤退。
7.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次牢骚
“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
本段摘自《资治通鉴》的卷·一九六。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朝会上向群臣发了一顿牢骚,以上摘录的就是牢骚的原话。
作为一国之君,会受到来自于臣子的各种“进攻”,这些进攻无非都是从个人私欲角度考虑,目的是为了得到宠幸,加官进爵。君王稍有不慎,就会掉入这些陷阱,轻信了不该轻信的人,长此以往,国力将逐渐衰败。万里之堤,溃于蚁穴。
李世民不愧是明君,将臣下的各种献媚自售的丑态描绘得生动至极,也对于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这段话虽然看上去是发发牢骚,但其实也是对群臣发出的警告,让群臣明白,这些龌龊手段对他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别轻易尝试,撩拨虎须。
其实这也适用于现代的职场。
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将重点集中在业务水平的精进上,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与管理者套近乎,在他们的眼中,这个时间就是垃圾时间。
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虽然会有危机感,但从未将精力花在提升自己身上,而是寄希望于一些旁门左道,想尽办法靠近目标管理者,用各种隐蔽的手段远交近攻。
但是,这种进攻不是100%有效的,有些管理者会被攻陷,而有些管理者则固若金汤,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能够被攻陷的管理者,本身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在进攻者的花言巧语或者绣花枕头般的汇报面前,难以判断其话语的真实性,更不用谈其内在企图了。
或者,这样的管理者也是日常喜好在员工身上贴标签的,贴标签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很low的行为,通过一两件事,孤立看待每一个完整的个体,并且不会轻易改变原有标签。如果贴标签已经成为了这位管理者的习惯,那么同样也会给这类进攻者标签,而且往往是与其花言巧语同等级标签。
我在 烟中雯城:领导,你给我的评价真实吗? 中曾经提到,对于员工的印象不能基于近期的表现来判断。对于进攻者而言,他们会以一种“频繁的主动”来加深印象,进而对管理者造成误导。
一旦管理者掉入了这样的陷阱,那么就会进入一个温水煮青蛙般的恶性循环,进攻者的虚假主动越是频繁,管理者越是信任,也越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也会给予更大的授权,而进攻者并没有能力承担更多,那么也会伸手向管理者要更多的资源,最后资源都会向进攻者方向倾斜。
长此以往,企业最终会被这些癌细胞一样的人搞垮,其他正直的员工也会心寒,最终会出现一种扭曲的大换血。
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只需继续在自己的业务上精进即可。在现在的职场环境中,自驱才是王道。自驱型员工的特点就是对自己有足够高的要求,对日常工作孜孜不倦,勇于开拓,根本无需刻意展现,在一段时间后,会自然而然地在大部分的同事和团队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这就够了。
8. 杀君马者路旁儿也
“杀君马者路旁儿也。”
本段东汉的《风俗通义》,作者为应劭。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有一个人,骑着自己的爱马外出,路旁有一个小孩子看到了,就对马夸赞了几句,马的主人非常高兴,就鞭策爱马保持奔跑时的英姿,让马长时间处于奔跑状态,最终爱马力竭而亡,马的主人心痛不已。
我之前写过一篇 烟中雯城:捧杀?对我有影响吗? ,里面的“捧杀”和这里的“夸赞”是有本质区别的。捧杀是一种恶意的夸赞,提出夸赞的一方有自己的不良企图,而这里的小孩,或者任何人,却是发自内心的夸赞。
而无论这里所说的夸赞,还是捧杀,一切抉择其实都在于听的人,也就是这个故事中马的主人。如果马的主人能够正确处理来自他人的夸赞,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我们切勿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轻易改变自己,在匆忙中作出决策。正如我在 烟中雯城:捧杀?对我有影响吗? 中所说,你需要真正了解你自己,需要时刻保持自省状态,对于任何评价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就像这里的马主人,他需要清醒地知道,这是我的爱马,是我的坐骑,没有这匹爱马我就无法出远门,我要善待它。基于这一主线,任何夸赞或捧杀都不会让马主人作出如此愚蠢的决定。
在我的职场生涯中,我从来不会因为别人的表扬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而耿耿于怀,这是因为我了解自己的能耐,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提升,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其实我都会进行过滤,最终接受那些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 烟中雯城:领导,你给我的评价真实吗? 这篇文章中,我也提到我们接受到的一些评价可能是失真的,里面掺杂了很多其他因素,这时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才能有火眼金睛,找到对自己发展最有用的点。
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经典名句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上个月,曾在同名电影中饰演过保尔·柯察金的俄罗斯著名演员瓦西里·兰诺沃伊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唤起了我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回忆。
这本经典著作是我最早的藏书之一,是我学生时代的案头读物,到现在也有二十历史了。相信也是很多家庭的必备藏书之一。
1
对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最喜欢的还是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回答了“如何度过一生”这样的问题。
“如何度过一生”其实是对于人生的终极拷问,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无论处在怎样的人生阶段,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不同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有各种不同的精彩解读,无论是哲学、宗教,还是心理学,总体而言,都是积极向上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回答,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没有极具渲染力的华丽词藻,只有人人皆知的道理;没有极具号召力的雄心壮志,只有低调朴实的人生哲理,同时也给了我们鞭策,让我们警醒,时时对照,时时求索。
可惜的是,尽管这句话中的道理人人皆知,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生活中最难的,莫过于把人人都懂的真理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而不是一种标榜。
2
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是人生大忌。
这个世界,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追求物质上的荣华富贵,因为这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很多,牺牲很多,有时代价也会更大。
同样,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虚度年华,每天日复一日做着机械的重复,所有事情都成为蹉跎岁月的生锈齿轮。一遇到略有挑战的事情就处处寻找借口,不愿意去动脑筋,不愿意去花时间,不愿意做哪怕一点点的尝试,主动将自己内卷。
为什么有些人会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呢?主要原因是从来没有给自己定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憧憬,在本应奋斗的大好时光中,失去斗志,缴械投降,向命运低头。
有崇高理想的人,如同在自己的人生中加装了一台助推器,这台助推器并不是将人生的速度加快,而是让我们成就一个动态的人生,昂扬向上,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而在奋斗中,你会觉得,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的碌碌无为都是一种罪过,都是一种损失,都是一种不负责任。
在你深陷碌碌无为的陷阱中时,想想钟南山院士,想想那张他在高铁上闭目小憩的照片,我想你就不会继续碌碌无为了。
一位85岁的耄耋老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初期,用他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再次力挽狂澜。正是由于他和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以及党和政府的高效应对,才把新冠肺炎疫情的势头真正遏制住,将新冠肺炎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降到最低。
钟南山院士的理想是崇高的。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治病救人,永葆初心,尽显医家本色。
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崇高理想,也有更多人在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
投身于医务工作,治病救人,是一种崇高理想;
投身于科技工作,研发重器,是一种崇高理想;
投身于教育工作,教书育人,是一种崇高理想;
投身于社区工作,服务人民,是一种崇高理想;
投身于脱贫工作,扶贫济困,是一种崇高理想;...
从这一刻起,请抛开过去的碌碌无为,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奋斗,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吧。
3
为人卑劣和生活庸俗也是人生大忌。
卑劣是人性层面的,那些人性卑劣的人,往往自以为是、严他宽己,会用自己所认为的尺度和标准评价他人,在他人所谓的缺点中获得可笑的优越感。
庸俗是处事层面的,那些生活庸俗的人,往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同时又怠于思考,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正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中的“随”字。
为人卑劣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人;卑劣的人,也是可恨之人,因为他们也在不断伤害他人。
生活庸俗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活庸俗的人,也是可恨之人,因为他们也在不断误导他人。好在,我们的社会处处有正能量。正能量是抵抗卑劣和庸俗的有力武器。
去年,上海市徐汇区第二社会福利院食堂的大厨寿继峰荣获了“徐汇区道德模范”的殊荣,实至名归。这位拥有高级职称的大厨,放弃高薪机会,二十年如一日,为福利院的老人制作可口的菜肴,并根据老人消化功能下降的特点,精心选材加工,个性化烹饪,提供适合老年人的菜肴。
可以说,这位大厨是一位平凡的大厨,但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多重正能量,无论是他的不计个人得失,还是他为老人奉献的精神,都足以让卑劣庸俗之人相形见绌。
正气、正义和正能量才是社会的主流。无论是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还是为人卑劣、生活庸俗,其实都是一种邪气。而要祛除邪气,就要用其对立面,也就是正气。
幸好,邪不压正。在我们社会中,正能量无处不在,有如冬日中的一片暖阳,既祛除了邪气,也温暖了人心。
从这一刻起,请抛开过去的卑劣人格和庸俗生活,开始拥抱正能量,并贡献正能量吧。
10.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另一种解读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是来自于《增广贤文》的一句名言,大家也都耳熟能详,这里我将作出另一种解读,也就是:
人生中没有绝对的无心插柳柳成荫,任何表面上看似无心而来的成功,其实都是有其内在的原因,或是日常的经验积累,或是日常的深度思考。“柳成荫”看似是偶然的高光时刻,但其实是必然的结果。
1
前几天在做菜,发现有一颗土豆发芽了,就放到花盆里种着,谁知过了些许时日,就长出如此好看的茎叶,不比我家的其他花卉植物差。
当然,再好看的茎叶也逃不出“生老病死”这样的自然规律,没过几天,茎叶渐渐枯萎,最后这颗土豆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在把土豆“尸体”挖出来后,居然奇迹般地在花盆中看到了三只小土豆,难道是“孵化”出来的? 这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
大自然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也是一种“偶然的高光,必然的结果”,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自循环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与其他环境交互,参与更大循环的系统。
无心插下的柳枝,就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循环,柳枝从大自然中获取成长所需的阳光、雨水和富含营养的泥土,可以说,只要环境合适,生态系统就是柳枝生长的温床,也可以说为柳枝的成长做好了准备,正如土豆在我家富含营养的花盆中的经历。
试想,如果将柳枝任意插入沙漠戈壁或冰原冻土中,还会成荫吗?
2
有位朋友是多产的自媒体作家,往往会提前一个月列好写作计划,拟定选题和一部分写作提纲,然后逐一填充内容。
由于是兼职写作,因此对于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要求很高,我的朋友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写作工具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pad+蓝牙键盘,写作地点可以是星巴克、地铁和家中的书房,时间可以是通勤时间、中午休息时间和睡觉前等等。
有很多时候,会出现灵感乍现、文思泉涌的情况。对我这位热爱生活的朋友而言,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以成为奇思妙想的来源,上下班遇到的人和事、正在阅读的一本书、游览的一处景点、烹饪完的一顿菜肴、观察家门口大树上的喜鹊一家等等。
所以,我朋友制定的计划经常会有所变更,将这些好的灵感第一时间记录下来,然后将自己的意识流迅速成文,一气呵成,而原计划中的选题则相应后移。
有一次,我朋友半开玩笑地和我说,很多作者都在为选题而苦恼,而他却好似有了个“军火库”,估计到最后一辈子都写不完。
听到这句“一辈子都写不完”,我却是羡慕感油然而生。
表面上看,“无心插柳柳成荫”用在我朋友这里恰到好处,在没有外出主动收集灵感和选题的情况下,灵感和选题依然像雪片一样飞来,但其实质是因为我朋友做好了准备。
人生的阅历、日常的积累、深入的思考、来自不同途径的大量输入...这些都是这样的准备。
3
有位朋友是互联网公司的中层主管,他一直有崇高理想,大学一毕业就想投身于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无奈深感自己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就暂时打消了这个打算。
后来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朋友从一位基层员工渐渐做到了中层主管,无论是经验、阅历还是底层能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时我朋友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报考了社区工作者这样的基层岗位。
社区工作者考试需要经过好几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笔试和面试,考察的侧重点略有差别。我的朋友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全面复习,而只是看了一些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覆盖面、各种事迹,以及来自于人民大众的期待。
出乎他的意料,笔试和面试两关都顺利度过,特别是面试这一关,问题都顺利答出。
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同样也有其内在原因。
我将朋友的成功归结为两点,第一点是他对“社区工作者”这个职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从社区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另一点就是他的底层能力足够强大,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同理心等不一而足。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朋友从开始了解社区工作者的那一刻,就已经融入了自己的那份初心,而在面试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开始了这份工作。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任何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的,很多时候看似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其实都有是一些“准备工作”的,而这些准备工作来源于日常的用心积累。
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的能力将足够强大、经验将足够丰富、知识将足够贯通,这时我们将迈着自信而坚实的步伐走向成功,这时即是真正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境界。
11.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
1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哪些人可以信任,哪些人无法信任,其实心中都是有谱的。
之所以有谱,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反映一些底层思维的东西,也就是一种“痕迹”,这些可能一两件事看不出来,而一旦接触得多了,就会逐渐有了一个完整的“画像”。
这个其实不需要任何技巧,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基本的技能。只有需要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一个人时,才需要借用一些方法,但短时间认识一个人始终是一种挑战,也会有更多偏差。真正认识一个人,最佳方法就是长期的接触了解。
值得信任的人,口行一致,口头的承诺和行为往往是绝对匹配的,同时,对于自己办不到的事,从不会轻易作出承诺。
不值得信任的人,口行不一,口头的承诺和行为基本不一致,而且特别喜欢做出口头承诺,但并不将承诺放在心上。
2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值得信任的。对于值得信任的人,我们并不需要有警惕性,而是选择充分信任。
信任其实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佳境界。
当信任从单向的信任上升到双向的互信时,不光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而且能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带动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
信任也是一个团队强大的不二法宝,一个团队中的人,如果可以相互信任,共谋发展,那么未来才是真正可期的。
在一个团队中,团队的组建者一定是信任的“能量中枢”,以身作则,做一个值得信任的管理者,才能带来团队间的更多信任。
很多时候,如果管理者自己无法做到口行一致,经常对下属耍一些心机,或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是口头承诺了任何事情,却从未兑现,那么团队会很快土崩瓦解,即使能够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也是一种僵尸般的存在。
3
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与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合作,或是签订一些协议,这个在职场环境下最为多见。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多留一些心眼,尽量留下一些可追溯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千万不能以口头承诺作为最终的保障。
我朋友是一位优秀的兼职平面设计师,有一次接到了一位“二传手”的工作,之所以叫二传手,其实是作为中间人,将A的设计任务转交给C进行。
由于工作非常紧急,周六上午接到的需求需要在周一交付,我朋友就放弃了一切安排,在谈好服务价格后,依靠自己的丰富经验,在周六晚饭之前提前完成工作,从而让对方有一天时间可以确认,同时自己也预留了第二天的时间。
谁知,发过去之后,第二天没有回音,到了周一上午,被二传手告知A觉得我朋友做得不行,我朋友没说什么,就问了二传手理由。
等了很久,二传手都没有回答,过了几个小时,突然跟我的朋友说,A和他都说这个做得还是很好的,是A当时没有用电脑看,但A还是推荐了一个模板,希望我朋友能够用这个继续完成。
虽然作为一位专业的设计师,发现这个模板实在太烂,明显是搜索网站上下载的,但还是硬着头皮做了。
但是,当我朋友沿着这一模板进行调整和优化,并增加了一些元素,最后交付时,二传手觉得修改内容不多,无法交代。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朋友做了两份设计,结果一分钱都没有拿到,二传手就说了简单的一句,A没用你的任何一份。后来,这位朋友不得不终止了与这位二传手的后续合作。
其中的原因,其实就是我朋友过于信任对方,而未采用签订相关协议的方式进行信任上的互锁,造成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让努力付诸东流。
12. 如果要从正确与善良中选择,请选择善良
“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 如果需要从正确与善良中选择,请选择善良。”
这是一句来自于电影《奇迹男孩》(英文名为Wonder)中的一句台词,是一位小女孩对着黑板念的一句箴言,读来极富哲理。
1
有时,“正确”这个词第一次显得不是那么“正确”,因为和“善良”相比,“正确”就显得有点相形见绌了。
在我的职场经历中,曾待过多家企业,其中有两家企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家企业是“正确”的典型,另一家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善良”。
在企业A,“正确”体现在对利润的终极追求,只有对企业最有用,能带来更多利润的人才能留下来,否则将会被以各种理由架空或开除,甚至没有给予培训或转岗的机会。从运营的角度来说,“优胜劣汰”是正确的,但人性是缺失的。
在企业B,“善良”体现在追求极致利润之外的些许温暖,创始人就像一位导师,秉持不放弃所有员工的理念,给予每位员工各种机会,或是亲自指导,或是多岗培养,或是外部培训,真正为每一位员工赋能。表面上看,利润分出了一部分,但员工能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在这样的企业,凝聚力从来不是问题。
2
善良往往是我们发自内心的选择,而正确的事则可能会经过一定的过滤,经过一些得与失方面的抉择。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善良是压倒一切的正能量,在需要抉择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择善良。
今年1月29日,上海仁济医院西院正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进行封闭式管理,突然一位单独隔离的六旬老伯出现了呕血症状,情况万分危急,这时出现了暖人一幕,相关专家和医护人员从门诊改造而来的休息室或通勤酒店赶来。
其实在闭环管理下,医生面临了两难抉择,既要尽快挽救患者的生命、解除其病痛,同时也要尽量防范疫情风险,最后主刀医生和手术团队成员无不全副武装,手术衣外加上隔离衣,手术口罩之外再加上一层N95口罩,每个人都湿透了,最后顺利完成了手术。
这个时候,医生们仍然选择了治病救人,在“正确”和“善良”面前,他们毫不犹豫选择了“善良”,践行了治病救人的初心。
3
说起“正确”和“善良”,相信大家都会想到“老人摔倒时要不要扶”这样的灵魂拷问。
事实上,这个问题原本不应该上升到一种“灵魂拷问”,但因为过去媒体曝光了一些不良事件,给原本发自内心的善良选择带来了影响。
从近几年的报道中来看,愿意将“善良”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有很多,只是有些人更多了一丝相当无奈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让路人帮忙摄像等。
其实,“善良”和“正确”是可以握手的,但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能够尽显善良的本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路边不幸摔倒的老人,得到一位好心人的帮助,并在等到救护车前一直得到这位好心人的安慰。送到医院后,老人家属万分感谢,当需要给好心人一些酬劳时,好心人摆摆手离去。一句安慰,一句感谢,正确和善良,在这一件事上汇聚。
愿世间人人都做良善之人,让善良成为我们的正确选择。
13. 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在《将心注入》中的好句(1)
在某些社区,星巴克的咖啡店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工作和家庭之外的舒适的聚会场所,就像是前廊的一个延伸。
这是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在《将心注入》的一句话。
1
正如舒尔茨所说,星巴克确实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至少在我所在的上海就是如此,我打卡过的每家门店都是人气满满。
在不同的客人眼中,星巴克可能是不同类型的第三空间,或是自己在特定时段的学习或工作场所,或是和同事喝喝下午茶、和朋友小聚的场所,或是和家人在附近游玩的歇脚地,亦或是捧着一本散文或诗集,在淡淡的咖啡香味中度过美好午后时光的会客厅。
星巴克也早已成为了我重要的“第三空间”之一。
作为一个对自己有着无限要求,并特别注重碎片时间的人而言,星巴克是一个超级完美的地方,其氛围完美契合我的需要。
在星巴克写作,经常是文思泉涌,在我心目中是一个让我无限畅享的“创作空间”。在星巴克阅读,经常是收获满满,在我心目中又是一个让我放松身心的“休憩空间”。各种口味咖啡混合的独特香味、灯光带来的柔和氛围、制作咖啡时的各种金属碰撞声,乃至周围客人的交谈声,无不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放松。
2
在不同的星巴克门店,我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往往会因门店内的灯光感受、座椅配置的空间感,以及咖啡师的服务而变化。
那些真正将星巴克作为第三空间的客人,一定会记住所有打过卡的门店的感受,而有些门店将注定成为经常打卡的地方。
我便是如此。在众多星巴克门店中,我最喜欢的是那种两层结构的,并且第二层的空间要大,有视野能够通往外界的大玻璃窗,还有一整排的小圆桌,高度恰好适合笔记本电脑,一面是靠墙的沙发位,一面是椅子。而我总喜欢靠窗的那个角落。
目前我在两家门店遇到过这样的结构,其中一家因为我目前工作地点的关系,成为我最常打卡的一处门店。
另外,有些服务也会让我的感受带来变化。
比如,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最喜欢利用清晨时间的,经常5点半起床,7点到星巴克准时报到,正好这时也是大部分星巴克门店的开门时间,而有一次我竟然发现有一家门店居然6点半就开门了,让我非常意外,也非常开心,因为这家门店恰好和我家在同一条地铁的沿线上,6点半正好可以到达,这样我又能提早开工了。
3
在不同的星巴克门店,我也会遇到不同的客人,这些客人和我一样,都把星巴克当成自己的第三空间。
有时,我会遇到一对一的面试,在放着两杯咖啡的矮桌旁,面试官和面试者保持目光平视,在宽松的氛围下进行交流,效率很高。
有时,我会遇到来自于不同公司的代表,为了共同的项目,齐聚在门店的大桌旁,一人一杯咖啡,精神抖擞。虽然只是一场非正式的碰头会,但自我介绍、项目介绍、计划与分工等一应俱全,同时,这种会议原本应该有的严肃性,在门店特有的环境下,让人有一种开“家庭会议”的感觉。
有时,我会遇到一对准备考试的母子,面对面坐在小圆桌两旁,孩子拿着书包坐在座位上,拿出书本开始复习,母亲则去点早餐,然后回来指导孩子复习。坐了约一小时之后,去附近的学校参加考试。
最后,感谢舒尔茨先生为我们创造了如此美妙的第三空间。
14. 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在《将心注入》中的好句(2)
一家公司在保证它的股东能长久盈利的同时,却不必牺牲它尊重员工的核心价值。
这是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在《将心注入》的另一句话。
1
作为一家企业,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的选择面有很多,创业者或管理者既可以在前人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些许灵感,为自己的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也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创业者或管理者都是最先对自己的战略和企业未来负责的角色。
在创业或运营企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也会经常步入低迷期,稍不留神就可能走向失败。正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风帆,狂风骤雨永远是一种常态,没有船长的丰富经验和镇定指挥,就不可能顺利完成航程,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创业者或管理者的经验、阅历和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未来走向,而如何与这艘风帆中的船员相处,则决定了是否能够真正走向未来,或者能走多远。
在高光时期,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员工对企业的付出能够得到公平,且成正比的回报。
在低谷时期,与员工一起共渡难关,同时自己要承担更多,为自己的战略负责,切勿轻易牺牲兢兢业业的员工。
2
在一家企业,每一位员工都应该受到尊重,无论这位员工是怎样的职位,做的是怎样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应有的价值,正是这些价值的涓涓细流,才汇成了汪洋大海。
尊重不应该是一种表面的行为,或是一种伪装出来的管理手段,因为无论如何掩盖,假以时日,员工都能从种种痕迹中发现。
真正的尊重是一种用心注入的尊重,是一种由衷的尊重,是一种把员工当成同等伙伴的尊重,能够看到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并给予其平等的回报。
星巴克尊重每一位员工,也尊重每一位员工的家庭,推出的“父母关爱计划”也成为最佳雇主的典范。
我一位朋友曾经参加过企业的入职培训,负责人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希望大家都能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但一旦需要面临选择,那么一定是工作。”这就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
对于员工生活与家庭的尊重,就是一种最好的尊重,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才能快乐工作,全心付出。
3
对于人才的尊重和企业的发展本身并不矛盾。
当每一位员工感受到自己在和企业一起成长,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的工作都在为企业贡献价值,并且这种价值也会带来回报,他们将会更有成就感,更为自驱。
在星巴克,普通的咖啡师也会有股权,虽然不多,但确实是与员工的贡献成正比的。职级越高,责任越重,贡献越大,股权自然也越高,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公平的分配原则,从另一个角度,也能激励员工不断开拓进取,走向更高的舞台。
当企业中所有员工都具有自驱力,以及不断提升的专业能力和协作精神,就能拧成一股绳。
星巴克对于咖啡师有着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带教机制,这是一种不惜成本的专业培训,能够不断提升咖啡师个人的能力和专业水准,使咖啡师有成长的获得感。
而具有专业水准的咖啡师又能确保每一杯出品的咖啡都是最完美,最符合星巴克标准的,让顾客始终保持更高的满意度。
星巴克高层独具慧眼的战略眼光,每一位门店经理的专业管理,以及每位咖啡师对所有顾客的精心服务,让这家企业成为一家有温度的企业。
星巴克将心注入了每一杯出品的咖啡,注入了咖啡师对于顾客的每一次微笑,也注入了企业的灵魂。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