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不再信任他人,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那么这个人将会活在疑神疑鬼的枷锁里,对任何人都没有信任感,那么别人对他也不会产生一定...
如果一个人不再信任他人,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教育小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可是伤害小孩子的确实小孩子最亲的亲人?
为什么我们教育小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可是伤害小孩子的确实小孩子最亲的亲人?以前的报道都是小孩子的父母以及亲戚伤害他们。现在连最亲的人都不信任。为什么说“不信任朋友,比被朋友欺骗还可怕”?
不信任朋友总是往坏处想?
把人往坏处想,大概就是很大程度上你缺少对他人的信任,我想原因就是曾经有太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让你失望过,无论来自亲情、友情还是同事之间。当失望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引起质变,你自然而然很难信任别人,甚至是对人怀有揣测,觉得她/他会不会伤害你。
那么,那些一面之缘的、公交车、超市遇到的人呢?这些人甚至和你都不会有交集,然而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还是让你担惊受怕,觉得会加害于你。
我想,这是因为你可能像我一样,受这句话影响很深,那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没错,现在是法治社会同样也是陌生人社会,许多的负面新闻,让我们学会,一定要加强防范,保护自我,最好出门佩带几个防狼喷剂。
这样的一种紧绷状态,让我们的双眼仿佛被烟雾笼罩,草木皆兵,甚至是杞人忧天。如何纠正这个问题呢?其实不必刻意去营造、去强迫自己信任所有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别人也是能够感受到的,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周围都是欢声笑语与阳光普照。
问题是,有些人会把这种正常的情绪发展成焦虑情绪,这就有问题了。无论别人是好是坏,和自己关系不大,何必为此焦虑呢?因此把人往坏处想本没什么,但如果出现情绪问题导致身心疲惫那就是问题了。
那些“你怎么能#%*$&^#”的大道理我就不说了,说了也没用。紧张焦虑其实是恐惧的一种,都是对环境的过激预警反应。大脑中的预警机制没用经过大脑皮层直接刺激脑垂体调动肾上腺分泌激素,让人产生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一方面让人运动能力加强,另一方面让人焦躁不安。这是我们祖先在野外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快速处理措施,但现在经常给我们假预警,应该尽快关闭假预警行为。解决的办法是调动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进行理性思考,让大脑皮层活跃起来拦截过滤预警信号。比如你说的焦虑别人坏,那就静下心来思考对策,搞沙盘推演,如果他坏他会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制定什么样的planB。经过缜密思考后紧张焦虑的情绪就能缓解。等你思维能力上来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人性就是无所谓的东西了,自然也就不会纠结这种问题了。
不信任朋友总是往坏处想,这是没有把对方当朋友看待。所说的朋友有很多含义,有的朋友只是认识而已,有的朋友是知心朋友。所以应该区别对待。但是相处应该实事求不能自己没有根据的往坏处想,这样只会给自己增加烦恼。
为什么我们无法信任一个陌生人呢?
明明我们很想信任别人,但为什么最后我们却无法信任一个陌生人?
开选题会的时候,同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在这个时代,真正信任一个人到底有多难?”
众:??(陷入沉思.jpg)
我们的沉默源于我们真的很想信任别人。
学校和公司团建的时候常常会玩一个“建立信任”的活动,就是一个人站在台子上,往后倒下去,下面的同学或同事会一起接住Ta。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培养信任感。
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论调:谈恋爱的时候,彼此信任是基础,如果都不信任对方了,那还谈什么恋爱。
然而谁不是一边说着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一边又在苦口婆心劝别人不要做轻易信任别人的傻白甜呢。
互相伤害、互相欺骗的故事听多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信任危机(trust issues)。
信任他人,哪怕是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或恋人,好像也变成了越来越困难的事。
明明很想信任别人,但就是做不到,这是我们的问题吗?
来找我问路的人,长得都像碰瓷儿的。
以前在路上走的时候,有一个大爷叫住我,问我说:“小姑娘,请问xxx怎么走啊?”
当我费劲巴拉地拿手机地图查出来线路给他看的时候,他却好像根本没在听我说什么,只是随便应付我一下,然后问我:“我身上没钱了,你能给我五块钱吗?”
我当时真的是有点失望的,再加上身上确实没有现金,所以摆摆手就走了。
再之后,我隔三差五就能碰见一个用同样套路的大爷大妈,已经有点不愿意相信来找我问路的陌生人了。
有一天坐车,一个阿姨指着自己手机的Home键问我:“小姑娘,你能帮我按一下这个键吗?我怎么按都不亮。”
我立刻就拒绝了,觉得这也太蹊跷了,该不是新的什么诈骗套路吧,我按一下然后她说我把她手机按坏了让我赔之类的。
那个阿姨一直小声说自己真的很着急,这手机是孩子给的,自己不会用啊,然后再三让我帮忙,我拗不过她,就按了一下。
手机亮了,阿姨就赶紧输入密码,跟我说了声谢谢就跑到一边打电话去了。当时我心里的第一个反应是“咦?还真就只是让我帮着按一下手机啊??”
可能很多人也像我一样,在别人向我们寻求帮助时,越来越难相信对方是真的需要帮忙。哪怕想要伸出援手,都要先观察试探一番。
生活中一次次的被欺骗、新闻里碰瓷儿的报道和利用人性善良的骗局,变成了我们所有人的一种集体创伤(collective trauma)。
见识过人性丑恶的一面,对那些伤害也感同身受,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我们难免会对陌生人心怀戒备,不再轻易付出信任。
我不相信你会留下
所以要先推开你
其实不信任陌生人也没什么关系,我们本来从小就被教育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在此想谢谢冯远征老师让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如此深刻)。
无条件的信任陌生人本来就很罕见,也不值得推崇。但如果一个人经受过熟人的背叛或被抛弃,可能会对信任感造成更深的破坏。
我的一个朋友对于分离非常敏感,总是怀疑周围人会抛弃她。
敏感到只要朋友对她稍微敷衍一点、或是表现出最近有了除她之外新的好朋友,她就会找借口和对方大吵一架,或是选择做其他事情让这段关系变糟,甚至直接疏远对方。
后来我才知道,她曾经有个非常信赖的朋友,最后因为种种矛盾而绝交,并且在绝交后以一种轻视的态度对待她。自那之后,她在关系中总是十分不安。
有一次,我在和她聊天的时候睡着了,没有回消息,第二天再解释的时候,她就不理我了。
在我试探着问她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问我,是不是生她的气了,如果不想理她,可以直接告诉她。
“我害怕对方先走。如果真的不再是朋友了,我宁愿先离开的人是我。”
你打字用个新表情
我都觉得你和别人好了
看过一个这样的段子:
男朋友说:你刚买的洗面奶是生姜味的啊?
妹子听后,觉得蠢男友连青柠和生姜都分不清,又想起男朋友不喜欢吃生姜,又想起为他做菜好些都没放姜,又想起自己不爱吃青椒但男友每次都不记得,又想起男朋友上次居然记得前女友不喜欢吃豆芽??
妹子说你自己一个人过吧然后收拾东西要走。
男友:???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选择性注意。对于有信任危机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多地注意到那些可能指向背叛和不爱的信号,忽略那些指向爱的信号。
所以说真正有信任危机的人,未必会每天问对方八百次爱不爱我,而是会从心底就认定了对方总有一天会背叛,会离开。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意识到信任危机引发了自己过多的担心和焦虑。在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危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怀疑。
可自我保护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本能,要一个有信任危机的人去卸下心防试着完全信任对方,真的很难。
重建信任三部曲
信任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信任,也就是俗话说的“很傻很天真”。这样的信任是盲目的,也非常容易被破坏。
而另一种信任,是有条件的;在仔细的探索、判断、求证之后,慢慢形成的信任,会更加可靠,也更加坚固。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有条件地去信任别人,可以来试试这些方法:
1.
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比难以信任别人更加为难的处境,是“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相信Ta”。
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先试着充分地了解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先发展出对自己的信任。
当我们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感受、信念、判断和决策,我们就能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选择相信他人,什么时候需要提高警惕。
2.
在沟通中保持开放心态
就像前文所说的,在沟通中,我们可能会选择注意到那些符合我们内心怀疑的迹象。
比如朋友对你说自己最近特别忙,没法和你约出去吃饭。我们可能因为内心的不安,而理解为对方想要疏远自己。
如果想要避免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沟通中留意多方面的讯息,既能够察觉到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引起猜疑的信号,也能够察觉到那些代表信任与接纳的含义。
用朋友说自己最近很忙没有时间为例,对方可能是希望两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里稍稍放远一些,也可能是考虑到我们的感受,希望不要因为自己忙碌而冷落彼此。
3.
重新理解内心的怀疑与不安
建立信任,也意味着直面内心的怀疑。
有一些怀疑是健康,可能是以自我保护为目的,或是真的有实锤证据指向背叛与欺瞒。
而另一些怀疑是盲目的。在盲目的怀疑里,我们被内心批判的声音所控制,以非理性的态度怀疑周遭的一切关系。
那个曾被好友背叛的朋友告诉我,她内心里好像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Ta才没有真的把你当朋友呢”、“别傻了,Ta才不在乎你呢”。这些声音让她很难真正亲近周围的朋友。
试着区分内心的怀疑是有依据的,还是盲目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在怎样的条件下去信任他人。
我以前看过一个TED演讲,叫《脆弱的力量》。里面传达了这样一个宗旨:敢于去受伤、敢于在关系中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会让你更接近人性本真,也会过得更幸福。
最后想说的是,无法真正信任别人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不应该去要求所有人都要互相信任。难以信任他人,有时也是为了给自己多上一层保护,这样未必就要比容易信任、敢于受伤的人生更糟糕。
知道坦诚和信任可以是一种选择,就足够了。
一旦发现信任错误,将付出惨痛的代价。陌生人的理解是你对这个人从家庭、事业、情感和人品等都一无所知,全都不了解的状态下是无法对他产生信任的,尤其是在人品这块,我们无法知道这个人的办事能力、处事态度以及信誉程度。当我们和一个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牵扯到一些利益关系,或者是寻求帮助等等,那么在我们对其能力无法预知时,我们当然不会轻易的交托。其实原因无非就是我们无法承担失败的后果,或者不知道对方可靠不可靠的情况下又为何要冒险呢?
举个例子,卖保险的,相信大家都接触过,电话保险或者是上门推销的,自家亲戚朋友在做的等等。就拿这三种来说,相信大家都会选择亲戚或朋友推荐的保险,为什么?亲戚我知道他家庭、工作、平时的为人,朋友更是多年相处还算知根知底的。而电话报销一听就是大忽悠,电话的推销无法得到非常多的信息,而且我们也不会有极大的耐心去全方面的了解,加上我们也不会去过问对方的工作情况人品情况。上门推销的也是同理,尤其是现在社会上很多的陌生人进入家庭,结果发生争执被殴打的现象,大家都会对不认识的上门推销员有所警惕。在这个例子中,电话保险和上门推销员都属于陌生人范畴。钱是我们无法相信陌生人的一个重大因素,其次是对方的人品和处事。
了解成本过高。当我们需要去和陌生人产生交集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寻找大量的关于对方的情况,以便做出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深交。这些信息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特别是牵扯到利益关系时,比如说合伙人、投资人、供货商、经理等等这些重大身份时,考察尤为重要。我们人都是盲目的,总觉得别人说的不靠谱,自己见了面才知道,自己真的去了解才相信对方人不错,可是这个过程不是吃吃饭聊聊天就能看出来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想要深入看清一个人都需要一些大事发生后,但这样的话成本岂不是太高?所以说我们很难相信一个陌生人,但是我们愿意相信人还是善良的。欢迎关注公众号:土豆的窝
因为相信一个陌生人的成本太高。用个不太恰当但是十分形象的类比,给予长期交往的信任看起来是“0”成本支取。就像亲人给予我们的无条件的信任,实则是基于长期相处,互相扶持基础上的“0”成本。但前期的投入是无法替代的,高信任价值的。
但陌生人我们无法判断是否可以信任,这种不确定性如何衡量?所以最保险的处理方式莫过于不要相信。把安全提到前面,然后再通过交往来验证。
但互联网经济,让连接的节凑一再加快,没有时间交往来验证,不但不能验证,还要马上合作,马上真金白银的进行交易。那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取得信任呢?
1. 作品背书。 一篇有论点的文章,一个操作完成的项目都可以成为作品。这样的作品是过往思想,实力的体现,是最好的背书载体。特别是文章,除了刻意的假象,读一个人的文字是最好快速了解其内心和思路的方式。甚至不用见面,这种自带交流感的方式,就是可以快速带入认同或非认同感。
2.熟人背书。 通过介绍,最普遍的实例就是相亲。婚姻这么需要信任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熟人的引荐而发生最初的碰撞。那么通过一个有共同经历,共同爱好,共同合作过的熟人,完全可以快速开启一段关系。
3. 宠物背书。不要笑,通过活人可以相识,通过独享铲屎官和遛狗员对宠物的忠实,也可以迅速建立信任关系。至少整个人懂得对“它”好。一个有感情的人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现在有很多宠物咖啡馆,每到周末,总有很多陌生人通过宠物相互认识,通过宠物变得不再陌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