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在缺爱的原生家庭长大,很渴望被爱我要怎么办?如果你真的爱上了一个从小就缺爱的人,一定要加强自己。只要你比对方成熟,懂得爱,就...
老公在缺爱的原生家庭长大,很渴望被爱我要怎么办?
如果你真的爱上了一个从小就缺爱的人,一定要加强自己。只要你比对方成熟,懂得爱,就能引导对方学会爱你。我们每个人都想在爱情中感到安全,知道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地位。当面对一个“无爱”的伴侣时,你感受不到这一点,很容易引发感情纠纷。想和这另一半好好相处,不要在感情关系中索取和索取,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引导对方体验爱情的甜蜜,调动对方在爱情中的主动性。
没有爱长大的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不想被感动的记忆。一碰就痛,只能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但我觉得人只要活着就要向前看,不能被埋没过去,爬不出来。多交朋友,多与人交流,慢慢发现自己有多狭隘。不是所有人都幸福。幸运的是,很多人遭受的比自己多。上帝已经用其他方式补偿了他们的损失。原来上帝一直对我很好。向前看,多学习,多实践,多交朋友,是缺乏爱而成长的人自我疗愈的方式。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训练自己情商高,学会说话技巧,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源泉。找一个彼此合拍的人,有一段愉快的爱情。
我们需要跳出出身家庭的伤害,把目光从受伤的自己身上移开,看看自己的现状,看看对方的努力和需求。同时要改变两个人的相处方式,需要长期的陪伴和积极的行为调整。在一段感情中,两个人必须互相影响。当你的行为和语言开始改变时,对方的反应也会改变。
当你停留在“受伤”阶段,你更以自我为中心,期待对方满足你的愿望,但对方不愿意。但是,当你开始改变,走出“受害国”时,对方也会相应改变。小时候,我们很难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们的声音没有被听到,我们不知道如何让父母关注我们的感受。但是长大后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告诉对方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如果一个从小缺爱的人,是不是很大程度会丧失爱一个人的能力?
未必。
你缺少的只是来自外部其他人给予你的爱,这与你付出爱给予一个外部其他人无关。
你所谓的缺爱而导致丧失爱人的能力,其实是因为“缺爱”所导致的危机感,害怕在你付出爱给予另一人之后,另一人却会置之不顾,不会以相同的爱来反馈于你。
所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你内心的惧怕和担忧,其实你还是拥有爱一个人的能力。
你所能做的,就是抱有这么一种心态:从小对我所缺之爱,与我个人而言是不幸的,是悲哀的,是遗憾的,我小时候所遭遇的缺爱困境深深地折磨了我伤害了我,但是都没有问题,过去的伤痛没有将我打到,只会让我更加强大,只会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小时候自己所遭受过的悲剧绝不会让它再次发生,不管这悲剧是要降临在自身或是自身将要给以爱的那另一人。既然小时候我遭受了这个苦难,既然我至今仍对小时候的缺爱耿耿于怀,那我如今势必会以更强烈的热情更强烈的激情来回应现在愿意给予我爱的人,小时候所缺的爱,就从如今遇到的人身上来补偿吧。而我,也必将以他(她)所给予我的爱的同倍甚至数倍来爱他(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一个人,首先要有爱的感觉,知道什么是爱而后才能爱人!
假如你同意这个呢,那爱的感觉的源头是什么呢?
第一,父母给到孩子爱,所以孩子有了爱的感觉了!
第二,孩子感受到父母以外的他人的爱和关怀,所以孩子有了爱的感觉!
第二,没有任何成人给到孩子爱,我猜有可能你说的是这种情况哈,那我就有些好奇哈,孩子怎么知道没有人给到孩子爱呢?有对比的,对吗?比如从其他人与别的孩子互动中,发现原来那样感觉很温暖很开心很幸福,是吗?所以,只要我们不抱着父母或者谁该给我的什么什么没给到这个过去的遗憾、难受、痛苦等等不放手呢,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感觉也一样有机会获得!除非你“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看,那就没有机会获得爱的感觉了!
我想说,一个刚出生、什么也干不了的婴儿,没有成人的照顾连活下来都很难,这个成人不是父母也有其他人,每个婴儿都因为有爱才能活下来,包括活下来说自己缺爱!
也许,我们曾经感受到的爱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多?可一个坚持爱就要如我期待的人,谁又愿意被这样的人爱呢?
是的,如果一个从小缺爱的人,会丧失爱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心理咨询得到改善的。
爱,是一种能力。就想是海绵里的水,如果海绵想要给别人水,就要自己先吸满水。
自己有,给出去才容易。
此外,在缺乏爱的条件下,感受到别人的爱的几率也比较低。
这个道理是源自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原理。
名词解释: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该术语由弗兰克(L. K. Frank)于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但是在此之前已经产生了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如1921年的罗夏墨迹测验。此后在心理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心理投射的原理,当心里有爱的时候,会更容易地感受到来自别人的爱的行为、言语、表情等等。所以,通常你会很容易地感受到你喜欢的人对你的好感。同样,你也很容易地感受到你恨的人对你的敌意。
从小缺乏爱,是否就后天没有希望了哪?当然不是。
一个人对爱的理解主要源于父母,所以我们这里针对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简要地介绍一下。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爱的环绕中长大的,只是孩子自己是否感受得到,父母对爱的表达是否可以被孩子接受。
父母的爱有多种形式,这多种形式的爱,又有多种表达方式。
就中国父母而言,可以说,中国父母是最不善于表达爱的。无论是夫妻间的爱,还是父母和子女间的爱,中国父母,通常是羞于直接表达的。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父母是否争吵、是否离异、是否对孩子打骂,父母都是有爱的行为表达给孩子。
而父母缺乏爱的表达,则使得孩子在获得、感受父母的爱的时候就会有所欠缺,久而久之,随着经验的叠加和泛化,使得孩子越来越难以获得爱的感受,从而产生缺乏爱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得到有效改善的。
而自己,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父母的爱、相信父母的爱,这样,也可以使自己储备更多的爱,来迎接、理解他人的爱,给与别人你的爱。
如果一个从小很缺爱的人,大多会发展成为两种人。
第一种,抗拒今后人生上任何人的爱,因为从小有了根深蒂固的想法,觉得爱这种奢侈的东西不是属于他〈她〉的,就会本能的排斥别人接触,别人对他〈她〉有稍微关爱的趋势。
很难有人能够进去她的心中,很难有人会值得她去爱。
第二种,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就会十分渴望爱,只要别人对她有一点点的爱,她就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对那个人也会很用心很用心,但是这样的人很容易会受到欺骗。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
当你在这么问的时候,说明你可能当下遇遇到了这样的事,或者你的行为,你自己已经觉察到了。不过,从我专业的角度来说,我给你的回答是未必,为什么会说是未必呢?因为你用了“丧失”这一个词,其实不是你没有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你没有学会怎么爱别人。因为一个人爱别人的方式,最早的时候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而我们当下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在重复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
接下来,我分别举在亲情和爱情当中,我们可能出现的缺爱情况,你对照一下。
你从小缺爱,你内心渴望被爱,被关怀,甚至看到其他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关心的场景,你可能会羡慕,你会想:如果我有这样的家庭该有多好。同时你也间接学会了其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你觉得这样是对的,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于是,你还会想象自己未来有了孩子,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然后在未来你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你会给孩子很多的爱。但你在给孩子爱的时候,其实也是给自己内心的一种补偿,因为有一个词语叫“内在小孩”,因为你的内在小孩是受过伤的,没有被爱的,所以,你在爱现实当中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等于也是在爱自己内心的小孩。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慢慢的你也学会了爱别人的方式。
因为从小缺爱,没有从父母爱自己的过程当中,学到父母的语言行为和教育方式。所以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他放错的时候,可能你对孩子指责惩罚的方式,很像自己父母当年指责自己的方式。从某种心理角度来说,我们在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我们在重复父母当年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在向自己孩子传递,你犯错是不可以的,你犯错是不被爱的,你犯错是要被指责和惩罚的。这个在心理学当中叫“爱的传递。”
同时如果你能觉察到这一点,那么你的内心会对你的父母有很多的不满和责怪,那么这个时候其实你要觉察自己,和过去做一个告别,重新学会爱的方式。
在爱情中不断的示好,其实是希望在爱情当中能够寻找到童年遗失的美好。为了寻找到这种感觉,我们会示好或者不断的去表现自己,如果对方给予正向反馈,我们会感到很开心。但如果对我们爱搭不理,我们内心就会感到很失落,很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的否定特别多。
其实有这样的心理感受,都是小时候跟父母的关系当中被训练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犯错,我们希望妈妈多爱我们一点,而妈妈对我们爱答不理,那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很多不被爱的感觉,感觉自己是不好的,是不被爱的,这是一种童年的重复。
同时这种情况在婚姻当中也会出现,婚姻当中有一方过多的向对方示好。其实就是缺爱的一种表现,因为需要通过不断的向对方示好,来测试对方是否爱自己。因为从小到大体验到的不被爱的感觉实在太多了,内心有很多的不安全感,所以要不停的重复试探来满足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这一点跟第三点很像,可能小时候被家暴过,或者目睹过家暴,内心有很多的不安全感,这一点在女性当中体现的比较多,所以通过自己打对方的行为来试探对方是否爱自己。如果对方没有还手,那么内心就可以证明对方是爱自己的。但是这种不安全感时常会在内心里面产生,他可能会去翻另一半的手机,经常胡思乱想。
都说男人找女人是为了找妈,女人找男人是为了找爸。这样的一句话,其实体现出了一个人内心缺爱。主要表现形式是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会嫌弃对方哪里做的不够好,或者希望对方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因为对方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的话,自己就会感到“即刻满足”,会很开心。而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会激起他童年时不被爱的感觉,内心就会很烦躁,马上就会对对方指责批评。
其实,对对方的要求过多,就是小时候缺失的爱太多,所以希望在婚姻当中得到满足。让另一个人来当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来疗愈和满足自己内心所缺失的爱。
1、童年不被爱,对人的一生确实有影响。
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出生于今哈尔滨市富裕家庭,她9岁丧母亲,父亲续娶,继母冷漠无情,父亲残暴专制,一点小事都能骂到她浑身发抖。
缺爱的童年,使得她性格中缺乏安全感。促使她更加在 情感 、精神上对他人的依赖。
青年时期的萧红个性叛逆、内心向往自由,在 情感 上又无法真正独立。她一生中与四个男人的 情感 纠葛,只是为了想要有一个人来爱她。
第一个男人是她表哥陆振舜,为反抗包办婚姻与萧红离家出走,并与之婚外同居,后因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境中,誓言旦旦地表哥很快回归自己的家庭,和萧红断绝了往来。
第二个男人是家里给萧红选择的未婚夫汪恩甲。一开始萧红特别反抗这包办的婚姻,但汪恩甲追到北平,他们在困难的日子中相互取暖,就在一起了。
可好景不长,最后汪恩甲也因现实原因,将萧红抛弃了。尽管当时萧红还怀着孩子,可汪恩甲也没选择留下。
第三个男人,萧军。他们的相遇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萧红以为找到了爱情的归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何况从小缺爱的她,更是需要萧军的全身心付出,才能填补她内心的胆怯和孤单。对于萧军的依赖和占有欲望越来越深,以致萧军难以忍受。为此争吵变成了常态,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开始亮起了红灯,2年后丢下了萧红,与另一女子双宿双飞。
最后一个男人是好友端木蕻良,或许萧红对端木并不是真感情,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一面在无端地痛恨端木的种种不是,但又一面在害怕端木会突然抛弃自己离去。香港沦陷时,最终端木再次抛下了萧红,独自逃亡去了。
作家三毛说过“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童年的悲惨让萧红太没有安全感,太需要呵护。从最开始的陆振舜、汪恩甲,到最浓墨重彩的萧军,再到端木蕻良,她的人生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只要能抓住一个她可以依赖的人,便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渴望得到爱。但现实无情,面对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抛弃。
她满腹才华,面对自己的命运,她有勇气去抗争,但是始终把幸福寄托到他人身上,精神不能独立,灵魂不能自由,自我不能蜕变,才造成了悲情的结局。
无论何时, 爱情都不该是 情感 缺失的唯一解药,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拥有一颗独立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智慧面对命运的任何波折。
2、没有人爱,更要学会爱自己。
前段时间热播的《都挺好》,剧中的母亲重男亲女,儿子早餐吃的是鸡蛋加牛奶,女儿只能吃泡饭。
儿子上学、 旅游 、出国,母亲卖房赞助,而女儿只能做家务、自己挣钱上学。房子卖了还得和父母挤在一个房间里。
母亲的偏心冷漠,父亲的懦弱无能,兄妹之间不公平的待遇。所有的经历告诉她,没有人会为她铺路,想要什么只能自己去争取。
命运不公,但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更加努力,自己赚钱上学,自己养活自己,拼了命也要出人头地。
也正是她这种拼劲和善于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遇,让遇到了她人生中的贵人—老蒙。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加上高人指点,她成为企业高管,经济独立,不依赖任何人。
曾经,她跟苏家断绝关系,互不来往;
曾经,她和石天冬的感情,隔阂重重;
曾经,她觉得有些伤害这辈子都过不去;
可是最后,一路披荆斩棘的苏明玉,既收获了金钱、地位,又收获了亲情和温暖,拥有了从未想象过的幸福生活。
这一切源自她无论身处何地,但从未放弃,没有家人的爱,但我可以爱自己。
3、缺少爱的经历和滋养,不等于缺少爱的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因为我从小没有被爱过,凭什么我要先去爱别人”。
没有得到过,就一定不能付出吗?
我们一定听说过很多,从早年经历艰难的,却心有大爱的人,如韩红等;
我们也听过,从小环境优渥却是那般的自私和残忍的人,如李天一等;
所以说, 过往的经历能够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 。
明星蔡少芬,她的原生家庭很不幸,自小父母离异,她和大哥跟着母亲,自小缺乏父爱,母亲很少照顾兄妹生活日常,还嗜赌如命,欠下巨额赌债。
她15岁被迫出道挣钱,17岁参加选秀,后拍戏,给富商刘銮雄当小三,拼命赚钱只为给母亲偿还高额8000万以上的赌债。
但是尽管在这样缺爱的环境下成长,如今的蔡少芬也是一副幸福小女人的模样:无论是蔡少芬的微博,还是参加综艺节目,还是生活日常里,几乎全是赞美老公张晋之词,被大家赠送“炫夫狂魔”的称号。
同时,蔡少芬和两个女儿的感情也是极好的,经常陪女儿做手工,工作之余尽可能的多陪伴女儿,母女之间的爱溢于言表。
都说婆媳关系是天下最难处的关系,但蔡少芬和婆婆相处的极好,婆婆说张晋处的几个女朋友中,最喜欢蔡少芬,能干,直率,不摆明星架子。
所以,缺爱的人也是可以爱人的,简单把爱的无力推诿到其他人身上,既低估了自己,也高看了别人。
不管我们曾被这个世界怎样对待过,我们都有发展自己爱的能力的选择权,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与被爱都需要智慧,既不过度讨好,也不一味索取,即拥有爱的能力。
【诗兰说】 原生家庭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父母也是我们不能挑选的,或许我们始终都没有办法原谅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但沉浸在过去的积怨中并不能改变什么。
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爱,所以我更要爱自己;
因为理解不被爱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更要好好爱身边的人,
因为过去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更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只有放下才有可能解脱,才有机会拥抱新的人生。
对于这种情况,人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在此我仅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在一个人长时期缺少爱的呵护时,是否会让其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的问题上,我更倾向于会影响这个人对爱和被爱的判断与接受程度,而其本身对爱一个人的能力来说,他仍是具备的,只是展现的方式不同。
在长时期缺少爱的成长环境中,会增加其叛逆,厌倦,愤怒,怀疑,破坏等一些负面情绪,因为不被爱待,所以总是感到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但其内心的渴望被爱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只是被时间所压制住了。换言之,如果在某一刻,身边出现了一个会关心他,尊重他并愿意信任和保护他的人,此时他内心中暗藏的爱就会成倍的展现出来。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爱一个人的能力,只是受环境影响,对爱的认知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但当时机和条件允许时,去爱一个人的勇气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是女孩,还有更可怕的是比起丧失爱他人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不懂的自爱。
只要遇到了一个对他稍微好一点的男生, 她可能就心甘情愿,把自己交给他了。
因为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也没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当她长大以后,只要觉得别人对她好一点,她就会作践自己。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家庭不重视这个女儿,她长大之后就不会重视自己,不懂自爱。
越是重视女儿,这孩子长大以后,她也越会爱惜自己。
你好,我是小郑。
从小缺爱,这个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东西,因为给你爱的人是你的父母、是你的亲人、甚至你的朋友,他们是否给予你爱,这是我们不能掌控的。虽然我们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很坎坷,从小的生活条件或许也会并不怎么理想,但是长大之后我们可以掌控更多的是我们的自身,从小缺爱,说起来可能更像是一种先天不足的感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去弥补,如果你觉得从小到大别人给不了你想要的爱,那是否可以从这一刻起,你把这个赋予爱的权利交还给自己。你可以对自己好一点,想买的东西就努力买,想要追求的人就努力的去追求,别人给不给我们爱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但我们可以自爱,虽然说从小到大你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爱,但是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爱自己,和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的前提。
更可怕的是我们把这些丧失爱的能力归结于我们的过去,而苦苦的挣扎在以往而拒绝了进步的机会,你没有办法去决定自己的过去,但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去改变自己的未来。从小缺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你爱与被爱的能力,也因为如此很多人可能陷入了很困境,觉得我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了,我自己也得不到别人的爱,这样你就把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里,觉得我没有办法再去爱别人了,其实不是,你还是可以通过给自己爱人去完善自己以前没有被满足的一些地方。
尽量不要缺爱!缺爱就是心理创伤!
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根本不是我的,我被父母牢牢控制着,怎么办?
有过度控制欲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爱讽刺,挖苦,责骂,为什么呢?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凯伦霍妮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他会创造一个虚假的理想化的形象,也就是父母自己做不到什么,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如果对方达不到还会非常愤怒,所以强烈的控制欲背后,其实是他的伤口和强烈的不安,然而越是不安就越想要控制。
有过度控制欲的父母,大约是这个样子的:
1、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喜欢操纵孩子的人生,还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虽然自己过得不怎么样,但是想当然地觉得孩子就应该是精英,这种父母自己混得越差,就越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用孩子的人生弥补他人生的不足。
2、喜欢攀比,这种父母自己不如别人,但是却希望孩子比别人强,总是拿其他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自己整天抱着手机玩 游戏 ,却强烈的阻止孩子玩 游戏 ,自己不能够以身作则。
3、戏精和苦情集于一身,常常站在道德制高点给孩子增加压力,整日把自己多辛苦多难挂在嘴上,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不是为了你……”或者是说,“这都是因为你……”
4、付出就需要回报,必须让孩子俯首帖耳的“孝顺”,一时反抗都不行。不需要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只需要懂得家长的需求就行了。其实这完全是道德绑架,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
5、把孩子当成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拥有感情的人,好像时间一到这个孩子就应该并且可以按部就班地做好家长让他做的事情。
比如谈虎色变的早恋。很多家长认为上学就应该好好学习,既不能爱美,也不能喜欢上另外一个人,必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早恋了,那就是最大的错误。可是当很多人终于练就了“不会爱”,“不能爱”的绝世武功后,也到大学毕业了,可是这会儿父母摇身一变,开始催婚,父母希望孩子半年内就找到你男女朋友,然后立即结婚,立即生孩子。
6、只想着改变孩子,不想着改变自己。这恰恰是一种最错误的认知方式,父母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变化得到启迪,唤醒孩子真正的内心,孩子主动发生改变,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实质。很多家长们完全是背道而行,造成了很多亲子矛盾,最终的结果是,不管家长说什么,孩子都不听不信,家长没有在孩子的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建立起真正的威严。不是要改变孩子,而是要改变自己,遏制自己的控制与真正的爱孩子,孩子才会一生陪伴在你身边。
“控制欲强”的这些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1、就是认命地活着,委屈和压抑自己的想法去认同父母,久而久之形成依赖共生的关系。
2、得了抑郁症,或者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
一个叫张欣的女孩,高中的时候得了抑郁症,经常整天不能去上学,最痛苦的还是她自己,作为一个高中生,她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她的母亲非常着急,在她得了抑郁症的情况下,每天还会用很尖酸刻薄的话去数落她,她妈妈总会这样说“你要什么我不给你买?养你这么大就是这样?”或者说,“抑郁症怎么了?你先去上学再说呀。”面对这样的父母,张欣有好几次都想过自杀,这也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
现在,张欣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幸福感,然而她的父母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把张欣的抑郁症完全怪在张欣的身上,就好像我们对一个癌症患者说,“你怎么得了癌症一样。”可笑。
3、在青春期爆发出强烈的反抗。所以我们就不很奇怪,为什么有些在小学时学习很优秀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一下子就淹没在了人海,成绩陡然下滑,他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在青春崛起的这个时候来反抗自己的父母,虽然他这个行为在他成年以后回过头来看非常的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在他的青春期的时候,他就一定要这样去做,这是他自己的代价,也是这个家庭和他父母的共同承担的代价。
4、形成自私,冷漠,冷暴力,自卑感和没有安全感的自我。这里说说冷暴力和自卑感,这两种感觉会塑造出一种这样的人: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会维护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就是情侣其中一方,要么不懂表达自己的情绪,要么就在沟通的时候恶语伤人,或者是用冷暴力来处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遇到这样的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懂得设置底线。
如果你不说清楚自己的界限,或者不表达出自己的底线在哪,那么这样的家长恐怕会得寸进尺,不断地侵蚀你的自我。可即便你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之后,仍然因为太小而无法决定父母时,也不要放弃对自己的认同感,要对自己说:我很棒,我非常优秀。
2、试图进行沟通,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或者作用不大,但仍然可以一试。
面对控制欲很强的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和解牌,要坚定地、温柔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达成两个人都满意的多赢局面。但是要注意在沟通的时候尽量保持平静,当发现沟通时火药味越来越重的时候,可以先退一步。
3、要理智地质疑父母,这也是从原生家庭走出来,完成精神独立的第1步,只有你自己才能对你的人生负责。
4、对抗是我们都不想面对的事情,不论是何种方式的对抗,但有时候对抗又是必须的。有了争执才会知道彼此的需求,也许可以通过一点一点小小的抗拒,慢慢地重新获得一个自由的自我。
5、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也完全适用,一个孩子只有在彻底的经济独立的时候,才能够支配自己整个的人生。
女儿死心塌地地喜欢上一个家境不好的男孩,为了结婚与我冷战,我该怎么办?
无论如何也不要同意。
女孩只有在婚后缺钱时才知道钱比男人重要。只有幸福的贫穷女人才会认为男人比金钱更重要。前提是男人品行端正、可靠、体贴。如果你没有钱,就向你妈妈要。如果你想当两手一摊的老板,你可以随心所欲。走你自己的路。
我的个人经历和我女儿的相似。我恋爱六年了,一直没能结婚。我父母反对,我的朋友不说话,我的家庭比我的差得多。一开始,工资很低,2000元,花了6年才熬到2万元。
为了和他在一起,我放弃了在一家稳定的国有企业做翻译的工作,去做顾问,因为我的基本工资是5000佣金。
每天加班。那时,我在一起快三年了,我真的看不到希望。后来,我26岁的时候,存了40多万元(2021年)。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知识推荐自己改行,并向客户介绍自己。到2021年,他开始好转,工资超过1.5万元。我觉得我可以结婚,辞职去当一名管理人员,这是一个转折点。
我在一家很好的公司里,有更熟练的女同事,我说他们可以帮助他去美国。而我因为想怀孕而找的稳定工作据说没有前途,帮不了他。哈哈哈。然后离婚了。在离婚的过程中,我喜欢和妈妈分享我的钱。我分房时,为16万元大发雷霆。
我父亲指着她说:“你看到嫁给一个穷人的后果了吗?”结果,离婚后这笔钱分期还给了母亲。最后,他嫁给了比他小的儿子。我也很快认识了我的丈夫。他的家庭仍然比我的差得多。是的,我还没有遇到一个我这辈子还能喜欢的有钱人!
但他的性格是前面那个的18倍。他还改变了我的成见,我离婚后,穷人都他妈的是一流的。这让我明白,一个免费的婚姻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这个男人必须是可靠的和你自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