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内心秩序」这个词,你理解的内心秩序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1-21 11: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情感文章 点击: 93

幼儿也有自己的秩序感幼儿也有自己的秩序感,宝宝因为坚持己见而在大庭广众下尖声哭泣吗?因为孩子莫名的坚持经常让特意规划的行程无法...

最近看到「内心秩序」这个词,你理解的内心秩序是什么

幼儿也有自己的秩序感

幼儿也有自己的秩序感 宝宝因为坚持己见而在大庭广众下尖声哭泣吗?因为孩子莫名的坚持经常让特意规划的行程无法照原定计划走、或者浇熄出游兴致吗?其实,这些看似偏执的坚持,可能都只是来自于宝宝对「内外在秩序」的回应! 小小偏执狂??

案例1

客人到巧巧家来拜访,随手将伞放在桌脚边,巧巧见状开始哭闹,等到客人把伞放回应该放伞的伞架里之后,巧巧就不再哭了。

案例2

妈妈背著美美出去玩,因为天气热而把外套脱掉,美美却因此嚎啕大哭,就算旁人怎么安抚都没有用。后来当妈妈再将外套穿上时,美美就不哭了。小小年纪的美美因为让妈妈背著,对紧贴著的外套产生和妈妈的连结,内心觉得「这件外套就是应该穿在妈妈身上的」,因而产生坚持。

秩序感是什么?

以上都是和秩序感相关的案例。台北市私立智宝园所长陈凤卿表示,在孩子1岁多开始学步的时候,会开始对周遭细微的事物感到兴趣,比如看地上的头发、小发夹、墙角的蚂蚁等都会想要去观察或触碰,这就称为细微事物敏感期;之后,「物体恒存」的概念也才慢慢出现,孩子开始懂得一件东西如果被拿走,即使不存在在原本的空间,也还是存在于另一处,陈凤卿所长认为,对秩序最敏感的时期应是继物体恒存概念发展之后而出现的,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很容易就形成某种内在的次序性。秩序感最早是从蒙特梭利的教法原理中出现,对蒙特梭利学派来说是种「与生俱来」的反应,也就是幼儿对周遭环境中物品的排列秩序、或是对生活作息秩序所产生的反应。幼儿内心的状态常可从脸上表现或肢体行为看出来,当孩子习惯了某种对应秩序时,就很可能因为这样的秩序被改变而产生不安感、进而出现耍脾气的行为。

秩序被改变,心理状态也改变

1、2岁的孩子在洗澡时发现原本放在左边的肥皂盒被放到右边,他便会把肥皂盒放回「原位」。蒙特梭利的书中也有提到一个例子,有位孩子通常都是保母给他洗澡,有天保母请假而由妈妈来洗,孩子却嚎啕大哭。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人」,换了,而是因为洗澡的「手法」不同了,比如从哪里开始洗、洗的方向是左到右还是上往下…孩子其实都可能对此产生习惯感,也就是一种秩序感。陈凤卿所长并举出自己的实例,她分享说,孩子1、2岁时有过搬家的经验,当时整个打包和打包上车的过程两个孩子都有看到,但运送过程孩子并没有参与,所以孩子直接在新家看到箱子和旧家物品,于是孩子显得不太安稳。对老一辈来说,这可能是没有拜地基主的关系,不过对她来说,因为明白孩子有内在的秩序性,也会因此而产生依赖和安心感,于是她在当晚拿钥匙回去还给房东时,特别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将空屋巡视一遍,同时向孩子说明:「你看,这是爸爸妈妈的房间,东西没有了、被搬到新家了…你房间也是一样。」后来陈凤卿所长发现有本绘本《房子,再见》和她的作法完全相同,便觉得更能同理孩子的心。

延伸阅读: 宝宝到了一个阶段,就喜欢整理物品

小大人爱坚持?以下例子好眼熟!

比如阖家出去旅行,中途阿嬷要去上厕所时,随手将皮包交给姑姑,这时大一点的孩子马上就会说:「这是阿嬷的包包」,甚至还会把皮包抢过来。因为孩子觉得这个包包应该在阿嬷手里,而不是放在别人手里;他抢过来,是想把包包还给阿嬷;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就会用拉扯或哭闹来表达这样的意见了。针对此种情况的对策则是「言语预告」,当阿嬷要去厕所前先告知孩子:「阿嬷要去厕所,你要不要帮阿嬷拿(指著包包)?」或是说「阿嬷要去厕所,我请姑姑帮阿嬷拿」,重点就是要先说明接下来的改变,让孩子事先知道。

还有一种情况很常见,那就是3岁以上的孩子常常对座位有意见,比如在家里吃饭谁应该坐哪里,就算到了外面吃饭也会坚持一样的次序。孩子会因为这样的秩序性而要爸爸换位子,或是坚持谁该用哪个碗吃饭等等。陈凤卿所长再次提醒,这绝对不是因为孩子故意捣蛋或很难教,实在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秩序感使然。

Note

蒙特梭利博士从观察中得知:幼儿从初生几个月后,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有一种对「秩序」及「一致性」敏感的时期。「秩序」指的就是幼儿能辨认出环境中物品与环境的关系,也记得每件物品放置的位置。「一贯性」是事物进行的固定顺序。幼儿基于上述的敏感性,产生对周遭事物的理解,继而将外界事务的秩序内化,所以在幼儿心智上对事物的顺序、物品摆设的位置、人物的呈现,都有一种接近固执的执著,但这也是幼儿认知的途径。

不是「难教」,而是「秩序感」作祟

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内心对秩序感的追求被父母完全否定或抑制时,就很有可能变得无所适从,没有主见。当孩子出现对秩序感有所依赖时,若父母只是认为孩子任性、过于自我、不容易沟通的话,很可能就会因为误会而贴错标签,这个标签也会在误打误撞之下成为真正的性格。陈凤卿所长在此提醒,当父母做任何环境上的转换时,切记要让孩子参与所有过程。比如耶诞节或新年到了,很多人会将家里或教室做一番改变与布置;很多大人的做法会是趁小孩不在的时候赶快着手改装,等到孩子一回到家或一到学校,才突然发现环境整个不一样了。虽然比较大的孩子会感到惊喜,也能明确指出哪里有改变;但越小的孩子对改变的适应时间越长,也很可能对新环境产生不安全感,所以一般来说最好避免环境上的转变,若是非得改变的时候,便需要邀请孩子参与(或者,至少看到)改变的过程,不论是清理或摆放等,都让孩子跟着变动一起进行。

善加利用秩序感,养成好习惯

虽然孩子开始坚持己见,但不可否认地,秩序敏感时期却是培养宝宝好习惯的绝佳时机。比如想培养孩子睡前刷牙的习惯,当孩子还不会自己刷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每天在孩子睡前帮他清理口腔,同时秩序感也会告诉他:睡前就是要刷牙,因而养成习惯。在孩子秩序敏感期发生之前,父母就必须将环境准备好,如果环境是混乱的,当然孩子被培养出来的就是混乱的敏感性或是对毫无次序感到熟悉。当需要改变时,即使孩子因年纪太小孩不能动手帮忙,父母也可以让他坐在旁边看,且同时不断跟孩子解释或说明即将到来的转变。以搬家为例,可以带孩子先去新家看或给他看新家的图片;收拾东西时也可让宝宝知道「这些是宝宝的奶粉还有罐子、瓶子喔」「那箱是宝宝的玩具,写上『宝宝的玩具』,等到你到新家就可以再拆开」等说明,都能让宝宝对未知的改变先有准备。用语言和动作来帮助孩子了解变动,让孩子的秩序敏感心理受到尊重,也能接受改变,提供适应的可能性。

延伸阅读: 宝宝已有秩序性,我想应该是件好事

也正因为有思绪秩序的敏感性,孩子的学习才会更顺利。陈凤卿所长指出,万事万物都存在一种次序与规范,就心理层面来讲,孩子可以产生一种安全感。比如在一个地方如果口渴了,若知道那边可以喝到水,对这个所在就会产生安全感。所以秩序敏感性也可说是上天赋予人类在适应环境时所非常需要的心理感觉之一。陈凤卿所长也说,常常有父母觉得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比在家里乖,其实这是因为幼儿园内提供了相对较有秩序性的作息规划,流程很清楚地向孩子预告,孩子很能掌握,也很能适应,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相对来讲也就比较好带。

Note

生活顺序的一致性并不是要求分秒不差、几点钟到了一定做什么事,而是要按照事情的进行成序。如「用餐」的完整顺序为收拾手边工作à洗手à拿取食物à用餐à刷牙、漱口à听故事à睡午觉。这是一系列的过程,而非指中午12点就要吃饭。

适合此时间的活动分享

活动1 打结

由于打结有一定的顺序,所以可利用孩子对秩序敏感时让孩子边玩边练习。可用毛线穿珠的方式让2岁半的幼儿练习打单结。利用大颗的木质穿珠和粗毛线可让孩子容易分辨线的两边,对于打结动作也较容易掌握。4岁以上的孩子小肌肉发展较为成熟,可以开始尝试以蝴蝶结练习板来学打结,至于打真正的蝴蝶结,则5岁以上的孩子较能自行完成。

活动2 擤鼻涕

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要教会幼儿擤鼻涕似乎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这时,幼儿对秩序敏感的特点就可以好好来利用!一步骤一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擤鼻涕的练习,宝宝也可借此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喔!

步骤:

1.取一张卫生纸,放置桌面。

2.双手分别握住卫生纸下端的两角,由下向上,对齐上端左右两角。

3.左手压住左侧,右手掌由左向右,抚平折线,确定折成平整长方形。

4.将折好的卫生纸捂住鼻孔。

5.先压住一侧鼻孔,将鼻涕擤出,再换另一侧。

6.将卫生纸左右对折后丢入垃圾桶。

什么是内心世界的秩序

内心世界:不为人所知的世界啊,就是有些别人所不知道的想法;不同世界的人:就是人与人的想法,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不同,就叫做在不同的世界。
我的世界有我的思想
内心世界:不为人所知的世界啊,就是有些别人所不知道的想法;不同世界的人:就是人与人的想法,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不同,就叫做在不同的世界。
大概就是自己的三观和沉淀多年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整理内心秩序的能力吗?

需要的,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整理内心秩序的能力,能够把内心激烈无序的情绪波澜变成相对有序的部分,能够在情绪崩溃的边缘将自己重新拉回来,回归事实层面的因由,诚实地辨析对错。这种心理能力,值得我们一生巩固和练习。

当自己被情绪捆绑的时候,先走出来,再做决策,总会是一个稳健的策略。

02

人的善良要有尺,人的忍让要有度。

与人为善,谦卑礼让,是好事。但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索取者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退让,只会让欺凌者为所欲为。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如果你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委屈自己,习惯了不拒绝所有人,便会忘记其实你可以有态度,可以有底线,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生活。

03

人之所以自以为是,

是因为知道的太少。

有句话说:“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莫名其妙的勇气,和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很难吸纳、兼容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

我们鼓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恰恰在于丰富自身对他人与世界的理解,看到更多的“不一样”,明白浅显表面背后的“复杂多元性”,不因褊狭做出以偏概全的妄断。

时刻记得自己年纪尚轻、阅历尚浅,谨言慎行是因为生活的赐教:没有一件事情,像想象中那样简单。

04

很多事情,要学会接纳遗憾。

生命怎么活都会有遗憾,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自洽,与这个遗憾的部分和解。

接纳遗憾,不代表我们做得不够好,反而是一种智识上圆熟的表现,即意识到遗憾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的成长更完整,它让激励时刻潜伏在我们的心灵中,帮助我们认清现实、重整旗鼓,在“下一次”完成得更好。

05

生活不需要用力过猛,

慢慢走,才能看到风景。

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努力下,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个时候,需要放慢脚步,让生命有所停顿,让心灵有所沉吟。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不急功近利的事,花一些不紧张的时间与喜欢的人守在一起。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驰、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回归生活的本真。

焦灼与不安,是身体释放的信号,提醒你尽快调试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慢下来,没有关系的。在自己的时钟里,我们同样有超越自己的机会。
本文标题: 最近看到「内心秩序」这个词,你理解的内心秩序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wenzhang/2780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今年除夕夜怎样跟家人过得更有意义什么是喜欢 我好像分不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