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判鉴赏诗词 (一)风格导向的跨界专擅是一种灾难 这里不涉及诗词的基本技能。不可跨界而擅是指风格,不能以自家风格要求别人如何。温柔敦厚之语令怒发冲冠晚出了几百年,不然南宋历史都或不一样。 常见有人以自家风格作为基础使用来统述所有,迷惑了多
如何研判鉴赏诗词
(一)风格导向的跨界专擅是一种灾难
这里不涉及诗词的基本技能。不可跨界而擅是指风格,不能以自家风格要求别人如何。温柔敦厚之语令怒发冲冠晚出了几百年,不然南宋历史都或不一样。
常见有人以自家风格作为基础使用来统述所有,迷惑了多少新人和盲流。莫作书呆子。
定式和变化永远是一个矛盾。高端追求的结果是风格的演变日益复杂。不框定,但求好。
少年作诗老人懂,老人作诗少年懵。如何奈之?以此类推,更有其他。当然少年也偶有老成的,但唯有不以寡闻者为判官。
(二)细节与理句
作理句,没有大成之境难以作为。只有上乘理句才可经得住时间考验,下乘之理也就一时而灭了。更重要的是,理须得味方可入诗,因为不可做作,所以可遇不可求。还有一些理,当世觉得深奥,后世觉得浅薄,又会淘汰。宋诗追求理趣,名篇却寥寥。以下所言便不再涉及理句。
那么就只剩下细节是法宝了,因为这才是真正可求的。以细节为根生发情感,所以细节就是情根。它的作用是触发,见微知着。所以一首诗并非一定要很多细节,够用便可。细节少了诗也就薄了,而多了无用的细节又会琐碎。
作为触发点的细节,要可感可近,非一般事项可以替代,这是真正的细节。陪衬的细节不可喧宾夺主。很多弱篇,满眼都是末节,却找不出一个动人的触发点。
某人笔力甚佳,但笔下无细节,虽然虚泛抽象的东西被组合成最佳状态,但缺乏实感而只能浅浅读之,要作深会又能到哪里去呢?
但真要作细节了,原来的笔力可能就见拙了,毕竟泛泛而谈来得容易。
然 后又涉及一个问题。很多人是不停地写,平常题材用完了再深挖,挖完了就开始务虚了。其实想想古人一生也未必多少作品,杜甫一生留作千四吧,就算有遗失的, 也不会多到哪里去,有的人更少。陆游安稳长寿,得一万吧,名作比例显然低了。所以既然手痒务虚了,就要接受低评价的现实,老惦记别人给予推崇和精华并不符 合务虚作品的实际能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