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押韵与平仄 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发布时间: 2022-10-03 14:57: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99

学习格律就不能不了解汉字的四声及平仄。简单的说,四声及平仄就是汉字发音的抑扬顿挫。至于是怎么出现的,就只能说是古人在经过长时间的写作以及对汉语发音规律的总结出来的。我们现在所说的“

诗词押韵与平仄 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学习格律就不能不了解汉字的四声及平仄。简单的说,四声及平仄就是汉字发音的抑扬顿挫。至于是怎么出现的,就只能说是古人在经过长时间的写作以及对汉语发音规律的总结出来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平上去入”的古音划分是到了齐、梁时期才被文人发现的。“平上去入”构成了古汉语的四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1声和2声;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声,上、去声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3声和4声,入声在现代已经消失,被划分到其他的三声中。因此: 古代汉语中:平声即平声, 仄声:上、去、入声现代汉语中:平声:1、2声, 仄声:3、4声。1、规则 (1)每两字为一个节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两种格式,七字句则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个节拍段,形成2/2/2/1/和2/2/1/2两种格式 (2)同句内平仄交替,对句内平仄对立。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相邻两联中,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必须平仄相粘(niān)。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是指处在奇数位置的字可违拗平仄要求,但处在偶数位置的字必须严守平仄规则。但须注意,如果一联中出句违拗了平仄规则,则在对句中相应位置的用字就须予以补救,即使用相应的违拗法则。(如上句中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则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声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声字) (5)古诗中的古入声字须灵活判断,有时可借助方言读音来推测认定,这是因为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入声声调。 2、近体诗的平仄常见定式和变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式及押韵

五律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1]。

2七律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2]。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4]。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5]。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16]。

3粘对17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8];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9]。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4孤平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0]。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5特定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2]。例如[23]: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4]。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5]: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6]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叶烧[27]。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8]!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6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9]。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0]。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古诗一定要押韵和平仄么?

古诗基本上都是非常讲究的。

当代人对诗词创作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普遍较肤浅,加上语文基础没有那么好,押韵和平仄等诗词基本要求大多达不到。写成顺口溜、打油诗的倒是比较常见。

创作出一首公认的好诗(词),必定是要讲究平仄和押韵的。

诗词平仄押韵怎么回事?怎么学 ?

关于平仄问题?

古四声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声

  平(上平,下平 )

  上,去,入声为仄

  今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四声分别为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

  普通话的一、二声(阴平,阳平)为平

  普通话的三、四声(上声,去声)为仄

  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为两两相间,奇偶相对,偶奇相粘,无非就是对粘的交替和循环。

  两两相间即两平声字与两仄声字相间安排。以二字为一个音节。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填词,[写诗,首先要了解所写的诗词的格律词谱,再看 韵部字表,以宋词为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九、相见欢·秋闺 李煜 (南唐后主)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

●○△

寂寞梧桐、

⊙●⊙○

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 (换仄韵)

●⊙▲

理还乱,

⊙○▲

是离愁。 (换前平韵)

●○△

别是一番、

⊙●⊙○

滋味在心头。

○●●○△

很多东西都能在网上查到,宋词的白香词谱,词格律,词韵简编,格律诗,五律,本律,五绝,七绝,,都能查的,给你个网站,在百度搜红袖添香,那里有很多高手可以交流

什么是诗歌的押韵,平仄,对仗?

1、平仄是声调,平声是一二调(即阴平阳平,汉语拼音的1、2声)仄声是上声去声(3、4声);

2、对仗:平仄相对,比如平平仄对仄仄平,

词性相同,意义相对;

尾字押韵;即汉语拼音的韵部相同;

尾字一定要压平声韵,偶句押韵;

3、如果是对联,上联一定是仄声收尾;

关于您的诗,需要我们具体分析详细谈,因为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按古诗要求,您这不能算严格的诗。

诗词中的平仄押韵是以何种标准定义的?

  黄金级:a an ang eng ong(宏亮级)

  白银级:ui yi u ye ing(细弱级)

  红铜级:ao on ai uo(柔和级)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例子(2):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月光光》(童谣)

  例子(3):不因气压摇摆,只因有你拥戴。《我的骄傲》歌词 Anders Lee、黄伟文

  例子(4):你「精」我都「精」,饮杯竹叶青。「竹叶青」广告语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押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 便于记忆流传。“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同韵,指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如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为了便于押韵,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韵的字归纳为若干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附: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①。

  【简介】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②。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④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①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

  十八韵: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 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ai、ua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 ou、iu。

  十三豪,韵母 ao。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八东,韵母 ong、iong。

  十三辙即十三个通押韵部,分别是:

  一发花,十八韵的一麻。

  二梭波,十八韵的二波三歌。

  三乜斜,十八韵的四皆。

  四衣欺,十八韵的五支、六儿、七齐。

  五灰堆,十八韵的八微。

  六怀来,十八韵的九开。

  七姑苏,十八韵的十姑。

  八衣欺,十八韵的十一鱼。

  九由求,十八韵的十二侯。

  十遥条,十八韵的十三豪。

  十一言前,十八韵的十四寒。

  十二人臣,十八韵的十五痕。

  十三汪洋,十八韵的十六唐。

  十四中东,十八韵的十七庚和十八东。

  因为十三辙的七姑苏和八衣欺对应十八韵的十姑十一鱼通韵,合并就是十三辙。

  ③近体诗基本规律

  我们以最简单的方法,来看看如何构成一首完整的今体诗。

  基本句型“逢双必反”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

  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这就是所说的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的“拗句”里我们会具体谈到。至于最后一字的平仄押韵则是

  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韵则平声收尾,不押韵则仄声收尾。(这是基本规律,实际上也有许多仄韵诗)

  句型平仄“对句相反,邻句相粘,首末相应”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对句相反:指同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平平仄。

  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符合了以上这四条基本规律,中规中矩,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诗。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要想进一步了解其规律,请看“平仄”“押韵”“对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人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在“韵文”里,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指句号,含叹号、问号,为一句),也可以连分句也用韵,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这叫押韵方式,或称“韵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450.htm

我想问一下,诗词的平仄押韵到底是什么呀?写诗词要注意那些平仄?

我在百度知道里专门只回答关于平仄和古诗格律的问题。

要了解平仄,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

再说现在的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个不用多说。现在的一声是古代的阴平,二声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那么古代的入声字都哪去了呢?它们分别被分到了现在的四个声调中。比如“黑(一声)石(二声)柏(三声)落(四声)”都曾经是入声字。

由于古人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因此基本上,普通话的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但现代人要区分平仄,必须要记住所有的曾经的入声字。因为现在一声二声的字中存在大量的曾经的入声字。

记住所有的入声字是区分平仄的基本功。要说规律,也是有一些的。比如所有以ie ue为韵母的都是入声字,再比如只需记住“白”是入声,便知“柏、伯,怕,泊”等都是入声字。

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比如“看”字,由于是多音字,所以既是平,也是仄,区分平仄关键要看字义。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Ps:我是古代文学专业的。提高下可信度。

很复杂的问题,一两句说不清楚,诗词格律的把握我已经努力了十多年了,还在继续钻研中。QQ里简单给你介绍一下吧。QQ717126989

诗词中的平仄是怎么回事!押韵又指的什么?

  一、回答:

  1、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2、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二、扩展知识:

  1、诗词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

  2、押韵的禁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本文标题: 诗词押韵与平仄 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2281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做事专一的古诗词 用心做事的古诗文十句加作者春天走,夏天来临古诗词 关于春天和夏天古诗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