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说理的方法 古代说理诗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9-09 11:58: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101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诗词说理的方法 古代说理诗有哪些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南宋夏元鼎《绝句》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北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 2、曲直 3、隐显 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虚实结合

“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与夸张

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

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

三、抑扬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五、渲染

六、用典

(三)类别

1、 内容类型:

(1)用语 (2)用事

①引用神话故事。

②运用历史故事。

2、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四)常见常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十、离合

十一、蒙太奇

第四节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

一、关于表达方式

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

(三)区别与联系

1、联系

2、区别:

(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借物说理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借物说理的诗句或名言。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段有关节俭的话

同学们:

大家一定都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它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学会节约。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

可是,在我们的校园里还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晴朗的日子,还能看见有的教室亮着全部的灯;凉爽的早晨、傍晚,有的教室里的电扇还是马力全开;洗手处的水龙头滴滴嗒嗒地淌着水,来来往往的同学视而不见;空荡荡的餐厅,零乱摆着的餐盘里却还剩有许多的饭菜……

节约,实际行动比说任何好话都实在的多。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节约行动,“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集大家所有的力量,并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缔造一个节约型校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好的良田,如果不勤于耕种,如何能有收成?同样有了收成,挥霍成性,再多的收成都会在转眼间化为乌有。可见要想取得收获,离不开“勤”与“俭”。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只有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

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好队员!

宋词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

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

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

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

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

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

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

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

前之意。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从以

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

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

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

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

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

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

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

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

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

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

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

,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

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

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

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

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

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

,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

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

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

,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

。 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

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

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本文标题: 诗词说理的方法 古代说理诗有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2142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形容团队精神诗词 形容团队精神的古诗词李白的关于酒的古诗词 李白关于酒的诗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