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别名是乔冠华。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苏省盐城市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1939年经
乔木别名是乔冠华。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苏省盐城市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
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特别在1971年11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标识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文革开始,乔冠华被列为外交部的“打倒”对象。
1973年经毛泽东提议,乔冠华恢复了工作。
1973年底,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恩来的批判。
“四人帮”倒台后不久,乔冠华被隔离审查,后重新工作,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病逝,享年70岁。
扩展资料: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第一次开始和谈期间,毛泽东亲到重庆参加谈判,胡乔木是随员之一,胡乔木的同乡、同学乔冠华也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
老友相见甚欢,但乔冠华也是“笔杆子”,发表文章署笔名“乔木”,而胡乔木当时用名“乔木”。
两个“乔木”聚在同一幢楼里,同在一家报纸《新华日报》上发文章,叫人分不清是哪一个“乔木”!不过,也曾闹过小小的笑话:正在白区工作的胡乔木妹妹方铭,看到香港报纸刊登“乔木”文章,于是以为哥哥在香港,写了信去,落到乔冠华手中。
眼下,“北乔”南下,跟“南乔”相聚于重庆,这就“麻烦”了!由于“乔木”出典于《诗经》,又寓意“高大、挺直”,两“乔”都喜欢这一名字,不愿改动:“南乔”以为,他本姓乔,用“乔木”笔名,顺理成章。
“北乔”呢,他连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岂肯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
两位乔木聚在一块,许多人弄不清楚,尤其是发表一篇署名“乔木”的文章,更使人不知是出自那位乔木的手笔,朋友们都希望他们之间内有一人把名字改一改。
由此,毛泽东出面,为“二乔”断名:有一天大家在毛泽东主席那儿谈起这件事,请毛主席作评判,后经毛主席问明是他(北乔)先用乔木这个名字,而南乔的真姓确是乔,他的真姓是胡,就盼望他在名字之上加个‘胡’字,南乔则仍用乔木原名。
从此两乔之间有了区别,而‘胡乔木’的大名也随时局的发展,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了。
”至于“南乔”的乔冠华只是写文章时用“乔木”作笔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成为周恩来的外交副手,自然也就用他的本名乔冠华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乔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