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到策略这类词的。元稹的《叹卧龙》“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2,对什么是策略进行详细描写的《诸葛
1,提到策略这类词的。
元稹的《叹卧龙》“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2,对什么是策略进行详细描写的
《诸葛武侯画像赞》(宋。苏轼)
密如神鬼,疾若风雷;
进不可挡,退不可追;
昼不可攻,夜不可袭;
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前后应会,左右指挥;
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合。
人也?神也?仙也?
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3,提出治国方法的诗---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关于读书方法,唯有勤学一途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恰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抓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汪洋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国维说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 科学评价,激励为主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
四、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如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请学生谈谈现在歌星们演绎的好不好;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为什么等等。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如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词的阅读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有哪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
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逐首教学”
“逐环教学”
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
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
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送别”的主
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
、
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
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
比如,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
《江雪》
后,
出示王士祯的
《题秋江独钓图》
,
提出自学要求:
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
自己来学懂这首诗。
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
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
人物相同、
事件也相同,
但心情不一样,
一个是苦
闷的,
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前一首诗有一种
“傲气”
,
后一首诗有一种
“霸气”
。
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
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
知识经验,
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
学生的视野,
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
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起到了
一举多得的作用。
3
、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
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比如,
学习课内经
160
篇,
并在附录中列
出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
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急于求
成,
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教
师为了赶进度,
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二是信
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没有精心备课,
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
草草了事。
三是
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
间。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这些方
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
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
诠释词语的范围,
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
领域,
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
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
教学的定量化、
技术化和精确化;
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
研究标
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
做法,
条分缕析、
肢解原本文脉贯通、
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
了学生的创造需要,
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
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
感被扫荡殆尽,
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
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
、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
不同,
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就拿
“送别”
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
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
,
写李白以目光送友,
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
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
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
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二、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三、科学评价,激励为主
四、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总之,古诗词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不仅要读懂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更要读懂诗词的言外之意.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
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让是个教学策略更有效 诗歌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在各年级的积累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该年段积累诗文的数量及途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今天的两节课在方面都做到拓展。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六步古诗教学法是我们在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中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一种探索,一定有很多的不足与遗憾。但是我们坚信在我们全体东风老师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中,在教师进修学校邵主任和杜老师的专业引领下,一定会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如果能像了解当代社会一样,了解古代社会,就能体会到古诗词作者的感受,所以需要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尽可能还原古诗词的场景。允许的情况下,有条件可以角色扮演穿越式教学,多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并结合当代生活作为对比,语言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尽量让学生不感到枯燥、难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留下深刻印象。
如何创新教学策略,激活古诗词课堂
面临中考的莘莘学子,学习负担沉重,“时间+汗水”、“日光+灯光”、“书山”、“题海”形成了中学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提出“减负”的要求,但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下,学生的负担却是越来越重。面对新课标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呢?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譬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语文是基础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在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努力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才是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从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兴趣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提高效率好方法。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从“喜欢学科教师”到“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往往会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现在的课堂,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证明,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首先,教师必须用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与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互的。假如说一个教师和学生只是简单的教和学的关系的话,那这个教师肯定是个不成功的教师。师生关系涉及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和生活。曾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言谈:“我不喜欢某老师,他不关心我们的学习,上完课就走了。我喜欢某老师,他上课时耐心地指导我,下课有时间尽量帮我解答难题,他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上学生的这些话,就是指师生之间有了情感交流。可以想到,后者上课的课堂效率会高于前者。因为他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假如你在上课时能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或许是你一个赞许的动作,一句表扬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甚至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还有就是课后和学生加强交流,也会间接影响课堂效率。因为我觉得一个教师在平时如果注意和学生加强交流,使学生感到这位教师很关心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具有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了,他上课时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这位教师,更容易积极参与这堂课的教学。多年来,我感觉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善于交流的老师,都喜欢上这样的课。正因为有了平时这些情感交流作为基础,此时课堂的氛围一定会很融洽,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很浓,热情会很高,注意力怎会不高度集中呢?这样的教师上课,学生能不愿听吗?这样的课堂效率又怎么会不高呢?(二)、优化教学策略,激活课堂情趣。课堂上经常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激励和鞭策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竞争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诗歌朗诵、课本剧等形式,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张扬个性。(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35~40分钟内就可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教学重难点,提高讲解的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时,便于梳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一)、授之以法,得之以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教师要授之以法,教会学生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合作探究,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彩能得之以效,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肢体语言、动作和神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营造这样的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三)、精心设计,确定目标。学生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以教为主导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温故知新: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质疑解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合作探究: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当堂检测: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四)、明确要求,指导学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注意进行学法交流,解答一个问题,理解一句话,分析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一)、利用学案,提倡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学习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好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至始至终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和导演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导学案---课前预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当堂检测。 1、导学案:教师对本节课自学的范围、重难点和要解决的问题都展示在导学案上。2、预习: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的个别性问题。教师备课室应能把握住学生的薄弱点,然后通过小组汇总学生质疑的问题,准备在成果展示时学生集体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启发、点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释疑解惑。3、展示:小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板书---展示---点评。将小组讨论的结果书写在黑板上,然后由主讲的同学上台展示,可以随时向他人提问、抽查、挑战,有遗漏的地方或不足之处本小组和其余各组也可进行补充;在这个主题上,更有互动性和挑战性。接着由小组的组长和成员组成评委组进行点评。这是学生展示的一节课,更是能力和才艺的展示。而教师担任的只是导演的角色,对学生展示的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或补充性教学,以确保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后由教师做本节课的综合分析总结。(二)、从“一成不变”到“灵活多变社会在不断进步,同样学生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变化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沿用老的一套教学模式,那么作为教师就会跟不上形式,教学势必要落后。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我们读书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虽然原来也有好的学习方法,但是一味地强调过去,就会落后了。结果我有时在这样处理问题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而这种方法也是我听原来我老师这样教我们的。所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课,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因为学生只是在很被动地接受知识,就像完成某项任务一样,不是用心去理解、接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吗?那课堂效率怎么能提高呢?所以作为教师只有认清形势,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上课中体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地位。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当然还要先进的、正确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不断地学习、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平时我学习了江苏洋思经验、山东杜郎口中学、北京大成智慧教育以及我校“六字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教学理论和经验,从中也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乏。在这方面洋思经验值得一提,它所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找到了一条新路。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学生能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完全处于主动,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所以,先进的、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从“一成不变”到“灵活多变”的这种教学模式。
(三)、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个性发展不断地到完善。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具体做法是:先布置作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批改各小组长的作业,并作具体指导,再有小组长对各组成员进行批改,教师可以随机抽查祖业完成效果。【或由生对生之间互批】四、有效指导学生的练习能力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我们的标准是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而学生一点都不会,就不会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小问题,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题量。对学生来说,练习的目的应该是发现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差距,简单重复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和技能,只能是浪费时间,倒不如引导学生针对错题进行查缺补漏,或者由老师直接提供“变式”训练,更能使学生有收获感和效率。最后,有效的练习必须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过程,从初次接触教材到中考,要经历从形成性的练习到终结性的检测过程,每一个阶段的练习都应该为下一层次的学习做好铺垫,让每一个学生能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挑战性,避免再能力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合作创新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新知,巩固旧知,拓展未知,学生才能不断独立创新,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张扬个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语文教学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