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三个境界 古诗词中人生三种境界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6-23 19:57: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95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2、

诗词的三个境界 古诗词中人生三种境界是什么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 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

此句选自——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1、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此句选自——宋·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此句选自——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特别说明:此三种境界出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谁知道诗词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第一境界:分析探究,理解诗词的意象。

  意象这个词,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其内容表现为一定客观的物像,物像不因人的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像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诗人的大脑,就带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渗入了诗人的某种情感和思想。这种渗透了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诗的意象。比如:“孤云漂泊复何依”中,不用白云、浮云,而用孤云,就表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惆怅孤寂的悲痛心情。

  对一首诗来说,诗人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意象就是载体。意象是诗的构思的最小单位,是诗的建筑材料。意象在诗中要靠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用以表现意象的多半是词语也有句子。一个句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三个意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语的联缀,从构思上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出现了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种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承载情思的意象群。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全部是意象的连缀。

  因此,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充分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含义,分解每行诗句,提炼出能够表现诗人情感或意象的关键词语,从而把握诗的每个意象。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渲染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借急风、天空、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等系列萧瑟悲凉的意象,渲染了萧飒浓郁的秋意,情景相契,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和感慨。后四句描写了悲秋的游子,孤病登高的诗人、新停的酒杯,表明了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举目无亲的孤独,痛苦之情可想而知。情因景生,作者长期远离故乡,独自漂泊在外,暮年多病,举目无亲,在凄清的秋天登高望远,愁绪满怀。而国势艰危,仕途坎坷,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其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使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刻画意象,以期达到诗歌意象的鲜明、具体、生动。这样,我们在分析诗的语言时,就要找出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所表现事物的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确立该诗句的意象。

  如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知道作者是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第二境界:联想想像,把握诗词的主题。

  如果说第一境界全面分析诗句的意象,就像我们走进一座大花园,对每一株花草、每一桩盆景进行单个的细致的整理和欣赏,初步建立一个多元素的印象的话,那么,第二境界把握诗歌的整体形象,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整座花园的构成作一宏观的审视,对该花园的主题风格有一全面的完整的印象。

  诗一般是多个意象的集合,但并不是说这些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主题形象,诗中的各个意象聚合在一起,起着相互支撑、相互修饰的作用,每个意象都围绕着主题。“意象和主题的关系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一首诗的意象是具体的有限的,而主题形象是巨大的、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联想力,放大诗的意象,并且全方位的联接诗的意象,建立一个高大的完整的诗的主题形象。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强烈,因此诗的语言不仅高度凝练含蓄,而且具有极强的跳跃性。表现在意象上,往往出现意象与意象的断层,给阅读理解造成突兀感和隔膜感。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对诗的意象进行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诗的整体形象更完美统一。

  “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学生在正确理解诗词后,根据诗词的语言文字,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把诗词的意境用画面创造在脑海里,叙事诗就象电影故事片,写景诗就象电视的风景欣赏片,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丰富的形象,深刻的意境,同时获得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美感。

  例如,叙事诗《石壕吏》应引导学生抓住典型镜头:杜甫投宿石壕村,夜间官差来抓丁,老翁翻墙逃走,老妪出门应答,早晨独别老翁等情景,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安史之乱”给人造成的深重灾难。李白的写景诗《望庐山瀑布》学生理解后就能想象这幅画面:阳光灿烂,香炉峰紫色烟雾飘动,奔腾的瀑布从山上滚滚飞泻而下,通过形象想象后,学生就能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就能感受到诗歌浪漫优美的情调,祖国河山的壮丽。抒情诗也要抓住典型镜头来理解思想感情。如孟郊的《游子吟》,要捕捉“慈母穿针走线为临别儿子缝补衣服”这一感人肺腑的特写镜头,理解母亲的高大形象。

  当我们读陶渊明的《饮酒》时,都会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所吸引,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我们面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和情景:厌倦官场生活的诗人回归田园后,兴致勃勃地“采菊”,无意中看见了南山,“悠然”二字暗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追求恬静安宁的心情,从“菊”的高洁品质中我们还能联想到诗人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只有通过想象,才能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对诗词才能有“透彻之悟”。

  第三境界:联系生活,内化诗词的情理。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要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学是不存在的”。诗歌更是如此,不论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或生活的哲理,或个人的情趣等等。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整体形象后,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形象大于思想。”鲁迅也曾说:“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紧要,极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和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全身心地进入诗人所创设的形象情境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让“灵魂受到震撼”。

  为了能够准确、客观、深刻地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以及分析诗的表达、结构艺术。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由此,诗歌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学习《书愤》时,先向学生介绍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早年立志抗金,收复中原,曾上前线作战,晚年终因坚决主战而被削职返乡,在清贫、忧愤中度过余生;告诉他们,写《书愤》时,陆游已罢官回家六年了。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在学生的“灵魂受到震撼”之后,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把诗中和“诗外”的思想感情诸因素,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审美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最终使学生从诗中发现“自我”,有时是再塑“自我”。

  这三个境界,在诗歌的具体教学中,虽然是一个过程,但不是仅仅表现在简单的时间先后上,而是体现为审美主体心理感受的层进深入。这三个境界,有时表现为对一整首诗的教学全过程,有时则表现为对诗的某一节或片断的感受体验。

谁知道诗词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你是说写诗歌的四个境界吧,我认为的四个境界,一是靠幻觉,一是靠理性,一是靠智慧,一是靠灵感.

靠幻觉写诗歌的人,写出的东西一般都比较灵空,有些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所谓的神经质的一类.写东没有一定的目的性,跟着幻觉走,好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支配着你的手和思路.

靠理性写诗歌的人,有一定的目的性,主题也很明确,或者是先有事件和原形,然后再去有针对性的写.

靠智慧写诗歌的人,他的天赋和学识很高,与别人相比,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具有独特性.写什么都是一种不同的视觉和理由.

靠灵感写诗歌的人,一般写作过程具有间歇性,来了灵感就写,写完就没事了.诗歌的质量要靠灵感来决定.

一个好的诗歌人,以上几种写法兼而有之,光靠一种方法写诗歌,不具长久性,也写不出完美的诗歌.

读书的三个境界,用三句诗形容

我觉得完全可以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讲的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词句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一境:“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词句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句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一境:寻觅千百次,竟然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发现了那人。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外。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清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于世间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诗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学习的三种境界(著名古诗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如何用三句诗来形容“读书的三个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关于怎么解读这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这里西风凋碧树说明环境艰苦,在写艰苦的环境下,一个人登上高楼,望着未来的路发出感叹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意是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这里讲的是衣带渐宽就是说为了实现梦想即使自己消瘦了也不后悔,为了心中美好的事物去奋斗。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原意是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这里就是说当你走到人生的最高峰,回头看,人生最美的风景不在山顶,而在于一路走来的所看到的。

人生的三种境界.诗句

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引三首宋词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故称人生词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的诗句引自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种境界的诗句引自柳永的《凤栖梧》: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的诗句引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而剖析一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生的三种境界是什么?好像是三首诗

第一境界的历练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王国维如此喜欢这句话的意境?因为这里的意象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为了。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

第二境界的历练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都很高的杰出大师。他曾经赞扬大学问家看书目光直透纸背。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

第三境界的历练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次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这是何等地令人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参考资料: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41105/100557.shtml

本文标题: 诗词的三个境界 古诗词中人生三种境界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1793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久别再会的诗词 描述“老同学久别重逢”诗句有哪些上饶诗词文学院 江西上饶有哪些名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