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水浒传诗词 水浒传施耐庵形容李师师的那首诗

发布时间: 2022-06-20 18:57: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99

香消玉殒知何处——宋徽宗与李师师文人皇帝自有文人气,与李师师的风流韵事为后人流传。一天,宋徽宗因游幸已倦,坐在千秋亭上闷闷不乐,时有高俅、杨戬在旁陪侍,高俅见了,便

施耐庵水浒传诗词 水浒传施耐庵形容李师师的那首诗

香消玉殒知何处——宋徽宗与李师师

  文人皇帝自有文人气,与李师师的风流韵事为后人流传。

  一天,宋徽宗因游幸已倦,坐在千秋亭上闷闷不乐,时有高俅、杨戬在旁陪侍,高俅见了,便进言道:“陛下贵为天子,何事不可为!正可及时行乐,以期不负韶华,况人生如白驹过隙,若不自寻欢乐,未免老大徒伤。徽宗答道:“卿言甚是,朕当排遣愁怀,力寻欢乐,以免辜负年华。”正说着,忽然一阵风飘过管弦之声。徽宗说:“朕深知九事之中,反不如小民这样快乐。朕欲出观市廛景至,恨无其由。”杨戬立即说:“这个容易,陛下只要扮作秀才模样。我等装成仆从,自后窄门出去私行,就可以畅观市廛风景了。”就这样徽宗被两个奸里引出皇宫。一路穿大街、过小巷,但见到处是歌台舞榭,酒市花楼,看得徽宗皇帝好不高兴,天色将暮的时候,来到金环巷。这里的风趣又与他处不同,户户家家,帘儿底笑语喧哗,门儿里萧管嗷嘈。是汴京城有名的妓院所在地,原来高俅常常在这里出入,尤其认得名妓李师师,特地把徽宗引来。有诗一首形容李师师的美貌:

  嚲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

  凤鞋半折小弓弓,莺语一声娇滴滴。

  裁云剪雾制衫穿,束素纤腰恰一搦。

  桃花为脸玉为肌,费尽丹青描不得。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由父亲煮浆代乳,抚养成人。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一直到三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俗,他父亲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才突然放声大哭,声音高吭嘹亮,声震屋瓦,那老憎合什赞道:“这小小女孩真是个佛门弟子!”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做“师”,“师师”的名字就由此而来。李师师四岁那年,她父亲以罪入狱,病死狱中,从此由邻居抚养,渐渐长得眉目如画,通体雪艳,又善解人意,经营妓院的李媪将她收养,并延师教读,又训练歌舞,十三岁那年就以青倌人的姿态,挂牌应客,不久名满汴京。朝廷命官、文人雅士、王孙公子之流、三山五岳之辈,以一登其门为荣耀,就连山东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首领及时雨宋江也不远万里,冒死潜入汴京,为的是一亲芳泽,事后还在墙壁上留词纪兴: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奴?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绞绡笼玉,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回想芦草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闲想万极,醉乡一夜头白。

  李师师当时名声日高,寻常人难得一见。宋徽宗被高俅领来,听说要见名妓李师师,开始还说:“这恐未便。”在高、杨二人信誓旦旦地担保绝不会走露风声后,立即说:“既没甚妨碍,朕就进去一游,只是略去君臣名分,勿使人识破机关。”高俅领命立即引徽宗入内,李师师早已迎了上来,徽宗见到师师暗暗地喝一声采,李师师瞧着高俅对她微微一笑。徽宗三人各报一个假名,李师师原就与高俅相识,这时不由一愣,她原还以为是高球来玩,后来见高球在另一人面前居然还卑躬媚笑,她何等心灵性巧,立刻就知道那人来头更大,那一份精神劲儿立即改变方向。宋徽宗看着李师师轻佻微逗、眉目传情,早已忘记了自己是皇帝,便与李师师百般调笑起来。高、杨两人乘机从旁鼓助兴致,渐渐地谑浪笑傲,绝无禁忌,高、杨二人知趣退出。徽宗见二人退出,便抱起李师师人踩上床,李师师明知他是位大贵人,自然放出手段,百般奉承,宋徽宗但觉味道新鲜,欢娱无比。李师师有一种怪癖,凡是到她这里来,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

  她见宋徽宗雍容华贵,雅致非常,当然不会放过。宋徽宗诗词、书画无不冠绝古今,这时又正在兴头上,欣然命笔,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写道: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水浒传中的经典诗词

  [一]七绝

  山岭崎岖水渺茫,

  横空雁阵两三行。

  忽然失却双飞伴,

  月冷风清也断肠。

  注:第90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燕青射雁具有不祥的象征意义。正如宋江伤感的叹怀:“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具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好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宋江有感于心,在马上口占了这首诗,伤怀悲凄,悲天悯人而又富于禅境,刹时间将现实生发的生命领悟进而升华,这首最令我陶醉和伤感。

  [二]七绝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注:第39回:“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敢笑黄巢”之“凌云志”,“不谋反待怎地!”(黄文炳语),宋江心中的黄巢只是一个不懂忠义的莽夫,自认为自己比他还要强,他希望的是打破现有规则,而又绝无与旧制度决裂的勇气。因此便有了这句狂话:“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他所思考的是“他日身荣”,“再来经过”。

  附,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毛泽东《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诗比黄巢、宋江从容很多。虽然,领袖押错韵了。咱们老乡很多人不分前后鼻音的。

  [三] 《满江红》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注: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群雄“开怀痛饮”之时宋江显然想得远些。先强调弟兄情分再是为众人的前程的忧虑和思考。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则正式成为民间节日,活动也丰富到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内容。自然,诗人们写诗。在这时候吟出“降诏”,“招安”自然为英雄们的悲剧打下了伏笔。“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四] 《念奴娇》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注:第72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宋江等像乡巴佬上东京搞金钱攻势公关。在李师师坐台的地方,“尽诉胸中郁绪,呈上花魁尊听”以至于李师师向道君皇帝唱这首词时,被皇帝赞道:“不料剧贼之词其工若此!有才若此,为何上山为盗?” ,“借得山东烟水寨”,是义盗的举重若轻;“来买凤城春色”,是富嫖的潇洒随意。“翠袖”以下是对名妓的吹捧,但也以此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雅嫖。“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是字谜,也是借代,“醉乡头白”是范进求官式的急切。“酒行数巡,宋江口滑,揎拳裸袖,点点指指,把出梁山泊手段来”,寥寥几句,宋江的土气愚忠,柴进的乖巧帮闲,李逵的鲁莽直率,李师师的职

施耐庵的诗词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 (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济》,他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书成之时,施耐庵信笔题诗两首: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

  但见肥羊宁父老,不闻嘶马动将军。

  叨承礼乐为家业,欲以讴歌寄快文。

  不学东南无讳日,却云“西北有浮云”。

  大抵人生土一丘,百年落个得齐头。

  扶犁安稳尊于辇,负暴奇温胜似裘。

  子建高才空号虎,庄生放达以为牛。

  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

关于水浒传诗词

你好,

[一]七绝

山岭崎岖水渺茫,

横空雁阵两三行。

忽然失却双飞伴,

月冷风清也断肠。

注:第90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燕青射雁具有不祥的象征意义。正如宋江伤感的叹怀:“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具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好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宋江有感于心,在马上口占了这首诗,伤怀悲凄,悲天悯人而又富于禅境,刹时间将现实生发的生命领悟进而升华,这首最令我陶醉和伤感。

[二]七绝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注:第39回:“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敢笑黄巢”之“凌云志”,“不谋反待怎地!”(黄文炳语),宋江心中的黄巢只是一个不懂忠义的莽夫,自认为自己比他还要强,他希望的是打破现有规则,而又绝无与旧制度决裂的勇气。因此便有了这句狂话:“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他所思考的是“他日身荣”,“再来经过”。

附,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毛泽东《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诗比黄巢、宋江从容很多。虽然,领袖押错韵了。咱们老乡很多人不分前后鼻音的。

[三] 《满江红》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四] 《念奴娇》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你采纳!

水浒传中经常有诗为证 由此为证 这些都是施耐庵自己写的吗 ?这是一种古代小说常见写法啊?作用是神嘛?

不一定是作者创作的,因为很多素材收集来的,像来源于说书、戏文及民间传说等

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水浒传》?

  关于施耐庵做水浒的目的,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表现豪侠义气,一个义字贯穿水浒全篇;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反封建思想,但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因为水浒传内容中反贪官不反皇帝,除了李逵说杀到东京夺了那鸟位,没有人提过反抗朝廷举行起义。可以说宋江他们只是山贼水匪,如果说和其他盗匪的区别也只是规模大些罢了,真正的农民起义军是方腊他们。因此,也有人认为水浒表现的是宋江集团对大宋朝廷、对大宋皇帝的忠义,毕竟杀官造反并不等于揭竿起义。

  以上观点只是从水浒传的内容分析、以后人的眼光评析,究竟施耐庵写《水浒传》的目的是什么,他没有和司马迁做《史记》一样留下明确的说法,也许只是为了娱乐罢了。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1]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人民

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是施耐庵。同时,在中学语文课本及许多文学史

著作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但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却标明

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两人。

其实,早在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

记载中,就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罗贯中撰,见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

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

曾《也是园书目》的著录。

例如明代嘉靖时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

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但是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的题签。

二、施耐庵撰,见《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

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

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

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但

是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比别的早期版本都晚。

三、施耐庵、罗贯中合撰,见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

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

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例如高儒的《百川志书》中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

贯中编次。”(“的本”是宋、元、明时代出版读书界的常用语,意即“真本”;“编

次” 就是“编辑”的意思。也就是说,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罗贯中是编者或整

理者、加工者。)李贽《忠义水浒传》中提到作者,说是“施罗二公”。高儒的生卒年

月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写的自序,可见他大约和郎瑛

同时,也是嘉靖时人。

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不管是施、是罗还是施罗二人合作,认为这部小说不是某一个人的独力创作,而是

根据前人的零散单本稿件进行统一编纂,再加以发挥扩充,则是一致的。因为在最早的

《水浒传》出版之前,就已经有宋江故事流传并有书籍出版了。

因此,《水浒传》只有“编著者”,也就是郎瑛所说的“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编者的姓名,目前一般认定是施耐庵,少数人以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编,并认为罗

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更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

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

》简本书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过了几十年,出来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

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造个元代人名字随意加上去

的。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

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中。

用今天的读者眼光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是有版权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愿意署名

呢?这中间,有一个对“小说”的认识演变过程。

今天的读者,认为“小说”是文学作品,“作家”的头衔是光辉的。但是在中国古

代,“小说家”却是下九流人物。最早的“说书人”,高级点儿的在茶馆或“勾栏”也

就是妓院里说,低级的只能在马路边说,跟叫花子也差不多。给说书人写“话本”也就

是底稿的人,大都是穷愁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烟鬼、酒鬼、嫖客、败子。他们

幼年读过书,懂点儿历史,长大了闯荡江湖,有许多社会知识和素材,落魄以后,无以

谋生,就编一些历史故事出来,或者自己讲,或者把底稿卖给“说书人”,让人家去讲

。因此小说家的社会地位极低。不但不敢争“版权”,有的还生怕别人知道,坏了“名

声”。因为在读书人的眼光中,写诗词歌赋的是“文人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无聊文

人”。例如明代的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

写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传奇小说《剪灯余话》,尽管思想陈腐一些,而且有些夸耀才华

,结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为此被取消进入乡贤祠的资格,就是明证。在“正人

君子”们看来,小说家是“误人子弟”的罪人恶孽,要受到责骂、受到天谴、遭到报应

的。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浒传》,“其子孙

三代皆哑”,以此证明这是“天报应”。清代的铁珊在《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中说得

更其邪虎:“施耐庵作《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①撰《西楼记》,患舌痒

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②撰《红楼梦》,终生困厄。王实甫作《

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绝嗣

。”铁珊恨透了小说家,已经到了不惜用造谣来污蔑小说家的地步了。

① 袁于令--1592-1674, 明末清初小说家、戏曲家。吴县人,清初曾任荆州

知府。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西楼记》是他的代表作。

② 高兰墅--高鹗(1738?-1815?),字兰墅,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

者或编撰者。他于乾隆六十年中进士,在“清水衙门”翰林院当侍读学士,所以说他“

终生困厄”。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

房、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

是土匪强盗,宣扬“善杀人者即英雄”,鼓励造反,作者不敢署名,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这里咱们姑且按照一般的说法,认定《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或者罗贯中。那么

咱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人的生平历史如何。

遗憾的是:关于这两个人的历史资料,少得简直如凤毛麟角,许多专家考证,甚至

连考古学家也参加进来发掘,所得到的资料,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被批驳者所否定(所

以鲁迅就不信有施耐庵此人)。目前一般的说法是:

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原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苏州人,后来迁居江苏兴

化或淮安,元代至顺二年,与刘基同榜得中辛未榜进士(1331),并与刘基结识,曾在

钱塘当官(当什么官各本说法不一,但不会低于知县)两年,后来终生不仕,立志著书

。生卒年月大约1296-1370年(元元贞二年至明洪武三年)。也就是说:考中进士的年

龄大约是三十五岁,做官的年龄是三十六七岁至三十八九岁,著书的时间共有三十多年

。终年七十五岁。著书的地点,传说是在江苏兴化的白驹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冬,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施耐庵为避战乱,迁来白驹场西定居,现名施家桥)。

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人。白驹这个小镇,当时属泰州,现在属盐城。史书说张士

诚是泰州人,现在说他是盐城人,当然也可以。

1353年,在乱世英雄起四起的时候,三十二岁的盐贩子张士诚和两个弟弟揭竿而起

,称帝称王,雄踞东南十四年。张士诚是个复杂的人物,反反复复,先反元,后降元,

再反元,最后败在朱元璋手下。他属于“败者为寇”的草莽英雄一类人物。

施耐庵后来定居白驹,与张士诚可以说是小同乡。许多有关施耐庵的著作上都说张

士诚和朱元璋都想请施耐庵出仕,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白驹场现在有施耐庵陵园,但不是原墓,原来的牌坊、墓碑早已毁了,矗立在墓前

的牌坊,是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重建的。施耐庵在白驹镇写作《水浒传》的书斋,清咸

丰五年由施耐庵的十四世孙施涔加以修建,改成了“施氏宗祠”,供有第十五代始祖施

耐庵的牌位。据1928年11月8日《新闻报》载:当地施氏宗谱卷末有施耐庵传残页,为淮

安人王道生作,略述生平梗概而已。残存文字如下:

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

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音jī机,指携带、怀抱)恨以终。公之事略,

余虽不得详,可以缕述;公之面目,余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盖公死之年,七十有

五,而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炧(音xiè谢,指残

烛)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

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按:即《水浒传》

)。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①。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

英雄生乱世,或可为用武之秋;志士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

其所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室而痛哭流涕者也。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

,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柩南去,与余流连四日。问其家世

,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呜呼,国家多事,

志士不能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元乱大作,小人当道之时。先生

之身世,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达;闭户著

书,以延岁月。先生之立志可谓纯洁矣。……

① 亥鱼--成语“亥豕鱼鲁”或“鲁鱼亥豕”、“鱼鲁亥豕”的简略,指字形相

似而读错。“以正亥鱼”,就是“校正错误”的意思。

墓志下文剥蚀,无法辨识。从文字看,作者比施耐庵小七十来岁,比罗贯中小三十

多岁,而且与罗贯中在福建见过面,所讲的事迹,应该可信。

但是据《水浒》研究者及考古学家考证,此文见于清代的施氏族谱,不是明代的版

本,有伪造的嫌疑。这里姑妄录之。

当地民间传说:施耐庵和明末起义军头领张士诚及其部将有来往,有许多人物的原

型,是从起义军中演化而来的。他看到当时反元义军的头领,时常反反复复,投降元朝

,因此故意编个宋江投降后的可悲结局,警告那些爱投降的义军首领云云。一说刘基曾

奉朱元璋的旨意到兴化邀请施耐庵出仕,但是被施耐庵婉言谢绝了。还有传说刘基把施

耐庵的著作带给朱元璋看,识字不多的朱元璋看后认为这是“倡乱之作”,下令销毁,

不许民间刊刻,所以直到一百七八十年后的嘉靖年间,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被朝延派

到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时在福建的罗贯中的后人以“

乡谊”的身份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即《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

励志气。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福建坊间以《忠义水浒传》为名刻印出版。--这个版

本,现在已经失传,只剩下五回或八回的残页。

罗贯中,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月约为1330-1400,终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罗贯中比施

耐庵小三十五岁,施耐庵中进士的那一年,罗贯中刚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罗贯中

四十一岁。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有《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龙虎风云会》等共有几十种。但是从文字水

平看,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有可能是早期作品或伪托。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本(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

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

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粗粗一想,这种情况似乎

不大可能:施耐庵辞官不做,开始著述的年龄是四十二岁左右,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

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经

写了近二十年,应该定稿了。一般说来,老师水平总应该比学生高些或略高些(当然青

出于蓝的也不少),但是事实上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施耐庵著述三十多年

,一生只编撰了一部《水浒传》(也许还有别的著作湮没了),而罗贯中一生却写了十

几部书;罗贯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而

《水浒》所写的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

谈兵”;《水浒传》如果经过罗贯中编辑整理,战争场面应该写得比现在的版本更好一

些:作为学生,而且参与“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见老师的作品中错误百出而无动

于衷吧?

《水浒传》里的地理性错误相当多,单是常识性的,就不下几十条,这里不一一列

举,只说几处最突出的:

第一,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几乎是一条向南的直线路线。书中通过杨志

的口说,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大名府的正

南、开封府的正北面。最后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个黄泥冈,按今天梁山旅游风景区

的介绍,在梁山南面三十里的一个黄土丘陵上(属于人工制造的旅游景点);按《水浒

传》书中介绍,却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后文又说:二龙山、桃花山和清

风山同属青州管辖。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

第二,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却路过阳谷县的景阳冈

打死了一只老虎。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六七百里,阳谷县在清河县的南面二三百里,三

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从沧州到阳谷县路过清河县是很可能的;但是要路过阳谷县

,就好像从北京到济南去却路过了南京一样,是个大笑话!

第三,戴宗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发到开封去送信,不向北走直线经汉口、信阳

,却绕了一个大圈子往东跑到山东去,在梁山泊经过!

第四,为了救宋江,梁山好汉二百来人不远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

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这样的军

事部署,不懂打仗的假冒伪劣军师吴用也许敢于这样做,懂得三国纷争的罗贯中,敢于

这样写么?不要命了呀?

第五,为了救史进和鲁智深,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沿黄河而上,经过都城开封和

“泥丸可封”的天险潼关,直达华州,半路上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救出

史进和鲁智深,又平安回到梁山,来回三四千里!--这简直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独一

无二的神话!宋代的军事力量的确比较薄弱,被称为“宋鼻涕”,版图最小,四周都是

强敌,国内还有许多“独立山头”,但也绝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种程度。宋

江如果仅带一两千或七千人马就能够做到“纵横天下”,“大宋”的江山不拱手让给宋

江,也早已经被“异族”所吞并了。

像这样的笑话,熟悉三国战事艰辛的罗贯中,会这样写么?

尽管写小说可以虚构,《水浒传》中甚至虚构了根本不可能的呼风唤雨、妖魔鬼怪

和九天玄女赠送天书之类的情节,但是地理性错误却不能允许,只能说是作者的地理知

识贫乏,属于小说的“硬伤”。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只错在北方地区,到了后面,

宋江大军一开到浙江去“征方腊”,据我高中时代的同学、浙江水浒学会会长、杭师院

中文系主任马成生教授的研究,作者对浙江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小

到一个村庄、桥梁、山头、庙宇,都具体、详细而准确,真是熟之又熟,一点儿错误也

没有。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水浒传》的作者或编撰者没有到过北方,是个南方人

,而且就是杭州人!--这身份,与施耐庵、罗贯中完全符合。他们写北方的故事,只

是根据话本照抄,以讹传讹也无可奈何,只有写到浙江,方才发挥了“本地人”的优势

,把地名都“落实”到具体的地方了。

除了地理方面的错误之外,气候方面的错误也不少。下面也随便举两个例子:

“风雪山神庙”之后,那雪依旧纷纷扬扬地下得紧,可是林冲在严冬岁末走了十来

天,到了梁山,看到的梁山泊居然是“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他也还能够坐着小喽啰

划的船上了梁山。不但这一年梁山泊湖水没有结冰,整部《水浒传》,梁山泊就从来没

有结过冰!这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华北来说,简直就是亘古奇迹!

再例如呼延灼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泊的时间,也正值冬令,先不说这种连环马根

本就不可能上战场(只要射倒一匹,就得拖着走),就那冰封的湖面,任何马匹都无法

奔跑,都要滑倒,哪儿还用得着徐宁的钩镰枪?

有人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河南方言,据此而否定

了《水浒传》是身居钱塘的施耐庵或罗贯中编写的说法。其实《水浒传》的故事来源是

宋元话本,而话本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话本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当时

的“官话”,也就是“首都语言”开封方言,这是不足为怪的。有许多方言语词,很可

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话本底稿的。

简短的结论:综合诸多材料来进行分析,《水浒传》并非成于一时,也不是作于一

人之手;从宋代到明代,有许多通俗文学家对这部小说进行过增润修饰,其中施耐庵可

能是“总其成者”,贡献最大。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

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

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

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

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

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

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

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

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

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

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

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

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

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

、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

》、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

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

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

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

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

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

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

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

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

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

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

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

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

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

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

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

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

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

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

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

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

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

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

《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

错处可以指摘。

选自《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

参考资料:http://www.verymuch.net/wmkj/Heroes/5/1/1/

施耐庵写水浒传目的

关于施耐庵做水浒的目的,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表现豪侠义气,一个义字贯穿水浒全篇;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反封建思想,但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因为水浒传内容中反贪官不反皇帝,除了李逵说杀到东京夺了那鸟位,没有人提过反抗朝廷举行起义。可以说宋江他们只是山贼水匪,如果说和其他盗匪的区别也只是规模大些罢了,真正的农民起义军是方腊他们。因此,也有人认为水浒表现的是宋江集团对大宋朝廷、对大宋皇帝的忠义,毕竟杀官造反并不等于揭竿起义。

以上观点只是从水浒传的内容分析、以后人的眼光评析,究竟施耐庵写《水浒传》的目的是什么,他没有和司马迁做《史记》一样留下明确的说法,也许只是为了娱乐罢了

本文标题: 施耐庵水浒传诗词 水浒传施耐庵形容李师师的那首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1781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爱的古典诗词名句 爱情古诗词经典名句大全我爱你外国诗词 求一首外国诗《我爱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