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伊弄诗词 梅花三弄的整首诗和它的诗意

发布时间: 2022-06-13 07:58: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91

(一)月炼金精雪炼魂,岩阿倚立乐天真。寒魔惊破群芳梦,逸士年来喜报春。(二)无意争春众艳中,花开花落两从容。休凭得失言身价,脱却尘劳即俊雄。(三)玉质天生

桓伊弄诗词 梅花三弄的整首诗和它的诗意

(一)

月炼金精雪炼魂,岩阿倚立乐天真。

寒魔惊破群芳梦,逸士年来喜报春。

(二)

无意争春众艳中,花开花落两从容。

休凭得失言身价,脱却尘劳即俊雄。

(三)

玉质天生不合流,阴风阵阵咒难休。

素心自有高人识,踏雪寻君雅韵稠。

梅花一弄《傲骨奇志》

凌寒不改清奇志,笑迎酷霜展傲骨,

前世瑶台一花仙,愿留红尘香如故。

戏雪弄寒玉影舞,独领风骚蹁跹至,

休道红颜生来薄,冰心一片藏玉壶。

梅花二弄《逸韵清雅》

山烟苍翠物华休,寒花透睽薰笼秀,

玉蕊无言美人语,逸韵清芬群芳羞。

冰肌玉骨仰尊首,骚人墨客杯中酒,

摩婆素月相映辉,鸿鹄一抹写风流。

梅花三弄《幽香如故》

筠心淑意巧衬妆,爱朵情根着华裳,

西风也恋天姿色,故将霜雪催琼芳。

偕你约兰人间游,缀绱点葩绽玉光。

待到燕归花争艳,我自如泥魂留香。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不过,晋代的笛应该是指羌笛,是竖吹的,和现在的箫相若。)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其乐曲内容,历代曲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并因此而称为「三弄」,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也为今天人们所喜爱。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琵琶独奏、琴与编钟合奏等广为流传。这些演奏形式,也甚为悦耳动听和具有古情古意。

梅花三弄的典故出处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之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后来晋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这使晋孝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北宋 苏轼《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译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 [出典] 北宋 苏轼 《昭君怨》 注: 1、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2、注释: 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绿窗”,碧纱窗。 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落花飞絮送行舟”,以为调所限,只用了“飞絮”二字。 3、译文1: 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离别古曲?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找回梦中的欢欣。外面江天茫茫,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 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离别的人明天就要走了,送别的人伫立江边,不忍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 译文2: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离愁随之袭来,推开窗,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 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还是走吧,否则明天看见落花如同飞絮,那时别情更会使人黯然。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着行舟,而滔滔江水却不理会我悲伤的心情,依旧东流而去。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词的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上片写夜愁。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名白人的心愿,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已地被引进其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6、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为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7、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东晋名将。《晋书》载,桓伊“有武干,标悟简率”,累迁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历阳太守、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桓伊与谢玄、谢琰率八万汉家儿郎击破前秦大军于淮南,一战而保江南半壁河山,奠此后数百年南北朝之局。桓伊以淝水之功晋爵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可谓仕途得意,然“性素谦,虽有大功,始终不替”。后迁江州刺史,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后卒于任上,朝廷“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烈”。桓伊文韬武略,怀瑾握瑜,胸中锦绣,腹藏珠玑。他擅长吹笛,史载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所用之笛乃东汉名士蔡邕所制之柯亭笛。据传汉末天下大乱,蔡邕避难会稽,发现建造柯亭的竹子中第十六根竹椽与众不同,当即把这根竹子换下来做成笛子,笛声柔美不同凡响,其笛故名“柯亭笛”。一日桓伊坐马车从东晋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外的青溪岸边经过,恰遇赶赴建康,泊舟于青溪萧家渡的名士王徽之。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风流自赏,名重当时,亦素闻桓伊之名。徽之听得有人说岸上车中的是桓伊,便令贴身小童前去对桓伊说:“听说桓使君善吹笛,可否为我吹奏一曲?”是时桓伊虽然名声显赫功业正盛,却也素来敬佩王徽之,听得此言更不迟疑,下车摆开胡床,坐于其上,吹奏一曲“梅花落”。笛声悠扬,扑面而来,清标雅韵,高妙绝伦。奏毕,桓伊登车扬长而去,客主之间,不曾交一言。这便是“桓伊三弄”的故事,见载于《晋书》及《世说新语?任诞》。后世所传《梅花三弄》琴曲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即改编自桓伊之笛曲。谱中解题称此谱即桓伊为王徽之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之谱。此曲是古琴曲中咏物的佳作,明杨抡《伯牙心法》评价道“以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泛音三段,同弦异徽”,指旋律在不同的徽位上出现三次,全曲因此得名“三弄”。《枯木禅琴谱》评价此曲“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8、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也许这就是相思的苦,相思的幸福,她眼中那蜻蜓点水般的幸福...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9、历代词论家认为从神理风韵出发,诗词分界可归结为词贵婉曲,忌质直,贵轻倩,忌矜庄;而诗则不妨庄重,古雅,质直,词贵婉曲主要言其风格和表现形式,并非说不能表现刚劲的内容,而是要如刘熙载所言“寄劲于婉,寄直于曲”,显出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深境来。“庄雅固诗人首推,轻重实词家至宝”,相似的情绪在诗作和词作中呈现出的面貌是迥乎不同的,熙宁七年苏轼送其亲戚柳瑾赴舒州灵仙观,在同样的心境下作一诗一词相送。世事亦艰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厌。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月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两者相比较,前者质实,矜庄,充满人生的感慨和理性的思考,而后者就比较婉曲和轻倩,感性色彩极浓郁,善于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并达到情景交融。词中所用的意象是较柔美的,如“绿窗幽梦”,“落花飞絮”、“新月”与“愁烟”等,这些是词家惯用的一类意象,它们所构成的境界是清幽婉转的,风格亦是韵秀的,与诗的质直形成鲜明对比。上述区别性的特点是从总体风格神韵给人的感觉而言,假若将它们具体外现出来,便落实到题材的选择,词境的构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几个因素上。 10、我独倚在窗前,阳光静谧的在书页上流泻,一阵清茗萦绕着一股淡淡的墨香,我的心醉了,醉在这一片清幽的书香中......读,便是悟。读苏轼,读的是纵横恣肆,读的是清新豪健。读“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悟出的是幽愤与疑问;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悟出的是气度与高傲;读“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悟出的是孤独与落寞;读“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悟出的娇艳与妩媚。读苏轼,读豪迈,读潇洒,读慷慨。 11、细细清宵,又见那弯淡月浅照,朦胧的月光緾绵着夜的寂寥。缙云山的风吹拂起北温泉幽谷底的阵阵凉意,散落满庭夏夜的翦翦料峭。翠竹成林,乱红飞过,一瓣一瓣轻似梦,入心入骨的清香虽瞬间飘逝,却如梦中人儿的身影,久久萦绕心头又久久伫立,和着半栊淡月,令人无处不销魂也许,正是缙云山上千百年来萦绕的云雾,弥漫成与你小别后重逢深情相依的梦境。却无奈那温润游走的雾丝,不能为我多做一刻一丝的停留,徒让我与你梦中相逢也匆匆,别离也匆匆。也许,正是这梦境深处忆相逢,我的离愁才似从宋词里飞出那阕婉约的《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缕缕轻愁,随同一缕缕雾丝游走,穿过山下嘉陵江长长的水岸,溯游而上,回到故土,停留在你的窗前。可否惊醒你酣甜的一帘幽梦?

桓伊三弄是何意·出自于哪?

“桓伊三弄”形容举止狂放,不拘礼俗。也可用以赞叹吹笛技艺高超。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显贵,素闻王句,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晋人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桓伊很有才干,历任淮南太守、豫州刺史等官职。前秦皇帝符坚率军南下攻晋时,桓伊与谢玄在淝水打败秦军,东晋才得以保全。桓伊因功被封为永修县侯,晋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他善于吹笛,藏有汉代蔡邕的柯亭笛,常常吹奏。曲尽一时之妙,被称为江左第一。

晋代会稽人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于青溪侧。他与桓伊素不相识,但早就听说桓伊善于吹笛子。正巧,这时桓伊从岸上路过。王徽之在船上,有客人认识桓伊,便对王徽之说:“这个人就是桓伊。”王徽之便派人前去邀请桓伊,说:“听说您善于吹笛,请给我吹奏几曲,您愿意吗?”桓伊当时已经做了高官,十分显贵,但他早就听到过王徽之的大名,所以欣然同意,即便下了车,坐在交床上,取出笛子,为王徽之吹奏三曲。吹奏完毕,即乘车而去,两人之间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梅花三弄》是由桓伊作曲吗﹖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与王徽之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桓伊是个人名,三弄是什么?

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王子猷吹了三支曲子,三弄就是吹奏了三支曲子。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桓伊演奏“梅花三弄”用的是什么乐器?(最早的梅花三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最早为横笛。晋隋以来有此笛曲,一般认为是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其中简明记载:“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所以现在梅花三弄以琴曲为主。

本文标题: 桓伊弄诗词 梅花三弄的整首诗和它的诗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1750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小鸟的古诗词 关于鸟的古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武汉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什么时间播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