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在自我成长的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其次是内在可塑性,第三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对应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训练、教育和纪律、存在之交流。雅斯贝尔斯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在自我成长的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其次是内在可塑性,第三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对应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训练、教育和纪律、存在之交流。雅斯贝尔斯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中心。
说实话,这一段论述,我读了好几遍,试图让自己明白其核心要义,但最终也很模糊。人的进步与成长,总是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阻力,而这些阻力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壁障。有些壁障是终生不能突破的,有些壁障是经过训练、教育、交往可以突破的。人就是在这个不断地突破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在我看来,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三种方法是交替进行的。训练是基础,教育是常态,存在之交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很羡慕有些学校把学生训练的整齐划一,常常很好奇他们如何训练成孩子们排着队、唱着歌或者背着诗去厕所。这种整齐,虽然令人很震撼,但心底里感觉不舒服。孩子的行为习惯,必须依靠训练来完成,但更需要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其内化成一种生命的自觉。这种生命的自觉,绝对不是仅仅靠训练的整齐划一能达到的。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活泼好动,是相互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学生学习生活本身,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就是乐群,若乐群变成变相的“大一统”,当我们的教育变成一种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孩子的个性品质就会得以破坏。
马克思.巴金汉与唐诺.克里夫顿合著的《发现我的天才》一书封面上有一句话很令人回味:全球200万人以行动证明,“勤能补拙”是葬送成功的途径!古有明训皆言苦,但铁杵何须磨成绣花针?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铁杵有铁杵存在的价值,绣花针有绣花针生命的觉悟。具体到人,各人天赋不同,纯粹靠训练,是不能解决教育的一切问题的,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能的。
说到天赋,我就很想抨击一下当下的考试。考试,无论考多少门功课,究其本质还是一条标准,来对所有的孩子进行测量。就好比猴子、大象、老虎、兔子一起比赛爬树,最后适应标准者胜。但爬树能解决未来一切问题吗?显然不是。台湾小学生入学是先测试,根据各种标准来判断是否适应小学一年级生活,如果六岁能合格可以六岁入学,如果八岁能合格就可以八岁入学。大陆则是六岁半一概入学,于是就出现了有的“吃不饱”、有的“消化不良”、有的甚至坐不住。如果在此期间,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些孩子就会在不断地学习活动中受挫,变成“问题生”。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决定了他最多跟完九年级义务教育。好在,我泱泱大国,不缺孩子,可是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他是我们全部的生命和希望。
扯的有点远。突破壁障,教育和交流是主渠道。教育意味着传承、传播,意味着有序的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人格的提升。而交流则意味着平等对话、换位思考。如果不能,则教育永远不能入心,是流于形式的伪教育。
纵观很多教育教学的改革,改来改去都是流于形式。其核心还是在变幻、包装的训练或者应试。教育改到深处,应该是适合的课程、适合的学习方式、适合的基于儿童的交往。这才是儿童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朝向自己适合的成长道路的航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