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了两节课,都与文化有关。所以,就把这两节课摘出来,单独写写,关于“文化”的课程与课堂。第一节课,是一个年轻的有点羞涩的小伙子。他是专职的传统文化老师,每周每班一节课,然后七个班,兼着走班选修的课程。他做课是——清明节。因为不是现成的教材,所以课程资源都是自己整理的。课堂从清明节的习
上午听了两节课,都与文化有关。所以,就把这两节课摘出来,单独写写,关于“文化”的课程与课堂。
第一节课,是一个年轻的有点羞涩的小伙子。他是专职的传统文化老师,每周每班一节课,然后七个班,兼着走班选修的课程。他做课是——清明节。因为不是现成的教材,所以课程资源都是自己整理的。课堂从清明节的习俗入手,激发学生思考“踏青”娱乐,“祭祖”庄重,是不是有种违和感?然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学生进行引导。先后引用了《历书》、《岁时百问》、《唐会要》、《齐民要术》、《兰亭集序》等多种资料中的叙述。旨在引导学生明晰清明节的节气、上巳节、寒食节,从而通过介子推的故事,教育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安死乐生。还穿插了“插柳”等习俗。令人对清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课后,我专门又找到干国祥老师新写的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的三个节日课程解读。加以比对,基本上能符合。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古人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24节气、72候。这应该是农历(月历、阴历)最伟大的地方,几千年来运转如常。清明节就是这样来的一个节气,一般是冬至后的105天,但由于月历或长一天或短一天,故大多不是105天。寒食节来由大都数资料证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干国祥老师文字里考证是“新火节”,先是禁火所以寒食,然后改火。从这个角度上,新火节的年岁可能早于清明。寒食节一般说是冬至后105天,这样就基本上与清明吻合,一般差上一天到三天。寒食节,成为祭祖的日子。寒食节祭祖,其实农历的十月一日叫寒衣节,也是祭祖的日子。这样寒食节、寒衣节应该对起来了。上巳节是女儿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每年农历的3月3,因为和清明节极为接近,所以大多也把上巳节的习俗划到清明节麾下。上巳节一是到河畔祓禊,一是到陌上踏青。上巳节,是3月3,这在很多地方的习俗里有3月3的一些庙会、游园,应该是潜移默化的遗留下来的。另外,再看看其他的一些节日就不难理解了——5月5端午节、7月7乞巧节、9月9重阳节、2月2春龙节。其实还有很多节日,越来越淡化如花朝节、下元节。农历的天空下,这个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浩如烟海,如果能用好,真的是一门绝佳的课程。
第二节关于文化的课程是一节地理课,课题是地方文化特色,以陕西为例来讲的。老师一看就是比较有教学智慧的人,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有自己独特的课堂密码,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他从清明节、祭祖、黄帝陵等文化意象入手,展示代表陕西文化的图片,让同学们讨论。一组是黄馍馍、阿宝的白羊肚手巾和羊皮袄、地窨窑洞民居、凉皮;另一组图片是四水归堂建筑、龙舟、旗袍和茶山、米粉。来带领孩子们分析这些图片代表的文化背后的地理知识。然后得出文化背后的自然环境。然后,穿插了信天游、秦腔等文化背后也是地理的密码。把秦岭以南和以北进行了比对分析,让孩子们对陕西的地理和地方文化,建立了联系。很生动、很深刻。
听他讲陕西文化,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贾平凹的《秦腔》,想到了“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后来下午座谈交流,听这位老师谈起他带的“北京文化”选修课程,讲他带着选修班的孩子走北京的胡同、与京剧课程的老师携手带孩子们去参观梅兰芳故居,这种课程意识、这种课程的契合点,是当前最需要的一种课程建构和实施能力,也是项目学习或者主题学习的一种必备能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