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样远离家乡的朋友们,最想家的时刻大抵都不是非常脆弱需要支撑的那些时候,而是在朋友圈里刷到只有家乡才有的食物的那一瞬间:可能是家人拍下来的时令杨梅,光是看照片就能想像到酸甜的口感;可能是归家的友人录下的牛肉面和酿皮子,他回到家拖着行李箱去从小吃到大的店里,只为了想了很久的这一口……
◆
和我一样远离家乡的朋友们,最想家的时刻大抵都不是非常脆弱需要支撑的那些时候,而是在朋友圈里刷到只有家乡才有的食物的那一瞬间:
可能是家人拍下来的时令杨梅,光是看照片就能想像到酸甜的口感;可能是归家的友人录下的牛肉面和酿皮子,他回到家拖着行李箱去从小吃到大的店里,只为了想了很久的这一口……
我会和他们一样,默默地把这些照片存下来,在某个深夜饥肠辘辘地打开,然后开始盘算什么时候才能真的回一趟家。
乡愁永远从胃开始。
食物也永远是最稳固的媒介,我们所有关于家的温柔的复杂的情绪,都被唯有自己懂的独特滋味妥帖地包裹保存起来。
最近我一直在追陈晓卿导演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也真的忍住了很多次想要点夜宵的念头),昨晚刚念念不舍地看完最后一期。
片子的视角从我们这片土地上往外延伸到世界的很多角落:从安徽的南屏火腿到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火腿,从顺德的鱼生到日本的刺身……
同样或是相似的食材,在不同的地域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味——而我们心心念念的人间,不过就是每一道只有在当地才能拥有独特风味的美食吧。
◆◆
上周我在故宫专访了陈晓卿老师,还一起吃了《风味人间》里的十道菜。
品尝菜的时候,我们用的筷子“风味之箸”也很特别:
舌尖尝到的滋味是跨越地域的,可手中拿着的筷子却始终带着同一种温度。
我想对食物的态度就像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吧,筷子就像一座桥梁,带着我们从一个地方跨越到另一个地方,心中挂念着的,却始终是心底那口忘不掉的滋味。
拿着这双腾讯视频和故宫联名出品的“风味之箸”,你会觉得每一道美食都被有仪式感地对待着。
?点击视频看我们还聊了些什么
我问陈晓卿导演,有观众觉得这次的《风味人间》里,“人情味”做得比较克制,陈导的解释是,“(人情味)太过于浓的话,会削弱食物。”
的确,在《风味人间》里,你会看到各种食物以最本真的样子呈现在镜头面前:
比如“清炒冷笋”,打笋的夫妇俩每天走十几里山路来追逐冷笋最鲜美的瞬间,这种冷笋只生长在高山,运送及时,再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保留食材最大程度的鲜美;
比如“潮汕白糜”,在潮汕的夜排挡里,白糜“讲究水米分离,稠薄得当”,所有“豪华的搭配都要归于一碗白粥”,所有的杂咸都作为白糜的陪衬,这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所有的复杂,最后都会被简单消解;
再比如“秃黄油拌饭”,取蟹最鲜美的膏黄部分炒制秃黄油,再加姜丝香醋和热米饭搅拌均匀,一口下去,满腔都是奢侈的幸福感……
在选材上,陈晓卿导演也把视角放到国外,在他眼里,食物的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他们可能用同样的方法在处理几乎差不多的食物,但是最后得到的结果南辕北辙,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所以我们能在片子里看到更多食材的不同风貌,也许上一秒还在中国的某个小镇,下一秒就到了欧洲的海边。
看《风味人间》,像是看食物们穿越时间空间的冒险,它们野蛮生长,它们飘洋过海,最终被足够了解它们的人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味觉记忆。
◆◆◆
想起之前我也向读者们征集过“只有家乡才有的味道”。
当时有广东清远的读者和我分享“刀切糍”:
“是我们这边逢时过节都会吃到的一种食物,过节时会杀鹅斟酒还神,鹅会放在开水上焯一下的,那水就成鹅汤了,通常都是拿来煮刀切糍,小时候家里穷,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这个鹅汤刀切糍,那时能吃上一碗就特别满足。”
还有溱潼的读者和我分享“溱潼簖蟹”:
“家是溱潼那边的,簖蟹很鲜美很出名,现在在北方上学,中秋国庆都没回去,好想吃家那河里的簖蟹,北方这边偏咸,我比较喜淡,不是很吃的惯,好想好想妈妈的手艺和家乡的味道啊。”
你会发现,虽然成长环境和经历完全不同,但我们对于食物的共情却是相通的,就像看到《风味人间》里的搅团、炖鱼杂、霉干菜河虾汤,即使都是我从来没有尝过的味道,也能体会到当地朋友念着这一口味道的心情。
陈晓卿导演告诉我,一周播一集的《风味人间》其实在中间做了很多微调,他和团队会非常注意大家的弹幕和微博,同时也结合大数据的反馈。
他和团队在前期拍摄里创作了海量的素材,最后呈现出来一个故事只有短短几分钟,团队之间对于素材的取舍也会有讨论甚至争吵,但最后还是会落到食物本身。
他说,“这个片子就是我们团队和观众互动的成果”。
我也不只一次看到朋友在社交平台安利这部纪录片了,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我想我们都需要一些来自食物的温度,温暖空荡的胃,也治愈孤寂的情绪。
◆◆◆◆
在《风味人间》里,我看到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认真生活”——是的,在人人都说着“丧”“低欲望”的世界里,唯有看到这些为了食物在认真播种捕捞、认真烹饪的人们的时候,看到他们对于食物的较真的时候,你才会突然觉得,原来认真生活是一件这么好的事情。
曾经看过一个客居国外的博主分享自己做饭的视频,即使身在异国,买食材不方便,她还是坚持给自己的孩子做中餐,教他们揉面、做家乡正宗的油泼面。
食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滋味本身,它所携带的记忆,从故乡的一方水土,到童年的一寸记忆,再到长大后剪不断的牵挂——我们关于美食的情愫,永远是对生活最好的礼赞。
点个赞,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