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烽火台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其实这完全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一是烽火台最初出现在汉代,周时还没有这东东,二是点火即至惹美人一笑更是无稽之谈,有考证说离镐京最近的兵马最早也需要五天才能赶到,司马公在史记上记这一段故事,无非是想让后世君王知道,女人
提到烽火台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其实这完全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一是烽火台最初出现在汉代,周时还没有这东东,二是点火即至惹美人一笑更是无稽之谈,有考证说离镐京最近的兵马最早也需要五天才能赶到,司马公在史记上记这一段故事,无非是想让后世君王知道,女人祸水,荒淫误国的道理罢了。
这次去嘉峪关,认真看了下这烽火台,以前只知道白天为烟,夜间为火,仅此而已,其实,看了才知道,这烽火台的名堂还深沉噢。
烽火台一般为十里建一个,正常气候下可遥遥相望,它应该还备有除可供人生活的生活必需品外,还备有各种发烟火用的材料,一般是高高的杆子上挂旗帜和灯笼,这是平安无事的信号,遇军情时或放炮或点燃干柴枯草,这白天为烟(燧)夜间为火(烽),根据进攻敌人数量的不同,点火的信号也不同,不满千人点一堆,超过点两堆,再多就三堆了。如天气恶劣,便只能有加急快马紧急向上级报告了。但各朝代对烽火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如唐时就规定,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两火,见敌之烟尘则举三火。
烽火也被称为“狼烟”,所谓狼烟四起表示有敌来犯,但实际上是很难收集到那么多狼粪的,在嘉峪关烽火台上用的就是本地的芦苇,红柳或杂草。
在嘉峪关还出土了砖壁画“驿使图”,它被印制为邮票小型张而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所熟知,编号为J85,是我国邮政史上的重大发现,画面上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袖衣,足登长靴,左手高举木牍文书,右手持马缰,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上飞奔传递,这图充分地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驰送文书的情景,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
以前一直认为古代传递文书的方式就是驿站,如宁强的黄坝驿,其实这也是不完全的,根据传递的方式和紧急程度的不同,称呼也是不一样的,步传为邮,马传为置;管理这步传的叫邮亭,马传的叫驿置,完全是两回事。所谓“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指的就是这种邮亭,大体上是邮间距离是五里,亭间距离为十里。至今在河北还有地名叫“二里半”,就是古代邮亭制的遗风。
而驿置就要复杂的多了,紧急和重要公文都是由它来传递,驿间距离一般为三十里,驿置要备好车马,随时供日夜兼程的驿使用,所以,规模较大,想当年杨贵妃的荔枝就是通过这驿置来完成快递的,典型的假公济私哈。
在嘉峪关的旅游中能学习到这些古代信息传递的知识,也算是一收获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