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的内涵及成立过程(一)诸行无常(梵anitya^h!sarva-sam!ska^ra^h!),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二)诸法无我(梵nira^tma^nah
三法印的内涵及成立过程
(一)诸行无常(梵anitya^h! sarva -sam!ska^ra^h! ),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
(二)诸法无我(梵nira^tma^nah! sarva -dharma^h! ),又作一切法无我印,略称无我印。一切世间有为无为诸法概皆无我,众生不能了知,而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故佛说无我以破众生之我执。
(三)涅盘寂静(梵s/antam! nirva^n!am ),又作涅盘寂灭印、寂灭涅盘印,略称涅盘印。一切众生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故佛说涅盘之法,以出离生死之苦,得寂灭涅盘。
以上,诸行无常唯明有为,涅盘寂静唯明无为,诸法无我则通明有为无为。又三法印加‘一切行苦’,则称四法印、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此外,复加‘一切法空(一切现象虚幻不实)’,则为五法印。[菩萨地持经卷八、有部目得迦卷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九、俱舍论光记卷一]
或:(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盘寂静印,言涅盘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盘寂静印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中略)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盘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三句并列的经文,最早出现于《杂阿含经·第262经》
阿含圣典中与法印有关是《杂阿含·第80经》——经意为:透过“空”、“无相”、“无所有”三种三昧作为入手,最后导归到以观“无我我所”而究竟离慢习、得见清净的修行方法,名为“圣法印”。
由于空等三三昧即是“三解脱门”,其内涵与“一切行无常”等三法句之精义是相应的,因此,三法句后来被定名为“三法印”有可能最先起源于此经。
其他有关以“圣法印”为经名的,还有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圣法印经》及赵宋施护译的《佛说法印经》,从这二部经的内容看来,“法印”以及“空性”被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并被明确地提出来了。
而“三法印”之定型句则最早出现于《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为说一切有部最原始的论书]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为说一切有部之广律]。
最后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又系统地总结了三法印以及由此深入概括的一实相印等法印思想,“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杂阿含经·第80经》最先开始讨论圣法印,而汉传的《杂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之诵本;竺法护与施护都出身于北方迦湿弥罗的说一切有部[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章第二节《犍陀罗和迦湿弥罗的佛教及说一切有部 》];又三法印之定型句均出现在说一切有部的早期论书及广律中。
南传佛教代表性论典《清净道论》的“说行道智见清净品”中,虽然亦有三法印之实质内容,但并未安立“法印”之名相以及依此衍生判教的系统。
龙树《大智度论》卷廿三说:“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论的意思为:佛陀是说三种实法印,大乘则略说为“一实法印”——一实相印是指一切法空性,尽括并印定一切佛法,反映了初期大乘经的精神。
综此,几乎可以推论“三法印”应系说一切有部所独自结集传承,后来成为印度大陆的部派佛教以及之后的北传大乘佛教之定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