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如何做父亲 从小到大,父亲、母亲总是最经典的作文话题,母爱如水,父爱似山,很多同学能将灵动的母爱描写得非常到位,但是一提到父亲,常常难以下笔。因为与妈妈们相比,爸爸们的爱显得那么含蓄,那么低调。15日是父亲节,记者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子女,听他们讲述
反思如何做父亲
从小到大,“父亲”、“母亲”总是最经典的作文话题,母爱如水,父爱似山,很多同学能将灵动的母爱描写得非常到位,但是一提到父亲,常常难以下笔。因为与妈妈们相比,爸爸们的爱显得那么含蓄,那么低调。15日是父亲节,记者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子女,听他们讲述那些年关于父亲深刻的教育方式。(6月14日《台州晚报》第4版)
“母亲节”前夕,微博上总是一片温馨,网友们纷纷自晒与母亲的小故事小回忆,情意绵绵柔肠万千。这回轮到过“父亲节”了,代替的却是一片“喊打”之声。网友们多在大爆曾经与父亲的“战斗场面”,更有人整理出“当年老爸揍过我们的武器榜”:扫帚、衣架、木尺、皮带……就连商家,对“父亲节”也不太感冒,显得“爸”气不足。或许这正是“父亲节”的特点。
过“父亲节”,一个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父亲节”父亲们会收到什么样的礼物。恐怕许多做父亲的是没有想过的,“父亲们”也不习惯收礼物,而许多父亲更不习惯过“父亲节”。我是一位父亲,我也没想过我的女儿要送给我什么礼物,我只知道,女儿健康、快活就足够了,这就是给我的最好礼物。据一份调查表明:父亲最想要的礼物是儿女的健康和陪伴。这想必是大多数父亲最想要收到的节日礼物。
父亲一向被比喻作大山,而中国式的父爱多是以沉默的形式出现。“父亲节”虽然冷清,我们这些做父亲的无妨自问,我们会做父亲吗?在现实中,一些父亲喜欢做“中国式父亲”,即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达到宠爱孩子的地步,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却未必能摘到好果子,孩子被惯坏了,什么坏事都可能做出,而孩子犯错,父亲庇护也不常见,要不然,一句“我爸是李刚”为何广受质疑;还有一些父亲喜欢作“狼爸式”的父亲,对孩子太严格要求,结果孩子虽然比其他孩子更强些,但往往心理不太健康。这样的教育方式同样缺乏科学性。
鲁迅先生在多年前谈及“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说的是对孩子要“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该问自己,我会做父亲吗?当“爸爸去哪儿了”的疑问萦绕在孩子心头时,我们是否该问问自己,陪孩子的时间足够吗?我们有多少时间陪孩子游戏,陪孩子聊天,陪孩子做功课。很多时候,借口工作忙要应酬而远离孩子。甚至于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往往全抛给了孩子的母亲。一旦需要照顾孩子的时候,却会显得手忙脚乱。至今,我还未学会给女儿梳头,这是最令我惭愧的。
该如何做父亲?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多抽时间陪孩子,该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不要只做一个“大山”样沉默的父亲。过一个平静的“父亲节”也不错,静下心来,反思如何做父亲,这何尝不是“父亲节”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让父亲都能成为孩子笔下最为生动的“人物”吧。——王军荣
#p#副标题#e# 呼唤父教归位
6月12日,对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四年级六班的52名学生做了调查,六成被调查小学生更爱爸爸陪。对于众多孩子喜欢爸爸陪伴的原因,孩子们给出这样的说法:“和爸爸在一起玩很快乐。”男生豪豪说:“因为妈妈废话很多”;女生文文说:“平时都是妈妈陪,所以更喜欢爸爸陪”。(6月15日《华商报》)
六成小学生爱爸爸陪,说明父教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缺失。美国密执安大学科研所人员调查发现,与父亲接触多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和学习自信心具有优势。如果父子或父女关系比较消极,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及学习能力产生负性影响。
问题是,有份调查显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时,以致有孩子提醒说:“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当问及不能陪伴孩子的理由时,一些爸爸说,要先养家再说爱孩子……以致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就是个名称,从孩子出生到成人,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根本谈不上给孩子良好的父教。虽说按照我国的传统,养家糊口是男人应承担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也是理所应当的。但父教的缺失,对女儿来说,会造成女儿的“恋父情结”,缺乏安全感;对儿子来说,会让男孩女性化,胆小怕事,不敢担责。
如何让父教归位?不妨借鉴他山之石。如美国的“父亲支持计划”、“国家父亲中心”、“新爸爸训练营”等社会机构,把父教新理念进行推广。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的因素》一书中将父亲分为5类,对孩子性格有不同的影响。而青少年阶段都会需要偶像,父亲更具备成为榜样的条件,对男孩而言,可成为努力的目标;对女孩来说,可成为衡量异性的标杆。有了榜样,孩子不容易迷茫。因而,父亲应该承担更多教育孩子的责任,传递出榜样的力量,为孩子的成长“补钙”。毕竟,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爸爸口袋里钞票换来的礼物,还有您对孩子的精神和人格影响。 ——玫昆仑
#p#副标题#e# 不要“隔空关爱”
今天是父亲节,就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微信、微博上各类祝福语又开始布满屏幕。在大家都选择网络“示爱”的现象背后,社会上也在流传着关于“隔空关爱”、“突击孝顺”的议论。(6月15日中国广播网)
每到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这样的浓情爱意节日的时候,微博微信里都会出现孝顺的话题,大家都会讲述自己的父亲母亲为我们的辛苦付出,以及他们的伟大之处,还会祝福他们节日快乐,但是,面对子女们浓浓的孝意释放,爸爸妈妈们却因为很少使用这些社交工具,本来应该接受祝福的他们,实际上又看不到,实际上等于“说了也白说”,“爱了也白爱”。
尽管对父母特别是父亲说“我爱你”之类的实在有点说不出口,只有在微博、微信这些父母看不见的地方,才敢把自己最真实情感表露出来,这其实也是一种孝顺的胆怯,干事业需要胆魄,孝顺父母特别是父亲更需要大胆示爱,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慢慢积累,就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也就会自然取得事半功倍的孝顺效果。
当然,也有不少人将口头的祝福化成了具体的行动。在母亲节、父亲节和老年节到来的时候,朋友圈里就出现了各种给父母送礼物、吃大餐、出游的照片。但是这又演变成了亲情节日的“突击孝顺”,平时可能跟父母很少交流,很少回家看看,很少陪伴,但是到了节日就怎么也需要“秀”一下,节日“突击孝顺”也就成为了一种应景的“矫揉造作”之举。
对于子女而言,首先要做的,不仅是节日当天转发许多宣誓爱父亲爱母亲的“心灵鸡汤”,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关注到爸妈的精神需求,注意到什么样的事情才能够让父母开心和感到惬意,要善于制造亲子的活动,通过一个个孝敬的亲子活动来增加和父母亲的陪伴才是最实用和科学的孝顺常态美感。
虽然我们都很忙,关爱父母亲,没有什么比注重老人家的精神需求和健康更重要,陪伴和侍奉不仅需要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忙中抽闲,少些作秀式的“隔空关爱”和“突击孝顺”,多些细水长流的“润物细无声”才是孝敬之道。 ——魏青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