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嫔们的月例是多少,和现在的薪资水平相比有没有意义呢?清朝皇室每月给妃嫔的钱不能叫做工资,毕竟她们不能算是去工作。但是,与清...
清朝妃嫔们的月例是多少,和现在的薪资水平相比有没有意义呢?
古代的普通人一年能挣几两银子?那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
首先要说的是,我国历史悠久,各个朝各代都离不开钱财,但是唯一肯定的是,古代的钱财都是真金白银。
银子,作为流通几千年的货币,它在每个朝代的价值却是不等的,在中国古代银子是比较缺乏的,一两银子的价值非常高,千万别被影视情节忽悠了。
明朝时期,一两银子大概是800元。而当时,国库最充盈的时候就是万历年间了,但是那时候整个国库也只有200万两银子而已。
有意思的是,每个朝代的物价不同,百姓的购买力也不同。
但是粮食是每个朝代的老百姓都要吃的,所以用大米的价格来衡量白银的价值最为妥当。
但是,粮食又与战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宋朝,由于战争的关系浮动较大,宋初三十文约可买米一斗,一两银子可以买四石左右的大米。
宋朝时期,一两银子为1500元左右。在唐朝贞观年间,大米很便宜,五文钱就可以买一斗,而一千文就是一两银子,可买两百斗米。
唐朝时期,大唐盛世价值最高,大约为2000-4000元。而当时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也就是说唐朝的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直到清朝,由于外国的冲击,所以白银比起明朝贬值不少。
清朝时期,一两银子为200元人民币左右。
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一年大概是9000元。
除此之外,清朝还存在买官制度,买一个道台需要一万三千两银子,相当于300万就能买个大官了。
如果换算到今天,根据咱们的工资来看,每月能挣50到100两的就是有钱人。
除此之外,白银大概是明清时期,才逐渐流入中国市场。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是第一个要求老百姓用白银上缴赋税的法令。
在此之前,市场上大多流通的是铜板,有时做生意的人觉得做大额生意不方便,于是宋朝出现了“交子”“飞钱”,比较像现在的支票。
古代官员是如何领工资的?领工资方式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古代和现在当官领工资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工资不是按月发放,而是一年或半年发一次,因为当时交通不便,按月发放成本过高。但也有特例,比如晋朝就采取过按月发放的办法,当时叫做月凤。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都是官员自己给自己发工资,靠抢。
第二,不是纯粹现金发放。在古代,官员工资通常以银子加实物结合的形式发放,就是发一部分钱,发一部分粮食,例如大米或小麦。清朝俸禄也叫俸银,嘉璐、奉旨、前路指粮食,所以合称俸禄。晋朝县令每月发放大米15钱,2500个,一年下来总待遇大约等于400胡大米。唐朝则是银子、大米、不皮等混在一起发。除此之外,也有发石岩的,寒冬发叹,酷暑发病,总之,路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可怜的是明朝,官员工资低到离谱,如清官年息只有53袋,相当于2.5万元,好在有田产,每年收租二三十两银子,你说他穷吧,他还爱取7000买三个切,三四百两银子,约20万人民币。十年工资没了,跟明朝官员一笔。北宋官员幸福得像花儿一样,不仅有工资,连吃饭喝茶买东西都给补贴。如包拯,除了薪资以外,加上各种补贴,差不多有1万块,折合成人民币就有400万元。
第三,不是本地发放。我们今天直接在单位领工资,但古代县衙里并没有财务出纳,官员在县衙里是领不到工资的。在古代京城官员直接到国库领工资,地方官员到各省的省库区里,就是省一级的国库。无论国库还是省库,都不仅仅是放钱的,还是储存粮食和各种物资的。那有人要问了,古代给官员直接发钱不好吗?为什么要发各种食物?首先,朝廷当年从农民手上收上来的税,相当一部分就是收的粮食,官员归根结底也是需要买米呢,干脆直接给你发米就好了。不过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原因,通货膨胀就是其中一个,一两银子上半年还能买到100斤大米,下半年往往只能买96斤大米了,这样发放就可以小通胀。
最后,为了领工资,难道官员每隔一年或半年特意跑省库一趟吗?有的偏远县城离省城几百公里呢,确实,有的官员真得特地跑省城一趟,有的则是趁闹省城办事顺便领工资,也有官员贿赂收买讨好省库工作人员,让他们托人或嘱托驿站人员把工资带到地方面交,免去舟车之苦。其实这件事上也有反向贿赂,简单来理解就是出纳与现历史铜像在老家有父母兄弟姐妹,需要县令关照,出纳会主动给地方官员把俸禄送上门,特意讨好地方官员。总之,古代官员领工资难,不是没钱。
与现在领工资的区别:第一,工资不是按月支付,而是按年或每半年支付, 因为当时交通不便,按月支付成本太高。第二,不是单纯的现金支付,古代官吏的工资,一般由银子和食物组合而成的形清国的俸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