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者劳智者优无能者无所求是哪里的话译文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庄子·杂篇·列御寇》,原文是“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译文:...
巧者劳智者优无能者无所求是哪里的话
译文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庄子·杂篇·列御寇》,原文是“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译文: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
拓展资料: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出处:《庄子·杂篇·列御寇》
译文: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
全文选段: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必且有感,摇而本才,又无谓也。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选段译文:
伯昏瞀人说:“算了算了,我本来就告诉你说人们将会归附于你,果真都在归附你了。当初我曾责备过你让人们归附于你,而你却始终不能做到让人们不归附于你。你何必用显迹于外的做法让人感动而预先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呢!必定是内心有所感动方才会动摇你的本性哩,而你又无可奈何。跟你交游的人又没有谁能提醒告诫你,他们的细巧迷惑的言辞,全是毒害人的;没有谁觉醒没有谁省悟,怎么能彼此相互审视详察!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由遨游的人。”
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由遨游的人。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什么意思
原句的意思是: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是什么意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的意思为: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出处】
庄子〔先秦〕《佝偻者承蜩》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注释】
仲尼:孔子。
适:到,往
楚:春秋时国名。
出,行走,通过。
佝偻:曲背之病,驼背的人。
承蜩:粘蝉,把蝉黏住。承:《说文》:“受也”。粘取。蜩:蝉。
犹掇(duō)之:好像用手拾取一样(容易)。掇:拾取,用手去拿。
有道耶:有门道么?道:办法方法规律窍门。
五六月:指学习经过的时间。
累丸:累叠圆形小弹丸。累:叠起。
不坠:不掉(落)下来。
锱铢(zī zhū):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一两,六铢为一锱。此处喻极微少的数量。
十一:十分之一,形容极少。
处身:立定身子。
若:好像。
株拘:株:木桩;枸:曲木。枯树根。
执臂:举竿的手臂。
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能感知蜩翼,其他事物好象不知道看不见。唯……之知:只注意。之:助词。起宾语(蜩翼)前置的作用。
不反不侧: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形容精神集中,不因外物影响而乱动。
以:因为。
易:改变。
谓:对……说。
用志不分(yòng zhǐ bù fēn):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指一心不二用,不分散注意力。志:心思;分:分散。
凝(níng):专注,专一。
丈人:古时对年老的人的尊称。
【寓意】
本文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先天条件不足也不例外。
【赏析】
本篇选自《庄子·达生》。《达生》篇由十一个寓言故事组成,《痀偻承蜩》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位驼背老人捕蝉的小故事,说明做好任何事情都要用心专一,并付出辛勤的劳动。
这则寓言故事篇幅虽短,但章法井然,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三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中间一问一答为第二段,最后孔子所言为第三段。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事件、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活动。第二段是阐述承蜩犹掇的诀窍。这是全文的重点,先写苦练的三个阶段,再写捕蝉时精神的专注。第三段是总结全文,点明寓意。全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联连一体,自然紧凑。
文章开头写道:“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作者先交代故事的由来。孔子自蔡入楚,路过林中,见一驼背老人捕蝉,像拾取东西一样容易。言明“痀偻承蜩”这则故事是孔子林中所见。“痀偻”一词勾画了捕蝉老人的特殊形象,“犹掇之也”喻其捕蝉技巧高超。孔子非常赞赏这位承蜩者,情不自禁地说:“子巧乎! 有道邪?”前句赞叹,后句询问,由此引出痀偻者的大段阐述,使文章转入正题。
针对孔子的问题,痀偻者先作一个总的回答:“我有道也。”然后侃侃而谈,具体阐述苦练捕蝉本领的全过程。五六月份,先“累丸二”,再“累三”,最后“累五”,直到一个也不掉下来,言明技艺逐步提高的三个阶段。随着练功难度的越来越大,而失误情况则越来越小,由“失者锱铢”到“失者十一”到“犹掇之也”。如此反复苦练,终于熟能生巧,百发百中了。这一层用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句,生动地说明痀偻老人高超的捕蝉技艺是苦练得来的。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即使像捕蝉这种小技艺,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练基本功就是承蜩犹掇之“道”。当然,苦练时必须专心致志,于是痀偻者又谈精神专注。“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这里连用两个比喻,描述承蜩时身体丝毫不动,以示用心专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将天地大、万物多与蜩翼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用宾语前置的句式强调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干扰,只关注蜩翼的聚精会神态度。“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三句,是对上述七句的总结,强调形神专一,全神贯注,自然得出“何为而不得”的结论。用一个反诘句来收束自己的阐述,更显得理直气壮,不容置辩,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听完痀偻者的陈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动,就用他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即用心专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这八个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点明了这则故事的寓意。“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句中宾语前置,突出了歌颂的对象,表达了孔子对痀偻老人的敬重和赞扬。作者篇末点题,耐人寻味,富有教育意义。
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表现哲理。本篇寓言,全文仅一百三十八个字,语言简练,用词精当,寓教于故事之中,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一说为今河南商丘民权 ,一说为山东东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意思:凡做一件事,就要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无论其它什么好处,都不能牺牲现在做的事来与其交换。
1、“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出自《庄子》。
2、《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3、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4、《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孔子去楚国,途经一片树林。林中一个驼背的老者,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竿,在聚精会神地粘知了。老人出手又快又准,百无一失。孔子被吸引住了,连连赞叹:“您的技艺实在太高超了,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老人看了看孔子,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起初,我在竹竿顶端放两个小球,手持竹竿努力不让它们掉下来。做到这一点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之后再去粘知了就很少失手了。我继续练习,能放三个小球的时候,成功率便达到90%以上。我的练习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能在竿顶放五个小球而不滑落,粘知了就象在地上捡东西一样简单。粘知了的时候,我的身体就象木桩一样稳,伸出的手臂就像枯树枝一动不动。虽有天地万物,在我眼中也只有知了的翅膀。此时不管你把什么放在面前,我都不会动心。做到这一点,粘知了还有什么难的呢?”
南华经全文及译文
北冥(1)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2),其翼若垂(3)天之云。是鸟也,海运(4)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海里有一种名为“鲲”的鱼。它的身体极为庞大,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成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同样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当鹏振翅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鸟在海水动荡的时候便迁徙到南海。那里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
《齐谐》者(1),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2)三千里,抟(3)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4)者也。”野马也(5),尘埃也,生物之以息(6)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齐谐》是古代记载怪异事件的书。《齐谐》中记载:“大鹏向南海迁徙的时候,击打水面扬起的水花有三千里,由于涡旋而产生的暴风则直上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里的大风飞去。”大地上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被生物的气息吹拂着在空中游荡。天色苍茫,这究竟是它原本的颜色呢?还是由于无穷无尽的高远而呈现出来的颜色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视天,只见一片苍苍,不辨本来的颜色。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1)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2);置杯焉则胶(3),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4)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5)者,而后乃今将图(6)南。
【译文】
再说如果水积聚的厚度还不够,它就没有足够的浮力来荷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中的低洼处,可以漂起一根小草这么大的船,如果把杯子放上去就搁浅了,这是由于水浅而船大。风的积聚不够,那么它就没有足够大的浮力来负载巨大的翅膀。所以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风就必须在它下面,然后才开始凭借风的浮力(飞行)。背靠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然后才开始向南海飞去。
蜩(1)与学鸠笑之曰:“我决(2)起而飞,抢榆枋(3),时则不至而控(4)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5)而反,腹犹果然(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7)不知晦朔,蟪蛄(8)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9)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10)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
蜩与学鸠讥笑大鹏说:“我们奋力一飞,能冲上榆树、檀树的枝头,有的时候还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哪里需要飞上九万里而去南海呢?”到郊野去的人,带上三顿饭的干粮上路,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饱的。如果到百里以外的地方,那就需要夜里舂捣干粮做准备了。要是去千里以外的地方,则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准备粮食。这两只小鸟又怎么能理解呢?才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能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了解昼夜的更替,蟪蛄不了解季节的变化,这些都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有一种叫做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就是“大年”。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长寿闻名,所有希望长寿的人往往拿他来做比较,这不令人悲哀吗?
汤之问棘(1)也是已:穷发(2)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3),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4)而上者九万里,绝(5)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6)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
汤问棘的话有这样的记载:在北边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有大海,就是所谓的天池。天池中有鱼,名为鲲,它有数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长。天池有鸟叫做鹏,它的脊背好像泰山,翅膀好像垂于天际的云层,凭借着自下而上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超越了气云,背负着青天,然后向南飞往南海。斥鴳嘲笑大鹏说:“它将飞向什么地方呢?我跳起来向上飞,不到几仞便落下来,在蓬蒿之间嬉戏,这也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将飞往何处呢?”这就是小与大分别。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 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 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 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1),行比一乡(2),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3),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6)。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7),泠然善也(8),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9),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10)。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所以,才智可以担任某一官职,行为可以符合某一地方人的期望,德行可以符合某一国君的要求,能力可以取信于一国之民,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是如此,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全天下的人都赞颂你,也不会更加勤勉。全天下的人都责难你,也不会因而沮丧。严守自我与外物之间的分别,辨别荣与辱的界限,宋荣子就是这样的超脱。他对于民众的声誉、评价并没有放在心上。虽然如此,仍然未能树立至德。列子乘风而行,样子很轻妙,半个月后便回来。他对于那些祈求幸福的行为,从来就没当回事。虽然能够避免步行的劳苦,然而仍有所凭借和依赖。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因循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尽的世界里,那还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呢!所以说,修行极高的人能顺应自然,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无意于求功,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不追求名誉。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 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 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