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为何觉得中秋节越来越冷清了呢?农村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为何觉得中秋节越来越冷清了呢?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
农村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为何觉得中秋节越来越冷清了呢?
农村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为何觉得中秋节越来越冷清了呢?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丰收之计在于秋啊,秋天是万物丰收的季节,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对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淡了,一方面现在的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想吃的都能吃得到,不缺各种吃的东西啊,现在吃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不象过去的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物资匮乏,没有那么多的吃的东西,人基本上都是吃不到什么好吃的呀,等过节的时候,才能好吃到平日吃不到好吃的东西,平日里根本就没有东西吃啊,但是人和人之间关系比较好,谁家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愿意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为什么现在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现在的社会为什么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淡了,主要这几年疫情期间,人和人之间来往也比较少了,走家串户的人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事就不走动了,怕应响别人的正常生活。
为什么 感觉节日气氛越来越淡呢,我想有以下原因。
一是现在物质极大丰富,想吃啥就吃啥,想买啥就能买到啥,不像过去,既没钱又没东西,物资短缺,啥都凭票,有钱没票也没用,平时吃不到,只有盼过节盼过年能吃点好的。
二是新冠疫情把人搞的过节心情都没了,本来还想出去来个短途游,又怕新冠找上门,被封在外地就惨了。
三是人情世故也谈了,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以前的发小,中学大学同学,当兵时的战友,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由于远在各个地方,联系慢慢少了,走动也少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曲终人散。
我想这就是中秋节气氛越来越淡的原因吧。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送礼都送月饼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生活非常贫乏,鸡鸭鱼想都别想,过节时有点猪肉吃那就很不错了。中秋时节,青黄不接, 夏季的蔬菜已罢园,冬季菜刚种下,因而只能用罢园残留的葫芦、豇豆炖一锅,或者葫芦豇豆茄子焖一锅,那也就香得我们只顾闷头吃而顾不得说话了。当然,那时候我们还小,并不图肉菜的香,只图八月十五月儿圆,有水果吃,能在月亮坝里嬉戏玩耍;中秋节的节名也不时兴叫,都直接说“过八月十五”了。
小时候逢年过节总是特别的开心。因为有很多好吃的。可能会杀上一只鸡或者一只鸭,用鸡鸭的内脏煮一份粉丝,超级好吃的。中秋的团圆饭会比平时早一点,因为吃完饭以后,哥哥和我还要拿着爸妈买的月饼去祭拜月亮娘娘。也就是露天将月亮捧在手里,,让月亮娘娘“吃”一下,然后才到我们吃。
八零后的儿时的中秋节虽然过得简单平淡却是快乐而满足的。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中秋节也不例外,也是在忙碌中度过的,跟平时没什么分别,并没有特别的庆祝,也没有丰盛佳肴,也是吃的青菜配白饭,不过晚上吃完饭后,每人的手上会多了一个月饼,月饼是那种用纸包着的,纸里包着四个月饼为一筒,都是这样卖的。
那时候觉得拿在手上的月饼闻着特别的香,都舍不得大口吃,都是用手一点点的捏来吃的,吃在嘴里香甜可口,觉得好好吃哦,感觉好满足。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边吃着手上的月饼,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听着奶奶重复说着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现在想起儿时的中秋节还是满满的回忆,但是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感伤!
饭都吃不饱还走什么亲戚。过年实在没法了,就到供销社花几角钱买上一包桃酥点心,到岳父母家走一走拜节。自己的父母就省了,实在没钱。到七十年代后期逐渐能吃饱饭了,有点余粮。走亲戚蒸白面馒头,一锅十一个馒头不知有什么讲究。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