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帧不杀袁崇焕,那么大明朝下面会怎么样?袁崇焕(1584—1630)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万历四十五...
如果崇帧不杀袁崇焕,那么大明朝下面会怎么样?
麻烦采纳,谢谢!
如果袁崇焕没有被杀满清能入关吗?
我说的可以不是说袁崇焕个人多么厉害。这是测试崇祯皇帝英明昏庸与否的分界线。袁崇焕被杀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崇祯皇帝的昏庸。袁崇焕不被杀反证了崇祯皇帝的英明。既然崇祯皇帝够英明不中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么他就会用人唯贤唯才是举从而实现大明中兴。
崇祯朝已经找到了拯救明朝的两个方面。1.是政治上和制度上崇祯朝都承认张居正变法。假如政治上崇祯能够用张居正时代的循吏。制度上深化《考成法》、《一条鞭法》那么大明中兴是可以做到的。2.是军事上崇祯在用将领方面没有大的过失。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易守难攻。红衣大炮的运用使得明朝的武器远远优于清朝。并且红衣大炮火器是克制清朝八旗铁骑的克星。
问题是:由于袁崇焕冤案导致的恶果是致命的。袁崇焕案件导致明朝中央中枢核心出了极度严重的问题。这个中枢核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以内阁为首脑的帝国行政、执政、权力机构出现重大偏差。
明朝最高权力机构、行政机构于一体的——内阁是明朝的命脉。袁崇焕一案直接恶果是:袁崇焕的磔死,东林内阁的垮台,说明邪恶战胜正义,乌云遮住晴空,表明“崇祯新政”的结束。《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在这里,不能理解为因为袁崇焕死而导致明朝灭亡。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袁崇焕死了之后,“边事益无人”,边事更加没有人;同样,自东林内阁垮台,朝廷也更加没有人。整个崇祯二年到崇祯三年崇祯皇帝都在自毁长城。崇祯二年十一月两朝帝师孙承宗出镇山海关。也就是说孙承宗远离明朝政治中心北京。十二月首辅大学士钱龙锡罢职。崇祯三年元月首辅大学士韩爌致仕。三月大学士李标致仕。九月首辅大学士成基命辞职。
大家发现问题没有?说崇祯皇帝多疑我看未必。对于边将比如: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崇祯皇帝就不多疑。对于阉党温体仁、周延儒崇祯皇帝就不多疑。而对于真正的大明朝栋梁之才忠贞良臣:孙承宗、钱龙锡、韩爌、李标、成基命这些国家栋梁或是内阁首辅或是两代帝师或是内阁大学士崇祯皇帝就多疑。这说明什么?说明崇祯皇帝昏庸而不英明。崇祯皇帝不能唯才是举用人唯贤这就是明朝灭亡的关键。
袁崇焕活着皇帝而不能用袁崇焕也救不了明朝。袁崇焕死了。皇帝能唯才是举用人唯贤一样可以中兴大明。所以症结不在袁崇焕而在崇祯皇帝。
况且明朝灭亡予李自成的农民军。
自古以来,无不灭之王朝,历朝兴衰都是一个循环,
明朝自张居正中兴后,后世之君未能作好中兴的大任,
更甚者多出昏君,到崇祯接手的时候,明朝其实也只剩下一个庞大的躯体,
朝廷官员贪墨成风,收刮百姓,以致天下农民起义不断,
本身明朝在对抗后金(满清)时,都一疲敝不堪,
更何况还要腾出一只手来对抗各地起义,
崇祯皇帝虽然勤政,但对于内忧外患也是无能为力了。
这个朝代从来不缺乏爱国将领,症结在内不在外,犹如曾经富丽堂皇的殿堂一样,但是一旦根基被锈蚀,就算有再粗壮的房梁,还是不能避免倒塌的命运
袁崇焕如果没有被冤杀,而是继续被重用,明朝能否抵挡清军入关?
先来说说 崇祯皇帝 与他的 大明王朝 的问题。
战争是国家之间 经济实力 和 资源体量 的殊死博弈,仅凭崇祯朝 内政混乱 ,贪玩横行,以及在后金压境、农民暴动同时两线作战的情况来看,就算是 袁崇焕不死 ,甚至能超越时空召唤出现代军事专家或明相能臣来 辽东助阵 ,也只会是 回天乏术 。
所谓 败局早定 ,即使袁督导不死,也不过是帮残明的破烂服务器再 拖数年续期而已.. ...
这还是建立在:在 国内资源枯竭 和 后续补给断绝 前,袁都督还能以 败多胜少 的战略前提下,说服国内能跟后金 体面地 进行 “议和” 停战,以 割地赔款 换取 缓冲时间 ,给崇祯帝 平定内乱 的 时间和空间 ;抑或战略 转移到南京 陪都 重整旗鼓 留待 翻盘, 才是 袁都督活着的真正意义 。
当然崇祯就是宁愿把北方领土 全丢 ,甚至 吊死 ,也没想过为大明留下哪怕 任何一点翻盘的机会.. .
如果我们再无聊一点地再深入地去假设:就算京城保卫战后袁都督没被怀疑叛国 被凌迟 ,投入天牢后,也多半是跟 孙传庭 一样听候皇帝发落。
好命的话,被皇帝重新任用 收拾辽东残局 ,但多半会跟孙传庭一样被崇祯帝威逼出关直至 以身殉国 ,虽然结果一样,但至少不会被后世那些所谓的“ 正统 ”史学家,千方百计地去 揭露他“卖国”的证据...
而不好命的话, 牢底坐穿, 在闯贼攻入北京后从牢中搜出,被当成 前朝余孽 秋后算账...
然而 历史 从来都不是马后炮。
明军的 打法 与 战略部署 上也存在巨大问题。
袁崇焕 的战略是以筑城的 攻势防御 为核心,一步步 修城 修到 后金 眼皮子底下,然后 推死后金 。
不谈 经济性 ,这个战术的 核心问题 当年 兵部 就有提出:
野战不胜,则无法筑城;野战若能胜,就没必要筑城 ,因为直接就掌握战场主动权了。
明军 没有 能打赢清军的 野战部 队,战役主动权始终在 清军掌握 中。筑城需要 时间 ,没有战场 主动权 ,就会时刻面临清军打击,无法保护工程,就 无法筑城 。
城筑到一半,清军来了你这半拉子工程就白费了,就是给清军 送物资的 。你要重兵保护这个半拉子城,很好,清军正好跟你 野战决战 ,一下子 吃掉你的机动兵力 。明军要避免被清军 抓住主力决战 ,还要保护这个跑不了的半拉子城,本身就是 矛盾的。
事实上,袁崇焕经营的 宁远防线 ,是以 宁远城为核心堡垒 ,周围一大片小堡垒组成的防御线,结果两次战役清军要不就是把 小堡 拔掉,要不然就仗着野战优势放一两队堵门,然后大队去收粮食 抓丁口。
除了 满贵 有能力 主动出击 之外, 关宁军 根本就被堵得 出不了门 ,只能任由清军集中兵力 沿途扫荡 。明军各堡根本 没有 相互支援的能力,只能 被动挨打。 清军甚至有余力把拔掉的小城 拆了 ,让抓到的丁口把城砖运回去。
其实锦州和宁远堡都是 老堡加固 ,是 老防御线 ,真正前出实施攻势防御作战的是 大凌河堡 ,脸上拍基地,其实战略的第一步就是 拍大凌河堡。
这个不是光袁崇焕看出来了,实际上一共前后 4任督抚 都试图抓住各种机会 抢筑大凌河堡 ,但是 皇太极 都没让堡立起来,光袁崇焕任内,就修了 两次。
每次都是 修了一半, 皇太极就带人来了, 先野战深入 ,遮蔽锦州和宁远, 外面围点打援 , 内线围堡拆堡 ,抓住守军和建筑工人做丁口,再让他们 拆堡 ,屡试不爽,大凌河堡基本就变成了清军的 固定刷怪地点 ,刷了六七次,基本把明朝全国能调动的 战略预备队 耗了个 干干净净。
而且每次扒完墙体, 都留下墙基 , 引诱明军 再次调集资源筑墙。明军野战不胜,根本无法援护此堡建成,跟 屯田 一样,都是把自己置于 被动挨打 的局面上。
当年,袁崇焕筑城的时间,是在清军打击东江镇和朝鲜的时候, 完全不救 ,抓紧时间 筑城, 以这个代价才修成 四城防线 , 加固宁远城。
后来,我们也知道,位于辽西两翼的蒙古和东江镇朝鲜都被袁崇焕 卸掉 了,辽西实际上突出向前,直面后金 重兵集团 ,已经没有战略空间和时机来修城了。前出作战更是没影的事儿。这事儿, 有钱也没用。
事实上,东江镇被毁朝鲜蒙古投降之后,后金面临的被三面围攻的战略态势已经被打破,反将辽西 包围起来 。之前战略优势都打不过清军,这要还能打过就有鬼了。
而且此时辽西已经不是清军进关的 必由之路 ,清军从蒙古绕道年年进关 打草谷 ,明军根本 没有 跟清军 野战实力 ,连偷家的野战能力都没有,反而屡屡在关内 被拔重城 。袁崇焕被杀,就是因为根本 拦不住 清军 第一次 入关打草谷。
怎么说呢,袁崇焕几乎 没有掌握一点战略和战场主动权 ,能推的死后金才怪。
而且袁崇焕的对手是 皇太极 这种 厉害人物 ,是这个时代的 顶级选手 ,跟着 努尔哈赤 从村里砍出来的, 军政才略俱佳 ,历经跟明军的各场大战,各种弱势翻盘, 擅长抓各种机会 。
皇太极 不是无敌的 ,但袁崇焕操作实在 差得太远 ,远不是敌手。事实上,究其根本,袁崇焕的死因,还不就是因为第一年就 没防住皇太极穿插 嘛。
战略、战术无一占优 ,开打就是 送钱送丁口 ,清军只会 越打越强。 怎么可能平得了 辽东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